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雄关烽火台
扩展阅读
如何说服买股票 2025-08-13 17:01:29
大连智能交通网 2025-08-13 15:08:58

雄关烽火台

发布时间: 2021-07-12 00:24:51

『壹』 唐朝写信是用什么装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在历代长城修筑过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据险致塞”。一是根据地型来构筑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险防御敌人。长城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和观察、通讯等综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中,设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过发掘获得了汉代木简三万余枚,并发掘了烽燧遗址,对我们了解汉代烽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据木简可知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管理极严,号称“烽燧万里相望”,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敌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记载了当时朝廷制定的临敌报警和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该条文规定了在匈奴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情况下,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传递方法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细则,就连燧长有病请假都要经上级批准。这种信息传递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路出击,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几千里外的辽东。由于烽燧报警的迅速及时,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沿用不衰。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传递军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达深刻复杂的军事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依靠畜力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传递官府文书的更为严密的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
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之间联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孔子曾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可见当时的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已相当快了。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递官府文书。除宋朝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私人书信只能托人捎带。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处秦代墓室中发掘出两件木牍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惊”联名写给一个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惊”写给“中”的,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家书实物。据估计这两封信是由同在军中服役期满后返乡的同乡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难,由此可见。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在明永乐年间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组织称“麻乡约”。后来就形成了专业的民信局。
邮驿通信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成为我国古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岁月流转,那些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通讯方式所取代。
作为中国信息文化的发详地之一的戈壁明珠嘉峪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虽然地域偏远,但在信息化的利用上,与国内外的所有城市处于同一起跑线。
近日,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钢集团公司,决定投入2亿元,建设信息化中心。“十五”期间,嘉峪关市将加快建设“数字雄关”,从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到“十五”期末,全市经济发展实现“翻一翻”的目标。信息化将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嘉峪关市的城市信息港——“雄关烽火台”网站目前访问人数已突破76万人次,为全省第三大国际互联网站,因特网用户突破1万户,60多家骨干企业上网。这些都为嘉峪关市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信息化建设给嘉峪关人增强了超常发展的信心。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在历代长城修筑过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据险致塞”。一是根据地型来构筑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险防御敌人。长城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和观察、通讯等综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中,设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过发掘获得了汉代木简三万余枚,并发掘了烽燧遗址,对我们了解汉代烽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据木简可知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管理极严,号称“烽燧万里相望”,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敌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记载了当时朝廷制定的临敌报警和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该条文规定了在匈奴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情况下,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传递方法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细则,就连燧长有病请假都要经上级批准。这种信息传递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路出击,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几千里外的辽东。由于烽燧报警的迅速及时,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沿用不衰。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传递军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达深刻复杂的军事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依靠畜力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传递官府文书的更为严密的驿传制度和烽燧报警配合使用。
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周王同诸侯之间联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备良马周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官吏和运送货物等。孔子曾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可见当时的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已相当快了。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递官府文书。除宋朝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私人书信只能托人捎带。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处秦代墓室中发掘出两件木牍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惊”联名写给一个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惊”写给“中”的,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家书实物。据估计这两封信是由同在军中服役期满后返乡的同乡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难,由此可见。
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在明永乐年间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组织称“麻乡约”。后来就形成了专业的民信局。
邮驿通信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成为我国古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岁月流转,那些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通讯方式所取代。
作为中国信息文化的发详地之一的戈壁明珠嘉峪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虽然地域偏远,但在信息化的利用上,与国内外的所有城市处于同一起跑线。
近日,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钢集团公司,决定投入2亿元,建设信息化中心。“十五”期间,嘉峪关市将加快建设“数字雄关”,从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到“十五”期末,全市经济发展实现“翻一翻”的目标。信息化将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嘉峪关市的城市信息港——“雄关烽火台”网站目前访问人数已突破76万人次,为全省第三大国际互联网站,因特网用户突破1万户,60多家骨干企业上网。这些都为嘉峪关市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信息化建设给嘉峪关人增强了超常发展的信心。

