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攻坚
扩展阅读
股票广告投放的平台 2025-09-05 05:04:17
白丸 2025-09-05 05:03:43
敏捷控股股票行情 2025-09-05 04:58:37

攻坚

发布时间: 2021-09-12 11:43:07

㈠ 什么是三大攻坚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㈡ 三大攻坚战都有什么

三大攻坚战是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表述。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要分别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2)攻坚扩展阅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重点经济工作中,被列为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任务。经过前期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已成为目前脱贫的焦点和难点所在,也是检验任务是否全面完成的关键。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最直接、最切身的获得感、满足感的一项举措。在铁腕治污的工作推动下,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持续好转,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更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环境保护的成效还不稳固,尤其是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有存在放松环境监管的风险。对此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在过去是三大攻坚战之首,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相关表述调整到第三位,并指出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了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

目前,在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将已经部署的有效措施落实好。

㈢ 决战攻坚什么意思

决战攻坚那意思就是到了决战的时候。这个工程是特别坚固的,是很难以取下来的很难攻下来。是一个特别硬的堡垒是一个难以取得的胜利希望采纳。

㈣ 攻艰与攻坚的区别是什么

在当代二者大多数时是通用的,但攻艰,现多指技术方面的难关,而攻坚,是攻打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

“坚”“艰”同音,但意思不同。听领导讲话,我们经常会听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说法。坚,意为牢固的、不动摇的;艰,意为困难。

“攻坚”就是攻克难关,攻克堡垒。1977年,“科学的春天”来到,叶帅写了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攻坚gōngjiān(1)∶攻打强敌或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故凡用兵者,攻坚则轫(柔,怠惰),乘瑕则神。——《管子·制分》(2)∶花大力气去突破科学、生产技术上的难题。攻艰克难是指攻克艰难困苦,指的是环境:而攻坚克难是指的某个事物坚险而去攻克。

㈤ 攻坚相关成语

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调兵遣将

成语: 见多识广 jiàn ō shí guǎng
解释: 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示例: 她是每天上街去买菜的,自然见多识广,知道这东西的时价。(茅盾《过年》)
成语: 察言观色 chá yán guān sè
解释: 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示例: 我没有察言观色的能力。
成语: 高瞻远瞩 gāo zhān yuǎn zhǔ
解释: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处: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示例: 他们的切身的问题,也使他们无暇去高瞻远瞩的去关心与分析世界问题。(老舍《四世同堂》七十三)
成语: 左顾右盼 zuǒ gù yòu pàn
解释: 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
出处: 晋·左思《咏史》诗:“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示例: 都尉朝天跃马归,香风吹人花乱飞。银鞍紫鞚照云日,左顾右盼生光辉。(唐·李白《走笔独孤附马》诗)
成语: 调兵遣将 diào bīng qiǎn jiàng
解释: 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示例: 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

㈥ 攻坚开头成语

“攻艰克难”
“攻无不克”
“攻城掠地”
“攻城拔寨”
“坚不可摧”
“坚定不移”
“坚持不懈”

㈦ 攻坚工程是什么意思

重点下力气的工程 意味着这个工程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而且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工程

㈧ 戮力攻坚什么意思

“戮力”是齐心协力的意思。
“戮力攻坚”,原来指齐心协力攻取敌人的坚城,后引申为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㈨ 什么叫攻坚时期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㈩ 什么是攻坚战

攻打敌人有坚固防御工事的阵地,曰攻坚战。通常像蚂蚁啃骨头,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爆破等。
后来也比喻要克服的困难很大、很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