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杨振宁和李政道
扩展阅读
股票今天买今天能卖吗 2025-09-13 20:34:22
2000块买股票吗 2025-09-13 19:07:31

杨振宁和李政道

发布时间: 2021-07-18 16:16:24

⑴ 杨振宁和李政道谁的成就大

李政道与杨振宁
李政道与杨振宁于1940年代末开始亲密而富有成果的合作,两人共合作发表32篇论文,但这个合作在1960年代初终止。两人从此分道扬镳,成为华人学术界的憾事。
关于他们个人关系分裂的原因,李杨双方偶有公开叙述,然而各有说辞,令外界对真实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李政道在1986年撰写的“破缺的宇称”一文中,对于李杨关系有生动的比喻。“一个阴暗有雾的日子,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其中一个说:‘喂,你看到那闪烁的光了吗?’另一个回答说:‘看到了,让我们走近一点看。’两个孩子十分好奇,他们肩并肩向着光跑去。有的时候一个在前面,有的时候另一个在前面。像竞赛一样,他们竭尽全力,跑得越来越快。他们的努力和速度使他们两个非常激动,忘掉了一切。“第一个到达门口的孩子说:‘找到了!’他把门打开。另一个冲了进去。他被里面异常的美丽弄得眼花缭乱,大声地说:‘多么奇妙!多么灿烂!’“结果,他们发现了黄色帝国的宝库。他们的这项功绩使他们获得了重奖,深受人们的羡慕。他们名扬四海。多少年过去,他们老了,变得爱好争吵。记忆模糊,生活单调。其中一个决定要用金子镌刻自己的墓志铭: ‘这里长眠着的是那个首先发现宝藏的人。’另一个随后说道:‘可是,是我打开的门。’” 李政道接着说:“我和杨的合作在二十多年前结束了。它的价值,不需要更多的说明,就如我们已发表的科学论文所表现出的那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杨振宁曾形容他和李政道的关系,“有时候比我们和我们的太太之间的关系还要密切…,这样深厚的一个关系,破裂的时候,我想跟一个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等级的痛苦。”杨振宁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与李政道的决裂是他今生最大遗憾。

⑵ 杨振宁与李政道之间有什么矛盾

在杨振宁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被后世学者铭记,他俩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然而,从1962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2002年在杨振宁的直接推动下,在台湾出版了江才健写的《杨振宁传》,书中用大量篇幅叙述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和分裂的事情,引起了学术界的很大震惊。

下面是李政道说的:

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自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破裂后,我一直保持沉默。1982年杨振宁在他的英文文集里公开发表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描述。他对此事的描述和我对事情实际经过的记忆相差太大。于是我不得不在1986年作了书面说明。在今年4月3日前,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对事实的公开说明。这一说明是用英文写的,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在这之后我继续保持沉默,祈望这件事就此了结,不再纠缠。可是杨振宁却把事情转向了中文读者,借用《杨振宁文集》(1998年出版)等一些中文出版物继续对我攻击。去年,在杨振宁直接推动下,终于又在台湾出版了江才健写的《杨振宁传》,编造了更多不真实的故事。因此,我不得不再一次打破沉默。

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本来这个问题是无需争论的,可是杨振宁在1982年忽然用英文发表文章,宣称当初这个思想突破是他一个人提出来的,当时我还反对。1986年我在用英文发表的文章里指出杨振宁的说法与事实不合,之后,杨振宁就改用中文不断地继续发表和加强他1982年对我的攻击,完全不顾1956年的事实和经过。

事实是,1956年,是我首先独立地做出了这个思想突破。接着,立刻就有多位实验物理学家按照我的想法进行了实验和分析,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可行的,并发表了记载此事的科学论文。在这之后才有我和杨振宁合作写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的论文和吴健雄等对该论文的实验证实。对于这项事实,当时进行实验予以证实的物理学家后来又发表了回忆文章,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和经过做了细致、客观的描述。因此,很容易证明在我和杨振宁两人完全不同的说法中哪一个是假的。这种情形是相当惊人的,在科学史上可能也是很少见的。

我和杨振宁的分歧是中国学术界十分关心的事。现在事情又有了新发展,我觉得有必要让中国国内和海外华人学者及所有关心此事的炎黄子孙能进一步了解李杨合分的真实情况。因此,我才把就此事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女士的全文及当年有关的英文资料的中文翻译,汇集出版,公布于众

⑶ 杨振宁与李政道,谁的贡献更大

杨振宁的贡献更大。

杨振宁在近代物理学上的地位,可以排进世界前五,而李政道连前五十都进不了。虽然他们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李政道除了和杨振宁一起合作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以外,达到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没有,而杨振宁除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外,至少还有三项甚至更多诺贝尔奖级别的学术成果,只是诺贝尔奖在同领域内不会把奖项发给一给人才没有再次获奖。

近代理论物理学许多领域的发展,都与杨振宁有关,杨振宁与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式,即费米——杨模型;与米尔斯合作,提出的规范场理论,确立了杨振宁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尤其是杨米尔斯理论,可以说是近现代物理的基石,大统一理论的指路明灯,比宇称不守恒的意义还要重大。

在物理学界一致认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是一流的工作,杨巴克斯特方程是二流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只能算三流的工作,从这些评价上就可以看出杨振宁在基础物理学上的巨大成就。

