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癔病是一种什么病
扩展阅读
股票120分钟k线怎么看 2025-09-09 20:53:29
瑞典爱立信股票价格 2025-09-09 20:48:19

癔病是一种什么病

发布时间: 2021-07-16 00:09:36

⑴ 癔病是什么

癔(yì )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因素,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也可能成为癔病的诱因。

⑵ "癔病"是什么病谁能解释详细点吗

你好;
癔病

病因及简介:
癔病又称为歇斯的里,是hysteria的译音。由明显的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
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
素及遗传,但性格牲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
具有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临床表征:
(一)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刺激后急骤起病,表现尽情发汇为特点
,如嚎啕痛器或时而大笑,大吵大闹或声嘶力竭吐露愤懑,甚至扯头
发、撕衣服、捶胸蹬足、以头撞墙、地上打滚等,发作时间长短可受
周围的劝慰而变化。
(二)意识障碍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可呼之不应,推之不动
,四肢僵硬,仅有眼睑颤动,称为癔病性木僵。有时情感丰富,表情
生动,行为夸张,定于表演,谈话常以歌谣式,其内容多与精神创伤
有关,偶有所问非所答之假性痴呆表现。
一般性治疗和预防:
一、心理治疗给予心理疏导及催眠术,消除其心理创伤,使病人
对疾病的本质有正确的理解。同时可配以暗示疗法。
二、药物疗法可选用下列药物:氯丙嗪每次12.5至25mg,口服,
每日3次。安定每次2.5至5mg,口服,每日2至3次。利眠定每次10mg,
口服,每日3次等。必要时可肌肉注射氯丙嗪50mg或安定10mg控制急性
发作。

⑶ 癔症是什么病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

(3)癔病是一种什么病扩展阅读:

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我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现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此外,此类患者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感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⑷ 癔症是一种什么病

癔症又名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的精神因素

⑸ 癔症是种什么病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精神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意识状态改变,症状无器质性基础的一种神经症。

本症多于青壮年期发病,起病突然,可有多次发作,尤多见于女性。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患病率为5‰,战时发病率占战时神经症的50%,直接与战伤有关的约为40%~60%。国内流行学调查资料中,各地报道的差异很大,约占神经精神科门、急诊总数5%~10%。近年来,癔症发病率有减少趋势。

[病因与发病机理]

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可概括为: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亦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发病。

一、遗传因素

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极亲属中发生率为20%。我国福建地区报导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二、性格特征

(一)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二)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时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三)高度自我显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四)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上述四点突出而典型者称癔症性病态人格。以上性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

三、精神因素

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四、躯体因素

在某些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不佳时,由于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减弱而成为癔症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经期等。

发病机理:学者们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不同观点上加以解释。心理动力学派根据压抑原理,认为受到超我不完全成功压抑的愿望,采取伪装形式,通过“转换”或转化为症状。巴甫洛夫学派从高级神经活动病理生理学观点出发,认为癔症患者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别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弱化,使受其调节和控制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皮质症部位的活动相对增强或脱抑制,是癔症症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反射”说学派认为癔症症状本质是一类神经系统原始的、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可因继发性得益而强化,或因条件反射性联系而习惯化,成为主动化反应。这种观点的形式主要基于对战时癔症的治疗经验,未必适用于和平时期的患者。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临床表现多样化。以躯体方面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称转换型(Conversivetype)癔症;以精神方面症状为主要表现者称分离型(dissociative type)癔症。

一、躯体症状
可呈现出类似各种神经系统或内脏器官疾病的临床表现,但缺乏器质性疾病的阳性体征,症状表现为器官的功能过度兴奋或脱失的结果。常见的躯体症状有: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脱失:各种浅感觉减退和消失,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全身型,半侧型,截瘫型,手套或袜套型等,以半侧型多见,麻木区与正常侧界限明确,或沿中线或不规则分布,均不能以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规律来解释。

