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毕加索对齐白石的评价
毕加索对齐白石的评价: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
在1956年,中国著名画家张仃到法国拜访毕加索,送给他一套水印的《齐白石画集》,没有想到,这本画集给毕加索带来极大的震撼。时隔不久,另一位绘画大师张大千也去拜访毕加索。
未曾想,毕加索劈头盖脸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说着,毕加索从房间抱出五本画册,每册有三四十幅,张大千打开一看,全是毕加索用毛笔水墨作的中国画,而且都是仿齐白石的笔意和画风。
毕加索很认真地对张大千说:“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中国画很神奇,齐先生画中的鱼,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后来,又有画家邀请毕加索访问中国,毕加索率直地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1)毕加索齐白石扩展阅读:
古代中国画艺术在世界文明中已经享誉千年,而以齐白石等艺术家为代表的现代中国画艺术,无论是东渡扶桑,还是远及欧美,都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
20世纪50年代,齐白石的国际声誉和他的艺术一样达到了新高度。他被国家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时任德国总理的格罗提渥代表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他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大会授予齐白石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1963年,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B. 【原创】齐白石为什么让毕加索如此佩服
毕加索曾很认真地对画家张大千说:“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中国画很神奇,齐先生画中的鱼,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后来,又有画家邀请毕加索访问中国,毕加索率直地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这就是齐白石为什么让毕加索如此佩服的原因,这个故事的起源是这样:
在1956年的时候,中国著名画家张仃到法国拜访毕加索,送给他一套水印的《齐白石画集》,没有想到,这本画集给毕加索带来极大的震撼。
时隔不久,另一位绘画大师张大千也去拜访毕加索。未曾想,毕加索劈头盖脸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说着,毕加索从房间抱出五本画册,每册有三四十幅,张大千打开一看,全是毕加索用毛笔水墨作的中国画,而且都是仿齐白石的笔意和画风。
(2)毕加索齐白石扩展阅读: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C. 怎么看待毕加索对齐白石的夸赞
毕加索被视为世界级绘画大师,在巴黎的中国艺术家中却流传着“毕加索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的说法。
说是1956年,张大千游历欧洲来到巴黎,去拜访毕加索。毕加索见他是从中国来的画家,搬出五本册画,每册有三四十幅画作,竟全是毕加索本人临齐白石的作品。
毕加索看张大千纳闷,认认真真对他说:“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其次是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的艺术。齐白石先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齐白石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江河,闻到了水的清香。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他还对张大千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补充说:“如果你们东方的艺术是面包 我们只能是面包渣!”
还有另一个说法儿,张大千见到毕加索,说起中国艺术界他的艺术敬佩之至,很多中国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他的名字,希望他到中国去看看。毕加索听完回答:“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齐白石的绘画是中国近代绘画风格流变的主要代表,他突破中国民间画、文人画、学院化之间的森严壁垒,题材充满生活气息,“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老辣生涩的之笔,开创出中国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崇敬与称赞。
齐白石绘画精神既师自然师古人,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并蓄,传统与现代融汇,笔法炉火纯青,意境质朴无暇,是近代少有的大手笔,世界画坛具有的历史性地位。
和巴黎的中国艺术家们聊天,经常看到不少人对中国艺术与中国画家“妄自菲薄”。我心里总想,就以毕加索的天才能力,水准见识,起码,对中国艺术与中国画家也是抱有一份敬意的吧。
D. 毕加索见过齐白石吗
艺术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言:曾经有中国人诚心邀请毕加索来中国,但被毕加索风趣地拒绝了:“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那就是没有吧
E. 为什么中国人知道毕加索外国人不知齐白石
为什么中国人知道毕加索,外国人却不知齐白石?为什么中国书画走不出中国?陈丹青说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徐悲鸿可能开始了一项错误,他认为所有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学起,这件事情毁了国画。中国画是从一根线开始,从一个眼睛开始,从一个局部开始。这在西方绘画法则看来是错的,可是用西方那套法则来套中国绘画,也是错的。拿西方的素描写生法则用中国毛笔画素描,毛笔和线条的表现力完蛋了,中国人那种看对象的方式,永远失落了。
1中国画教学
舍弃了线条教学
赵利平:当代的中国书画,除李津等被归为当代水墨的画家在国际上还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外,很多目前国内的一线名家,到了国外却不被接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刘斯奋:其实之前就已经有不少画中国画的画家到国外办展览,希望拓展国外市场,但效果都不理想。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中西方的审美不一样,老外理解不了东方的水墨艺术,但我觉得关键是中国当代书画丧失了我们原有的最精华的东西。这样画出来的东西,失去了中国画原有的独特魅力,你说这样的画,老外为什么要买呢?
