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蒲辅周
扩展阅读
怎样可以买00开头的股票 2025-07-27 00:34:04
怎么看股票成本密集区 2025-07-26 23:41:57

蒲辅周

发布时间: 2021-07-09 11:08:50

Ⅰ 蒲辅周中国四大名医

北京四大名医,为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恰是一部中医百年兴衰史的缩影。 20世纪初,在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多位杰出的中医学家崛起于华夏大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渐形成了名医荟萃的局面。北京四大名医就是在这一时期相继悬壶京城的。

Ⅱ 蒲辅周的人物事迹

蒲辅周是一临床大家。在他70多年的医疗生涯中,以振兴祖国医学为志,始终精研医理,博览兼收,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从青年时期起,蒲辅周就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不论春夏秋冬,几十年不变。调到北京时,他已年近古稀,享有盛名,但他坚持阅读的习惯不变。除了从书本学习外,他还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他平时所用的痛风验方、百损丸和治肺结核吐血经验方等,皆得自其他老中医口授;治疗和控制内眼病及白内障等眼病的“九子地黄丸”,也是从四川一位眼科医生那里学来的。
为验证书本知识,蒲辅周还勇于实践。如早年对“十八反”产生疑问,曾用半斤蜂蜜加葱白4两,将葱白捣如泥和蜜拌匀,放置半天后,每小时给狗喂三分之一,狗吃后无异常反应,自己又亲口服用,仍安然无恙,证实了蜂蜜与葱白并不“反”。他也曾将海藻、甘草同服,经多次实验,证明海藻可与甘草同用,用于临床,发现其软坚消结之力更强。他还尝过甘遂配甘草,服后虽反应剧烈,但发现祛痰逐浊效果极好。
蒲辅周认为,学无止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中医的理论深奥而广博,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是不易掌握的。他对于每一部中医文献,无论篇幅大小,都坚持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细读,而且反复地读。蒲辅周说,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只有细细琢磨,才能举一反三。病有万端,药有万变,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把病看好。
蒲辅周一向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不文过饰非。他早年在家乡行医,且已享有盛誉,但由于一次偶然的医疗失误,他便毅然停诊3年,闭门读书,反思自己的不足。期间,还以一个月的时间将借来的一部日人编著的《皇汉医学》一书抄毕读完,并感慨地说:“外国人尚于中医有如此精深研究,中国人岂甘自卑”!其严于自律的精神,于此可见一斑。他为自己行为定下了3条准则:其一,好读书,必求甚解。见重点,作好笔记,加深记忆;有疑义,则反复查证,务求明辨。其二,谨授课,必有准备。讲原文则主题明确,论之有据;作分析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其三,慎临证,必不粗疏。问病情,则详察体认,明其所因;辨证治则胆大心细,伏其所主。他这种从严要求的治学精神,使他在临证时能分辨细微,审证诊脉之准确较他人更胜一筹。如在一次为一重型乙型脑炎患者会诊的讨论中,出席的医生都认为该患者高热灼手,胸腹痞满,已3日不大便,脉沉数,苔黄腻,可以用泻下的方法治疗。而蒲辅周却认为,虽胸腹痞满,但痞满而不坚,脉象不是沉实而两尺呈现滑象,苔厚腻而非老黄,所以不需用下法,大便会自行排出。正当医生们认真剖析,意见渐趋一致时,护士来报告,说患者已下溏粪。他认证之准确,令同仁叹服。
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他在北京工作时,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为他配备了几名学生。学生中有出于医学世家的中医,也有西医学习中医的学生,还有中医院校毕业生。对学生他都精心培养,倍加爱护。在学术上,则因材施教,按照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他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看病。凡规定学生看的书,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他说:“学问,必须是学而问”。临证则让学生先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他再修改补定。 蒲辅周是富有经验的临床医学家,又是懂得唯物辩证法的中医理论家。他认为,中医学有独特的理论,《内经》、《伤寒论》等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以辩证法为内核的结晶,必须认真继承和发展。他对《内经》和《伤寒论》有精深的研究,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的理论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了精辟的阐发,体现了他师古而不泥古的风范。
