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评价南京大学已故教授高华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学界的地位
南京大学教授董健:高华之死,令我悲痛,这悲痛压在内心深处,如铅似冰,既沉且冷。其实,近几年来,我年老"心硬",加之患目疾难以读书,人已似死去一半,对"生"之留恋已大为淡漠,对"死"之悲感也已麻木,故对亲朋之死,多淡然处之。但此次高华被万恶的病魔夺去了生命,我却难以抑制一种巨大的悲痛,因为我们太需要他了--单就正在蜕变成官场和商场的中国大学来说吧,多么需要像高华那样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学者来为失魂的大学招魂啊!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追悼高华先生:"高华是我见过的最认真,最严 高华教授谨,见识非凡的史学家,是我的良师益友。英年早逝,痛哉惜哉!高华走了,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学者,一个自甘贫贱的坚持学术操守的学者离开了我们。高华的成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但他的为人,更令人钦敬。跟他交往,感觉他有一肚子的东西要写,一肚子的东西可写。他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在重病期间,在病床上,还在修改学生的论文,每个听过他课的人,都会终身难忘。高华很穷,其实富有天下"。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这是岁末听到的最悲哀消息。高华兄是对中共政治有最深邃洞察的当代学者,每一次听他谈中共历史,都是知性上的享受。他得病之后的坚强、乐观,让所有的人都深受感染。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思考和勉力写作,没有什么人比他更对得起历史学家和思想者的荣誉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天石:"记得他当时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很有气派,发言也显得'高谈阔论',让我印象深刻。"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高华老师是中共党史以及苏联党史的'活字典',他的去世太可惜了。"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杨奎松:高华"是毛泽东研究的排头兵"。"高华先生肯定是近代史学界研究党史的佼佼者。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还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两方面,高华都领风气之先。高华的研究有很强的个性,也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高华的研究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诚实、正直和独立思考"。
香港卫视执行台长杨锦麟:"我与高华有数面之缘,我曾经专程到南京他家中采访过高华,很有自己坚持的一位学者,为做学问折损了自己的生命。高华不齿与谄媚逢迎者为伍的风骨令人尊敬"。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奇生:"2003年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我们相处了大约一个月。高华先生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学者,高华在生活中是一个谦谦君子,不像他在学术著作和文章中那样锋芒毕露。那次见面之后,我们一直有电话和邮件往来。高华突然去世,我一时难以接受。按照茅海建的说法,搞历史研究,四十岁才起步,五六十岁是黄金时期,七八十岁还能继续做,因为历史学和计算机不一样,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年纪越大,对历史的感悟越透彻,越深沉。如果高华先生活到八九十岁,成就真的是不可限量"。"高华的著作,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经典。每一年都会有各种好书的评选,有些年度好书,可能是和当年的一些历史事件和现实关怀有关。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不是很多,高华先生的著作,就经受住了考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真的是令人十分难过!仅57岁,比我还年轻啊。我与高华先生仅一面之缘,高华来我校,我们一起吃过一次饭。高华已患病,话不多,但还是很有精神,对今后的研究抱有信心。我对高华的现代史研究、党史研究是很佩服的。如天假以年,哪怕只给他十年时间,又该有多少精辟的论著问世"。
『贰』 他30岁才拍戏,演《我的前半生》比靳东还有魅力,如今过得怎样
