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易纲回应降息
扩展阅读
股票划线后面怎么加价格 2025-07-30 03:28:18
买股票用身份证号码吗 2025-07-30 03:20:35
oled手机 2025-07-30 03:08:43

易纲回应降息

发布时间: 2021-07-09 21:01:01

1. 如何智斗“刁钻”记者

首先是“意味深长法”。这种方法被吕新华发言人用得炉火纯青,一句“你懂的”可以说是完美地搞定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今天这个词又重现江湖。

“展望未来法”。这个方法用途非常广泛,例如,假如你问交通部长,有些高速公路收的钱早就够还债了,还继续收是不是违法违规的?交通部长就可以用此法应对:未来我们会逐步规范;假如你问食药监局局长,我们国家到底有没有地沟油?食药监局局长也可以用此法应对:我们要加大打击力度,让地沟油无处藏身。

与“展望未来法”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回顾过去法”。比如,昨天有记者问央行副行长易纲,降息还有多大空间?这明显是一个指向未来的问题,回答起来也是十分棘手,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市场大波动。最后,易行长就以“回顾过去法”完美应对:央行“该做的都做了”。

没有几分把握,慎用“自我牺牲法”。住建部原部长姜伟新就曾经因“自我牺牲法”吃过瘪:2014年在谈及工作时说了一句“希望大家评价我没有白吃饭”,引发了舆论界的各种声音。所以,本届两会姜伟新委员就是一个字,“闭口不言”。“现在下来了,记者还是围追堵截,我一句都没说。”姜伟新一路微笑不语。

2. 央行降息对国内GDP起什么样的作用会带动哪些行业迅速复苏起来

央行昨日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显示,央行28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持续下降,并再次创下近年新低。对此,昨日有观点指出,央行试图通过此举施压银行,鼓励银行对企业放贷。

根据公告,央行昨日进行了交易量为5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仅为1.81%。此前的11月20日,央行曾在公开市场进行了交易量为6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9%。而自11月以来,央行正回购中标利率一直都维持着显著的下降态势。

在11月20日正回购中标利率大幅下降之时,曾有分析人士猜测,正回购利率的持续下降和创出新低说明央行即将再次降息支持经济,并且幅度至少在54个基点。

其中的道理很好理解。所谓正回购操作,就是央行以央票、国债、金融债等从银行手中回笼现金。一旦正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急剧下跌,也就意味着银行将资金投入在这部分的收益将大幅降低。自然而然的,央行需要为银行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否则银行将“入不敷出”。

但耐人寻味的是,央行并未在上周末如“期”降息。央行副行长易纲还在上周末表示,我国现有利率水平比较合适,今后会按照货币政策要求,适时适度调整利率。不少机构预测,这番表态或意味着短期内不会降息。

那目前对于央行来说,另外拥有的选项显然包括:优先针对近期争论颇多的“银行惜贷”开刀。

央行此前已宣布,为了保证充足的流动性供应,将由每周发行的央票改为隔周发行。央行已连续三周在公开市场净投放,其中上周净投放155亿元,前周净投放845亿元。

一位银行业人士昨日表示,当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足的,“从各大银行纷纷出手争购央票就可看出来了”,不过出于对经济不景气的预期,银行针对部分出口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放贷日益谨慎。

而据一位近日跟随某知名外资行研究部赴温州调研的人士透露,当前温州的中型出口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已经很难。

在此情况下,央行正回购中标利率的降低,或许确实将在客观上起到促进银行放贷。

银行交易员介绍,银行资金成本最低约在2%,若银行以1.81%中标央行央票,“太不合算了”。

但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央行此举对于银行放贷的刺激还有待观察。

“如今的银行是已经上市的商业机构,很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些银行宁可牺牲点利润、甚至亏损,也不愿发放些可能有去无回的贷款。”鲁政委说。( 姚伟)

央行停发1年期央票 国债回购中标利率降至1.81%

昨日,央行停发1年期央票,进行了50亿元为期28天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1%,较上周1.90%的水平再下降9个基点(1个基点=0.01%)。这也是正回购利率连续第10周下滑。

