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邮票的相关资料100字
关于邮票的相关资钭太多太多了,因此我们只能从邮票某个小的方面来讲,下面我们从邮票的别称上来简述邮票:
邮票被称作“国家名片”, “微型网络全书”, “网络知识小图册”,“文化艺术素质培训小画册”, “个人小金库”等等; 另外邮票也被认为有“益智、怡情、储财功能的爱好。
B. 有谁知道关于邮票的资料
邮票概述
邮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由国家或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它兼有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在集邮领域,邮票是供集邮者收藏、鉴赏、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艺术的化身,同时可以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保加利亚著名革命家季米特洛夫称邮票为"国家的名片",这一赞誉被邮界广泛引用。
邮票通常具有3个要素:邮政所属国家或邮票发行机构的标志;面值或相当于邮资效用的标志;相应的图案。而志号、齿孔、水印、背胶、纸质、票型等虽然不被视为主要要素,但随着邮政事业及集邮活动的发展,由于许多国家都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同或者类似的规定与做法,使其更多地进入"邮票"的一般内涵之中。是现代邮票及集邮活动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
集邮活动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19世纪后期至1949年)
中国的集邮活动,是从国外传入的。1912年,由上海外侨发起成立“上海集邮会”。1922年,中国第一个华人集邮组织“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至1949年,中国已有近50个集邮团体,会员总数2万人左右。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研究会、甲戌邮票会等,是当时较有影响的集邮组织。在此历史期间内,中国集邮活动的主要情况是:
1. 集邮者以洋行、银行职员、工商业者等为主体。
他们在集邮爱国的驱使下,从外国集邮家手中购回大量的中国珍邮和名贵邮集。世界孤品 “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四方连,就是中国集邮家周今觉先生以纹银2500两从始藏者费拉尔的邮集中购回的,而被誉为“中国邮王”。
2. 收集研究对象以中国大清大龙邮票. 红印花加盖和民国各种加盖邮票及与之相关的封、片、戳等为主,同时兼而收集研究外国在华邮政邮票、商埠书信馆邮票。
1933年, 集邮家姜治万先生《中国首航封》邮集在比利时布鲁赛尔首届航空邮展中获得银奖,成为中国参加国际邮展并获奖的第一人。
3. 出版了一批国内外集邮界较有影响的 集邮书刊。 《邮乘》(1926年获纽约国际邮展特别铜牌奖)《邮典》、《新光邮票》、《甲戌邮刊》(1935年于《新光》同获布鲁赛尔万国邮学刊物展览会奖状)、 《国粹邮刊》、以及《近代邮刊》,以及孙君毅编著的《邮学辞典》,马任全编著的《国邮图鉴》。这些集邮书刊基本上代表了当时的集邮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现已成为主要的集邮历史文献。
4.1914年7月,福州集邮界在“福建展览会”上展出了中外邮票,成为中国首次以集邮为目的的展出。
1918年4月,由集邮者在长州公园举办的“邮券展览”,成为中国首次竞赛性的集邮展览。此后,各地集邮组织亦都举办过不同规模的集邮展览。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48年5月中华邮政总局与新光邮票研究会在上海合办的“交通部邮政总局邮票展览会”。
5.中国邮政机构为集邮者提供服务,设立邮票特销课始于1934年。嗣后,上海、北平、南京、西安、重庆等15个城市邮政机构先后设立了集邮台或集邮组。
6. 中国最早的邮票商社出现在1909年,一是上海的李辉堂,一是福州的“世界邮票社”. 至1949年,中国的邮票商社已发展到400多家,多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重庆、杭州、广州、福州、哈尔滨等一些大城市。1936年1月,上海曾成立过“中国邮商公会”,因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解体。
1949年前,中国的集邮活动由于受社会和经济不稳定的影响,加上集邮组织的经费自筹,其展既艰难,又缓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集邮活动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的集邮活动逐步开展,基层集邮组织相继建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祖国集邮文化事业一直在健康地向前发展。
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1983年,先后加入国际集邮联合会(FIP)和亚洲集邮联合会(FIAP),成为会员国。这是中国集邮文化活动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
1. 集邮组织遍布全国。
目前,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成立集邮协会。地、市、县级集邮协会达2,151个,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集邮协会达21,000个。另有5个全国性集邮组织(中国体育集邮协会、中国石油集邮协会等)。截至1993年,会员近20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集邮爱好者约为1500万人。
2. 丰富多采的集邮活动。
集邮组织根据不同的集邮层次需要,分别组织不同规模、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诸如集邮日、集邮知识讲座、集邮知识竞赛、集邮先进事迹巡回报告、观摩邮集、集邮演讲、集邮征文、最佳邮票评选、集邮夏令营、短期培训、参观访问、邮品交换等。一些城市已建有集邮活动中心,为集邮者提供各种服务。
3. 集邮展览常年不断,向规范化发展。
中国提倡展览以中小型为主,各地集邮组织多结合当地各项中心活动,举办邮展。其形式有竞赛展、观摩展、专题展、纪念展、宣传展、巡回展等。从1983年到1993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已举办过6次全国性邮展。“93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为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展出邮集246部1049框,文献类展品102部。同时,应邀展出了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地区集邮家的邮集。展场首次设立邮商摊位51个,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和台湾地区10家邮商及这邮商参加了销售活动。邮展期间,并举办了集邮报告会、新中国集邮研讨会、邮展战略研讨会等活动。成为中国邮展史水平最高、展品最全、活动最多的一次全国邮展。
