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吕惠卿的主要成就
参考词条:王安石变法
北宋期间的王安石变法,虽然在颁布后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还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神宗时期国家收入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并依靠军事制度上的几个行之有效的改革取得了如熙河开边等军事成就。
作为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吕惠卿在变法革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熙宁初年,吕惠卿任”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祥文字”,“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惠卿笔也。”熙宁初年间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等法令的颁布,他都有重要的参与。王安石曾说:“法之初行,议论纷纷,独惠卿与布(曾布)终始不易,余人则一出焉一入焉尔!”
主管司农寺期间,“主行常平、农田水利、免役、保甲诸法”,工作出色,成绩卓著,神宗皇帝赞曰:“吕惠卿言农行 ,事甚善,然尚未了五分,若司农,即天下事大定矣。”
吕惠卿主持国子监期间,积极建议学校挑选贡举,选通经术、谙政事的人主判太学,以有学行艺术者为教授。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立学校。王安石接受他的意见,罢停制举,整顿学校,从中央至地方,学官、教授全改由经过中书或国子监选择之人充任。
他主管军器监时,经一番整顿,裁定中外所献枪刀样式,规定枪刀质量标准, 又编制《弓箭》一书,供制造弓弩参照。自此,所制兵械精利,改善了宋军的武器装备,增强了抵御能力。
在吕惠卿任职参知政事期间,继续推动新法的进行,不仅废罢了制科,还保证了市易法的继续推行。两次灾荒(1073-1974年)期间,吕惠卿等变法派在汴京粜卖了数以万计的粮食,稳定了京师居民的生活。尤其是在河北、江浙等为地区,利用贮的青苗钱米,募集受灾农民兴建水利和从事其他工役,度过灾荒。
吕惠卿守边时,推广了置将法等新法,并改变了许多现象——“陕西缘边汉蕃兵各自为军,每战则以蕃部为先锋,而汉兵城守,伺便乃出战。惠卿始合之为一,先搜补守兵而出其选以战,随屯置将,具条约上之。“吕惠卿守边期间还在元丰八年(1085年)和绍圣三年(1096年)取得了两次大的胜利。
❷ 吕惠卿的介绍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汉族,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和王安石情同师徒,后因事生恨;宦途起伏不定,后半生一直在朝外辗转,历任翰林学士、知军器监、参知政事、知太原府等职1。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获得他的器重,还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2在熙宁初年王安石执政时期,帮助他推动了青苗法、市易法等数项改革。3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4,继续推动变法,变法过程中,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5成为参知政事后与王安石发生矛盾,二人关系破灭,王安石回朝后,吕惠卿因连坐其弟罪责被贬出京,从此远离政治中心。6在边镜,吕惠卿历任鄜延路经略使、知太原府等职,继续推动置将法等军事改革的进行。7宋哲宗即位后,吕惠卿被高太后支持的保守派迅速打倒,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89在哲宗亲政后,又得到任用,但再也无法进入政治中心。10宋徽宗年间,于醴泉观使任上致仕,死后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11后追谥“文敏”12。吕惠卿大半生都被卷入新旧党的争斗,宦途也因此非常波折,评价也出现极大分歧,史书上认为他背信弃义、祸国无耻,人格低劣;而在后世对王安石变法重新定义后,认为他是卓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
❸ 为啥吕惠卿跟王安石会从“萧规曹随”变成“你死我活”
邓绾本来是王安石变法的助手,王安石罢职后,他倒向吕惠卿,成为吕惠卿的政治盟友,两人狼狈为奸,对王安石落井下石,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王安石复出之后,邓绾的处境很尴尬。
他知道王安石与吕惠卿两人嫌隙已生,他不可能在两人中间左右逢源,必须从中选一人作为自己效忠的对象。
邓绾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吕惠卿不是王安石的对手,于是选择了王安石。
为了弥补以前的过失,重获王安石的信任,邓绾决定反戈一击,出卖吕惠卿。他背着王安石,暗中与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商量,控告吕惠卿勒索华亭商人铜钱五百万缗。
御史蔡承禧也欲取悦于王安石,上表弹劾吕惠卿,说他欺君玩法,结党营私。
赵顼对吕惠卿已然厌恶,看了邓绾等人弹骇吕惠卿的奏折后,便将吕惠卿贬出京城,出任陈州知州。
❹ 北宋著名改革家吕惠卿简介 吕惠卿是怎么死