10周累计下滑139基点

昨天进行的正回购操作交易量为50亿元,较上周减少了10亿元。此外,此次正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继续下滑,中标利率1.81%,较上周1.90%的水平再下降9个基点。9月16日以来,28天的正回购利率连续10周下滑,下滑幅度累计139基点。央行释放资金信号明显。

所谓正回购,就是央行与某机构签订协议,央行将自己持有的国债按照面值一定比例卖出,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后,再将这部分国债买回。买卖之间的差价,就是这段时间内资金的使用成本。与发行央行票据一样,正回购也是回笼货币的一种手段,正回购越少市场的资金就越充裕。如果回购利率高的话,说明央行想向市场要钱,回笼资金,回购利率低则说明央行不想向市场要钱,想释放资金。

或随全球央行同步降息

央行副行长易纲前日表示,我国现在的利率水平比较合适,缓解了短期内的降息预期。但市场机构仍坚持认为,国内大幅降息确有必要,下次降息最可能发生在下月中旬,降息幅度市场预计为54个基点。

市场人士认为,2009年中国将面临通货紧缩加大的风险,目前国内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降息刺激企业融资需求,缓解企业成本及亏损压力的意义不容忽视。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10月以来,全球央行纷纷大幅降息,相比之下,中国利率水平偏高,大幅降息具备可操作空间。他预测,下次降息可能发生在12月中旬,即跟随美联储和全球央行同步行动。

央行28天正回购近期操作情况

时间 交易量 中标利率

9月16日 400亿元 3.20%

9月18日 160亿元 3.16%

9月25日 310亿元 3.12%

10月9日 50亿元 3.03%

10月14日 600亿元 3.00%

10月28日 100亿元 2.86%

11月6日 100亿元 2.60%

11月11日 100亿元 2.16%

11月20日 60亿元 1.90%

11月25日 50亿元 1.81%(新京报)

央行50亿正回购 利率再降9个基点

继上周四央行开展了一项60亿元28天的正回购操作后,央行昨日又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一项正回购操作,期限28天,涉及交易额为50亿元人民币,中标利率1.81%,较上周1.90%的水平再下降9个基点。此前两周,央行正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已经分别下降了44和26个基点。

早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加强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决定隔周发行1年期及3个月期央行票据。

对于央行频频发出的 “释放流动性”的信号,东方证券分析师冯玉明指出,央行进一步降息和降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的趋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这些政策举措对于实体经济的拉动效果难以量化。

而高盛高华首席策略师邓体顺同样表示,“虽然央行投放流动性、放松信贷的举措非常积极,但流动性对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只要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那么钱还是不得不停在银行体系里面。”(每日经济新闻)

50亿正回购利率再降 12月中旬可能大幅降息

央行25日进行了50亿元28天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81%,较上周1.90的低位水平再度下降。此操作行预示央行继续流动性宽松的同时,降息预期再度提升。

上周五,央行周末降息的消息一度风传,不少专家及机构认为有降息54个基点以上的必要。昨天央行正回购50亿,较上周减少10亿,中标利率降9个基点。此前11月1日进行的正回购操作交易量为100亿,中标利率为2.16%。从三周以来的数据对比看,一是利率不断降低,二是正回购交易量不断缩小。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中标利率看,金融机构规避风险倾向在不断加强。投标的金融机构数量很多,虽然中标利率仅为1.81%,但由于无风险,在目前情况下银行情愿减少投资的收益水平。

鲁政委说,“从几周来央行正回购的交易量来看持续缩量。表明其不愿更多回笼流动性,发出保持流动性宽松信号。”央行本周停发一年期央票,早前把央票发行频率改为隔周发行,且发行量大为较少。正回购的操作数量及交易量也在减少,预见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将以净投放的宽松货币政策为主。

鲁政委表示,从近几次正回购操作来看,考虑到央行不同的货币政策一致逻辑,降息预期在不断加强。12月中旬有快速降息的必然,存贷各项基准利率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54个基点以上。判断12月中旬和美联储的降息时间较为吻合。

中国央行前两次降息,均有联系全球共同降息的背景。由于在金融危机中,单方面降息可能导致热钱以及投资资本的净流出,全球共同降息将可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3. 有关08年金融危机的问题。

