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
扩展阅读
为什么股票价格不变 2025-08-20 18:18:46
walkhard 2025-08-20 17:59:51

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

发布时间: 2021-07-13 01:41:26

『壹』 佛曰:人生有八苦具体指

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生苦:指报分之时所产生的苦痛

老苦:指衰变时的苦痛。我们最终慢慢衰老,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精神萎靡,不如年轻时敏捷,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

病苦:指由四大增损而引起的病患苦恼。病有种种,轻微、严重、致命,我们终会遭受疾病,实为苦。

死苦:指舍离所受之身时的苦痛。寿命将近,人们不得不离去,会产生诸多情绪,为苦

怨憎会苦:指与怨憎者相遇的苦痛。怨憎之情,实为苦。我们不得不与怨憎之人见面,没办法避开,这就叫做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分别离散、爱恨别离,均是人生之苦

求不得苦:指不能如愿、不得所欲的苦痛。求而不得,拼尽全力最终灰心丧气,无法得到,实为苦

五取蕴苦: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1)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扩展阅读:

八苦启示:

佛法认为,人生是苦多乐少的,人生具体有多少种苦,怕是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不过有八大苦,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这八大苦,又叫人生八苦。

佛说了人生八苦,也阐述解决八苦的办法,这两个字就是:“放下。”学会试着放下,痛苦才会慢慢减少。放下是一种智慧,放下不是放下一切,是放下应该放下的。

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欲望太多,而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人就会无止境的痛苦下去,我们只有学会,少欲知足,才能更快乐的过一生。

『贰』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何解

意思是,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逆的,相爱却要分离,这种怨恨会长久留在心里,追求却得不到,放弃又舍不得。

出自《仓央嘉措诗传》中的《问佛》

(2)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扩展阅读: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

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凤凰,涅槃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叁』 "佛说,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此句出自哪里

1,出自《大涅盘经-第十二》。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2,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

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3)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扩展阅读

佛陀为什么要讲无常、人生八苦。佛教的本质是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不需要过于的想要,得到,执着不放。而是要我们加倍努力地创造,奉献自己的价值,造福社会,互助互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宇宙法则,也是因果关系的道理。

有舍有得,付出了一定就会有收获。如果我们足够勤奋的付出,我们会有种豆得瓜的意外奖励。相反,只为投机、坐享其成,也会得到种豆得瓜的惩罚和不劳而获的狂喜。等到真正醒悟的时候,人生荒废,机会难求。能够参透其中的道理,我们才明白佛陀真正的意思。

放下和放弃不是同一个意思,正是有那些苦,才叫我们不要去执着、贪恋。那些都是虚幻变化的。我们可以更加积极、快乐地创造,帮助自己开悟,也帮助别人开悟,最终就能解脱。

『肆』 佛曰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以及五蕴炽盛苦。
这八苦即是我们不能解脱的主要障碍。是我们生活当中常常遇到难以解决的。生苦对我们来说。可以说基本解决。但是念头的生成。所造成的苦恼。即五蕴依然紧紧地烦恼着我们。老苦。死苦。病苦干扰着我们的身体。使我们产生了身见。我们不惜一切来保护自己所谓的身体。甚至杀害其他众生的生命。来保护我们自己这个假合的身体。吃药。打针。手术一直是我们医疗的重要手段。锻炼。营养。好像也是长寿的秘诀。我们能不能从这个所谓的身相中再向圆满处看一看。因果在里边到底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是主要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从因果上去把握自己的健康长寿。而去求那些心外法的东西。
一个老病死苦。带来了求不得的苦。不是没有。是不是求来的。命中没有。要想有我们就在因地里植种德本。具体什么时候收获。那只是个时间问题。古人有医生治病不治命。你命里没有。吃什么药能解决你命里没有的问题。这样不但生老病死没有解决。还形成了另外一种新受的苦。
求不得。什么叫求不得。没有非去求。求来求去还不得。不然的话。就是爱别离。别离是苦。我记着古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工送客亭。也就是说亲朋好友的离去。心爱物品的损坏。都使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是贪恋就是嗔恚。贪恋引起了贪烦恼的作用。嗔恚加大了地狱的作用。这就形成了怨憎会。不愿意见到的事情发生。有矛盾的人相处。使人整日别扭。这些事情都离不开一个我见的作用。病老死是对身体的执著。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是我们心理的障碍。这一连串粗的烦恼。
如果上升到理论。就是五蕴炽盛苦。所谓的五是数字。蕴只是烦恼来讲。炽盛见解强烈。色受想行识不是五个内容。是五个作用。不是分开的。是刹那完成的。对于这一切可以说。他变化的速度。我们是没有办法表示的。只能用一种工具。来彻底的使他们不起作用。这就是念佛。让这个佛断开与一切烦恼之间的关系。使色(物质和精神)他不产生一个受。更不产生一个所谓的想。使他在烦恼还没有完全形成。或者是烦恼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死亡夭折。这就提出来念佛你怎么念。是用根来发现尘。自己明白真实的道理。
既然是个尘。留他有什么用。尘就是思维。逻辑。经验。体会的产物。所以说佛有根尘同源。虽然他是一个尘。只要你知道他是一个尘。利用这个尘来反观内照。不然的话。这个尘就会污染你的根。所以,六祖大师告诫我们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是世间没过。这个罪恶的念头。又引起了我们无间的地狱.