吕惠卿人品太差 起初,吕惠卿迎合王安石,很快升为执政,王安石罢相,他又极力排挤王安石,甚而亲自上书诋毁王安石。王安石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是他十分后悔被吕惠卿所害。章停、曾布、蔡京当国,都害怕、讨厌他,不敢召他人朝。因此,他一直在朝外辗转为官,直到死去。
❺ 王安石是吕惠卿的恩师并且对他不薄,而且王安石的人品也不差,吕惠卿为什么还有背叛他
吕惠卿是王安石的学生,也是王安石一手捧上来的政治盟友,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不是你看到的表面上那么简单的。楼主你还是个学生吧,社会黑暗的一面特别是政治斗争你还没有机会见到,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绝对的利益,“忠诚是因为背叛的代价不够”。当王安石把持朝政、变法改革时,内有宋神宗、皇太后的支持,外有门生古吏的实施,所以吕惠卿当然要支持他的老师啦;变法失败后,司马光当政,代表者大地主的门阀们开始要求废除新政,王安石的变法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吕惠卿他们反对是必然的,自然不可能让王安石重新回到政治中枢的。这与王安石的人品和个人魅力没有什么大的关系,政治斗争就这样子;所以我也说,一个人不一定从政,但是必须懂政治,因为我们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
❻ 王安石与吕惠卿情同师徒,最后为何分道扬镳呢
吕惠卿在北宋的时候其实也很出名,跟王安石一起合作推动变法,他是当时变法时期的二号人物。不过他的名气并没有王安石那么大,在后来的影响也没有王安石那么广,但是这并不能,我们否认他在推行变法过程中做出的一些贡献。
但是后来吕惠卿却跟王安石反目成仇,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两家的亲戚因为一些利益斗争产生了纠葛,王安石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跟吕惠卿产生了一些偏差,导致两个人最后貌合神离,而王石在这一段时间因为其他官员的弹劾主动辞职,吕惠卿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揪揪,他准备阻止王安石再次上位。就是这样的想法导致两个人的矛盾激,不过从现在的眼光看来,吕惠卿当初的做法的确有失公正。因为他的倒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去了一大助力,而且王安石也因此遭受到了打击,从此郁郁不振。不过从推动变法的角度来看,吕惠卿这个人的确有些才能
❼ 北宋吕惠卿的主要事迹
这变法与反变法斗争的严重时刻,吕惠卿以一位改革家的大无畏精神,坚定地同其他变法派一起力挽狂澜。他一方面同司马光进行面对面所剧烈廷辩,针对司马光诬蔑县官靠法令威逼室借青苗钱一事,进行义正词严的驳斥,一针见血地指出此事富室为之害民,县官为之利民。青苗钱民愿取者给予,不愿取者不强借。一“ 害”,一“利”,旗帜鲜明,言辞锋利,态度坚决,刺中司马光的要害。另一方面 ,吕惠卿又发动监司,郡守向神宗这利害关系,还“从容白帝(神宗)下诏,言终不以史违法之故,为之废法”。与此同时,他还虑及一旦王安石离职,必定招致新法动摇的严重恶果,所以用各种办法上书神宗挽留王安石。由于吕惠卿等变法派的坚决斗争,促进了神宗迅速改变态度。几天后,神宗召见王安石说:青苗法,朕诚为众论所惑,寒食假中,静思此事,一无所害。神宗的转变,使王安石继续执政, 新法继续坚定地推行,变法派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重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吕惠卿起了很大的重大的作用,这一点王安石曾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法之初行,议论纷纷,独惠卿与布(曾布)终始不易,余人则一出焉一入焉尔!”
❽ 安石是吕惠卿的恩师并且对他不薄,而且王安石的人品也不差,吕惠卿为什么还有背叛他
吕惠卿人品太差
起初,吕惠卿迎合王安石,很快升为执政,王安石罢相,他又极力排挤王安石,甚而亲自上书诋毁王安石。王安石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是他十分后悔被吕惠卿所害。章停、曾布、蔡京当国,都害怕、讨厌他,不敢召他人朝。因此,他一直在朝外辗转为官,直到死去。
❾ 吕惠卿是谁
(1032年~1111年),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变法期间的第二号人物。他在变法中分十分活跃,富有建树,后来官至参知政事。
❿ 吕惠卿的个人作品
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朝廷设经义局,令王安石为提举,吕惠卿与王安石之子、太子中允王雱同修《三经新义》。《三经新义》对《书》、《诗》、《周礼》作出新解释。
元丰元年(1078年),吕惠卿向宋神宗上表章,并递上所撰《道德真经传》4卷(收入道教经籍总汇——《道藏》),希冀作为治国之道。
其他著作还有《孝经传》1卷、《道德经注》4卷、《论语义》10卷、《庄子义》、《吕吉甫文集》、《新史吏部式》2卷、《吕吉甫奏议》70卷、《县法》10卷、《弓试》1部、《建安茶用记》2卷、《中太乙宫碑铭》等。其中《县法》、《新史吏部式》、《弓试》和《奏议》,都是变法和经国治世的重要著作。
吕惠卿的著作现在可以看到的有收入《道藏》的《道德真经传》4卷和收入南安《丰州集稿》的《县法·序》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