如对“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经义,摆脱了一般学者从伏气论的观点所作的解释(即冬日受了寒邪,邪气伏藏于体内,到春天发为温病),而是从冬不藏精比类悟出,冬失因藏和冬病伤寒之人,其正气必虚,春天邪气所凑,自然容易感染而得温病,不可能由冬天感受的寒邪,整个冬天伏藏于体内而到春天才发病。又如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看法,他认为五脏六腑皆有阴阳,何者为阳有余?何者为阴不足?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有偏胜,则必为病,岂可能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人不为病的?所以人体之阳,不是火有余而是水不足,这就是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本意。但自朱丹溪提出此说后影响医界数百年,直至明代张介宾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才将朱丹溪的影响纠正过来。反映了蒲辅周继承前贤学术,博学广思,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对《医林改错》及作者,蒲辅周的评价是:“王清任先生苦心于医药,积有心得,值得学习和尊敬。但仅观察数十具不完整的尸体,而确定古人是非,殊属自矜太过,其图证之现代解剖亦有未合……”。他对王清任的评价反映了他的一家之言,但也是他学习前人经验并不盲从的一例。
对中医治疗大法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蒲辅周认为,八法的具体应用应掌握分寸,若当用而不用是为失治,不当用而用是为误治,但也有当用而用之不得其法,结果病情未得改善。蒲辅周从《伤寒论》桂枝汤下载“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悟出,八法之应用,应达到汗而勿伤,下而勿损,和而勿泛,吐而勿缓,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的境界。比如补法,他认为,补法用于虚证,能补不足,促使患者康复。但虚有因虚而病,有因病而虚;有渐虚,有顿虚,还有先天、后天之别;又有阴阳、气血、津液之分;五脏又各有虚证,所以要有多种补剂,针对使用。漫补达不到效果,补药堆积也难达到效果,甚至导致胸腹胀满,衄血便燥等不良反应,总结出了“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的指导原则。 蒲辅周一生临证近7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内科疾病,他认为,内科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他治内科,在遵崇仲景学说同时,并采撷历代各家学派之长,如刘河间之寒凉,张子和之攻下,李东垣之温阳,朱丹溪之滋阴,融众长于一炉,以补仲景之未备,开后学之法门。因此他能集思广益,出奇制胜。他平素所治内科病例,大多是应邀会诊,故多疑难杂症,要取得显效殊属不易。但由于他医理精通,经验丰富和善于辨证论治,每能得心应手。
蒲辅周治疗外感热病,尤见独到。临床所见外感热病,属中医伤寒、温病范畴。自明清温病学说形成,即有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论争。对于两者的关系,蒲辅周认为,伤寒学说开温病学说之先河,温病学说补伤寒学说之未备,应当互为充实。伤寒与温病是始异(伤寒是寒邪侵犯太阳经,温病是温邪首先犯卫),中同(寒邪入里化热,证属阳明,治以白虎、承气,温病顺传气分,治亦以白虎、承气),终异(伤寒传入三阴,治宜温补,温病入营血,灼伤津液,治宜清润)。伤寒治以发汗解表,温病治宜透达取汗,两者均需顾及津液。这些心得和认识,使他在温病学术上多所建树,特别在指导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方面更多贡献。
蒲辅周不仅精通内科,妇儿科亦为所长。他认为妇儿科与内科,只有见证的异同,而无本质的区别。由于妇、儿的生理、病理特性,妇女有经、带、胎、产,儿童有麻、痘、惊、疳,其余疾病基本与内科相同,因此,他在精于辨证的基础上,在妇儿科诊治上也有独到之处。
对于妇科,他以调理气血为主,以舒肝和脾为枢机,运用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瘀则消之的大法,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对于儿科病,蒲辅周特别强调小儿的生理特点。认为小儿属稚阴稚阳,非纯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必须认真运用四诊的诊察手段,平脉息,察指纹,望面色,审苗窍,听声音,观动作,综合分析以得出正确诊断,并注意稚阴稚阳之体不任攻伐。儿童无七情内伤症,但腠理不密,易感风寒咳嗽及急性烈性传染病,肠胃脆弱,易得伤食伤冷之症。蒲辅周诊治的儿科疾病均为危重急症,其救治之成功更体现了他在四诊方面娴熟的技术,其判断之准确,用药之精当,足堪儿科医效法。

