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钓鱼岛事件和理性爱国论文 三千字以上
爱国要按照国家的需要,国家让你爱你就爱,国家不让你爱你就不能爱,否则会被抓起来的。
② 为什么爱生气
地铁血拼到耳光响亮,拳头才是硬道理?
10月6日,川航执行南宁——武汉——哈尔滨3U8726航班上,因为拿行李产生的争执,一帮人将一名年轻爸爸打了,飞机上的安全员前来阻拦,也被打了几下。直到有旅客喊报警,那帮人才迅速离开;10月8日,微博上的一张照片刺痛了许多人:广州地铁里,一位老人和一位青年因为让座等问题,相互扭打,老人咬伤了青年人的耳朵,血流一地;而在之前的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韩德强当众掌掴一名老者,只因老者言行“污蔑开国领袖”……
无论是武汉的航班斗殴还是广州地铁“血战”事件,就事论事,基本都属于治安案件,但是,于利益的微薄和双方的身份而言,这两起事件都令人不可思议。所谓的“一时冲动”无法掩盖其中弥漫的一股戾气。戾气是凡事要做得狠的一种心理或风气。指向广泛,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偏爱杀戮残害,比如动不动破口大骂,往死里骂,或对一些小的坏事偏向于非常严厉处罚。
爱生气,却也只为“鸡毛蒜皮”撕斗
几桩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竟然一次次的升级为“全武行”,不禁让旁观者问一句“值得吗”?为何这种“鸡毛蒜皮”会引发如此激烈的交锋?真正的原因,或许是“凭拳头说话”的戾气,已经成为了一些人的“潜意识”。随便一点小事儿,只要不合心意开口就骂、动手就打,当戾气成了习惯、成了自然,施暴者便容易误入“从武力中获得畸形渲泄”的歧途。
当然,细心观察者会发现,这些撕斗无不是发生在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本不该暴力相见的观点不同的两方。电视屏幕上,我们见惯了丛林里、草原上动物相互撕咬的场面,若不是有视频有真相,谁都不敢轻信动物惯用的“招式”会照搬到人类身上。生气是人受到委屈的正常生理反应,但如果没有理性的牵引,没有道德底线的呵护,那生气的后果可能很严重,甚至造成更多不必要的伤害。
“爱生气”与“不生气”,精神内核完全不同
因为中国人“爱生气”的事件频发,很多人也想到了台湾作家龙应台那篇著名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并认为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生气。这其实是一种错误,更是对龙应台的误读。
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问道:为什么不对扰民的摊贩生气?为什么不对污染河流的工厂生气?为什么不对不守交通规则的计程车生气?为什么不对生产劣质食品的公司生气?……
这些生气都是攸关公共利益的,而反过来看大陆这些上演全武行的都在生什么气,要么一己私利、要么言语不和,此生气非彼生气,而是一种暴戾之气。非但不该生,还应该警惕。
③ 丛林法则可以坚决摒弃吗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摒弃“慢”的思想?
一是敬畏群众力量。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亲、群众最可怜,但是群众也最有力量。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于整改和转变作风,落实到抢抓机遇,快速为群众办暖心窝的好事实事上。尤其是处在群众工作前沿的基层单位,对群众的所思、所求、所念、所盼了解得最清楚最深刻,对群众的影响最直接最现实。如果群众已经被激怒起来了,那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为题甚至冲突。
二是真正尊重群众。作为党员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主人和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和工作的全过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决策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呼声,保证决策“从群众中来”;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保证决策体现群众的意志和要求;决策后及时 “到群众中去”,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做到尊重群众、紧紧依靠人民。
三是改变工作方法。今天,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矛盾凸显的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主客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工作对象及其利益诉求更加多样,许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群众“隐私”理念和权利意识增强,一些党员干部或多或少地存在不愿、不会、不敢做群众工作的问题。现代技术手段的普及和信息传播渠道的便捷,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党的群众工作开辟了新领地。要把网络空间看成群众工作的新平台,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民生微信、民情QQ群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党员干部把“脚板”与“鼠标”、“面对面”交流与“键对键”沟通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回应网民的诉求,诚恳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以平和的心态与网民交流,做到“拍砖”能接,“灌水”能导。
四是及时回应群众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要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工作,想方设法,多办、办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实事,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获得无穷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