『贰』 雄关烽火台二手房价

地理位置极佳,交通便利,邻近公园,学校,富强市场,及东方百盛,坐南朝北,阳光充足,风水宝地。电话13139475038,新华街卖房。

『叁』 中国长城未解之谜

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国的长城在太空看就像一根银色的白线,在祖国的土地上绵亘蜿蜒。跨过了大半个中国,成为中国一道磅礴的风景。
我一共去过两次长城,一次是在三岁的时候,一次是在去年。每一次去登上雄伟的长城,我的心血就情不自禁地沸腾起来。
长城最早始于春秋时期,当时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侵略而修建的。春秋各国都修建自己的长城,只不过距离都很多短。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动用了百万人,修筑了中国历史上宏伟壮观的长城。长城总共跨越15个省份,由城墙和烽火台等防御措施构成。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包含了无数中国人民的汗水。
在我去过的长城中,我觉得宏伟无比的是嘉峪关。它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他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城。在遇到敌人侵入的时候,士兵们可以躲在城墙后面向敌人时射击,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给敌人一个有力地打击。城外还有护城河保护城内的安全,即使敌军侵入了城内,城中还有许多陷阱让敌人措手不及。最著名的陷阱是用四个城门围成一个四方形的假城。先故意让敌军冲开其中的一面门,外面的守城士兵赶紧把门关上,把敌军困在这个四方形的假城中。士兵在城墙上向敌兵射击,把敌军杀的片甲不留。参观到这儿,使我不得不为中国的劳动人民的聪明绝顶感到佩服。这样宏伟的工程,在当时的世界是一个奇迹。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这个源于他们的坚毅不放弃。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那种精神。坚毅不放弃,任何问题放方得迎刃而解,让我们不被任何困难难倒。

『肆』 嘉峪关雄关烽火台网吧在那里

迎宾东路,阳光市场2楼,天东宾馆对面

『伍』 津门十景的蓟北雄关

城堞远望如刀齿,咬定青天不放松。万里长城从山海关起,抵至天津最北部的蓟县黄崖关。
蓟北雄关始建于北齐天宝七年。这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被视为国宝的北齐长城遗址。 泃河是黄崖关长城至关重要的隘口。太平寨在东岸山峦。
黄崖关虎踞其间。城墙石垒砖包,坚如铜墙铁壁。层峦叠嶂之中,战台林立,高低相关,前后呼应。烟墩是点燃烽火、警报敌情的信号台,战台用于居高临下打击迫近城墙的敌人。戚继光修的空心敌台,台内券洞可以屯兵驻军,还便于疏通和调动城上军队。凤凰楼可以观察敌人。 黄崖关长城游览区包括“黄崖夕照”、“二龙戏珠”和“云海烟波”三大奇观,具有雄、险、秀、古四大特色。以“八卦街”的中央提督公署为基础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长城博物馆,在街内还新建了颇具规模的黄崖关长城碑林,包括百将、百家碑林,毛泽东诗词墨迹碑林和篆刻碑林,以及百松园和竹刻名联堂等景点,在太平寨长城内侧广场的石台上还树起了戚继光石雕像,在黄崖关口东侧的八仙湖上还建起了八仙湖水上游乐场。
主要景点有:黄崖正关亦称小雁门关。建于明代,是长城沿线著名关隘,也是蓟县境内唯一的关城。东 接寡妇楼,西至王帽顶山,墙体长2152米。包括瓮城关城的城墙,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以及角楼、门洞、水门、水关、牌坊、八卦街、陷马坑、提调公署和城外的凤凰楼。讵河之上,还有水关相连,呈五孔桥式,上有垛口、射孔,下有铁栅栏,水能流而人马不能越。水关西侧的黄崖正关,上面建有关楼“北极阁”,俗称关帝庙。 戚继光修筑长城
明代隆庆年间,主持重修蓟县长城的是戚继光。在戚继光任蓟州总兵时,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今北京市昌平县西)的1000多公里防线,都由他管辖,他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
戚继光是山东东年县人,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00年)秋天,他赴北京参加武状元会试,恰逢北方鞑靼族首领俺签汗率领军队从古北口攻入密云、顺义、通州等地,进逼北京。明政府调集大同等地镇10多万边兵前来保卫北京,应试的武举也参加了防御,戚继光被任命为总旗牌,督防九门,开始崭露头角。从公元1553年至1567年,戚继光赴闽、浙,抗倭14年,多次立下战功,威镇海疆。
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在新任蓟辽保定总督谭纶的竭力推荐下,明政府下令任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戚继光一上任,就和谭纶一起上疏朝政建议重修长城。朝廷采纳了戚继光的建议。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黄崖关长城也在这一修筑工程之中。从公元1569年到1571年,整整用了3年时间,蓟州镇守范围内的长城修筑工程全部完工,在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的1000多公里防线上,矗立起1017座雄伟的敌台,随着地势,敌台高低相间,突兀参差,蔚为壮观。
戚继光在每座台上,配备了固定的台军。他著有《哨守条约》,令各台官兵传习。随时提防边警。同时,他还规定了传烽办法:有敌台的地方,以敌台充当烽火台,没有敌台的地方以墩台充当,如有敌情,昼举烟,夜放火,同时鸣炮。为了便于守台士兵的记忆,还把各种敌情信号编成通俗、顺口的《传烽歌》,让士兵牢记心中。一旦发现敌情,三个时辰之内,就可以传遍整个蓟州防线。戚继光镇守边塞16年,敌人异常畏惧,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在戍边的紧张、艰苦军事生活中,戚继光充满着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他曾写下一首诗:
南北驱驰报国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八卦街
黄崖关内的八卦街,是依照八卦图建造的。这座指挥台以旗帜指挥士兵用火铳弓箭射杀入网之敌。黄崖关是万里长城中罕见的一个完整严谨、构造精明的防卫单元。

