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朱棣文为什么以为获得诺贝尔奖只是一场玩笑
朱棣文1997年10月15日凌晨,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打电话的是他的学生,那学生激动地说道:“朱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奖!”还在睡梦中的朱棣文以为是哪个学生的恶作剧,于是漫不经心地回答道:“开什么玩笑!”
可是,刚刚放下电话,一名记者又来电话问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感想,他还是不信,只好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后来电话不断打进来,直到自己所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有关人员告诉他,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已在互联网中传开了,朱棣文这才相信获奖是真的。
朱棣文不轻易相信自己获奖,这与他平时为人非常谦逊有关,他从事研究工作总是如痴如醉,很入迷,这也怪不得他对获奖一事以为只是一场玩笑。即使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他仍然平静得异平寻常,他说:“获奖只是说明我的运气比较好。想想看有这么多比我杰出的科学家都没有得奖,我便不会把它看得太重。我不希望因这个奖励打断我的时间表,我仍会像往常一样地去学校上课。”
『贰』 明朝的皇帝朱隶的儿子是朱棣文吗
不是,朱棣有下面四个儿子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自幼端重沉静,因体胖而行动迟缓,明太祖欣赏其才。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午(二十一)(1395年11月4日)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成祖即位后于永乐二年四月甲戌(初四)(1404年5月12日)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十五)(1424年9月7日)即位,次年改元为洪熙,登基后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明仁宗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很难,重用户部尚书夏元吉,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辅政,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他在位期间,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他一即位,即决定将首都迁回南京,以免漕运的巨大花费。体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脏病五月辛巳(十二)(1425年5月29日)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炽虽庙号“仁宗”,但延续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5名妃嫔。
汉王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乃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封高阳王,靖难时立有战功,多次营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永乐二年四月初四(1404年5月12日)晋封汉王。于是他恃功骄恣,凶悍不法,妄想篡夺太子朱高炽之位。朱高炽死后,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他曾企图伏击其侄子明宣宗,结果失败。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机,在乐安(今山东广饶东北)谋反,设立王军府、千哨,分官授职,并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宣宗在大学士杨荣的劝谏下御驾亲征朱高煦。八日,宣宗率军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软禁于皇城内。在宣宗前往探视时,被朱高煦使腿将其绊倒,宣宗恼怒,命力士将其置入铜鼎后在外用火烧死,诸子其后也被全部处死。