2.感觉过敏:如皮肤痛觉过敏、身体某局部剧烈且持续性疼痛,若发生在腹部则易误为急腹症,甚至旋以不必要的手术。

3.特殊感官功能障碍:有暴发性耳聋、视野缩小(管型视野,又称管窥)、弱视或失明,嗅觉和味觉障碍等。

(二)运动障碍

1.痉挛发作:发作时徐缓倒地,痉挛发作无规律性,或为四肢挺直,不能被动屈曲,或呈角弓反张状,或作挣扎乱动,双手抓胸,揪头发、扯衣服、翻滚、喊叫等富有情感色彩的表现。发作中面色潮红、双目紧闭、眼球游动、瞳孔正常,对光反应存在。一般无咬破舌头或其它外伤及尿失禁,同时也查不到病理反射。发作时间持续数十分钟。一般意识不完全丧失,发作后能部份回忆。

2.震颤:范围可及头、舌、肢体、腹壁等,为阵发性粗大不规则抖动,分散注意时减轻。

3.行立不能:卧位时双下肢活动正常,肌力良好,但不能站立,寸步难行。

4.瘫痪:可为截瘫、偏瘫、一(或二、三、四)个肢体瘫痪。其肌张力正常、减低或增强,被动运动时常有抵抗,无肌萎缩,腱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和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

5.失音和不言症:失音者说话时声低如耳语。不言者坚持缄默不语,但笔谈能力完好。若合并有耳聋时称癔症性聋哑症。

(三)反射障碍:腱反射正常、活跃或减弱,偶有咽反射消失。

(四)内脏功能障碍

1.呕吐:多为顽固性呕吐,食后即吐,吐前无恶心,吐后仍可进食,虽长期呕吐,并不引起营养不良。消化道检查无相应的阳性发现。

2.呃逆:呃逆发作顽固、频繁、声音响亮,在别人注意时尤为明显,无人时则减轻。

3.过度换气:呈喘息样呼吸,虽然发作频繁而强烈,但无紫绀与缺氧征象。

4.其它:癔症球、多饮多尿、鼓肠等。

二、精神症状:多呈发作性。

(一)朦胧状态:突然出现意识范围缩小,与外界能作部份接触和对答,说话内容简单,常反映与病因有关的内心体验。有时出现双重人格或鬼神附体,可有明显生动的幻视、幻觉,情感丰富而逼真。持续半小时至1~2小时,叹口气后突然清醒,对发作中经历仅能部分回忆或完全为能回忆。

(二)木僵状态:突然起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双上肢屈肘握拳,双下肢伸直,被动运动时有抵抗,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双目紧闭,被动翻天眼球时上转或游动,瞳孔正常,对光反应存在。可伴有阵发性摒气,心律与血压正常。可持续数小时。

(三)情感爆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喊叫、吵闹、愤怒、言语增多等,常以唱小调方式表达内心体验。情感反应迅速,破涕为笑并伴有戏剧性表情动作。发作持续时间常受周围有言语和态度的影响。发作时有轻度意识模糊,发作后能部分回忆。

(四)精神性遗忘症:以对引起精神创伤事件的局限性遗忘较多见,对即往经历和全部遗忘见于战时癔症。

(五)神游症:患者突然离家外出漫游,历时数日,清醒后对其过程不能回忆。

[病程和预后]

多呈发作性,急性起病,消失迅速。躯体症状可呈持续性,如治疗不当,可延续数年,甚至十余年,经适当治疗,多能迅速好转,癔症性性格特征显著者,易复发。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癔症的疹断必须具有排除性与支持性两种依据。因此,诊断本症必须详询病史、症状演变进程,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因素;认真分析症状的起因,性质和特征;详细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排除其它疾病;尤其是儿童和中老年首次出现发作者,或与某些躯体器质性疾病并存时,更应慎重。不能仅根据病前有精神因素与暗示治疗有效而作出诊断,客观地估计精神因素和暗示性在每例患者的发病、治疗与转归上实际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诊断依据:

一、明显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

二、症状的产生和消失与暗示,自我暗示密切联系。

三、急性起病,症状多样。检查未发现与躯体症状相应的阳性体征和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精神症状常有表演和夸张的特点,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四、病前性格特点,即往类似发作史,阳性家族史及年龄与性别均可作参考。

五、排除脑及躯体器质性疾病,反应性精神病,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鉴别诊断]

癔症表现可类似多种疾病,不逐一鉴别,只举例鉴别如下:

一、癫痫大发作: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发出痫叫,随处倒地,先强直、后阵挛,分期明确。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并有锥体束征,持续时间仅1~数分钟,发作后入睡,清醒后完全遗忘。癔症性发作时,意识不完全丧失,发作后可部分回忆,缓慢倒地,抽搐不规律,持续时间长,无瞳孔散大及锥体束征等可鉴别。

二、反应性精神病:即往无类似发作史,致病的精神因素强烈,症状常反应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情感体验,没有像癔症患者那样易受暗示、也缺乏鲜明的戏剧性、幻想性和情感性,躯体症状少。反复发作者少。

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附体妄想内容荒谬,持续时间长。癔症的附体妄想为阵发性,且表情生动、情感外露,而精神分裂症则倾向于隐蔽不谈。

四、脑器质性疾病:疾病的动态观察,详细的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及脑电图、头颅CT等辅助检查结果可资鉴别。

[治疗]

一、精神治疗:由于患者求治心切,所以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常不凑效。通常以暗示或疏泄治疗为主。当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向患者说明疾病的本质,消除顾虑,增加治疗信心,并应指出:患者的性格缺陷与发病的关系,帮助患者找出防治方法等。

二、药物治疗:癔症性情感爆发可一次予以足够剂量的镇静剂;痉挛发作常结合言语性暗示,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精神症状明显时选用相应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三、针刺与电刺激治疗:适用于癔症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等躯体症状。

四、症状缓解后,除心理支持治疗外,对残存症状应予以对症处理。

⑹ 癔病是什么病

癔病又称分离性障碍或称分离(转换)障碍,或歇斯底里症。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
临床表现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 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 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 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4)出神与附体障碍 本症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则被称为分离性附体障碍。发作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
(5)分离性运动障碍 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运动能力丧失。常见的形式有肢体瘫痪、肢体震颤抽动或肌阵挛、起立或行走不能、失音症等。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共济失调可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
(6)分离性抽搐 分离性抽搐(假性癫痫发作)是一种类似于癫痫发作的状态,但没有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脑电生理改变,咬舌、严重摔伤、小便失禁等表现在分离性抽搐中很罕见,也不存在意识丧失,而代之以木僵或出神状态。
(7)分离性感觉障碍 可表现为躯体感觉麻木、丧失、过敏或异常,或其他特殊的感觉障碍。皮肤麻木区域的边界表明,它更接近病人关于躯体功能的概念,而与神经解剖不符。感觉丧失可伴感觉异常的主诉。
视觉障碍多表现为丧失视觉敏锐性、整个视野模糊,或“管状视野”。常突然发生,也可经治疗突然恢复正常。病人虽有视觉丧失的主诉,却惊人地保留着整个活动能力与运动表现的完好。听觉障碍多表现为突然听力丧失,相关的听觉功能检查多示正常。
“癔症球”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中医称为"梅核气"。相关医学检查不能发现与症状相匹配的器质性异常。
(8)其他分离转换障碍 ①Ganser综合征 为分离转换障碍的特殊类型,多见于被拘禁的囚犯。其特征是对提问能理解,但经常给予“近似回答”,常伴有其他几种分离性症状,其发生背景提示有心理原因存在。②多重人格障碍 又称分离性身份障碍,表现为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相对常见的形式是双重人格,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9) 混合型分离转换障碍 指上述各种形式的分离转换障碍的混合形式。
2.特殊的表现形式
(1)集体性分离障碍 即分离性障碍的集体发作,多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封建迷信活动较多的地区。开始是一人发病,周围的人受到感应后通过自我暗示与相互暗示在短期内爆发出与首发患者相似的症状。这些患者往往具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观念,以女性居多。
(2)赔偿性神经症 指在工伤、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等存在赔偿的事件中,受害者往往显示、夸大或保留症状。症状可持续很久。但这种症状的迁延不愈可能是患者潜意识的机制在其作用,而非患者故意为之。
(3)职业性神经症 指患者的症状与其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如书写工作者的书写痉挛、舞蹈演员演出前下肢运动不能、教师上讲台前失声等。
(4)分离性障碍性精神病 在应激事件后突然起病,表现为意识蒙胧、漫游、行为紊乱、反复出现的幻想性生活情节,可由片段的幻觉妄想。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疾病漠不关心或不认为自己患病。病程通常持续数周,常突发突止,易反复发作。
治疗
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 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或催眠治疗 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系统脱敏治疗 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2.药物治疗
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用于改善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减轻焦虑及改善睡眠。