『陆』 关于嘉峪关的诗句有哪些

1、《嘉峪关前长城近处远望》

清代:于右任

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频。

边墙近处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

释义:

嘉峪关的雪越来越深,在烽火台经常看到大雁。

在墙的附近摸着胡子向远处眺望,山看起来像英雄,水像美人。

2、《嘉峪关登筹边楼时宁远查大将军入觐》

清代:方正瑗

金锁严关绝塞开,旅人乘兴上楼台。天山雪影浮空去,瀚海风声卷地来。

揽辔平生微有志,筹边万里愧无才。遥闻戍鼓传呼急,内召将军拔马回。

释义:

当金锁被关闭时,旅行者来到了城楼上。雪在天空中飘动,海风卷着浪花的声音而来。

一个年轻人的生活是非常雄心勃勃的。他听到鼓的消息,朝内召集将军回来。

3、《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

清代: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释义:

嘉峪关把守严格,万里征召而来的人驻扎在关下。城阁连接一片,城墙斜压,云彩低空飘荡。

天山高险陡削,遥望茫茫大海,眼神迷离。谁说崤函有着千年的险峻,和它比只不过是一团泥。

4、《登嘉峪关》

清代:裴景福

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锁钥九边联漠北,丸泥四郡划安西。

雪中苜蓿绿鹰觜,天上桃花红马蹄。飞将神兵纷出塞,圣恩可许到伊犁。

释义:

长城和白云齐高,一登上高楼,万段的城墙就很低了。长长的城墙一直连接到大漠以北,西域四郡划分。

雪中苜蓿绿鹰紫,天上桃花红马蹄。飞神军队纷纷出塞,圣恩可以传达到伊犁。

5、《登嘉峪关》

近代:水梓

嘉峪关西接大荒,万山形势锁高岗。

雄才大略今何在,凭吊汉武与秦皇。

释义:

嘉峪关的西部连接着大荒漠,万山连环围住高岗。

雄才大略今天又在何处,凭此吊念汉武帝与秦始皇。

『柒』 长城城墙高度不足十米,在古代真能防御外敌入侵吗

长城城墙高度不足十米,在古代真能防御外敌入侵吗?