当然,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文化的话语权。随着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的衰落,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日益加重,一味向西方靠拢,同时中国的文化市场也在急剧萎缩,两种情况加在一起,造成了中国近现代书画在世界市场上的缺席。
现在中国的经济强大了,我们的艺术品购买能力不断刷新世界(9.12, 0.83, 10.01%)纪录。有了这样的战绩,老外自然就会来研究你,但这有个慢慢认知的过程。
赵利平:您刚才说,中国当代书画丧失了我们原有的独特魅力,这怎么说?
刘斯奋:近百年来,中国画从教学到创作一直是在舍长用短,把我们中国画的长处忘掉了。第一,中国画的工具是毛笔,这种工具是中国文化圈外所没有的,这种由圆锥形毛笔画出来的线条,也是其他的笔所画不出来的,它的线条的表现力是全世界最高的,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单纯一根线条,就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个性、性情、喜怒哀乐,甚至性别。
但是近百多年来,我们舍弃了这种线条教学、书法教学,改用了西方的体面教学。体和面是客观存在的,而线条其实只存在于主观想象中,跟人的主观情感联系得很紧。所以其他的画种不可能跟中国画这样,将线条表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放弃或弱化线条表现,而强化体面表现,这是第一种舍长用短。
第二,中国画的传统是以简驭繁,用简单来表现繁复。徐渭、八大山人都是把这一表现方式发挥到极致的典型。但简而不空,无能生有。欣赏这种绘画需要充分调动欣赏者的鉴赏能力,需要以自身的想象力去补充它。比如画一条胳膊,西方人会画得很具象,但东方人画起来就两条线,你自己去补充想象吧。所以有西方人不理解,问中国画为什么那么多留白,而且留白的地方都要算钱。
我认为,艺术的欣赏不能把什么都塞给读者,而是要给读者预留想象补充的余地,调动他们的欣赏激情,共同完成这件作品。以简驭繁,这只有中国画才做得到,可惜的是,我们又抛弃了这个东西。
第三,中国画的传统是偏于写意而不是写实。我们的大写意,意大于实,不是一定要画得很真实的。早在宋朝的时候,当时的绘画就已经尝试过写实了,甚至画过明暗面,但实际证明写实不是中国画的长处,与其这样不如写意。但我们现代的美术教育却十分强调写实。但用中国画的纸、笔和墨来写实,其实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西洋画那种细致和深度。
2照搬的西方美术教育模式已经过时
赵利平:中西绘画的融合,早在徐悲鸿、蒋兆和时代就做过许多探索了,当时沿用西方绘画的教学模式,肯定也有促进的作用吧?
刘斯奋:这有深刻的历史原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弱民穷要变革,要向外部学习,这不光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全盘西化,文化也在向西方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美术也是很重要的一块,于是就把西方早期的那套学院教育照搬了过来。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徐悲鸿和蒋兆和都是我国杰出的画家,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影响很大,这两个人选择的都是一条中西结合改造中国美术的道路。在面对怎样对待和改良中国传统美术,建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这个问题上,他们坚持的是中西融合的方式,引进西方的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理论。岭南这边也有“两高一陈”折衷中西。
中西美术融合的确提高了水墨人物画和动物画的表现手段,我们中国画长期以来对人体的认识不是那么深入,在画人体的时候就比较难把握,接受了西方的美术教育之后,毫无疑问我们画人体的能力是大大增强了。
但是,整套照搬西方美术教育的结果,是中国人自己画人物的一整套美学、技法,逐渐失落了。关起门来看,我们的写实能力似乎很强,但是拿到国外去,老外才不看重你这是用宣纸、毛笔画出来的,他们就看画面,这个画面就是他们擅长的素描。但老外画素描的工具和我们不一样,这决定了他们的素描能够画得很深入、很细腻,这是我们用毛笔没办法表现的。所以在他们的眼里,你就是我的学生,还是不到位的学生,不及格的学生,他们怎么可能服气你呢?
