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
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
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般,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⑵ 林聪《一步一如来》(拉萨圣境旅人书一个香港人20年100次入藏30次进拉萨的朝圣历程)好看吗
经典,值得一读。
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啊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这是华严菩萨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们凡夫用意识思维能够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图理解这句话,给大家一些参照:
1、虚云和尚开悟偈中说: 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2、祖师有偈云: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3、 又有苏东坡之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
又请看:
罗湖野录下
宋江西沙门 晓莹 集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与乌巨行禅师为方外友。曾尝于坐间举东坡宿东林。闻溪声。呈照觉总公之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
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
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
此段可为佐证。
又,如何解: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五
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华着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师(大慧普觉禅师)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直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将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尔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大家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是要去参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⑷ 佛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
每个人都是一片叶,每片叶都有自己的绿意。
在花将凋零时,在叶将枯萎时。最后一刻一切都将归还于给大地。一叶一如来,来由不同所得世界不同,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该语出自《华严经》: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4)一步一如来扩展阅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于《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 (梵文 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 Mahāvaipulya Buddhāvatṃsaka Sūtra),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
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⑸ 一步一如来怎么样
富有真实性和实用性!在下力荐咯! 目录自序:让心灵吸氧 如何使用本书 第一章朝圣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章如何朝圣 祈祷礼佛绕拜供养零钱 供养寺院 供僧献供哈达 供灯添灯油 金汁祈祷纸条 佛像涂金 其他供养 朝圣须知 出行前之阅读 第三章囊廓——内转经路及大昭寺 大昭寺——西藏的心脏 第四章八廓——中转经路及附近朝圣点 小昭寺与上密院——面向长安的寺门 长寿寺——最大的长寿佛 策墨林——皇帝赐名的官邸 锡德扎仓——闹市中的废墟 北方三怙主殿——朝拜自生悲智力三尊 下密院——五百五十五僧钵 木如新寺——老城区大建筑群 八廓大经轮——经筒转不停 八廓弥勒殿——集市的守护者 财尊殿——笑面财神 贡嘎曲德寺——吹骨笛的老人 木如旧寺——先有木如后有大昭 达布林赞康庙——小庙隐于市 噶玛厦赞康庙——独眼护法神 甘丹柱——宗喀巴的手杖 南方三怙主殿——城南的守护神殿 饶赛赞康庙——龙神的魂石 苍空尼院——松赞干布的地洞 拉萨萨迦寺——萨迦派“驻京办” 西方三怙主殿——凡尘中的净土 丹吉林——四大林中的大哥 第五章林廓——外转经路及附近朝圣点 布达拉宫——观音的居处 龙王潭——布达拉脚下的小龙女 鲁普岩寺——自然显现的佛像 唐东杰布庙——富传奇性的铁索桥喇嘛 药王山千佛崖——满布山壁的摩崖佛像 功德林——白度母聆听妇女心事 关帝庙——汉藏一家亲 罗布林卡——DL喇嘛的私密花园 扎基寺——异乡人的故事 第六章拉萨周边主要朝圣点 色拉寺——它的名字是蔷薇 曲桑尼院——山谷中的尼众道场 帕崩喀寺——藏文发源地 吉祥法林——一代宗师帕崩喀家庙 格日尼院——仙女跳舞之地 哲蚌寺——世界最大的佛学院 乃琼寺——权倾朝野的小庙 甘丹寺——格鲁派祖庭 桑阿寺——密集金刚坛城 策觉林——失落的古刹 扎耶巴洞窟群——一百零八个闭关洞 卓玛拉康——拯救西藏佛教的印度太子 聂塘大佛——千年摩崖石刻 谢珠林——山顶上的小布达拉 热振寺——十万空行母云集 达隆寺——达隆噶举派祖庭 楚布寺——历代大宝法王的家 第七章衣食住行 衣着交通住宿建议 扩展阅读 另类购物建议 吃喝拉萨 第八章西藏小网络 喇嘛教 活佛转世 西藏佛教简史 四大教派 三大寺与二密院 辩经西藏的节庆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佛塔大明六字真言、玛尼石、转经轮 哈达天马旗 唐卡艺术 八吉祥 生死之轮 忿怒尊与法器 莲花生大师 阿底峡大师 宗喀巴大师 松赞干布 释迦牟尼 阿弥陀佛 无量寿佛 药师佛 弥勒佛 度母三怙主 八大菩萨 大威德金刚 玛哈拉 阎摩法王 吉祥天母 四大天王
⑹ 禅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详细解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⑺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的意思为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也是一个宇宙。
表示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那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
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只是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
当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人就会变得宽容与满足,不会再计较那些小小的利益得失了。
(7)一步一如来扩展阅读: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的由来: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的作者为唐蜗,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
其实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即是花,花即是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⑻ 一花一叶一如来全诗
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释义及解析:语出《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从一花感知到世界本质,从一片叶中体会到佛之恩惠,既而步往极乐。这句讲究的是大彻大悟的心境,从一朵花中就能感悟整个世界,从花中参悟到了人世之苦,人世之乐;世间之恶,世间真善。
也许我们不会有佛祖这样厉害的心态,但是只要我们向着大彻大悟的心态靠近,很多事能看开了,也就能从小事上参透不少东西。
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及解析:出自《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惠能大师主要是针对“身是菩提树,心似明境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意思是: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而心如明镜台其实也只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有个明镜台。既然本来就什么都没有,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这又是一种超脱凡世的理解,我们孑然一身来到世上,空无一物。将所经历的一切看作是浮云遮眼,明心见性,智慧性空。这样空明剔透的思想是已经参透了自己内心所想,控制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知晓了内心的潜在意识,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⑼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什么意思
意思即是:心若无物,心中清净。就可以一花一世界。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人的胸襟亦可以纳百川,容得下人。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
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⑽ 一人一世界,一佛一如来。是什么意思
一人一世界 一佛一如来:
原文因该是"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是佛经中引喻来的,意即观微知著,微小的事物中能领略事物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