说念佛就是念佛。所谓的念佛。每一个念头都没有减少。只不过让念头变成否定自己。尊重别人。以报恩心。善待每一个念头。这样我们的心量才能不断的扩大。虽然他也是一种执著。但是这个执著的作用。能使你向纯善发展。他不能给你带来烦恼。只能把你的心量扩的越来越大。只能把我们烦恼变成菩提。这就是所谓的破见离见。

破相就是不执著自己的见解。离见也是让放下自己的见解。我们现在没有智慧。我们只有老实的跟着佛。以佛为师。把所谓的正确的。错误的都一一否掉。什么都不留下。并不指说什么事情不让我们做。而是不让我们起这件事正确与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仔细认真看到我们自己的念头的变化。而且这些因缘的变化。我们就不执著他的真实。我们也就不会烦恼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因缘。不是你让他生灭变化。是自己的生灭变化。所以说。我们先解决心受。开始是很痛苦的。后来是很享受的。观察不了那么仔细。就全部否定。他不给我们留下烦恼的后遗症。只要我们认为有好的。有对的。你就还有贪恋。贪恋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演变成嗔恚。一个真正没有八苦的人。或者一个真正明白道理的人。谁知道他的生活是怎么处理的。说难就是不想放下。就是不相信。说容易刹那成功。所以让我们把握自己。把握不住。再把握一次。一万次的把握。没有一个不自在的。让八苦变成四智。让烦恼化菩提。

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什么叫法界藏身。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不论三恶道的众生。还是三善道的众生。或是解脱道的四众生都存在。难道除了自性还有什么。既然是自性。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做不到的。要求我们预知时至。就是让我们相信生死无常。变化无常。随时准备入涅盘。身无病苦。就是不执著身体的真实。把病也当作一种修行的增上缘。有病无苦。心不贪恋。不贪恋什么。都是因缘。刹那虚空。如水中月。镜中花。给都不要。意不颠倒。往生西方的念头不变。发愿度众生的念头不变。虚空尽我愿不尽。哪位不是。哪位又是。不二法门就在这一刹那中。究竟圆满。所以说。敷脱无二。下边剩下的就是真信不疑了。就是让我们解决信的问题。一念成佛。所以说。不信谈不上念佛。我们的五根能不能用上。变现自己的极乐世界的工具。我们的自性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我们自己的愿力。二力缺一不可。剩下的就是功夫的问题了。历事炼心。不可逃脱。做好烦恼的准备。证大自在人

『伍』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什么意思

人生有八苦

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

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

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

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

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苦

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

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人生第七苦——怨憎会苦

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阴炽盛苦

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5)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扩展阅读:

八苦出处

编辑

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

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八正道。

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盘经-第十二》)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名为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一)生苦,有五种,

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种,

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三)病苦,有二种,

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种,

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五)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六)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五盛阴”也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

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八苦

『陆』 佛曰 人生有八苦出自佛经吗

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

人生有八苦

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

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6)佛曰人生有八苦原句扩展阅读:

人生第一苦——生苦

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

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苦

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

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人生第七苦——怨憎会苦

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阴炽盛苦

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柒』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什么意思求解

人生第一苦
——生苦。佛说,现实世界是残忍的。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没有人可以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谁的人生可以一路阳光灿烂,没有乌云密布?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啼哭,这就是痛苦的源头,也是开始。

人生第二苦
——老苦。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的美丽最终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此时,除了缅怀过去的时光,在那过往中沉溺,你还能如何?活着的同时,你已经死了。人本体就是随时在新生和死去,这是自然的循环。相对与昨天来说你永远都在走向衰老,生陈代谢的变化又岂是凡人可以控制的?

