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黎锦熙
扩展阅读
汇顶科技股票行情以后 2025-07-27 00:59:32

黎锦熙

发布时间: 2021-07-09 16:13:25

① 黎锦熙的介绍

黎锦熙(1890年-1978年),字劭西,湖南湘潭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黎锦熙还多有往来,特别是解放初期,毛泽东经常一个人跑到黎锦熙家聊天,因为和他聊天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收获。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第二和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② 阅读材料,写出启示。材料:黎锦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民国头十年他在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

不同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决定着不同的人生结局:按部就班,只有盲从,没有主见的人的人生也将是平淡的。(概括全面合理即可)

③ 什么是黎锦熙的三段式教学法

教学字词——逐段讲解、分析内容——总结巩固、练习作业构成的“三段式”课堂结构教学,导致教学“重内容分析、轻语言...

④ 黎氏八骏的黎锦熙

黎锦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民国头十年他在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
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进行认真仔细地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
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
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 他从事教育工作60年,大批学生在其培养指导下成名成家,如白涤洲、舒舍予、孙楷第、廖舒东、徐世荣、张寿康等诸多语言学家和作家,被语言学界称为“黎派”。更值得一提的是:黎锦熙对***同胞的国语教育亦十分关注并作出了贡献。他认为***方言最复杂,所以最需要标准语。***有五十年“假名”(***拼音字母)教育,以注音符号代假名,容易接受。他认为***的国语办好了,不但可以迅速扫荡***的五十年文化侵略,而且可以为闽粤苏浙等省作模范。为此,他于1944年倡导创办了国语专修科,并于***光复后,动员他的一百多弟子先后奔赴***,成了推行国语的骨干。黎锦熙桃李满天下,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日中教育恳谈会副会长伊地智善继先生于1986年夏来京参加“首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时曾说:“与会者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吃过黎锦熙先生‘奶’的。”他一生服膺勤、恒二字,坚持写日记70多年。常言:“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生活简朴,自奉节俭,甘于淡泊,不慕荣利。他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和导师。他在语言学方面有许多卓越的贡献。在七十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中,他进行了广而深的学术探讨。他在语言、文字、训诂、语法、修辞、文学、史地、教育、哲学、拂学和目录等学科,都有着丰富的著述,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七百余种,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教育家,并在文字改革、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辞典编纂三个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语言教育方面,如创立现代语文教学新体系,大力从事语文教材改革和建设,改革语文课程讲读教学方法,改革作文教学法,开创语法教学法等等,均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部分句段采自首师大黎泽渝 成善卿-语言学泰斗黎锦熙一文)

⑤ 黎锦熙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的启示是什么

不同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决定着不同的人生结局:按部就班,只有盲从,没有主见的人的人生也将是平淡的。(概括全面合理即可)

⑥ 叫黎锦熙全国有多少人

黎、锦、熙的读音是lí、jǐn、xī

黎,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锦,锦字的原义是指带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指色彩鲜艳、华丽。熙,意为光明。兴盛。象征兴旺,吉祥。

