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祭日和忌日的区别
“忌日”指先辈去世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禁忌宴会、饮酒及各种娱乐活动,因此称“忌日”。
例如:《后汉书·申屠蟠传》中说:“九岁丧父……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又如:鲁迅在《准风月谈·礼》中说:“事亲当然要尽孝,但殁后的办法,则已归入祭礼中,各有仪,就是现在的拜忌日,做阴寿之类。”
清明节时人们说的“祭日”是指“祭祀或祭奠的日子”。
而我国古籍中说的“祭日”与此不同。“祭日”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太阳神。
拓展资料
“忌日”是指父母或祖先死亡的日子。古时每逢这一天,家人禁忌饮酒作乐,因此叫“忌日”,也称“忌辰”。这里的“乐”字,也可以读悦(yuè),指的是“不作乐,不奏乐”的意思。当然由此可以知道“忌日”当天也是不能欢笑的。
据《礼记•檀弓》记载:子思曰:“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就是说守丧长达三年,以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三年之后,也要不时怀念父母,子女怀有的哀情是要伴随一生,尤其是在父母去世的忌日时,更应如此。所以,《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毛先舒《丧礼杂说》:“忌日,古谓之终身之丧。是宜素冠白衣,妇女亦更素服,终是日不易焉,是日不饮酒、不食肉、不听乐。”就是说这一天是不举行娱乐活动,素冠白衣,不奏音乐,不聚会喝酒,与平日有所区别。
Ⅱ 什么是忌日
1.也叫忌辰。指先辈或长者去世的日子。旧俗在这一天忌举行宴会或娱乐活动。
2.迷信的人指不宜做某事的日子
Ⅲ 忌日有哪些讲究
在祭日,需要准备烧纸等冥币,上供需要准备馒头、水果等。
在头七,早晨在厨房窗户的外面放一个用秫秸做的“梯子”供逝者“回家”;同时在窗台放一碗水供逝者“饮水”。在头七的第二天早晨需要把“梯子”烧掉。头七的上午还要对逝者进行祭奠。在头七的前一天,如果逝者的“配偶”健在,需要到外姓亲属家躲避一下,在头七的第二天晚上可以回家。
烧三七,比较简单,主要是烧一些纸等冥币。
烧五七,作为女儿的需要准备“五朵花”,为了逝者“不想家”,同时,需要上供。
烧百天,需要烧纸等冥币,上供。同时需要招待参加祭奠的亲属。
烧头周、烧三周,同烧百天基本相同。
祭奠需要尊重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当地风俗习惯。烧七、烧周,烧单不少双。
通过对逝者的祭奠:
1,可以增加亲人之间联络,加强感情,促进家庭和睦团结、社会和谐。
2,可以教育年青一代尊老、爱老、敬老。形成良好家风,由家风促进社会风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Ⅳ 忌日是什么意思
忌日的意思:
先人的卒日称忌日,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
“忌日”过去也叫“忌辰”,就是人死的那天的日子。
除了清明节之类的日子外,家属、亲友也会在那一天扫墓、烧钱、祭拜死者。
“忌日”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指按照过去迷信的说法,不宜做某件事的日子。
Ⅳ 忌辰的出处
忌日。 唐 白居易 《绣阿弥陀佛赞序》:“绣 阿弥陀佛 一躯,女弟子 京兆 杜氏 奉,为妣 范阳县 太君 卢夫人 八月十一日忌辰所造也。”《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倐临祥制,俯迫忌辰,音容永远而莫追,号感弥深而难抑。” 清 李渔 《怜香伴·毡集》:“那日是先君的忌辰,忽起终天之恨,往荒陇庐墓。”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另外还出过一些纪念外国作家诞辰或忌辰的专刊。”
Ⅵ 忌日应该是一个人去世的那天还是出殡的那天
去世的那天。
忌日,意思先人的卒日称忌日,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忌日”过去也叫“忌辰”。忌日就是人死的那天的日子。
出自《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白话译文:君子有终身的悲痛,那就是每年父母的忌日。
除了清明节之类的日子外,家属、亲友也会在“忌日”这一天扫墓、烧钱、祭拜死者。
(6)忌辰扩展阅读
祭奠的独特习俗: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
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两地习俗,相异如此。
到新坟添土、奠纸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Ⅶ 每年的忌日如何推算
亲人故去以后,每一年的忌日就是他当初故去的那一天。那一天有阳历有阴历,我们通常以阴历为准。只要记住农历几月初几就可以了。到那一天可以在自己家里面祭奠一下自己的亲人。也可以到亲人的坟前去磕个头烧个香。我们一定要文明祭扫。
Ⅷ 忌辰是什么意思
忌辰
忌辰是中国汉语词语,指先辈去世的日子。
出处
忌日。 唐 白居易 《绣阿弥陀佛赞序》:“绣 阿弥陀佛 一躯,女弟子 京兆 杜氏 奉,为妣 范阳县 太君 卢夫人 八月十一日忌辰所造也。”《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倐临祥制,俯迫忌辰,音容永远而莫追,号感弥深而难抑。” 清 李渔 《怜香伴·毡集》:“那日是先君的忌辰,忽起终天之恨,往荒陇庐墓。”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另外还出过一些纪念外国作家诞辰或忌辰的专刊。”
Ⅸ 祭日和忌日的解释
一、祭日
1、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天子于每年春分设大坛祭祀日神,源于华夏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传统。
2、“祭祀或祭奠的日子”,譬如人们习惯把清明节称作“祭日”。
二、忌日
1、先人的卒日,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除了清明节之类的日子外,家属、亲友也会在那一天扫墓、烧钱、祭拜死者。
2、过去迷信的说法,不宜做某件事的日子。
(9)忌辰扩展阅读
近义词:
忌辰[ jì chén ] 忌日,先辈去世的日子(旧俗这一天忌举行宴会或从事娱乐,所以叫忌辰)。
引证: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另外还出过一些纪念外国作家诞辰或忌辰的专刊。”
反义词:
生日[ shēng rì ] 出生之日。亦指每年满周岁的那一天。
引证:老舍《骆驼祥子》一:“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