中国现在的通胀基本上已经消除了,金融危机使通胀迅速成为通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会上说,从目前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迅速减退,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基本消除。“我们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的政策考虑中,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可能的通货紧缩,以合理增加货币信贷供应,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易纲说。
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钢材市场需求减弱。其实除了钢材,其他的都在降价。只是钢材的幅度大一些而已。

4. 人民币和sdr是怎样做到双嬴的

“人民币加入SDR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利在长远。它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特别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肯定。这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易纲12月1日说。

事实上,在IMF北京时间12月1日凌晨宣布人民币纳入SDR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中国此前已经做了大量筹备和推动工作。央行行长周小川亲自挂帅,易纲牵头担纲,带领央行10多个部门和IMF相关部门多次开展技术会谈,并且和国内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妥善解决人民币加入SDR涉及的技术问题。

在中方和IMF的共同努力下,IMF执董会最终做出了人民币“入篮”的决定,SDR货币篮子由原来的四种货币相应扩大成五种,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日元,权重相应为41.73%、30.93%、10.92%、8.09%和8.33%。

自此,人民币成为SDR篮子份额第三大币种。消息公布后,离岸人民币短线上涨,美元走高,欧元和英镑下行。

对于为何人民币“初来乍到”,权重便超越了英镑和日元。IMF官员解释称,英镑的比重从11.3%下降到8.09%,这是考虑到过去5年间,英国出口下降的影响。

此外,尽管此次人民币权重位居第三,但排名第二的欧元未必会感到威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潘英丽点评称:“欧洲的基本思路是扩大SDR作用,未来让IMF发挥全球央行的作用。2008年SDR增发主要用来救欧洲。这样大家就知道欧洲力挺人民币加入背后的利益所在了。”

乔依德告诉记者,之前的SDR篮子货币全部是发达经济体货币。目前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速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僵化的SDR篮子使SDR不能真实反映世界经济力量格局的变化,其代表性不断降低,合法性受到质疑。要使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亟待扩大SDR篮子以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合法性。

促进中国金融改革
一方面,人民币“入篮”关系到IMF的代表性,另一方面,SDR对于人民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IMF总裁拉加德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将人民币纳入SDR是对中国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开放的认可,也是对中国政府未来将遵守市场化原则的认可,这对人民币和中国而言具有重要象征性意义,未来一系列改革将继续推进。”

言下之意即是,“入篮”并非终点,改革还将继续。

比如在汇率形成机制上,易纲12月1日表示,“我们长远的目标是汇率的清洁浮动,那时候的干预就极少了,但我们现在是有管理的浮动,有时为了稳定市场还有一些干预,从现在的体制到我们的目标,实际上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个过渡的过程就是市场化的过程。”

2015年“8·11”汇改以来,外汇市场出现了比较剧烈的波动,有观点认为,央行此前努力保持汇率稳定旨在助力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入篮”以后,央行可能会退出干预,引发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的担忧。

事实上,尽管人民币“入篮”消息公布后,离岸人民币曾出现短线快速上涨,但好景不长。12月1日人民币在离岸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下跌态势,基本抹去此前全部涨幅。12月1日的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开盘价为6.4246,开盘后一路下跌,贬值势头始终未见扭转,最低曾下探至6.4504。截至记者发稿时,人民币对美元为6.4474,较上一交易日下跌0.35%。

对于离岸人民币的明显走贬,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记者表示,部分海外投资者认为人民币加入SDR后,中国央行会放松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甚至认为人民币将重启贬值趋势,这一担忧反映在了12月1日的汇率走势上。

“关于人民币加入SDR后会不会贬值,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易纲12月1日回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人民币加入SDR,让各界对人民币有了更高的预期和信心,可以预见人民币将会被广泛使用,国际认可度增加,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提高,这会带来跨境资金流动的增加。这种跨境资金的流动是双向的,人民币“入篮”对资本项目、对资金流动的影响是双向的,有流入的因素也有流出的因素。

至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方面,国泰君安北京分部研究主管周文渊对本报表示,人民币在篮子中占比10.92%,据他测算,这将产生300亿美元的人民币储备需求,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明显,特别能够促进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功能的提升。