⑦ 黎锦熙的学术贡献

1915年,26岁的黎锦熙受聘为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员。他潜心研究语言文字,认为中国文字必须改革。在他及同仁的倡议和组织下,1916年成立了“中华国语研究会”。
他为该会拟定的宗旨是:一、国语统一,即规定标准语。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方言复杂,进行国语的统一工作,意义重大。二、言文一致,即普及白话文。
“五四运动”前夕,以鲁迅为首的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如《狂人日记》等一大批反封建的白话文学作品,显示了新文学的生命力。一些封建卫道士们攻击说:白话文学虽有“文学”,却无“文法”,有“文”无“法”,终是无以为“文”。为了反击这种谬论,1920年,黎锦熙与同仁在北京开办了第一届国语讲习所,并把他写的《国文文法系统表》同沈朵山合作改编为《国语文法系统表草案》,之后他又将其改为《国语文学》,在北京高等师范(即北京师大的前身)国文系及女高师等校首创讲授这门课程。他用大量例证阐明白话文不仅有“法”,而且这个“法”十分缜密,足以指导为文。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它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这部我国“五四”以来具有重要影响的语法专著,至1959年已连续再版了24次之多。黎锦熙生前在每次再版前都要对书中观点、体例、例句等进行修改,以求与新时代共进。 早在1917年他向教育部提出的《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内就有“《国语辞典》之编订”一项。他建议编纂《国语辞典》以填补群众阅读白话文学作品遇到难解之词无书可查的空白。几经努力,终在1923年促使“国语统一筹备会”设立了“国语辞典编纂处”。1928年他领导的“国语辞典编纂处”改名为“中国大词典编纂处”,下设搜集、调查、整理、编著、统计五个部。计划到1948年成书三大册,共三十卷。那时流行的工具书只有《辞源》、《中华大字典》等几种,至于编纂专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能给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出现的词作一系统总结的《中国大辞典》还没有人提起,当然就更不会有编纂这样词书的专业单位了。
他们的工作,是要把五代、北宋的词和金元的戏曲、明清小说、从古到今的字书、词典所没有收录的词语,统统加以搜集、整理、注释。规模宏大,头绪纷繁。尽管他们做了充分准备和大量工作,并已先后印出了《中国大辞典样本稿》、《中国大辞典长编》,却由于经费不足、战乱频仍而未能成书,着实令人扼腕叹息!但值得告慰的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黎锦熙把所剪录的数百种书报、依音序装屉储存排定整理的300多万张卡片完好地保存下来,在解放后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这些历尽千辛万苦的珍贵档案,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我国编纂大型辞书辞典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资料和极其宝贵的经验。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在黎锦熙的领导下,以有限的人力,先后编辑出版了《国语词典》、《增注国音常用字汇》、《新部首国音字典》、《增注中华新韵》、《北平音系十三辙》等以及解放后应社会之需编写出版的《学文化字典》、《正音字典》、《汉语词典》等多部工具书;培养了一批精熟编纂字典、词典的专门人才;还为出版事业开辟了一条编辑与出版分工的新路。这也是我国出版史上非常值得记载的一页。黎锦熙一直想编一部网络全书式的《中国大辞典》,直到晚年,他还向中共中央写了“请中央组织《中国网络大辞典》的编写工作的建议”。 《新著国语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4。
《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24。
《比较文法》,北平著者书店,1033。
《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4。
《建设的“大众语”文学》,商务印书馆,1936。
《方志今议》,商务印书馆,1940。
《中华新韵》,商务印书馆,1950。
《汉语语法教材》,商务印书馆,1957、1959、1962,与刘世儒合著。
《文字改革论丛》,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24。
2.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4。
3.黎锦熙、刘世儒,建设的“大众语”文学,商务印书馆,1936。
4.黎锦熙、刘世儒,修辞学比兴篇,商务印书馆,1936。
5.黎锦熙、刘世儒,注意符号与简体字,商务印书馆,1937。
6.黎锦熙、刘世儒,中国语法教程,天津大众出版社,1952。
7.黎锦熙、刘世儒,同音字典(合编),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
8.黎锦熙、刘世儒,中国语法中的“词法”研讨,中国语文,1953(9)。
9.黎锦熙、刘世儒,词类大系,中国语文,1955(5)。
10.黎锦熙、刘世儒,从汉语的发展过程说到汉语规范化,中国语文,1955(9)。
11.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商务印书馆,1957、1959、1962。
12.黎锦熙、刘世儒,汉语释词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7。
13.黎锦熙、刘世儒,文字改革论丛,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14.黎锦熙、刘世儒,汉语复句学说的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语文,1957(6)。
15.黎锦熙、刘世儒,汉语复习新体系的理论,中国语文,1957(8)。
16.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的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北京师大学报,1957(2)。
17.黎锦熙、刘世儒,汉语拼音字母的科学体系,中国语文,1958(4)。
18.黎锦熙、刘世儒,汉字构词法和词素研究,北京师大学报,1959(5~6)。
19.黎锦熙、刘世儒,略谈汉字简化三原则,光华日报,1960年8月25日。
20.黎锦熙、刘世儒,语法再研讨—代词和代名词问题,中国语文,1960(6)。
21.黎锦熙、刘世儒,拼音字母和文化革命,人民日报,1960年4月14日。
22.黎锦熙、刘世儒,对于难字注音的意见,光明日报,1961年11月1日。
23.黎锦熙、刘世儒,语法术语通释,北京师大学报,1962(4)。
24.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规范化论丛,文字改革出版社,1963。
25.黎锦熙、刘世儒,论现代汉语中的量词,商务印书馆,1978。
26.黎锦熙、刘世儒,对语言学科规划的几点意见,中国语文,1978(2)。