长城的城墙好多地方别说十米,也就三四米高。长城的城墙并不是长城作用的全部,城墙只是多功能、多用途的整体防御体系中的一环。整个长城由城墙、城堡、壕沟、隘口、关城、烽火台等一系列功能单位构成。长城具备屯兵、防御、预警、屯田、运兵、物资转运等多项功能。

且看长城修筑的特点:

有的地方很低矮,甚至不足三四米,这种城墙多在崇山峻岭的地方。在山岭上不方便修筑城墙,有些地段甚至直接劈山为墙、或者直接挖开壕沟代替城墙。

其三,长城的烽火台预警,也是长城守卫防御的重要功能,只要敌人路过长城沿线,烽火台就可以传递警报信息。另外,长城的上面修的比较平整,也可以作为运兵通道。

西汉汉武帝时期,在内蒙修筑了居延要塞和烽火台,为后续的稳定河西立下汗马功劳。

『捌』 雄关烽火台二手房价

本人在阳光小区有一套137平米的房子,由于工作关系,觅寻想买房的人,家里东西齐全,进去就可以住, 价钱面谈。

『玖』 镖王传奇中的喜峰口和烽火台是哪个地区

镖王传奇中的喜峰口和烽火台是哪个地区?
这时,驻山西阳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奉命开往前线对日作战。1933年3月9日,受命接管长城喜峰口的防务。喜峰口是中国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的长城的隘口,是北平与热河的交通咽喉,东有铁门关、董家口、西有潘家口、罗文峪,明清时候不但是京师北卫的重要屏障,也是关外入朝进贡的关口。开赴前线之时,军长宋哲元写下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当二十九军的先遣团赶到喜峰口时,日军的500余名骑兵已经到了长城脚下,勇士们急忙堵上,打退了敌人,保住了阵地。
战争过程
敌我态势
建平,先头进至炮手营,河源部攻占叶柏寿,迫进凌源,传凌源失守。1933年3月1日,北平军分会授予我军团任务,为确保冀北,对兴城、绥中方西面进之敌,迟其前进,进入山地,各个击破。
位于喜峰雄关大刀园内的大刀魂雕塑
我军团命37师前进支队(由217团任之)停留建昌营,派队向冷口外监视由兴绥方面入侵之敌;命38师张自忠部及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集结蓟县、遵化附近,着暂二师派一个团进驻界岭口。
1933年3月4日,我军前方情报,友军119师孙德荃部及孙魁元军117旅丁喜春两部分向冷口、承德遗退。106师沈克部向喇嘛洞方向转进时被冲散,敌已占领凌南、凌源。
斯时我109旅赵登禹部王长海团在冷口外布防。溃兵很多,左右无邻,十分混乱。不易固守。宋哲元总指挥急令我何基沣副旅长指挥之骑兵部队及王长海急返,在兴城镇、三屯营等处,速行构筑工事。
1933年3月6日各友军战况愈下、瞬息万变,敌占领平泉、承德后,主力指向滦平,逼近古北口、冷口附近。
(注:友军指第一军团于学忠部,第二军团商震部。)
1933年3月7日,我军奉命接替喜峰口防务。其余集结遵化附近,各师行动如下:
37师接替喜峰口东西之线防务,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协助商震部队向冷口挺进:38师集结遵化为预备队。骑兵部队,即归还各师建制。