在周文渊看来,人民币支付功能提升,逐步成为世界支付货币之一,各国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外汇储备,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面。人民币纳入SDR篮子,还将对资本项目的开放有促进作用。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人民币加入SDR将促进扩大资本项目双向开放。人民币的“可自由使用”是成为全球“硬通货”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中国对资本项目管理主要采取渠道和额度“双管控”的手段,比如,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资本市场主要有QFII、RQFII、沪港通等渠道。下一阶段,应继续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外债和外汇市场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双向开放的规模和力度。

同时,人民币纳入SDR,将加快人民币境外离岸市场的建设,在现有的香港、新加坡、伦敦离岸金融中心市场空间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扩容,离岸金融中心将更加完善,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互联互通。

5. 央行最近到底会不会降息

央行昨日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显示,央行28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持续下降,并再次创下近年新低。对此,昨日有观点指出,央行试图通过此举施压银行,鼓励银行对企业放贷。 根据公告,央行昨日进行了交易量为5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仅为1.81%。此前的11月20日,央行曾在公开市场进行了交易量为6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9%。而自11月以来,央行正回购中标利率一直都维持着显著的下降态势。 在11月20日正回购中标利率大幅下降之时,曾有分析人士猜测,正回购利率的持续下降和创出新低说明央行即将再次降息支持经济,并且幅度至少在54个基点。 其中的道理很好理解。所谓正回购操作,就是央行以央票、国债、金融债等从银行手中回笼现金。一旦正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急剧下跌,也就意味着银行将资金投入在这部分的收益将大幅降低。自然而然的,央行需要为银行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否则银行将“入不敷出”。 但耐人寻味的是,央行并未在上周末如“期”降息。央行副行长易纲还在上周末表示,我国现有利率水平比较合适,今后会按照货币政策要求,适时适度调整利率。不少机构预测,这番表态或意味着短期内不会降息。 那目前对于央行来说,另外拥有的选项显然包括:优先针对近期争论颇多的“银行惜贷”开刀。 央行此前已宣布,为了保证充足的流动性供应,将由每周发行的央票改为隔周发行。央行已连续三周在公开市场净投放,其中上周净投放155亿元,前周净投放845亿元。 一位银行业人士昨日表示,当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足的,“从各大银行纷纷出手争购央票就可看出来了”,不过出于对经济不景气的预期,银行针对部分出口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放贷日益谨慎。 而据一位近日跟随某知名外资行研究部赴温州调研的人士透露,当前温州的中型出口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已经很难。 在此情况下,央行正回购中标利率的降低,或许确实将在客观上起到促进银行放贷。 银行交易员介绍,银行资金成本最低约在2%,若银行以1.81%中标央行央票,“太不合算了”。 但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央行此举对于银行放贷的刺激还有待观察。 “如今的银行是已经上市的商业机构,很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些银行宁可牺牲点利润、甚至亏损,也不愿发放些可能有去无回的贷款。”鲁政委说。( 姚伟) 央行停发1年期央票 国债回购中标利率降至1.81% 昨日,央行停发1年期央票,进行了50亿元为期28天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1%,较上周1.90%的水平再下降9个基点(1个基点=0.01%)。这也是正回购利率连续第10周下滑。 10周累计下滑139基点 昨天进行的正回购操作交易量为50亿元,较上周减少了10亿元。此外,此次正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继续下滑,中标利率1.81%,较上周1.90%的水平再下降9个基点。