赵简王朱高燧(1383年1月19日-1431年9月),是明成祖朱棣嫡第三子,明朝第二次封的一代赵王,乃仁孝文皇后徐仪华所出。朱高燧于永乐二年四月初四(1404年5月12日)被封为赵王,不久命居北京。最初,朱高燧恃宠,时常做出不法之事,又和汉王朱高煦合谋夺嫡,并诬陷太子朱高炽。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得知其不法之事,大怒,立刻诛杀他的长史顾晟,同时褫夺朱高燧的冠服,幸得太子朱高炽求情才得免。后来明成祖选择国子司业赵亨道及董子庄为长史辅导他,他的行为才稍改善。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明成祖病重。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伪造遗诏,打算毒死明成祖,废太子朱高炽,立朱高燧为帝。总旗王瑜姻亲高以正为孟贤策画阴后谋告诉王瑜,王瑜立刻上告明成祖。不久,孟贤就被递捕,得伪诏,伏诛,而王瑜就陛为辽海卫千户。明成祖问朱高燧:“你做的吗?”他十分害怕,吓得说不出话。但太子极力为他辩解:“这是下人的所为,弟弟一定不知道的。”自此,朱高燧行为日益收敛。明仁宗即位,加朱高燧岁禄二万石,并在洪熙元年四月十六(1425年5月3日)就藩彰德府,同时放弃常山左右二护卫。明宣宗即位,又赐田园八十顷。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被擒,至单桥,尚书陈山迎接明宣宗。陈山建议捉拿朱高燧,因为他和朱高煦共谋逆很久,若不捉拿朱高燧,他日赵王也可能谋反,劳烦明宣宗。此时明宣宗犹豫未决,唯有杨士奇认为不可。明宣宗说:“先帝和二位叔叔甚为友爱。汉王谋反,朕不敢赦免。但赵王没有谋反迹象,朕不忍心辜负先帝。”后来朱高煦至北京,亦说尝试遣人与朱高燧通谋。户部主事李仪及尚书张本请求削赵王护卫,宣宗不听。次年,朱高燧放弃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宣宗命收回护卫,但无而收回仪卫司。朱高燧在宣德六年(1431年)过世,谥号简,长子悼僖世子朱瞻早卒,一年后其子朱瞻塙就嗣位。
皇子朱高爔(1392年1月18日-?),幼殇,未封,生母不详
『叁』 朱棣文的生平事迹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
朱棣文 (Steven Chu) 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中国江苏太仓。父亲朱汝瑾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母亲李静贞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8月1日正式上任。
朱棣文研究的领域包括基础原子物理、激光、生物物理等。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名法国学者。还曾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朱棣文曾多次访问中国。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肆』 朱棣文的性格特点
一言不慎,朱棣文成众矢之的
2009年09月28日
华裔美国人朱棣文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那应是他职业和学术生涯的高峰,但却不是他职业生涯的顶峰,今年初,朱棣文获得奥巴马总统钦点,出任美国能源部部长,那是朱棣文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高峰。当今时代,即使在美国,也是官员更有权势和影响,堂堂能源部长的官位,当然超过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声。奥巴马看上朱棣文,应该是他们在绿色能源上持相同观点。朱棣文倡导绿色能源,无疑为奥巴马与全球变暖作战提供了武器,同时,奥巴马也想以此显示出他对华裔的关照不比布什们差。
在美国政府架构中,部长之间的权力有较大差别,能源部不算是小部门,但到底比不上国务院、财政部那样的一流大部,国务卿、财政部长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媒体的标题新闻上,在美国与中国的高峰经济战略对话上,希拉里、盖特纳是美方对话的主力,能源部长的名头较少出现在媒体头条。但这两天,朱棣文的名字却出现在了标题新闻上:美国著名的《瑞杰报道》综合新闻网站登出了这样一条标题新闻“能源部长责骂美国人像孩子不懂事”,该标题链接了一条《华尔街日报》的博客新闻,那条新闻报道说,在一次能源会议上,朱棣文称在能源问题上,美国人就像是十岁的孩子一样。
当然,朱部长并非是说美国人不懂什么是能源,他说的是,普通美国人不明白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去减少尾气的排放。在朱部长的那段讲话后,美国能源部立即发表了一个声明,称部长并非是称美国公众是十岁的小孩子,本意是要美国孩子们学习节省能源,也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帮助公众认识到清洁能源关系到美国在全球经济的竞争能力。为什么美国能源部要发表这样的声明?当然是朱部长的那番把美国公众比作不懂事孩子的讲话惹了众怒,仅仅在《华尔街日报》网站的博客新闻下面就有上千条跟帖评论,许多评论对朱棣文的教训表示出不小的愤怒。很明显,能源部的声明是越抹越黑,那是把美国公众更当小孩子了。怎么就是朱部长提倡教育孩子节省能源呢,明明就是把成年美国人比作不懂事的孩子嘛!