周国城:我们照搬的西方美术教育模式已经过时,西方的美术教育早就不是这种教学模式了,但我们还是在沿用。我们学西方,恰恰丢掉了自己精华的东西,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她是唯美的、中庸的、包容的,点到为止,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就在这个地方。
刘斯奋:现在中国绘画共性的成分太多了,都是一套模式教出来的,没有多少个性的东西,但是艺术的价值却在于个性。有人说过一件事很讽刺,有一个集体画展,一个老外看完说:“一个人画这么多画,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看美术史可以发现,真正撑起艺术史的都是一些天才,这些天才不是随时可以出现的,不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天赋是老天爷赐予的。我们可以造就尊重人才、尊重艺术的氛围,但什么时候出大师,那就要看老天爷了。在艺术的长河中,很多画家都只是过客,这由不得自己的选择。你看历朝历代的代表画家,能够数得出来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3要倡导文化回归守住传统审美理想
赵利平:那中国的当代书画要靠什么去与世界对话?
刘斯奋:举电影为例,中国人拍的电影能够得到国际推崇的就一个李安,他的电影《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拿了3次奥斯卡大奖。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在国外获奖的原因,就是他一直坚持中国独特的审美理想,其核心是包容的、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你看国外的动作片都是血淋淋的,《卧虎藏龙》却把打斗的场面放在竹林里,拍得那么美,这跟西方的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断背山》讲述的是男同性恋的故事,如果让外国人来拍,可能会拍得很难看,但李安拍出来却是那么温馨、那么含蓄,点到即止;还有去年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本来就是场海上杀戮,但李安用一些象征性的动物,就把一场杀戮表现得温馨。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体现的是最高的审美理想:含蓄、内敛、不张扬。这些老外拍不出来,对李安服气了,所以他连中三元。
周国城:的确是这样。我们老说要跟世界接轨,难道是用素描跟它接轨吗?所以我觉得,只有坚持传统诗书画印里面最本质的东西,坚持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才能体现出我们的真正价值,这也是西方所达不到的。只有坚持这些,另外加上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盛以及中国收藏家强大购买力的推动,慢慢地,等世界的拍卖行都关注、上拍中国书画的时候,老外也就不得不主动去研究中国书画了。只有了解了才知道,齐白石笔下的虾,那两条须要拉到那样的程度是不容易的。
刘斯奋:对,我们就是要倡导文化回归。最重要就是守住我们的审美理想,中国的传统就是含蓄内敛、中庸、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中国不管是油画创作还是雕塑创造,也一定要找到一条与老外完全不同的道路,找到令他们佩服的独特之处,以中国的特色才能征服世界。
周国城:现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上,似乎工笔画比写意画更受欢迎。但是,中国的现代工笔画很多一去到国际市场,老外是不屑一顾的,因为这是他们擅长的东西,他总感觉我们的东西还不到位。如果真要走向世界,只能坚持我们写意的东西。其实中国传统书画一点都不落伍。例如,在明朝的时候,当时西方还在强调写实,我们的美术已经进入了写意的阶段,这比西方的印象派、抽象派早了几百年。莫奈等开创的印象派,其中的意象表现其实和中国的写意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刘斯奋:中国之前文化不自信,把自己的优点长处都丢掉了,很可惜。
4毕加索对齐白石推崇备至
周国城:全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大师可能就是毕加索了。在中国说毕加索,可能十个人能有六个人知道;但如果在西方国家说齐白石,可能十个人当中都不一定有一个人知道。
但当年张大千去拜会毕加索的时候,毕加索却是对齐白石推崇备至的。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你们的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齐白石是我们所崇敬的大师,是东方一位了不起的画家!”
毕加索不仅这么说,还搬出一大捆画来让张大千一幅一幅仔细欣赏。令张大千瞠目结舌的是,这些画里居然没有一幅是毕加索自己的,全是毕加索临摹的齐白石的画。毕加索接着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呀!齐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他还对张大千说,“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刘斯奋:我觉得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就是个性越来越解放。西方原来就是经院神学,严酷控制人类思想,甚至连画画都反对,后来发现绘画可以表现宗教,这才允许她的发展。一直到文艺复兴引入人文思想,可以把人的情感放进神像里面之后,这才渐渐出现了印象派。印象派刚出现的时候,当然受到传统的坚决反对和排斥,但个性解放的历史浪潮已经不可能回头。
中国画自古就没有被那么严格的神学的东西所左右,文人思想空间比较大,所以也较早地就出现了比较个性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个性解放的路子,实际上中国走得更早。
5用金钱来颠覆中国的传统审美?