9月16日以来,28天的正回购利率连续10周下滑,下滑幅度累计139基点。央行释放资金信号明显。 所谓正回购,就是央行与某机构签订协议,央行将自己持有的国债按照面值一定比例卖出,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后,再将这部分国债买回。买卖之间的差价,就是这段时间内资金的使用成本。与发行央行票据一样,正回购也是回笼货币的一种手段,正回购越少市场的资金就越充裕。如果回购利率高的话,说明央行想向市场要钱,回笼资金,回购利率低则说明央行不想向市场要钱,想释放资金。 或随全球央行同步降息 央行副行长易纲前日表示,我国现在的利率水平比较合适,缓解了短期内的降息预期。但市场机构仍坚持认为,国内大幅降息确有必要,下次降息最可能发生在下月中旬,降息幅度市场预计为54个基点。 市场人士认为,2009年中国将面临通货紧缩加大的风险,目前国内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降息刺激企业融资需求,缓解企业成本及亏损压力的意义不容忽视。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10月以来,全球央行纷纷大幅降息,相比之下,中国利率水平偏高,大幅降息具备可操作空间。他预测,下次降息可能发生在12月中旬,即跟随美联储和全球央行同步行动。 央行28天正回购近期操作情况 时间 交易量 中标利率 9月16日 400亿元 3.20% 9月18日 160亿元 3.16% 9月25日 310亿元 3.12% 10月9日 50亿元 3.03% 10月14日 600亿元 3.00% 10月28日 100亿元 2.86% 11月6日 100亿元 2.60% 11月11日 100亿元 2.16% 11月20日 60亿元 1.90% 11月25日 50亿元 1.81%(新京报) 央行50亿正回购 利率再降9个基点 继上周四央行开展了一项60亿元28天的正回购操作后,央行昨日又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一项正回购操作,期限28天,涉及交易额为50亿元人民币,中标利率1.81%,较上周1.90%的水平再下降9个基点。此前两周,央行正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已经分别下降了44和26个基点。 早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加强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决定隔周发行1年期及3个月期央行票据。 对于央行频频发出的 “释放流动性”的信号,东方证券分析师冯玉明指出,央行进一步降息和降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的趋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这些政策举措对于实体经济的拉动效果难以量化。 而高盛高华首席策略师邓体顺同样表示,“虽然央行投放流动性、放松信贷的举措非常积极,但流动性对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只要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那么钱还是不得不停在银行体系里面。”(每日经济新闻) 50亿正回购利率再降 12月中旬可能大幅降息 央行25日进行了50亿元28天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81%,较上周1.90的低位水平再度下降。此操作行预示央行继续流动性宽松的同时,降息预期再度提升。 上周五,央行周末降息的消息一度风传,不少专家及机构认为有降息54个基点以上的必要。昨天央行正回购50亿,较上周减少10亿,中标利率降9个基点。此前11月1日进行的正回购操作交易量为100亿,中标利率为2.16%。从三周以来的数据对比看,一是利率不断降低,二是正回购交易量不断缩小。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中标利率看,金融机构规避风险倾向在不断加强。投标的金融机构数量很多,虽然中标利率仅为1.81%,但由于无风险,在目前情况下银行情愿减少投资的收益水平。 鲁政委说,“从几周来央行正回购的交易量来看持续缩量。表明其不愿更多回笼流动性,发出保持流动性宽松信号。”央行本周停发一年期央票,早前把央票发行频率改为隔周发行,且发行量大为较少。正回购的操作数量及交易量也在减少,预见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将以净投放的宽松货币政策为主。 鲁政委表示,从近几次正回购操作来看,考虑到央行不同的货币政策一致逻辑,降息预期在不断加强。12月中旬有快速降息的必然,存贷各项基准利率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54个基点以上。判断12月中旬和美联储的降息时间较为吻合。 中国央行前两次降息,均有联系全球共同降息的背景。由于在金融危机中,单方面降息可能导致热钱以及投资资本的净流出,全球共同降息将可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6. 如何看待易纲撰文称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

