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什么意思
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
在直言命题中,一个项如果能指代其全部外延,则称这个项是周延的;一个项如果不能指代其全部外延。则称这个项是不周延的。因此,如果主项能指代其全部外延,则称主项周延;主项不能指代其全部外延,则称主项不周延。如果谓项能指代其全部外延,则称谓项围延,谓项不周延则是指谓项不能指代其全部外延。
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情况是由命题的逻辑形式决定的。分析周延性问题须从分析直言命题的形式入手。
直言命题主项的周延情况是由量项决定的。全称量项描述了主项全部外延,因此全称命题主项围延;特称量项没有表达主项的全部外延,因此特称命题的主项不周延。
直言命题谓项的周延情况是由联项决定的。联项肯定的命题形式为
s是p
肯定联项没有表达谓项p的全部外延情况,因此,肯定命题的谓项不周延。
否定联项则不同,在否定命题中“s不是p”谓项指代了它的全部外延,谓项是同延的。
由此我们得到a、e、i、o四种命题的主谓项周延情况。
a命题“所有s是p”,作为既全称又肯定的命题、它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e命题“所有s不是p”,作为既全称又否定的命题,它主项s周延,谓项p也是周延的。
i命题“有s是p”,作为既特称又肯定的命题,它的主谓项都不周延。
o命题“有s不是p”,作为既特称又否定的命题,它的主项s不周延,谓项p是周延的。
表3-1直观地显示了a、e、i、o几种命题的周延情况。
表3-1
命题主项谓项
sap周延不周延
sep周延周延
sip不周延不周延
sop不周延周延
⑵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一、拼音:
勿谓言之不预也 [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 ]
二、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释义:凡是属下的所有官员,如果仍然有重蹈覆辙的,以及有意在言语行动上讨好别人,希望尝试的人,一旦调查发现,弹劾的奏章是不讲感情的,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2)谓言之不预扩展阅读
“勿谓言之不预也”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我国外交部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
另外使用两次,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
这篇社论就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印军“向我边防哨兵进攻,造成我边防军官和士兵的伤亡”发出了异常严厉的警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土任意被印度侵占,决不能坐视自己的边防人员惨遭杀害!是可忍,孰不可忍!”
⑶ 勿谓言之不预是什么意思
翻译: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晚清文学家李伯元创作的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
原文:“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翻译:但凡属于这里的官吏,有重蹈覆辙的,以及故意违心趋奉迎合,试图这样做的人。一旦发现,不要怪弹劾的奏章无情。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 我国外交部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另外使用两次,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3)谓言之不预扩展阅读:
《官场现形记》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官场现形记》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自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
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
《官场现形记》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书中两大参案,都是最肮脏卑鄙的政治交易。如浙省参案,本是朝廷有意照应钦差,“好叫他捞回两个”。书中勾勒出一幅八表同昏的官场群丑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勿谓言之不预也
⑷ “勿谓言之不预也”是什么意思
释义:勿:不要;谓:说;预:预先;言之不预: 没有预先说明白。
指的是不要说事先没有说明白,事前已经跟你说过讲清楚了,事后不要后悔。
⑸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为: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翻译:凡所属官吏,仍然有重蹈覆辙的,以及有意欢迎,很少考虑尝试的人,一经调查发现,白简无情,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因此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5)谓言之不预扩展阅读:
1949年2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了公布由毛泽东亲笔撰写,以林、罗名义致傅的公函。公函历数傅作义的罪责并提出警告和通牒中曾使用到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
历史背景: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的英属印度当局对中印边界非法、无效的划分,而且进一步侵占我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企图通过武力手段把极不合理的大片领土要求强加于中国。
印度方面的不断挑衅行径最终升级为战争,《人民日报》在开战前夕,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
其中铮铮有力的一句:“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⑹ 是可忍孰不可忍 勿谓言之不预什么意思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什么。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典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勿谓言之不预。预:预先。指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过,表示事前已讲明白。语出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⑺ “勿谓言之不预也”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没有下一句。
释义: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出自晚清李伯元的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原文:
“今本署院力祛积弊,冀挽浇风,豁免办差,永除供亿。凡所属官吏,有仍蹈故辙,以及有意逢迎,希图尝试者,一经察觉,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云云。”
背景:《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作者李伯元。小说共五编60回,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全书讲了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杂小吏等,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7)谓言之不预扩展阅读:
文学赏析:
《官场现形记》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官场现形记》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上自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全方位地摄入笔底。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
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 举人出身的王仁开馆授徒,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说读书方可做官,而做官的好处则十分诱人,“点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鸣道。”
此书是上不得台面的话,他居然堂而皇之在课堂宣讲。不难想象,这种教育思想熏陶下的门徒,除了祸国殃民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出息?让这种人充斥官场,官场该当是何等的丑态。《官场现形记》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
通过慈禧太后之口,道出“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第十八回)何藩台与其胞弟三荷包,内外联手,将府州县缺明码标价出售。贾润孙携十万两银进京谒见,立刻被一帮手眼通天的掮客包围,他们专门替朝中大老兜揽生意,进纳苞苴。军机处俨如坐地分赃的议事厅。书中两大参案,都是最肮脏卑鄙的政治交易。
⑻ 中国曾经对外说过几次“勿谓言之不预也”,都是在什么时候
1、1949年1月28日的新华社广播,毛泽东以中共发言人身份,发表关于对国民党的最后通牒;“倘有逃逸情事,必以纵匪论处,决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命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蒋介石等内战罪犯。两个月后,渡江战役启动,百万雄师渡大江,第三个月,南京解放,蒋家王朝覆灭。
2、1962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
社论结尾处:“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警告印度尼赫鲁政府,立即从边境撤军,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两个月后,我驻边部队奉命自卫反击,第三个月,中国全歼入侵印军,结束了中印边境冲突,以第三世界领袖自居的尼赫鲁随后郁郁而终。
3、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通讯。通讯指出“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我国外交部向苏修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更是点明“勿谓言之不预也”。经过两年准备充分的沈阳军区实施“珍宝岛反击战”,一个月后,我军夺回珍宝岛。
4、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们要严正警告越南当局,如果你们仗恃有苏联的支持,得寸进尺,继续恣意妄为,必将受到应得的惩罚。我们把话说在前面,勿谓言之不预。”
两个月后,中央军委下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2月17日拂晓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第三个月,我军完成自卫反击作战任务,全军撤回国内。
5、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
6、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 我国外交部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
7、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8)谓言之不预扩展阅读:
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意思是:勿谓:不要说;预:预先。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这句话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这句话表明了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强硬的态度。但细读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统一”的思想,并且文章结尾处的署名是“安平”,说明“开战”不是大陆地区的第一意愿,还是希望台湾方面能够看到大陆方希望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⑼ 中国曾经对外说过几次“勿谓言之不预也”,都是在什么
历史上,新中国通过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一共使用了四次这句话。
而每次我国官方放出这句话的时候,也代表着我方已完成备战,手握杀手锏,敢于对他国进行最后通牒并完成一击必杀。
第一次,是1949年1月28日的新华社广播,毛泽东以中共发言人身份,发表关于对国民党的最后通牒。“倘有逃逸情事,必以纵匪论处,决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命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蒋介石等内战罪犯。
两个月后,渡江战役启动,百万雄师渡大江,第三个月,南京解放,蒋家王朝覆灭。
第二次,是1962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结尾处:“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警告印度尼赫鲁政府,立即从边境撤军,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
两个月后,我驻边部队奉命自卫反击,第三个月,中国全歼入侵印军,结束了中印边境冲突,以第三世界领袖自居的尼赫鲁随后郁郁而终。
第三次,是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通讯,指出“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我国外交部向苏修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更是点明“勿谓言之不预也”。
经过两年准备充分的沈阳军区实施“珍宝岛反击战”,一个月后,我军夺回珍宝岛。
第四次,是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们要严正警告越南当局,如果你们仗恃有苏联的支持,得寸进尺,继续恣意妄为,必将受到应得的惩罚。我们把话说在前面,勿谓言之不预。”
两个月后,中央军委下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2月17日拂晓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第三个月,我军完成自卫反击作战任务,全军撤回国内。
(9)谓言之不预扩展阅读
勿谓言之不预也
意为:事后别后悔,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出处:①太平天国·李秀成《再致上海各领事书》。②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因此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摘要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发表“就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人员在我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 我国外交部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文章结尾处用“勿谓言之不预也”。另外使用两次,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勿谓言之不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