不知朱部长是否去读那些跟帖评论,如果他仔细读了那些评论,应该知道他的那一番低看公众智商和知识的讲话,不仅反映出他科学家的书呆子气,而且在今天这样特殊的政治环境之下,要提高公众智力的说法的确是撞在枪口上了。从这一点来讲,朱棣文部长有些冤了。如果他不信,可以读读如此公众的评论:“我们的政府连预算都不能平衡,还要试图控制地球的温度。”(评论者指的是朱棣文部长试图以减少汽车尾气去与全球变暖作战)、“总算政府里有了朱棣文部长那样的聪明人,我得承认诺贝尔奖得主一定比我聪明”(这是明显的讽刺)、“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精英’在政府里做事?”(这是对奥巴马任命一大批教授、学者做官的不满)。
自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政府的权力和管辖范围越来越宽,从国有化银行、汽车公司到要管理汽车的排放量,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感到政府在干预他们的生活、限制他们的自由。比如,应该开什么样的车等等。此外,美国公众向来对精英的居高临下有反感,朱棣文把美国人比作孩子的说法正是犯了这样的忌讳。他也许可以在大学课堂和实验室里对学生们说这样的话,但对美国公众却不行,因为学生不能选举老师,但官员却是受命于选民。目前,美国各地都对奥巴马的大政府政策以及精英执政有越来越大的逆反,朱棣文把美国政府比作“家长”、把公众当成“孩子”的言论,正好成了美国公众攻击的靶子。
美国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身陷企业倒闭风波遭逼退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目前正面临重大考验。获得5亿多美元联邦贷款担保的美国清洁能源企业Solyndra公司数月前突然破产,令朱棣文面临指责。在促其下台谢罪的指责声中,朱棣文能否全身而退,现在还很难说。
朱棣文17日出席美国国会众能源委员会院的调查小组委员会,就曾被奥巴马政府当作创造就业样板的Solyndra太阳能板公司倒闭案举行的听证会。包括主席在内的多位共和党议员,当场指朱棣文明显违法,问朱棣文是否应下台谢罪,并向美国人民道歉。
朱棣文被质疑的,主要是该信贷的合法性,以及其中隐瞒公司财务状况的政治操作。
Solyndra公司主要投资人俄克拉何马州石油大亨凯瑟(George Kaiser),是奥巴马总统的金主,奥巴马访问Solyndra时,曾被要求联邦政府采用该公司的产品,奥巴马表示将考虑。
朱棣文17日坚持他的清白,表示Solyndra信贷的决定未受白宫影响,而贷款本来就存在风险,当初评估的风险只有7.8%。
共和党议员于听证会对朱棣文穷追猛打,认为朱棣文不可能一个人被蒙在鼓里。民主党议员则尽量为他护航,场面充满火药味。听证会由上午10时一直进行到下午2时许,主席史登斯(Cliff Sterans)仍然没有喊停的意思。民主党议员不满听证会中各议员反复询问同样的问题,表示不如让朱棣文将来以书面答复,民主党议员主张应该结束听证,史登斯则要投票决定。后来双方妥协,听证会于下午4时前结束。
奥巴马政府已释出10余万页以电邮为主的Solyndra公司相关资料,而共和党议员仍继续调查。
朱棣文17日在国会仍然陈述他的理想。他说他当初离开斯坦福大学,转任美国能源部下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是领导研究如何利用生物将太阳能转化为能源。
现在不只是共和党议员攻击朱棣文,“欧巴马2008年竞选阵营研究主任”凯洛(Dan Carol)在今年2月发出的电邮,早已建议奥巴马将他及其它能源部高级主管撤换,要弃车保帅。
明年是大选年,华府的气氛越来越政治对立。共和党人不会放弃能够打击民主党人的机会,奥巴马政府仅存的华裔部长朱棣文能否全身而退,也是各界瞩目的焦点。
朱棣文:从学界到政坛随意徜徉
“下边我终于要介绍今天的发言人。他在博士后期间便展露出杰出的科研才能,后领导AT&T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部,正是那时开创了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使他当仁不让地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奖。他不到三十岁便任斯坦福大学教授,2004年开始总管美国资源部资历最老的国家实验室,在他的领导下,国家实验室完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环境及能源问题报告。下边有请朱棣文。”
掌声未落,一位精神干练的人已走上讲台,面对来自各国的科学家,他轻松地微笑着说:“谢谢主持人的介绍。听起来真牛。但这说的是谁啊?”台下当即又响起一片掌声和笑声。
这是朱棣文在今年四月英国能源大会上的开场白。这位生长在美国的华人,从一个小城走入尖端科研公司,再走入名牌大学,直到今日在世人瞩目之下即将步入政坛,一路不无艰辛,却一直如此愉快和活力充沛,似闲庭散步。
“家里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
每当被问到家庭,朱棣文总是打趣说,自己出身于一个“科学世家”。祖父辈便留洋海外,父母先后毕业于中国和美国高等学府并在美国定居下来。
“我家里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哥哥和弟弟加起来有6个高等学历,而我只有一个。不过我后来得了诺贝尔奖,就差不多打平了!”