宽带异型钢管称,能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成猫了?这个怎么说啊?如果是样,那不是手上的票子变成猫了,这个肯定是要的,说明这个钱都会贬值了

7. 人民币贬值的事件

8月13日,人民币再贬700点,报6.4010,已累跌4.6%。这是自央行11日宣布调整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以来的第三日下跌,跌幅比前两日有所减少。那么,人民币究竟还会跌多少,这对市场来说是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11日,人民币中间价大跌2%,引发市场对人民币长期贬值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则表示,今日调整是人民币完善报价所带来的一次性的调整,不应该被解读为人民币将出现趋势性贬值。
12日,人民币中间价再度跌1.6%。央行新闻发言人再度回应称,中间价报价调整有利于减少扭曲,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向市场均衡汇率趋近。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
当日在岸人民币中间价一度跌近2%,在央行大力干预之下,尾盘快速反弹600点,最终收跌1%。期间,外管局下发通知,要求部分银行对境内购汇量较大的客户进行限制,并加强相关业务监测。
可见,官方想极力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趋势。但,和市场预期存在巨大差距的背景下,央行能容忍人民币贬值到多少?
昨日晚间,路透社引述一位政府智囊团高级经济学家表示,政府内部有一种声音,即要求人民币适度贬值来稳定外需和增长,“我认为人民币贬值在10%以内是可控的,人民币应该有一次充分贬值,否则不足以刺激出口”。路透分析称,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央行仍面临进一步货币贬值的压力。
今日发布会上,外汇局局长易纲严厉批驳该说法,称在市场发生扭曲行为的时候央行会进行有关的管理,贬值10%促进出口是无稽之谈。中国不需要调整汇率来促进出口,出口仍存在巨大的顺差。不过,易纲表示,央行官员不评论什么是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要相信市场尊重市场敬畏市场顺应市场。
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认为国内外因素叠加,人民币汇率偏差大约积累带来3%左右。因这种误差不可能长期持续,所以央行继续通过增强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加以调整,以免失衡过度累积。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则表示,央行完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具有促改革的重要意义,但市场和媒体环境却走向另一个方面,这是对央行新汇改的误读。他表示,央行最好的方式的用行动回击,通过出手干预人民币,实现短期汇率稳定。他建议,年内应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在6.2-6.4。
沈建光曾准确预测到央行6月27日的降息降准。
瑞银最新报告认为,央行完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这暗示政府希望看到人民币兑美元有更大幅度的贬值,预计今年年底人民币汇率在6.5元人民币附近,2016年底进一步贬值到6.6。
瑞信银行则预计,人民币兑美元3个月将调整至6.6,12个月将调整至6.8,相比此前预测均大幅调低。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5年8月13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4010元,1欧元对人民币7.1010元,100日元对人民币5.1260元,1港元对人民币0.82553元,1英镑对人民币9.9548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6966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2059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5548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4.9271元,人民币1元对0.62548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0.0645俄罗斯卢布。
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010,较前一交易日跌704基点。为2011年8月19日以来新低。
在岸人民币周三尾盘跌幅迅速收窄,全日收低1%,成交额创2014年4月有数据以来最高,知情人士称,尾盘看到中资大行大量抛售美元,支撑人民币快速回升。
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外汇局12日下发通知,要求部分银行对境内购汇量较大的客户进行限制,并加强相关业务监测。
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称,央行在必要的时候完全有能力通过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来稳定人民币汇率;近两日的人民币汇率波动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中国没有发动竞争性贬值的意图和需要。
新华社发表社评,人民币汇率短期下行不会引发货币战,中国货币当局主观上没有动机放任人民币汇率持续大跌,因为这与中国改革方向、国家利益和信誉背道而驰。

