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中原经济区
扩展阅读
股票涨听价格计算器 2025-09-08 04:14:27
阿里最初股票价格 2025-09-08 03:54:13

中原经济区

发布时间: 2021-07-15 09:27:56

Ⅰ 中原经济区的实质意义是什么

一、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的特殊意义
二、对我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示范意义
三、对区域合作和强化区域经济功能的典型意义
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Ⅱ 中原经济区包括哪些城市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等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成渝”四大经济区之后,由豫鲁皖冀晋等5省30市2县组成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中文名称
中原经济区
面积
28.9万平方公里
人口
1.5亿人(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
英文名称
CentralPlainsEconomicRegion

简称
中原
主要城市
郑州、洛阳、商丘、安阳、南阳等
GDP
4.7万亿元(2011年)
人均GDP
3.13万元(2011年)

Ⅲ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

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全省、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和山西东南部共5省30个地级市、10个省直辖县级市(县) 及3个县区。
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巩义、永城、邓州、汝州、长垣、兰考、固始、鹿邑、滑县、新蔡
山东省:聊城、菏泽、泰安东平县
河北省:邢台、邯郸
安徽省: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阳、淮南潘集区及凤台县
山西省:运城、晋城、长治

Ⅳ 中原经济区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是怎样划分的

中原城市群的范围,总共包括30个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分为核心发展区和辐射区,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济源市、鹤壁市、商丘市、周口市和山西省晋城市、安徽省亳州市为核心发展区。政府为市场建立和维护规则,提供好的基础设施,履行自己的经济职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Ⅳ 大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介绍

曾经的中部塌陷,如今却变成了河南塌陷。2005年中部概念最早提出之时,河南一度和湖北上演过中部崛起龙头之争,如今同一战壕的兄弟却纷纷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抢得先机,河南明显落后了。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此前后,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已经分别获得了不同主题的国家级综合配套试验区或产业带。
“围着河南转了一圈,就是没河南。”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新的不均衡,正在制约河南的发展。他最早参与了中原城市群的研究,由其和河南省发改委联合编制的“中原城市群的概念设想”第一次将城市群的形式推向了河南省发展的战略层面。在当时,提出城市群概念的只有几个沿海地区。
中原城市群涵盖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的9个,形成了以省会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的经济圈。根据当时编制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原城市群要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和协调发展,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的规划,被寄予了厚望,据一位参与“首次中原城市群市长工作联席会议”的人士回忆,“大家发言时都很激动,感觉到河南发展的机遇真的来了”。
但在随后参与申报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竞争中,中原城市群却铩羽而归。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河南省以郑汴一体化和中原城市群为载体,两次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均未获批。随后,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别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当地官员则认为,河南之所以未能申报成功,还是重点不突出,没有找到打动中央政府的核心点。在他看来,除了河南自身的因素外,也和国家对河南的定位有关,国家一直从战略角度强调粮食的安全问题,把河南省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地,对河南省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深层次上考虑得不够。
2010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后,河南省政府即组织了60多名专家集中攻关,开始了第三次将河南区域发展规划升格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努力,大中原经济区概念随之浮出水面。 大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城市群的升级版,目前官方的说法是大中原经济区涵盖河南18地市,形成“一极两圈三层”的城镇体系架构。
“一极”即指郑汴新区,也即核心层,将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两圈”即通过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铁路建设,在河南省内形成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三层”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
除郑州和开封以外的7个中原城市群城市组成紧密层,辐射层包括南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安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周边9个省辖市。
据一位参与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的人士透露,这也许并不是最终的架构,也可能会将周边省份的一些靠近河南的城市也涵盖进来,形成一个拥有44个城市、1.7亿人口的超级城市群。
冯德显分析认为,上升为国家战略有这么两种做法,一是特别大,大到不得不考虑;第二,是特殊,特殊到不考虑在这个地方放试验区,其他地方没法放,而且这个问题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两条只要占一条,就足够了”。
在他看来,目前所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要么是经济发达地区,承担着带动创新的重任;要么是在经济欠发达或矛盾比较集中的地区,希望通过试验找到化解矛盾的机制。
“那么,在经济地位上居中的河南就有些吃亏了。”冯德显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原经济区是想走大的路子。
两次参与中原经济区战略讨论的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焦国栋则认为,考虑到国家战略和河南省情,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应该是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他看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应该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省地方政府官员则认为,未来中原经济区内实施的城镇化和沿海的城镇化还不一样,像南方一些地区,土地资源都占得差不多,谈不上什么农业的问题,只有河南才有这些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探索解决制约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比如说农民工在城市落户问题,土地流转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将对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对河南这样省份,具有重要意义。”该官员说。 跨省区组合,在河南省内并不缺乏先例。1985年9月,由河北邯郸市和河南新乡市倡议并成立的中原经济区(以下称老中原经济区),包括了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13市,并在邯郸市设立了“中原经济区联络处”,作为经济区常设办事机构。
在河南原有的中原城市群规划中,未被列入的安阳、濮阳、鹤壁三市也是该区域经济组织成员。和这三个城市类似,组织内的晋城市、邢台市、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也都在各自的省域内处于边缘位置,难以被其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和影响。
据老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办公室副主任孟德荣介绍,这一自发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开始发挥作用,“各成员之间物资交换,互通有无,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每年一次的市长联席会议,在成员单位之间轮流举办。据孟德荣介绍,目前区域内已先后组建了30多条行业网络,不仅包括了交通、旅游、商业、金融、科技等行业,而且还延伸到司法、文化、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
孟德荣所在的邯郸市还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成员。不过在他看来,环渤海经济区的名头虽然大,但对远离区域中心的邯郸来说,“合作机会比较少,没有获得太多实际效益。”而自发组织的老中原经济区,“搞得比较活,比较有效。”
孟德荣认为,从他参加的两个经济区的合作来看,一味搞大并不一定有利于合作,“即便是获得政策,也仅仅是概念效应。”在国家政策越来越趋向于普惠制的时代,靠政策带来发展机遇已经大大减弱。在他看来,只有根据市场和内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组建经济区,操作性才会比较强。
与老中原经济区类似,在河南省东部,由苏鲁豫皖接壤地区21城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同样属于自发性区域联合组织;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则包括了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以及陕西省渭南等市。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认为,这些自发的经济协作组织,证明了中原经济区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且本身相对独立。但远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高地,受其辐射和影响较小。
河南豫商联合会会长陈义初则认为,如何构建大经济区概念,是对河南下一步发展的考验。在他看来,与周边跨省经济区的互动,也会对中原城市群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