衡量演员成功与否的标准永远不会取决于名望的大小。表演技巧和作品是重要的参考。优秀演员的魅力与名声或年龄无关,而仅与表演技巧有关。在喧闹而浮躁的娱乐圈中,保持内心的和平而不受到名利的影响是真正的大智慧。只有经历生活和岁月的沉淀,您才能拥有这一专业的敬畏精神,并且在成功和成名之后也将拥有淡泊与沉着。纵观目前的娱乐圈,您可能不记得某些演员的名字,但他们总是有着令人难忘的角色。人们逐渐积累了血肉般的人物,在大大小小的银幕上都过着喜怒哀乐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好演员的模样。我们今天谈论的那个人,他才30岁才开始拍摄。他在我的前半生中的客串演出比靳东更具吸引力,他并不受欢迎。他是演员谭凯。
但许多观众认为他比金东扮演的何涵更具吸引力。他继承了他对文学和艺术中的成熟男人的冷淡而深刻的气质。在谭凯的整个艺术生涯中,无论他是一个迷人,时尚的男人还是一个英俊的绅士,他都利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在角色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就像有些人喜欢为什么要生小模中的应慧一样,有些人喜欢婚姻大通中的任海龙,这是敏锐但不刺激,但不刻薄的。其他人则沉迷于重耳传,等。无论角色如何变化,谭凯都会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及时刻画自己的形象。谭凯尽管他没有知名度,很少有机会与主角见面,但他最初的行动意图是一致的。永远不要以成名和财富为目的,也不需要炒作和八卦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在喧闹而浮躁的娱乐圈中作为休闲的家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谭凯的勇气。祝福谭凯,我希望将来能将出色的作品放到银幕上。
『叁』 中华民国在历史上有两大功.是哪两大功
杨天石(民国史学专家):蒋介石既有功,又有过,是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蒋介石有两大功。第一功是他在1926年到1928年这段期间,领导了两次北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5040473_1.html/ ]
第一次是1926年7月到1927年的3月,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率领在黄埔军校所训练出来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誓师,8个月的时间里边打垮了两个军阀集团,一个是孙传芳,一个吴佩孚,收复了6个省,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从1928年的4月到 1928年的6月,他又用不到三个月时间,打垮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而且在1928年的12月,用和平的方式争取张学良改变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辛亥革命以后,从1912年到1928年,这17年的时间中,统治中国的是北洋军阀。由于蒋介石领导的两次北伐战争,就推翻了北洋军阀长达17年的统治。所以这是蒋的第一个大功。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蒋介石的第二个大功就是他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而且坚持到底,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肆』 锦衣卫中的主演有谁
主演:
马伊俐、谭凯、黄志忠、马少华、李强
穆婷婷、王劲松、田成仁、刘文治、文章
明朝末年,皇帝朱常洛老来得子,是为皇三子朱由校,此时锦衣卫校尉杨天石接到线报:“刺客入宫”,迅即入宫侍卫,谁知潜入宫禁暗杀三皇子者竟是杨结拜兄弟之一萧云天,杨天石拼死护救,皇子生母仍被杀,萧亦自尽。现场线索发现,杀手竟为皇嫡子朱由检生母、当朝皇后所派。老皇帝悲恨之余,欲立朱由校为太子,遭首辅杨涟强烈反对,皇帝遂徙杨涟,并命杨天石鸩杀皇后,但杨天石却对皇长子朱由桤及锦衣卫指挥使钱仕达心生疑惑………
『伍』 中国目前著名的历史教授
中国目前著名的历史教授:
中国史:朱绍侯、张岂之、茅海建、杨天石、邓小南、杨奎松、葛剑雄、葛兆光、张政烺、李学勤、王子今、包伟民、姚大力、朱维铮、常建华、谢贵安、王记录、孙卫国、王卫平、曹家齐、阎步克、程民生、王学典、冯天瑜、赵世瑜、苏全有、汪朝光、杨军、李治安、步平
世界史:齐世荣、吴于廑、吴恩远、郑异凡、朱寰、林志纯、钱乘旦、侯建新、刘景华、刘家和、沈志华、刘祖熙、刘德斌、刘新成、徐蓝、李剑鸣、韩东育、资中筠、李工真、晏绍祥、杨伯江、金重远、王晓德、张广翔、张建华、梁茂信、徐浩、冯昭奎、姚海、杨栋梁、任东波、赵学功、宋成有
其实你翻一下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材,那些编写者都是很有名的当代史学家。
『陆』 章太炎为什么要砸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头
读者也许以为本文是在讲一则关公战秦琼式的故事。拿破仑,法国人;华盛顿,美国人。他们与章太炎之间国籍不同,生活年代也差得很多,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章太炎咋会要砸他们的头呢?