8. 人民币和sdr是怎样做到双赢的

“人民币加入SDR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利在长远。它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特别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肯定。这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事实上,在IMF北京时间12月1日凌晨宣布人民币纳入SDR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中国此前已经做了大量筹备和推动工作。央行行长亲自挂帅,易纲牵头担纲,带领央行10多个部门和IMF相关部门多次开展技术会谈,并且和国内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妥善解决人民币加入SDR涉及的技术问题。
在中方和IMF的共同努力下,IMF执董会最终做出了人民币“入篮”的决定,SDR货币篮子由原来的四种货币相应扩大成五种,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日元,权重相应为41.73%、30.93%、10.92%、8.09%和8.33%。
自此,人民币成为SDR篮子份额第三大币种。消息公布后,离岸人民币短线上涨,美元走高,欧元和英镑下行。
对于为何人民币“初来乍到”,权重便超越了英镑和日元。IMF官员解释称,英镑的比重从11.3%下降到8.09%,这是考虑到过去5年间,英国出口下降的影响。
此外,尽管此次人民币权重位居第三,但排名第二的欧元未必会感到威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潘英丽点评称:“欧洲的基本思路是扩大SDR作用,未来让IMF发挥全球央行的作用。2008年SDR增发主要用来救欧洲。这样大家就知道欧洲力挺人民币加入背后的利益所在了。”
之前的SDR篮子货币全部是发达经济体货币。目前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速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僵化的SDR篮子使SDR不能真实反映世界经济力量格局的变化,其代表性不断降低,合法性受到质疑。要使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亟待扩大SDR篮子以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合法性。
促进中国金融改革
一方面,人民币“入篮”关系到IMF的代表性,另一方面,SDR对于人民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IMF总裁拉加德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将人民币纳入SDR是对中国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开放的认可,也是对中国政府未来将遵守市场化原则的认可,这对人民币和中国而言具有重要象征性意义,未来一系列改革将继续推进。”
言下之意即是,“入篮”并非终点,改革还将继续。
比如在汇率形成机制上,易纲12月1日表示,“我们长远的目标是汇率的清洁浮动,那时候的干预就极少了,但我们现在是有管理的浮动,有时为了稳定市场还有一些干预,从现在的体制到我们的目标,实际上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个过渡的过程就是市场化的过程。”
2015年“8·11”汇改以来,外汇市场出现了比较剧烈的波动,有观点认为,央行此前努力保持汇率稳定旨在助力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入篮”以后,央行可能会退出干预,引发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的担忧。
事实上,尽管人民币“入篮”消息公布后,离岸人民币曾出现短线快速上涨,但好景不长。12月1日人民币在离岸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下跌态势,基本抹去此前全部涨幅。12月1日的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开盘价为6.4246,开盘后一路下跌,贬值势头始终未见扭转,最低曾下探至6.4504。截至记者发稿时,人民币对美元为6.4474,较上一交易日下跌0.35%。
对于离岸人民币的明显走贬,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记者表示,部分海外投资者认为人民币加入SDR后,中国央行会放松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甚至认为人民币将重启贬值趋势,这一担忧反映在了12月1日的汇率走势上。
“关于人民币加入SDR后会不会贬值,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易纲12月1日回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人民币加入SDR,让各界对人民币有了更高的预期和信心,可以预见人民币将会被广泛使用,国际认可度增加,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提高,这会带来跨境资金流动的增加。这种跨境资金的流动是双向的,人民币“入篮”对资本项目、对资金流动的影响是双向的,有流入的因素也有流出的因素。
至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方面,国泰君安北京分部研究主管周文渊对本报表示,人民币在篮子中占比10.92%,据他测算,这将产生300亿美元的人民币储备需求,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明显,特别能够促进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功能的提升。
在周文渊看来,人民币支付功能提升,逐步成为世界支付货币之一,各国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外汇储备,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面。人民币纳入SDR篮子,还将对资本项目的开放有促进作用。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人民币加入SDR将促进扩大资本项目双向开放。人民币的“可自由使用”是成为全球“硬通货”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中国对资本项目管理主要采取渠道和额度“双管控”的手段,比如,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资本市场主要有QFII、RQFII、沪港通等渠道。下一阶段,应继续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外债和外汇市场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双向开放的规模和力度。
同时,人民币纳入SDR,将加快人民币境外离岸市场的建设,在现有的香港、新加坡、伦敦离岸金融中心市场空间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扩容,离岸金融中心将更加完善,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互联互通。

9. 公开回应股市下跌的,为什么是易纲,而不是刘

“做贼心虚”!他自己也明白正是他为了自己的政绩,自打上任以来不顾后果的发行新股导致市场资金枯竭,最终引发了本轮A股的暴跌。所以,他出面只能激化矛盾,引起公愤…此人确实算高人,只是心术不正!

10. 我们如何看待易纲称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

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人民币的价值,不能让人民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贬值,这种行为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掠夺,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发生,所以一定要捍卫老百姓手里的票子的价值。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远没有这么简单,尤其是说这句话的易纲先生是中国央行行长,而他说这句话的时间点是2019年12月10日。他说这句话有三个意思,一个是跟财政部说的,一个是跟利益相关者说的,还有一个就是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现在央行已经不能再放水,他们不能期待通过央行放水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他们必须自己找出路,这就是易纲行长想对他们说的话。你可以这样理解,崽啊,不要指望爸爸了,爸爸的日子也很难过,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自己加油。


最后就是他对于自己想法的一种阐述了,他觉得放水这件事情不能单单的为了刺激经济,也要看看这件事情对老百姓的影响。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党和我国的根本目标,不能为了经济发展就与这个目标背道相驰,这样不但违背了初衷,而且最终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