杨振宁的的主要成就:

1、弱作用宇称不守恒(诺贝尔奖工作)

2、Yang-Mills非交换规范场理论(弱电统一的基础之一)

3、费米子系统的Bethe ansatz严格解和Yang-Baxter方程(引起数学领域对辫子群和纽结理论的广泛研究)

4、非对角长程序(凝聚物理的核心理论之一)

5、磁单极子的量子化和规范理论中的拓扑结构(拓扑场论的开创性工作,微分拓扑被引入物理学)

6、Lee-Yang单圆定理(相变现象的基础理论)

7、2D Ising model的自发磁化和临界指数(临界现象和普适类的开创性工作)

8、玻色气体的Lee-Huang-Yang修正(富有远见的理论,50年后方被冷原子实验证实)

⑷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关系为何决裂

1946年,李政道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跟随理论物理大师费米做研究。1949年,杨振宁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访问,情商所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邀请李政道也来到普林斯顿。


根据大陆凤凰网研究指出,此时二人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导火线竟然是论文署名顺序的问题。按照英文著作惯例,署名按英文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因此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据传杨振宁提出要求,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4岁。


后来李政道、杨振宁又合著了一篇论文,也为日后的重大发现—「宇称不守恒」奠定了基础,瑞典皇家科学院在1957年宣布2人获诺贝尔物理奖。


当两人前往瑞典领奖时,又为了排名起争执。杨振宁希望授奖时他能在李政道之前,并且去说服李政道夫人秦惠莙。秦惠莙认为,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李政道勉强同意。但是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终于,他们不再合作。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奥本海默对此失望至极,因为,奥本海默曾说,他最喜欢看到李政道、杨振宁在校园里面讨论物理。两人之间决裂,实属华人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资料拓展:

宇称不守恒理论:

宇称不守恒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由吴健雄用钴60验证。科学界在1956年前一直认为宇称守恒,也就是说一个粒子的镜像与其本身性质完全相同.

1956年,科学家发现θ和γ两种介子的自旋、质量、寿命、电荷等完全相同,多数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粒子,但θ衰变时产生两个π介子,γ衰变时产生3个,这又说明它们是不同种粒子。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各种因素之后,大胆地断言:τ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它们的运动规律却不一定完全相同,通俗地说,这两个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镜子的话,它们的衰变方式在镜子里和镜子外居然不一样!用科学语言来说,“θ-τ”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称不守恒的。

在最初,“θ-τ”粒子只是被作为一个特殊例外,人们还是不愿意放弃整体微观粒子世界的宇称守恒。此后不久,同为华裔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用一个巧妙的实验验证了“宇称不守恒”,从此,“宇称不守恒”才真正被承认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

吴健雄用两套实验装置观测钴60的衰变,她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一套装置中的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转向左旋,把另一套装置中的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转向右旋,这两套装置中的钴60互为镜像。

实验结果表明,这两套装置中的钴60放射出来的电子数有很大差异,而且电子放射的方向也不能互相对称。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⑸ 杨振宁和李政道谁在物理领域的学术上贡献更大

杨的不守恒理论,是排第二位的。排在他前面的是李政道。

⑹ 杨振宁和李政道谁更有名

李政道在学术上比杨振宁有名。2007年的诺贝尔奖的颁奖大会上邀请了李政道参加,以纪念1957年他与杨振宁获奖50周年。但是没有邀请杨振宁,就说明了国际学术界对杨振宁的看法。
生活上,杨振宁比李政道有名。杨振宁甚至比所有诺贝尔获奖者都有名!
编故事,杨振宁也很有名。

⑺ 杨振宁和李政道

李政道入学后不久,由于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外,书中披露,李政道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⑻ 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个人为什么会交恶

因为杨振宁多次在与李政道合著的论文中纠结姓名排序的问题,这让李政道感到非常不爽,李政道甚至认为杨振宁人品有问题,主动和杨振宁决裂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同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了两个年级。上世纪40年代,俩人先后被派往美国学习深造,并先后进入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才开始有了交集。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和李政道一同工作研究,并联名发表论文,俩人逐渐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出于情面,李政道虽然同意了杨振宁的这个请求,但是心存芥蒂,俩人也因此产生了隔阂并暂停了合作。这件事为日后俩人彻底决裂埋下了祸根。

后来,李政道离开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的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

⑼ 杨振宁和李政道谁在物理领域的学术上贡献更大

著名科学家张双南在2017.2.24讲:学术界公认,杨振宁的学术地位高于霍金。

杨先生现在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像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初建时的海森堡、薛定谔以及狄拉克。现在再要往下排的话,杨振宁的名字就要算在里面了。一般认为,杨振宁是古往今来科学家中排名第10位(也有前15位之说)。

丁肇中先生,在杨振宁70岁生日宴会上曾这样说: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在国内,也见到科学史专家的论文持类似观点:

“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20世纪堪称物理学世纪,物理学家繁若群星。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旗手,那么下半叶当推杨振宁。正像相对论于爱因斯坦一样,规范场是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最高成就。”(高策:《杨振宁与规范场》,载《科学与中国人》1995年第3期)

李政道当然也很伟大,但与杨振宁相比,确实不是一个层次的。因为宇称不守恒只是杨振宁的一个次要的贡献,杨振宁有1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而李政道只有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