人生第三苦
——病苦。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忙碌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有一些医学难以治愈的绝症出现。病重的折磨会令你生不如死,然而你不得不存在于这个世间。

人生第四苦
——死之苦。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活着的时候,你不懂得它的可贵,可面临死亡时,才知道一个人求生的欲望是那么强烈。

人生第五苦
——爱别离苦。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上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的。爱得越深,痛得越深。在甜蜜的伪装背后,更多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痛苦。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是块沼泽地,陷入后想要逃离几乎没有可能。

人生第六苦
——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贪欲、嗔欲、痴欲,人在时时刻刻地追求中埋葬了光阴。得不到,就是一种痛苦。一切烦恼,其实只是来自于本身的欲。

人生第七苦
——怨恨会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仇恨是一把双头刃,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皆因你心中的怨气。怨恨,定是你的脑海里定格的某个人,某件事情带给你永生不灭的记忆。私欲为痛苦之源,恨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人生第八苦
——五阴过盛苦。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其实,人有时候并不喜欢处于清醒的状态,时常用幻药,酒精等来麻痹自己。在似真似假的迷惘中,才体现出人类最真实的一面。

人的一生苍桑变换,有觞筹交措时的喧嚣扰嚷,也有曲终人散后的孤独落寞。有生的疼痛,有老的哀伤,有病的愁苦,有死的悲恸。爱别离,就会怨长久。求不得,所以也放不下。人世沉浮,每一个人都是一曲曲听也听不完唱也唱不尽的生命骊歌。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因而只能以坦然的心情去接受。乐观,不畏惧。生活便会美好许多。
爱别离,也有不得以而为之的苦恼。爱着便会希望在一起,不能在一起,当然会是一件苦心的事。亲人的别离,爱人的别离,友人的别离,都是一件苦闷的事情。我们要努力,要让分别变为相聚。这其间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美丽而有意义的过程。就像蚕的蜕变,虽然艰辛,化蝶的过程却是最过精彩的。

怨,不是一件好事情,是苦。怨的时间长,便会更苦。因而无论人生变得如何的不顺意,都要放开心胸,不要有太长的报怨。怨是一块坚硬的石头,横埂在心间。不放下,你会发现,因为这怨恨,自己的人生便处处有绊脚的石头。放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要试着习惯。

求,本是一件好事。求学,求财,求事业,求姻缘,求……求的事情越多,说明人的欲望也就越大。但我们无论求什么,都要有一个度,不要超过这个度,超过了就会与预想的结果背道而驰。求得越多,人会变得渐渐不满足,总是不满足,人便会有贪念,贪得无厌便为大祸。其实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需求,只是大小和多少不同而已。那些淡泊名利地位和金钱的人,他们不是无所求,只是不贪婪,不虚妄,活得自然而潇洒,隐隐透露出侠者风,雄筋傲骨,处世泰然。这样的人是最值得敬重的人。

放,许多人都很难做到。会有不舍,有留恋,有依赖,有惦念,有长长岁月里曾经鼓荡荡的激越豪情。你的放不下,我的放不下,我们的放不下,也正是世人的放不下。其实,人世有代榭,就像花儿有枯萎,什么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是人有一样太珍贵的东西,就是感情。这虚幻的事物,让人终身纠结。一切都缘于此,有大智者,必已早看明白这尘世。所以,不苦也不恼,索性顺应天意。求不得便不求,放不下,便不放。反正,总有世事清明和悦自由的一天。

生活,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它并不完美,但是也并不那么悲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开心、更纵情地投入生活吧!需知,人世间的苦难,总会有了结的一天……

『捌』 佛曰 人生有八苦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玖』 佛曰:人生有八苦:

应该是八苦, 八苦为: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盘经-第十二》)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名为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一)生苦,有五种,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种,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三)病苦,有二种,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种,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五盛阴”也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麻烦采纳,谢谢!

『拾』 佛曰人生有八苦全文

佛说的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共有:(一)生苦有五种,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二)老苦有二种,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三)病苦有二种,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四)死苦有二种,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八)五蕴盛苦五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蕴盛苦。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蕴就是人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