Ⅲ 中国最著名的中医师是

原则:真正的运用本气辩证来调理病人的中医才能算得上是真(古典)中医,以邪气辩证来调理的中医一律视为西医(假中医)。

本气辩证:又称为正气辩证,指的是以患者这个人的本气为中心展开的辩证。

邪气辩证:指的是以病人的症状为中心展开的辩证,当前教科书教授的辩证体系就是此类!

所以,但凡是固守课本的八股中医,所谓的国医大师基本上都是靠论文堆砌出来的,临床疗愈不行!这种中医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医,充其量是一个死读书的中医罢了。

好了,废话不多说

下面我将总结当前有开课有名气的中医大家(不知名的民间中医无法纳入排名范围内)。


最好的中医大多数出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国内中医业界真正的超级大家前五位排名如下:(本气辩证大家)

最好的中医大多数出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内中医业界真正的超级大家前五位排名如下:(本气辩证大家)

NO.1 江苏常熟 李 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圣级别的大家,真正的正气辩证奠基人,临床痊愈率极高,徐文兵的妹妹徐文波亲自随其跟诊,唯一真正读懂《伤寒论》的人)

Ⅳ 封髓丹的蒲辅周

与封髓丹
蒲辅周(1888—1975),四川梓潼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祖父学医,18岁即悬壶乡里。在梓潼成名之后,曾因一次偶然的医疗失误,毅然决定停诊,闭门读书三年,以至通达。1955年,蒲老奉调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7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蒲老是有真才实学的医生,要很好总结他的医学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产。”1986年,邓颖超为纪念蒲老,曾亲笔题词:“中国名老中医蒲辅周同志,医学深博,经验丰富,临床效果极好,值得学习。多年来,我和周恩来同志受益颇多,特写数行,表示对他的深切缅怀,崇高敬礼。”
蒲老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提出了“汗而毋伤,下而毋损,温而毋燥,寒而毋凝,消而毋伐,补而毋滞,吐而毋缓”的新见解,使“八法”在理论上及实践运用上更臻完备。
蒲老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他曾亲口尝试一些药物的药性,以了解其毒性和古人的结论。如早年对中药书上的“十八反”就产生疑问,他曾用半斤蜂蜜加葱四两,把葱捣如泥和蜜拌匀,放半天后,每小时喂给狗三分之一,狗吃下后毫无异常。他自己又亲口服下,仍安然无恙。还将海藻、甘草同服,经多次实验,得出“海藻可与甘草同用,只是服后心中稍感难受而已”。并发现二药配伍软坚消结之力更强。
蒲老用药平正轻灵,重视胃气,虽危急重症,一如轻手挥去。实是因为他已经达到“飞花摘叶”的境界。蒲老喜欢用封髓丹治疗口腔溃疡,我天资愚钝,加之记忆奇差,是以对这个只有三味药的小方情有独钟。此方用得多了,也渐有所悟。

Ⅳ 请高人赐教:三才封髓丹的的配方

【来源】《卫生宝鉴》。
【组成】 人参9克、天冬6克、熟地15克、黄柏6克、砂仁3克、甘草3克。 【服法】方法一 将上述药物粉碎后,用米糊制成丸剂,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10克。 方法二 将上述药物用400毫升水先浸30分钟,再用武火熬开后文火再煎15分钟过滤至容器中,药渣加水300毫升再用武火熬开后文火再煎15分钟过滤至容器中,两次滤液混合均匀后,冷却至室温后分3次饮用
【药理】方中人参补脾益气;天冬滋阴补肺生水;熟地补肾滋阴;黄柏坚阴泄火;砂仁行滞醒脾;甘草既助人参宁尽益气,又缓黄柏苦燥之弊。
【功用】 泻火坚阴,固精封髓。用于阴虚火旺、相火妄动、扰动精室之梦遗滑精、失眠多梦、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舌干燥等症
【临床治疗】遗精早泄、糖尿病、口腔溃疡、空调病综合症等疾病。

【来源】《医学发明》卷七。
【组成】天门冬(去心)半两,熟地黄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黄柏3两,缩砂仁1两半,甘草7钱半(炙)。
【功效】降心火,益肾水。滋阴养血,润补下燥。
【主治】肾虚舌音不清。肾经咳嗽,真阴涸竭。梦遗走泄。
【制法】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空心服50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1大盏,浸1宿,次日煎3-4沸,去滓,送下前丸。

各家论述
1.《法律》:此于三才丸方内加黄柏、砂仁、甘草。以黄柏入肾滋阴,以砂仁入脾行滞,而以甘草少变天冬、黄柏之苦,俾合人参建立中气。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少阴药也。天冬以补肺生水,人参以补脾益气,熟地以补肾滋阴。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 3.《医方论》:此方治龙雷之火不安,梦遗走泄则可,若肾气久虚,精宫不固者,岂得再用苦寒!断宜补肾纳气之法为是。

Ⅵ 溥仪去世前为何一直喊着“河车丸”这三个字这里有什么隐情吗

并没有什么隐情,而“河车丸”也并非什么神奇隐秘之物,只是一味中药,至于为什么溥仪为什么一直喊这三个字,我个人觉得很简单:畏惧死亡。没有多少人是不畏惧死亡的,只要有一点生的希望都会拼命抓住,他溥仪同样也不例外。

但溥仪的身体当时的时候已经是无药可救了。溥仪最后得的病是肾癌,当时他的身体都已经疼得扭曲变形了,我们都知道癌症这种病基本上不能治愈的,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医疗条件都无法治愈,更不用说当时的情况了,所以说要是想靠河车丸救命的话根本是不可能的,就这样溥仪病逝了,他所心心念念的河车丸也并没有出现。

Ⅶ 蒲辅周医案的目录

一、内科治验
类中风
健忘头晕(高血?)
眩晕一(美尼尔氏综合征)
眩晕二(高血压)
心气虚痛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气虚痛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气痛夹痰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胸痹(心绞痛等)
心悸(风湿性心脏病)
头痛头晕
头痛一
头痛二(神交叉部蜘蛛膜炎)
头痛三
胸胁痛

Ⅷ 中国末代皇帝的结局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与世长辞。

Ⅸ 国医圣手蒲辅周经验良方赏析的介绍

《国医圣手蒲辅周经验良方赏析》是2012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卢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