⑺ 癔病是什么病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属中医脏躁的范畴。临床上以成年女性居多,多因精神因素而诱发。发病最早的症状,往往是在睡眠中悲哭或妄笑为主,有的患者可从梦中哭醒,常在睡眠中发作,以致影响正常的睡眠。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如患者遇到急剧的天灾、人祸、亲人死亡等,慢而持久的刺激产生气愤、委屈、羞愧、悲伤等精神诱因,在自身特殊性格的基础上,加上心理创伤因素,除白天的躯体症状以外,常伴有夜间梦中的大哭与大笑,使患者从睡梦中醒来。这是癔病中最轻的一种。二是社会文化因素,患癔病的患者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往往生活在封闭性的单一文化氛围当中。因为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所以他们无法进行自我疏导。再加上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生活环境水平低下,所以也就没有有利的外界因素进行帮助。

⑻ 普通人觉得癔病是什么病

癔症以前有很多个名字叫歇斯底里,现在医学上最规范的名称叫分离障碍。普通人比如我们的身份、记忆、意识、知觉都是和谐的,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当一个人罹患分离障碍的时候,即这几块开始处于分离的状态,比如这个时候我认为我是张某某,那下一个阶段我就可能认为我是李某某了。那还有一些情况我的眼睛很正常,视力检查、眼科检查都没有问题,但是我就是看不到,大概就出现一些分离的状态。临床上主要的表现就是知觉和运动发生障碍,比如人有5个感官,可以听到、看到、闻到、嗅到,甚至触摸到这些感受。如果一个分离障碍的病人可能在任何一个感觉层面上出问题,比如眼睛明明是好的,医学检查发现不了任何问题,他就是看不到,出现失明的表现;耳朵就是听不到,但是耳朵的检查,各种各样的医学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然后运动障碍,比如一个人的下肢都很正常,也没有因为出现任何的车祸或摔倒,没有任何的外伤的历史,突然就说下肢不能行动,但是各项的医学检查、神经内科的检查、肌电图的检查都表明他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他就是不能行走。总体来概括一句话,分离障碍是可以出现全身上下各种各样的症状,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个分离的状态,就是这个人不再是一个整体了,某个部分没有医学基础的没有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出现了障碍,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状态。