『拾』 雄关宾馆旁边是什么宾馆

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苍茫里的风景 悬壁长城,是肃州(今酒泉)西长城的北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兵备道李涵监筑,是建造在黑山之上一脉气势恢宏的杰作。山势陡峭,壁立千仞,有“西部八达岭”之称。只是,这里的游客寥寥无几,远不能比八达岭的人头攒动。在岁月的倾蚀下,早年这段长城已经残破不堪,现在看到的是上世纪90年代由政府修缮后的情景,故而有的城墙看起来还很新。 这段长城,保留的只有两个烽火台,高高在上,傲视天下。清晨的阳光静静洒在城墙上,却是一派宁和。一向都是远观的黑山,在此地敞开它苍茫的胸怀,迎我们入怀。 往上,攀登。触目所及,夯土铸成的黄色城墙和黑山黑色的山体,是全部的色彩。偶尔,能看到零星点缀着小小的植物,在风中不停地摇曳,便一阵的欣喜。 气喘吁吁地爬上最高处的烽火台,极目。回首来时处,绿洲,就静静躺着。戈壁,在绿洲的一侧肆意延伸,延伸到再远处,却又出现了一个极大的湖!而视线所及最大的风景,就是怀抱着我们的黑山。山势连绵高峻,如同上接蓝天,下连戈壁,如同,是这里所有的主宰,这色彩,这气势,唯我独尊。 如果说断壁残垣的汉长城让我感受的是岁月的苍茫和悠远,那么,当我站在这黑山环抱的烽火台上时,却如同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当年的明月。这壁立着的高高的城墙上,曾驻扎过多少军队?曾抵御过多少次强敌?曾刻下多少思念家乡的深情?又曾有多少儿女情长随风飘散?历史不记得,巍巍黑山,也不记得了吧。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离开悬壁长城,我们来到长城第一墩。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位于肃州西长城南端,讨赖河(有的地图上标“北大河”)北岸,北距嘉峪关7.5公里,是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然而来得不巧,墩台用蓝色挡板围了起来,正在大修。沿着铁质的楼梯往下走,来到山谷间的一片平地。长长的吊桥出现在面前,两岸,是82米深的高崖形成的断裂大峡谷,讨赖河,就是这样在峡谷间硬生生冲出一条生路,汹涌奔腾,蜿蜒而去。 一步步,跨上吊桥,拉紧悬索。长城第一墩,就在桥左侧的峭壁上静静伫立,用重重包裹着的脚手架期待新生。而脚下的每一步,都应和着浑黄河水的咆哮,惊心动魄。河床却在这样的惊险里移步换景,越来越完整呈现出它弯曲的线条和无畏一切的气魄。怎能不惊叹!怎能不臣服!82米深的断裂峡谷垂直壁立,气势恢宏。而自从进入甘肃后从没见过的汹涌大河,则裹挟着睥睨一切的自信,于无尽的苍黄里划出雄浑的轨迹。 跨上对岸,如同来处,依然是极度贫瘠的土地。大小不一的黑色石头,很多都遍布裂缝,是因为昼夜温差太大所致吧。偏偏一丛丛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在石头都会开裂粉碎的土地上,挣扎着开花,结果,绚烂。连绵不绝的黑山,垂垂老矣的第一墩,82米高的断崖峡谷,永不知疲倦的讨赖河,在这样多姿多彩的生命映衬下,成就着一场苍茫里的风景。 啰嗦篇 早上起来,到昨晚吃大排档的小巷子里觅食。也许因为大排档的生意太好了,早上静悄悄的,只有一家早点店在营业。西北的粥原来都是用小米、玉米、绿豆熬的,对于吃惯大米白粥的我来说还真有点不习惯。 走出小巷,对面就停了两辆出租车。去悬壁长城和第一墩只能包车,没有公交线路。一般一个点是50块,两个点就是100。一位看上去挺面善的女司机,我们没能讲下价来,她说现在都是这个价。看有个网友把50块砍到40块,结果上车开了一段后机要求加钱,双方弄得很不愉快,我们还是宁可不砍价,也保持游玩的好心情的好。出发了。路上还远远看了一下嘉峪关的关城。 