赵利平:在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上,工笔画比写意画要好。如果以单个画家论,西方对吴冠中的认可度可能比齐白石还要高,因为吴冠中的绘画老外看得懂。他的艺术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艺术在面临文化冲突、价值多元、形式变革与传承流变等众多压力下,寻求自我变革与整体转型道路的缩影。但吴冠中晚年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的艺术见解,似乎又跟你们两位所倡导的文化回归很不同。
周国城:当年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宣言引起中国艺术界的震动和反思,还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理论争鸣。众多艺术家、理论家、艺术史家从许多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但我想,如果是在他的老师潘天寿面前,吴冠中还敢说“笔墨等于零”吗?我想他是不敢的,因为吴冠中本身不是画国画,而是画油画的。至于为什么他有这么高的市场价位,我认为不排除有人为炒作的因素在内。之前有很多人也分析过,西方若想颠覆中国的传统审美价值,只要用钱炒高代表他们价值观的东西,自然就可以发挥作用。就像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追捧当代艺术,无非就是用金钱来颠覆人们对传统的认识。
刘斯奋:吴冠中说“笔墨等于零”,我想这种艺术见解应该也是有他的道理的。笔墨不过是一种技巧,如果只是强调技巧,这张画的确是等于零的。吴冠中的历史地位我们先不说,他的画是很强调自己的个性的,表现的是自己的激情,他不是把笔墨的技术放到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当笔墨的技术不能表现他的激情的时候,他自己就另外开创了一套新的东西,吴冠中的高明就高在这个地方。如果把笔墨纯粹变成一个技术,那确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事。
F. 毕加索 列宾 徐悲鸿 齐白石的代表作。
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拿烟斗的男孩》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意外的归来》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群马》
齐白石代表作品《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等等。
G. 毕加索和齐白石的画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啊
单就他们二人来说 毕加索是立体派的开创者代表人物 而齐白石是中国画中的领军人物 他们在画风上有本质的区别 毕加索是画西洋画的 而且他注重色彩通常他是以写意为主 有着强烈的对比 鲜亮的色彩 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齐白石是写实为主 通常只是用浓淡墨来表现作品
而就这两幅画而言 那差别就大了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 是表现二战时期法西斯的残暴 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没有丰富的色彩 用最简单最朴实的形象来表现最真实的一切 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和很高的艺术观赏性
《虾》也同样是齐白石的代表作 但他是一个概念词 不是一幅单纯的画 而是很多画的统称 我们大家都知道 齐白石的虾是他的代表 他是用不同的浓淡墨表现不同的虾的形象 让虾在纸上栩栩如生
这仅是个人意见
H. 齐白石与毕加索谁厉害
毕加索名高是因为他是西方人,在西方主宰世界的格局里毕加索就属于主流认可的艺术家。而齐白石是中国人,画的是中国画,西方也没有像中国54时期那样大规模的介绍中国艺术的文化现象,对属于东方文化的艺术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很少认识。至于可比性,有,只要是艺术,就有境界深浅,有品位高低,与画家的才气修养完全是融合的,不因为风格不同就没了品位高低。谁高谁低,咱的水平还够不着,看不清楚。真要细说,可能会把东西文化的事情扯进来。但就19世纪以来的西方大师们,包括毕加索,梵高,莫奈等都对东方艺术下过功夫。但国内任然有一种画油画的瞧不起画国画的风气,可见,我们本国还存在这种巨大差异,莫说是国际间了。所以,大部分人用过国外的大师比国内的大师,基本上是基于民族认同感来比较,与艺术没多大关系。
I. 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 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
毕加索是个天才画家,早年来学习了中国画,因为迟迟没有成就,重拾自己的风格。所以说他学习过中国画,所以他懂得欣赏,而齐白石作为晚清一代画家,比较保守,没有学过西洋画,不懂映像派,野兽派,所以不能欣赏毕加索。
现如今美术教育学习了西方,现在的画家,美术学院的学生都能欣赏西方美术了。
J. 求毕加索和齐白石的资料(画家)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