⑧ 黎锦熙的生平简介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劭西,湖南湘潭人。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之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15年应教育部之聘,到北京任教科书特约编纂员。1920年开始在高等学校任教,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35年,他的《国语运动史纲》一书出版,该书详尽地介绍了自清末以来的切音字、注音字母、国语罗 马字及大众语运动的始末、性质、范围、目的、理论、方法和纲领,是国语运动史上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1934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会”(干事王荫兰,助理干事黄现璠)成立,他任“教育研究会”导师。1937年随北京师范大学迁往西安,后来又辗转至汉中、兰州等地,任教授、系主任、师范学院(现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院长等职。1945年,他与许德珩等倡导成立九三学社, 还兼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48年回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49年,与吴玉章、马叙伦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主席。曾是办报人,同事有田汉,毛泽东等人。

⑨ 男主慕容寒女主黎锦熙很好看啊谁知道书名

《不负江山不负君》
精选:
慕容芷目瞪口呆,她越过慕容寒的肩膀,看见床上林巧儿得意的笑容,这才明白过来——
是林巧儿趁着她昏迷的时候,曲解了事实,将舐毒的功劳,全部揽到了自己身上。
“不是的。”慕容芷急的哭了出来,“慕容寒,是我给你舐的毒,是我——”
“够了!”她解释的话语还未说完,就被慕容寒近乎粗暴的打断,他冷冷看着她,眼神不带一丝温度,“慕容芷,别撒谎了,你这张贱嘴里说出来的话,朕一个都不会信。”

⑩ 黎锦熙的生平年表

黎锦熙出生书香门第。兄弟八人各有专才,人称“黎氏八骏”。1905年,黎锦熙15岁时考中了最后一届秀才。1906年,受湘赣萍浏醴起义的影响,来到长沙,与张子平发起“德育会”,后遭通缉,逃匿还乡。
1907年,考入北京铁路专修科。次年因学校毁于火灾,返回湖南,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三年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12年,开始编辑小学教科书,将《西游记》收入课文,包含了改革教育、废除八股文、学作语体文的思想,引起保守人士的惊骇。1914年,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历史教员。学生中包括毛泽东等人。 1915年,赴北京应教育部邀请任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后为编审员)。1916年,和同仁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拟定该会宗旨为“国语统一”(推行普通话)和“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1918年,和同仁促成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及常用字的标准读音。1920年起,和同仁促成教育部改定小学、初中“国文科”为“国语科”,取消小学读经,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1920年,开始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教授,兼任全国小学、中学白话文语法讲习所讲师及天津、保定、武昌、安庆、济南各讲习会语法讲师。1922年,兼任天津、济南、上海、长沙暑期国语讲习所讲师。1923年,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校的国文系教授,又与钱玄同、赵元任等组成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会。同年,创立国语辞典编纂处,任总主任。
1924年,出版《新著国语文法》。此前的语法书,只有文言文的文法,没有白话文的文法。有人甚至说,白话文“只有新文学而无新文法”。《新著国语文法》应运而生,是第一本汉语白话文语法专著。书中借鉴了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和里德的图解法,首创了“句本位”的汉语语法学,用句法控制词法。在1956年统编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颁布之前的三十多年中,几乎是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唯一通行教材。
1926年,与钱玄同、赵元任等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1928年,任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院长。1933年,出版《比较文法》。 1949年,被毛泽东指定和吴玉章、马叙伦、范文澜、成仿吾、郭沫若、沈雁冰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同年,任北平师范大学校委会主席。1950年,继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第一届学部委员。1949年至1978年中,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8年3月27日,于北京逝世。逝世当天犹在审定由女儿记录整理的他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会上的书面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