通常要爬到悬壁长城最高处的话,整个景点需要1个半小时的游玩时间,不过我们因为爬到最高的烽火台吹风、看风景看了很久,所以总共花了两个小时。可能因为我们到得早,整个景区没什么游人,后来来了几个,也很少有像我们这样爬到最高处的。倒是有一位景区的保洁员,一直跟着我们,不知道是不是防备我们在长城上搞破坏?——虽然随处可见“保护文物,请勿刻画”的牌子,但是长城砖上“XX到此一游”的字样还是随处可见。 上到最高处后,有沿着黑山修建的便道下山,沿途还有一些石雕群。靠近烽火台的黑山上,可以看到很多用小石子摆出来的图案:心形啊,圆形啊,还有英文的“happy、hello”、中文的“佛”等字样,不知道是游人还是景区工作人员摆在这天地间,比之遗臭万年的城墙刻字,这个可文明有趣多了。景区正在大修寺庙,远处山上还有三个亭子正在修建。 我们想更多地感受长城,仍旧沿着原路返回。景区出口附近的卫生间,那叫一个豪华干净啊~还有休息室,皮质大沙发,电脑屏幕放着景点介绍,貌似还有充电器可供手机充电。虽然没什么人,可清洁工阿姨兢兢业业地擦拭着沙发、镜子,一尘不染啊。惊叹! 走到门口,司机已经等得有点不耐烦了,还遇上了昨天在嘉峪关的那群摄影师,他们刚到。我们已经要奔赴下一个景点啦。 第一墩处没有任何遮阴,所以司机也希望我们玩得快一点。这个景点最震撼的就是断崖峡谷了。旁边是一个影视基地,搭了一下帐篷啊梅花桩之类的,冷冷清清。过了吊桥后GG还爬到一座小山包上,我跟着他上到半山腰他就折返了,说上面没啥特别的风景。整个景点我们玩了有40分钟左右吧。 回到市区上车的地方,吃了牛肉面,在书店里买到了嘉峪关地图。发现嘉峪关的报业非常不发达,那《雄关周末》只是4开的小报,要价2元!而且内容和排版,简直就像火车上派发的那种广告报一样。 在宾馆美美睡了个午觉,两点前退了房。宾馆门口很好打车,到火车站是7块钱。去张掖的火车是下午3点06开,2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再次看到火车站前的张骞塑像,嘉峪关,我们再见! 啰嗦几句感受吧: 嘉峪关让人感觉很大气,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特别宽,景区都很干净,尤其是洗手间,比杭州景区的都豪华!但是整个城区,可能因为钢铁业,总感觉有点受到污染了。尤其是站在嘉峪关城上看到的大烟囱,还不停冒着浓烟。 总结经验: 1、 嘉峪关的景点门票,在旺季以全价计:关城100,悬壁长城25,第一墩 11;如果购买景区的套票则是120(两天有效),而且套票还包括了城市博物馆、西部明珠气象塔、紫轩葡萄庄园,就算只去前面三个景点也是套票比较划算。 2、包车的价格是一个点50元,3个点就是150。如果不赶时间,建议可以坐公交车去关城,1块钱。回来如果没公交了,打车到市区也只需要10元。像我们看完日落出来,都9点了,还是能打到车。出租车通常都打表,起步价好像是6块,然后6毛6毛往上跳,我们打的7块2,司机最后只收7块。不放心的话上车时向司机确认下是否打表。也有游客在此地包车去七一冰川,但是由于我们去看过西藏的冰川了,所以没有关注有关攻略。 3、 这里有“真假”两个悬壁长城,相距很近,互相能遥望到。所谓“假” 的悬壁长城,其实叫“石门峡长城”,是近年由当地一位农民出资修缮的,比政府修缮的“真”悬壁要短一点。嘉峪关的套票包含的是“真”悬壁,所以包车一定要和司机说清楚。 4、 雄关广场附近就算市中心了,有不少宾馆。我们住的青年宾馆离雄关广 场稍微有点距离,不过交通也算方便。 这一天的花费大致是(买药、买地图、买报纸等就不算了): 交通:打车:10+10+7=27元;公交:2元;包车:100元。去张掖的硬座, (t9206):38元/人*2=76元,下午3点06开,运行时间:2小时3分。 景点门票(以学生证半价计):套票60元/人*2=120元。 住宿:青年宾馆,160元/天。 吃饭:25+26+8.50+8.50=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