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经济重心南移是指什么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经济活动的现象,说的是经济的重心由北方地区逐渐转移到了南方地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历史影响至今还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也是南方地区稍强于北方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
2、第二阶段是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3、第三阶段是从北宋到南宋时期。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经济重心南移扩展阅读
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因素
一、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二、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其实,所谓的经济重心南移,应该说是向东部沿海转移,南方的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甚至湖北,并不比北方省份发达。
但所谓中国的东部沿海,主要是东南部沿海,所以笼统的说法,就是向南部转移了。
至于为什么经济重心向东南部沿海省份转移,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历史奠基东南部省份有两个经济中心,一个是江浙长三角,一个是广东珠三角。长三角发达,得益于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热、密集发达的水路交通以及优良的港口。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热,导致长三角平原的粮食产量比北方更高,在农业社会能够聚集更密集的人口,而丰富的水网,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环境下,运输成本低,有利于交换和贸易,这导致长三角商业和手工-轻功业有被养成的环境。中国古代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长三角,也是这个原因。同时,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优秀人口迁入长三角,长三角战乱又少,导致长三角积累的人才、资本和知识经验,能够很好的继承下去。这也是长三角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和轻工业中心的原因。珠三角与此同理,番禺大平原、密集的水网和充沛的雨热,但由于珠三角平原太小,长期无法与长三角抗衡,珠三角真正的经济崛起,发轫于明清时期,当时全球贸易热络,珠三角作为海上丝绸的起点,与荷兰、英国以及法国商人贸易,享受地理之便。因此珠三角很快发展起来了。
二、历史契机和地理优势改革开放后,全球进行着第三波产业转移高潮;第一次是美国转移到日本和欧洲;第二次是欧美日转移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以及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第三次则主要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向中国大陆转移。江苏,福建和浙江因为深厚的轻工业底子,浓厚的商业文化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更重要的是拥有优良的港口和距离日韩/台湾近的优势,承接到了大部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转移的产业、技术和资本。同理,北方大省山东,因为距离韩国更近,也承接了相当一部分产业,成为中国GDP第三大的省份。广东因为与香港和南洋文化、方言更为接近,所以理所应当的承接了更多中国香港和南洋的产业、技术和资本转移。
三、南北方产业分工和地理禀赋差异由于北方是中国的能源和矿藏中心,更适合发展重工业,所以中国的重工业布局基本上集中在东北和京津唐,但在经济学上,轻工业由于直接面对大众消费者,所以能够创造的财富更多,而轻工业一向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强项。至于河南东部、安徽江苏北部、河北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主要被定位成农业产量区,大规模的工业发展是得不到支持的。所以东南沿海发达,主要是历史厚积、自身地理优势、第三次产业转移机遇和中国人聪明勤劳的结果。但在经济潮流、历史厚积、地理自然禀赋和机遇面前,任何个人的勤劳都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拜托一些人不要说什么南方人勤劳、北方人懒惰的、南方人聪明、北方人老实的粗鄙之语,都是中国小狐狸,不要扯什么聊斋了。东南沿海的发达,也是全中国共同努力的结果,北方提供了重工业基础、能源、矿藏和大量的人才。
供参考。
③ 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④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的表现是什么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
历史:(一)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⑤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越北方,基本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大力兴修水利、农作物的播种区域扩大及产量增加、经济作物的栽培种植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杭州、成都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景德镇的制瓷业享有盛名、造船技术已明显提高、棉纺织业已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等;商业方面,杭州、成都、广州的商业十分发达,有些南方政权以商业贸易作为主要的财政来源。
⑥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从北宋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继续南移并能够最终完成的原因是:
1、自然因素
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政治因素
这表现为:
一是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二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经济因素
北方仍然战乱较多,而南方社会秩序相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南方自然资源继续得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从而最终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6)经济重心南移扩展阅读
基本规律和启示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等)。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4、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⑦ 经济重心南移三大阶段是什么
1、东晋南朝:经济重心南移趋向平衡。
2、隋唐五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南移。
3、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明显特征: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7)经济重心南移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⑧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经济中心南移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⑨ 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3、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4、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5、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6、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3-2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⑩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简述】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
1天时:宋朝时候,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原先气温高,降水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北方开始转冷。再加上中原地区森林长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2地利:从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乱至五代,中国的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战乱少。
3人和: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终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开始,结束于南宋时期。
【详细介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