(图)《独立宣言》的中心思想是宣布美国独立,它深刻地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图为签署《独立宣言》
那么中国怎么办?
章太炎想来想去,觉得西方民主的脓疮是议会,于是惨淡经营,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代议然否论》,主张“代议”必不可行,议员绝不可选,同时提出了一个从多方面“恢廓民权,限制元首”的方案。例如,提高法官的权力,不论是总统,还是百官,有了过失,或者渎职受贿,法官都可以“征之”“逮之”“治之”;倘若法官执法不公,老百姓可以要求“学官”集中一批法学家来共同处治法官,等等。
然而,不知道是章太炎觉得这个方案未必可行,还是因为对中国历史过于有感情了,他有时又觉得,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也并不坏,开元、贞观年间,中国不也治理得很好吗?于是,他又表示:“盛唐专制之政,非不可以致理。”甚至说:“今之专制,直刑罚不中为害,它犹少病。”这就又转而肯定封建专制主义了。
章太炎的矛盾反映了近代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困惑。他们失望于西方民主模式,而又找不到新的出路,只能向后看。然而,向后看又是没有出路的。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而不是从民主复归专制。
▌摘自《近代中国:风云时代与风云人物(1840-1919)》,杨天石(著),中国工人出版社授权合作稿
『柒』 锦衣卫大结局是什么,大结局,人物最终结局
锦衣卫大结局
朱由校率大军南下巡幸,胁迫杨天石护驾。朱由检在无锡城郊四处埋雷设伏,逼客印月奉驾陛下驻跸信王府。客印月虽不愿当信王弑弟夺位诱饵,但在信王劝说无效,摆出四周埋伏真权下,于无奈中顺从。
钱宁再次郊外迎驾,陈述信王迎驾诚心。朱由校应允先住东林书院,又在奉圣夫人已在信王府奉驾诱惑下,被骗至信王府,成为瓮中之鳖。
钱宁也赶到信王府欲救天石。此时,信王府在红夷大炮的轰炸声中成为一片废墟,府内全部人马无一生还!顾宪成率东林官员齐呼朱由检万岁。
公元1628年信王登基,是为崇祯皇帝。
『捌』 光绪为何突然将其恩如父母的老师翁同龢勒令回乡呢
一、认为是慈禧太后强令光绪皇帝下令将翁同龢开缺、革职,慈禧太后之所以这么做,有几点原因:第一就是翁同龢支持光绪变法,《慈禧外纪》曾记载:“太后告帝 ⋯⋯言必去翁同龢,不可迟疑 , 谓彼近日煽动排满 , 恐其危及朝廷也。”持这一看法的前提是慈禧太后一开始就是反对维新变法的,因而对极力主张变法的翁同龢十分不满,并且慈禧认为罢免翁同龢可以让光绪帝陷入孤立之境。第二是甲午战后朝廷内激化了帝后党争,这与翁同龢援引康、梁等维新派密切关系。
三、慈禧、光绪罢免翁同龢的说法最为普遍,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也值得注意,即认为是以刚毅、荣禄等为代表的朝中守旧大臣弹劾的结果,归根到底是翁同龢援引维新派、支持戊戌变法。此外,也与翁同龢在朝廷目中无人,树敌众多有关,《四朝佚闻》一书中说 : “光绪朝局系翁一言,同僚议事,偶有不合,翁辄拂然,常入报帝必伸己意,众已侧目。”不过这一说法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必须得到慈禧和光绪的同意。
『玖』 戊戌变法中,谁才是真正的领袖人物
2008年12月,傅国涌在《人物》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即使在轰轰烈烈的一百零三天里,康有为的作用也极为有限。”2009年1月,杨天石则在《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按中国传统干支纪年,这一年是戊戌年。它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