在大学以前,朱棣文的哥哥是学校里各门功课纪录的保持者,老师们总是记得哥哥的名字,并希望朱棣文能表现得同样优秀,可朱棣文聪明有余,却更随性,父母不大过问他的学习,他也只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他通过看书学会了网球,甚至进了校网球队,还用小店里买到的竹子自学撑杆跳,“很快就轻松跳过两米四”。
那时候朱棣文最喜欢的圣诞礼物是一些复杂的手工模型,他常把零七八碎的小木片和螺丝钉堆满客厅,直到几天以后击破妈妈忍耐的底线。
说起这段自由自在的儿时时光,他说:“我喜欢动手,现在才知道,那些亲手建造模型的游戏时光如何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我总能生动地想象我的分子和物理模型,在脑子里把它们转来转去。”
在高中最后一年,他灵感突发,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悬垂测量重力大小。而在25年后,他用得了诺贝尔奖的技术造出原子喷泉干涉仪,恰恰优化了同样目的的测量。
由于成绩并不突出,朱棣文未能进入最有名的大学,而是考入罗切斯特大学,可他却很知足,“没人知道我哥哥,。终于可以做我自己啦。”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一位物理良师,朱棣文总是心怀感激地说:“这位老师让我们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特殊和独立的个体,使我们能尽全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博士后研究后,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朱棣文获得了该校的教职。但目光长远的学校却提出,朱棣文可以在任职前出去走走看看。这正和了他的心意,使他可以继续“闲逛”。谁知道,这一走就是三十年。
“我刚抓住一个原子”
贝尔实验室是世界闻名的电子及物理学实验室,在这里进行的工作成就了六项诺贝尔奖。1978年,初来乍到的朱棣文被公司允许做一阵子自由研究,可以任选领域--甚至不一定是物理。他可以和“老谋深算”的行家里手以及充满好奇的“毛头小子”随意聊天,和任何对胃口的人合作。这让朱棣文如鱼得水。
不同于校园,贝尔实验室的每个工作人员最多只能雇一名技术员和一名博士后,这种小规模研究组的架构使得交流和合作成为必然。他说:“我们彼此都太熟了,谁开哪辆车都知道,周末谁工作,一眼就看出来了。”讲座后、午饭间、聚会中和球场上,朱棣文感到自己无时无刻不被新近发生的科学趣人趣事所环绕。贝尔实验室被朱棣文称作“科研的天堂”,而在此的生活也被描绘为一段“神奇的时光”。
组成世界的原子以超音速飞机的速度不停飞奔(大约每小时4000千米),因此“抓住原子”是物理界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一些过来人屡试屡败,朱棣文就将适时出现的自己称为一个可以被“毒害”的年轻人。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对他说:“如果能抓住原子,那多好啊。我失败了,你来试试吧。”一番演算显示这实在太不可行了,朱棣文调侃说,自己终于明白老者为什么把这个问题交给他......
直到有一天,天寒地冻,大雪封了实验室的门,朱棣文一个人泰然地坐在安静的研究所里,看窗外雪花纷飞,犹如童话世界。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先把原子冻得动弹不得,然后再动手抓它?他将自己的主意和初步演算结果告知了老板,老板说:“你想做一些疯狂的事,那你就做吧。不过,就带着你的人做,不许再招其他人......”
就这样,朱棣文很快将纸上的演算化作手中的实验,他将真空室里的原子冻到接近绝对零度,又用六道激光从不同方向追捕原子--原子就这样老老实实地落入了陷阱。据说,他当时跑去告诉老板:“您猜怎么的?我刚抓住一个原子。”老板说:“不错。抓到你打算干什么?”朱棣文说:“我也不知道......但这还真是不错!”十年之后,这项当年前景渺茫的实验结果变成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打破了该奖项只属于理论物理的神话。
有趣的是,当朱棣文给妈妈打电话告知获奖的消息,这位母亲略带嗔怪地说:“这挺好。可是,亲爱的儿子,你打算下次啥时候来看我?”
走进科学的“新房子”
朱棣文很容易对科学界的全新领域产生好奇。他将之比喻为走进新房子,左看右看,不论看到什么都是新的。潜心研究了二十多年物理,朱棣文想,既然现在已经抓住了原子,为何不试试抓住更大一点的分子?比如DNA,蛋白质,多聚物什么的。
完全没有生物学背景的朱棣文随手翻了翻生物书,那是一本1500页的大厚书,他只看了150页就什么也看不进去了。朱棣文于是跑到生物学家那里,用他仅有的那点生物学知识与他们聊天,说出自己的猜测和感兴趣的地方。多数时候得到的回答都是“你这想法太没根据啊”,或者“这个从前已经有人做过了。”只有极个别的时候别人会对他说:“哎呀,这正是现在的中心问题。”朱棣文取经回来,带着可行的问题去看生物教材和论文,不久便可以看懂生物学的前沿文献。
开始似乎就是没有目的的玩耍。朱棣文带领他的学生,用能抓住原子的光抓链状DNA分子的两端。他们发现可以抓住。“何不试着看多大的力气能够揪断它?”他们发现怎么也揪不断--DNA分子原来是这么结实的。“不如再松手试试!”结果这些生物的门外汉第一个发现DNA分子竟然能像一根弹簧一样缩作一团,每次缩的方式还不一样。在人的操作下,分子所显示出来的状态正可以用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就这样,朱棣文成功地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陌生的领域。借助他发展的物理学技术,生物界展开了一片新天地。
曾在他实验室工作了六年的崔便晓博士感叹:“朱棣文对科学具有一种异常敏锐的直觉。同时他还给组内成员很大的自由,总是鼓励他们去探索自己认为有趣的想法。”
朱棣文对学科间合作的重视不仅局限在自己的研究。就职于斯坦福大学十年之后,他和几位教授一起牵头组建了一项名为Bio-X的项目,意在让来自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工程学甚至法学的专家能够更方便地合作。直到今天,它仍在继续发展壮大。
为了人类未来
1966年,朱棣文刚从高中毕业。毕业生纪念册上的他,相貌严肃,旁边加评注--“具有科学头脑”。现在看来,这句话远远低估了他所能成就的事业。
在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自传中,朱棣文写道:“我当年离开伯克利,一去不返,直到今日仍有负罪感。但我相信伯克利是宽容的。”在写下这句话时,他恐怕没有预料,在自己树立科研的"江湖地位"之后,竟然辞别斯坦福稳定的工作,回到阔别近三十年的伯克利校园。
2004年,朱棣文经过毛遂自荐,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同时兼任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物理及分子生物学教授。国家实验室隶属美国能源部,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研究室,工作人员达4000多人。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这几年已着手开展生物燃料和太阳能科技的研究。而朱棣文本人更是兢兢业业,成为美国当今最著名的环保宣传者之一。常常见他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各类论坛,衬衫袖子卷起,谈笑风生。身为科学家,利用科技解决能源问题是他讲话中最重要的主题;诙谐的语言、丰富的数据,和富有逻辑的论证是其最大的特点。