⑼ 什么是癔病

癔病(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常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本病一般都是因精神因素而急剧发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把本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归于神经官能症项下,并按症状的憋质和形式分为两个类型;分离型(dissociativetype),主要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转换型(conversion type),主要表现以躯体功能障碍为主。为叙述方便,现将临床表现归纳为下述两个方面:
(1)精神方面:
①情感爆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常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吵闹等。情绪转变迅速,常可破涕为笑并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病人的言语内容往往反映内心不愉快的体
验。一般发作时间较短,且常伴有轻度意识障碍,发作以后部分遗志。发作多呈阵发性,在人多时发作更为频繁。
②意识朦胧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病人,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缩小,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体验上。此时病人对周围的感知比较迟钝,定向力不完整;行为动作也常与引起发病的体验相符合,情感反应鲜明生动,做出的表情动作常富有戏剧性和幻想性。此种状态是急剧产生并可突然终止,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几十分钟。发作以后大多不能回忆。
③昏睡状态:意识障碍较深,表现为终日闭目卧床不动,或偶有翻身。呼之不醒,推之不动,双眼紧闭,若翻开病人眼皮可见其眼球转动或斜视一例。检查时可见瞳孔并不缩小,肌张力增高,活动其肢体时多有抵抗,对痛觉刺激的反应可减弱,腱反射一般是亢进的。
④遗忘症:多见急性发病,病人突然发生对自己生活中某一段时期的经历究全遗忘,或将即往的一切突然全部遗忘,甚至连自己的姓名、年龄也不复记忆。
⑤交替人格: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我意识障碍。病人在不同时间内出现两种不同的体验。如在一个时期内,病人以某甲的身份出现,而另一时期又以某乙的身份出现,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
临床上还可见到另一种自我意识障碍,即附体体验。病人自称是被神、鬼、已死人的灵魂或狐仙等,并以附体者的口吻身份讲话,声调变得特殊。所讲内容与情感体验有关。这种发作形式见于具有迷信思想的病人。 ’
⑥Ganser综合征:这是一种急性发病、伴有意识模糊、特殊的“痴呆”综合征。病人在此种症状产生以前就已经有癔病的其它症状。Ganser综合征也常合并癔病的其它症状。
⑦童样痴呆:病人自称为儿童,其谈话声调、内容、表情、动作都和儿童一样,表现十分幼稚、顽皮。病人自称是“小宝宝”、“今年刚三岁”。见周围人就称“阿姨好严“叔叔好!”。虽然这些表现好像是痴呆状态,但病人实际上并无智能障碍。
(2)躯体方面:临床表现有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功能等障碍。
癔病的躯体症状,最常见的是“抽筋”和“昏厥”发作。它可能与上述精神症状同时存在,也可能单独发生。病人的“抽筋”是一种不规则的手足舞动,同时大口喘气,口中发出哼哼声,面色潮红。表现“昏质”时,病人不言不语,四肢强直。发作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时间稍长后,因呼出二氧化碳过多,出现两足伸直,两手呈鹰爪样的呼吸性碱中毒症状。这类症状因为发作突然,来势凶猛,容易怀疑为癌痈或其它神经科、内科疾患而送去急诊。
其它形式的癔病性躯体症状,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而就某一种特殊症状而言,发生率却并不高。例如,有一女演员,准备参加会演,心情紧张,练声时总感到发声不理想;临上台时,更觉紧张,担心唱不好;上了台一开口,竟然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演出失败后,仍然发不出声,于是至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声带的色泽正常,闭合良好,咳嗽时有声音。从生理学上说,发声就是气流震动声带的结果。如果声带的结构和功能正常,便应该发得出声音。最后,诊断为“癔病性失音”。同类症状还有癔病性黑蒙(失明)、癔病性失聪(耳聋)、癔病性瘫痪等。它们的共同特点为“表面上像某疾病,而实际上则不是”,也就是一般人看来像某一疾病,但并不符合解剖生理的规律,所以看起来就不像这种病。中医书籍中有一种关于“梅核气”的记载,西医叫做“癔病球”,指病人感到咽喉部有一种异物感,如似梅核梗塞一般,而实际上检查时却无任何异物,只是一种感觉--无形的“气”,于是就有了“梅核气”的命名。

⑽ 癔症是什么病

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
歇斯底里
,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病。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癔症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症,但近年来发病有所减少。在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中,本病也较少见,仅占全部咨询病例的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