Ⅵ 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哪5个省、30个市和2县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安徽西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共28个省辖市。
河南省:郑州,洛阳,商丘,安阳,南阳,开封,平顶山,许昌,焦作,新乡,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周口,信阳,驻马店,济源
河北省:邯郸、邢台
山东省:菏泽、聊城
山西省:运城、晋城、长治
安徽省:亳州、淮北、阜阳
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郑州,开封
中原经济区的重要联络点:邯郸,安阳,徐州,襄樊,焦作
中原经济区网络支点城市:洛阳,安阳,商丘,南阳,焦作

Ⅶ 中原经济区----都包括哪些城市重点在哪里主次是啥

河南省:郑州、洛阳、商丘、安阳、南阳、开封、平顶山、许昌、焦作、新乡、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周口、信阳、驻马店、济源;
山东省:聊城、菏泽、泰安东平县;

安徽省:淮北、宿州、蚌埠 、亳州、阜阳、淮南凤台县及潘集区;

河北省:邢台、邯郸;

山西省:运城、晋城、长治
重点是中原城市群,原文如下:
提升郑州区域中心服务功能,支持郑(州)汴(开封)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提升郑(州)洛(阳)工业走廊产业和人口集聚水平;推动多层次高效便捷快速通道建设,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质的组合型城市地区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引领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完善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实现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区域9个城市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以客运专线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走廊,强化“米”字型发展轴节点城市互动联动,促进中原城市群扩容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深化城际开放合作,发挥轴带集聚功能,推动邯郸、安阳、邢台、鹤壁、聊城、菏泽、濮阳等北部城市密集区提升发展,促进蚌埠、商丘、阜阳、周口、亳州、淮北、宿州、信阳、驻马店等豫东皖北城市密集区加快发展,形成与沿海地区沟通联系的前沿地带。强化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构建中原城市群、北部城市密集区、豫东皖北城市密集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原城市群。

Ⅷ 大中原经济区的介绍

为寻找到中华复兴,中原崛起的突破口,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并计划将这一规划申请、上升至国家战略。省社科院专家认为,一旦“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将会对国家平衡科学可持续发展,以及全国三农问题的破解提供范例。大中原经济区,即跳出行政区划的束缚而着眼于整个中原地区,将涉及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等周边中原地区6个省份的部分地区,所谓“大中原”;中部崛起是目标,中华复兴为重任,实现国家平衡,科学可持续发展,一个是新型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城镇化的新模式。

Ⅸ 中原的经济


中原经济区(CPER)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国庆前夕,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
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全省17个地级市,11个省直辖县市及山东、河北、安徽、山西12个地级市,3个区、县,总面积约28.9万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总人口约1.5亿人,GDP约6万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
中原经济区是中国首个内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区,于2012年批准设立,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标志。 中原经济区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
●核心带动: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州)汴(开封)洛(洛阳)一体化发展,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
●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拓展纵向发展轴;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
●节点提升: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错位发展,提升辐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对接周边:加强对外联系通道建设,促进与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密切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全省、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和山西东南部共5省30个地级市、10个省直辖县级市(县)及3个县区。
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巩义、永城、邓州、汝州、长垣、兰考、固始、鹿邑、滑县、新蔡
山东省:聊城、菏泽、泰安东平县
河北省:邢台、邯郸
安徽省: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阳、淮南潘集区及凤台县
山西省:运城、晋城、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