朱棣文说:“我们总是说‘等到完全确定时再开口’。但是在环境问题上,等到你确定时,一切已成定局。现在,大多数人宁可花1000美金修一个大理石厨台,也不愿用这笔钱来改善厨房的能源利用效率。”对于为何进行工作转型,他说:“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作为一个公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是我逐渐看到气候变化的后果是多么危险。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我们必须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去年,包括朱棣文在内的加州伯克利大学六位诺贝尔奖得主用“实际行动”号召寻求替代和可更新能源。他们一番梳妆,西装革履,围着一棵枯树摆出各种造型,其中一位甚至爬到树杈上。在现场视频中,摄影师透过镜头,对他的诺贝尔奖模特们说:“别笑,没什么好笑的。”--历史上便留下了这张智商最高,也最正统的行为艺术照。(题图,你能辨认出朱棣文吗?)
朱棣文为环境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获得了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垂青。奥巴马提名他为新一任能源部长,要将这个毫无政治经验的科学家拉到政治老手之间来,帮助完成自己的许诺--让美国变得更加能源高效,能源独立。
作为对此的回应,现年60岁的朱棣文在提名仪式上表示:“有人说,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复兴经济;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总统委任小组的一员,我也相信我们必须修复我们的经济,同时还要走上一条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朱棣文在一次回顾自己多年历程的访谈中,称自己走过的路都像是一场“随意的徜徉”(random walk)。经历过自由的幼年和坚持不懈的青年和中年,今日的他对后来人说:“在一生中,你必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带着你的热情去迎战,永远不放弃。
『伍』 朱棣文哪个朝代﹖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第四子。
『陆』 朱棣文的介绍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12、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34。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4,197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3。1978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理事4。1993年,获颁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4年,获亚瑟萧洛奖及威廉梅格斯奖;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53。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6。2004-2008年任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同时兼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71。2008年12月15日,获得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长28。
『柒』 朱棣文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朱棣文简介:姓名:朱棣文(StevenChu);
出生年代:1948年;
职称:物理科学家;
国家:美国;
个人情况:朱棣文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父母是江苏太仓人,20世纪40年代来到美国。朱棣文排行老二。
朱棣文197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朱棣文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1983年他加入美国著名的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担任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开始,他在史丹福大学任教物理和应用物理,成为该校首位华人教授,1990至1993年他还担任了该校物理系第一位华人主任。
朱棣文是第一个可以控制和移动一颗原子的人。这成就使他在1987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在激光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1993年他更获得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7年12月10日是他一生最光辉的一天,他步进殿堂,领取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再一次为中国历史写上了辉煌的一页。他得奖是因为他研究出新的方法,用激光把原子冷冻至超低温。他一直醉心于原子物理和激光物理的研究,发展出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但可以用来制造先进的医学仪器,还可用来设计更精确的原子钟,以改善太空航行和定位的问题。
『捌』 朱棣文的资料
专业为物理应用物理(原子物理);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目前现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
『玖』 朱棣文为什么不回中国
就一遍又一遍告诉我们这样做不对。把我们的思维都给固体话了。久而久之。老师,家长。可以这样说诺贝尔奖要得是创新。但是,都是因为大人们从小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当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这样做是错的。怎么做才会做对。不按照他们说的做就是错的,我们之所以拿不到奖
『拾』 太仓朱棣文小学的闹鬼事件。
中国的教育是无神论,难道还有有鬼论。什么闹鬼的都是人为事件,把那只鬼捉住就没有闹鬼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