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多行不义
扩展阅读
10万买股票5年能赚多少 2025-09-10 18:48:24
中国巨幕和imax的区别 2025-09-10 17:40:38

多行不义

发布时间: 2021-09-10 18:00:34

1. “多行不义”的下一句是什么

“多行不义”的下一句是“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

2.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下一句是什么

多行不义,必自毙下一句:子姑待之。

多行不义,必自毙

【拼音】 ō xíng bú yì bì zì bì

【释义】不义:违反正义的事。毙:扑倒,倒下去。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出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文】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

【近义词】作茧自缚、作法自毙、自食其果。

(2)多行不义扩展阅读: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原文选段: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文: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3. 多行不义,(下一句)

你好:
“多行不义必自毙”:以喻多作恶事者,必自速其亡,常用此语。
出自春秋时,郑武公死,长子庄公继位。其弟共叔段图谋篡位,在封地内招兵买马,修整军备。郑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谏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绝后患。庄公答曰:“‘多行不义必自毙’,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蚕食边邑,且欲攻郑都。庄公见时机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郑国。
加油!

4. 多行不义的下一句是什么

中国有句成语叫“多行不义必自毙”,据说这句话就出自于东周时期在新郑一带建立国家的郑国国君郑庄公之口。

西周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郑武公迁都到虢郐之间,为区别陕西的郑国,又叫新郑(今郑州新郑)。他又在新郑西北部(今郑州荥阳)建立了京襄城,在制邑(今郑州上街)设立关卡。郑国渐渐强大起来。

不久,郑武公的夫人武姜生了一个儿子,因不是顺生,而取名寤生,武姜很不喜欢这个儿子。过了几年,武姜又生一子,取名叫叔段,武姜非常宠爱他。

随着两个儿子逐渐长大,武姜常常在郑武公面前称赞叔段能干,要求立他为世子、可郑武公认为寤生没有过错,仍然立寤生为世子。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病死,年仅13岁的寤生继位,即郑庄公。

过了几年,武姜见叔段长大成人了,要求庄公把制邑封给叔段,庄公不允。武姜又要求把京襄城封给叔段,庄公只得答应将京襄城封给叔段。

叔段到京襄城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作为谋反的基地。

庄公早看破了叔段的阴谋,但他在群臣面前却说:“太叔是我兄弟,兄弟之间不能随便猜疑,以免伤了兄弟情分。”

在私下里,公子吕进宫献计说:“将来太叔与武姜合谋起反,早有准备,等太叔势力强大不好收拾。”庄公说:“让太叔去干,不理他,多行不义必自毙,等他叛乱的时候,我再治他的罪,武姜也无话可说了。”这“多行不义必自毙”就出自于此

5. “多行不义”的下一句是什么

“多行不义”的下一句是必自毙,子姑待之。

6.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坏事干多了就会自取灭亡。这是一句古时就出现的汉语诗词,出处在左传,隐公元年。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当妻子,后来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在生产时受到了惊吓姜氏很讨厌庄公,一味宠爱共叔段,使共叔段干了许多不仁义的事情。

后来果然因为不得民心被百姓背叛逃跑,并且抛弃了自己的母亲,庄公获得胜利以后将姜氏安置到了城颖,并且对着她发誓说除非到了黄泉地下,否则你我母子再不相见,事后又非常后悔,于是想办法修复了母子关系。

读解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

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账”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远远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

当然,兄弟相争,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曲直,并非完全没有正 义、真理的存在。比如,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 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这样, 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 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

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 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 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是,如果坐着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作恶者“自毙”,显然是愚蠢的,无异于自己坐以待毙,很可能让作恶者占尽了风光好处。

7. “多行不义必自毙”中“不义”是什么意思

不义:指违背道德或者道义的坏事。

全句释义: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8. 多行不义必自闭是什么意思呀

你做了坏事可能一次侥幸没报应
可是你做的多了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惩罚的~

9. 多行不义必自弊出自哪

多行不义必自毙 ( 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 解 释 不义:违反正义的事。毙:死。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出 处 《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延伸:
春秋左氏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并且,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10. 多行不义必须自毙

多行不义必自毙,汉语词语之一,可以作宾语、分句,多用于坏人,近义词有作茧自缚、作法自毙等,意思是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该词语出自于《左传·隐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