自1982年以来,中国积极选送邮集和集邮文献,参加国际性(世界)邮展,有三部邮集获得金奖, 10部获得镀金奖。
为加强中国邮展工作的领导与规划,1991年成立全国邮展委员会,已颁布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展览总规则》、《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集邮邮展览评审总规则》、和各类邮展评审专用规则。
中国现有国际邮展评审员3名,国家级评审员36名,省级评审员58名。
4. 有组织的开展集邮学术研究活动。
全国集邮联、各省、区、市及较大的集邮组织均设有学术委员会或学术研究组,现有学术委员或研究组成员1000余人,在中国已基本形成一个较庞大的集邮学术研究网络,根据中国集邮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和发展中的问题,不断拓展研究范围,统一确定研究课题,组织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内容涉及邮政史,邮票发行史,集邮史、集邮活动发展策略、集邮道德规范、集邮及邮票市场等等。依据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要求,研究方式多种多样。研究成果,多采取学术讨论会的形式进行交流。仅集邮文化理论研究,在1992年即发表过450余篇研究文章。自1983年以来全国集邮联已召开过14次学术讨论会。集邮学术研究活动,推动了中国集邮文化的发展,为创建集邮文化学说奠定了基础。在总结学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在组织编撰《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集邮史》、《中国解放区集邮史》(已出版《苏区卷》)、《集邮文化概论》等著作。
中国还先后举办过几次国际集邮学说讨论会,如纪念中国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为国际邮票活动开创出一项新的活动内容。
为规范中国的集邮语言,全国集邮联组建了集邮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开展工作。目前已公布三批共300余条名词。
5.集邮出版物空前繁荣。
中国正式出版的集邮报刊有34家,总发行量约为150万份,其中《集邮》、《中国集邮》、《中国少年集邮》 杂志和《中国集邮报》发行量较大。
中国集邮图书出版工作不断填补空白,门类基本齐全,品种逐年增加。1982年至1993年,中国共出版集邮图书达300多种。如《清代邮戳志》、《中国解放区邮票史.苏区卷》、《大龙邮票纪念专集》、《大龙邮票与清代邮史》、《中国集邮年鉴》、《基础集邮学教程》等。
6.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集邮。
各地集邮组织通过与新闻媒体努力合作,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将集邮列入宣传报道内容,除报道动态新闻外,还联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竞赛等。1993年中国邮展期间,在北京的新闻单位即播发有关报道60余次。
7. 大陆与台、港、澳集邮界间的交往日益增多。
台湾、香港、澳门集邮界人士来大陆参观访问、参观邮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年年都有。粤港澳学术研讨会已发展为粤闽琼台港澳地区集邮界学术研讨会形式。大陆、香港、台湾、澳门成功地共同举办了1994年香港集邮展览。
8. 加强国际集邮文化交流。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为FIP、FIAP成员后,积极参加两个国际组织的活动。我们还承办了1988年和1992年FIAP执委会议;多次邀请国际著名集邮家来华讲学;还同一些国家和地区举办过联展、互展、访问等双边活动。我们的国际交往在不断扩大。
--------------------------------------------------------------------------------
中国集邮发展史中的第一
1905年,最早的中文(官方)邮票目录《光绪四年至三十年之邮票略解》在《邮政事务通报》内发表。
中国最早的邮票商社出现在1909年,一是上海的李辉堂,一是福州的"世界邮票社"。
1914年7月,福州集邮界在"福建展览会"上展出了中外邮票,成为中国首次以集邮为目的的展出。
1918年4月,由集邮者在常州公园举办的"邮券展览",成为中国首次竞赛性的集邮展览。此后,各地集邮组织亦都举办过不同规模的集邮展览。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48年5月中华邮政总局与新光邮票研究会在上海合办的"交通部邮政总局邮票展览会"。
1922年,第一个民间集邮组织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后曾发行《会刊》)。
1926年,中国人的集邮文献周今觉主编的《邮乘》首次在国际性邮展(美国)获奖(特别铜奖)。
1933年,集邮家姜治万先生《中国首航封》邮集在比利时布鲁赛尔首届航空邮展中获得银奖,成为中国参加国际邮展并获奖的第一人。
1934年,中华邮政开始设立“邮票特销课”。
1948年,中华邮政在南京首次举行专门邮展。
1950年,中国的官方邮集首次出国(赴捷克)展览。
1955年,中国集邮(总)公司在北京开业。《集邮》杂志创刊。
1957年,中国集邮家首次参加由国际集邮联合会(FIP)支持的国际邮展(苏联),姜治方获金奖。
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
1983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参加国际集邮联合会和亚洲集邮联合会(FIAP)。首次举行全国邮展(北京)。
1984年,中国集邮家首次参加FIP赞助的世界邮展(西班牙),陈湘涛、林崧获大银奖。
1985年,中国邮票博物馆开馆。
1987年,中国集邮家首次参加FIAP赞助的(第三届)亚洲邮展(新加坡),常增书获大镀金奖。
1989年,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台湾省集邮家首次参加全国邮展(北京)。
1996年,第9届亚洲邮展在北京举行,中国集邮家沈曾华获国家大奖。
1999年,中国`99世界邮展在北京举行,沈曾华获国家大奖。
邮票图片网站
http://jx.xinjiyuan.net/linxiang/zgyp.htm
http://zj.183.com.cn/jy/stampquire.htm
参考资料:http://www.pswgqbsh.pudong-e.sh.cn/personal/shejiyoupiao/gaishu.htm
C. 邮票关于的资料
(一)邮票图案:指邮票票面,一般由与邮票发行目的相关的图案、国名、面值 、说明文字及边饰等组成。世界各国的早期邮票图案都比较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自已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历史地理、自然风光及珍贵的动物、植物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邮票图案。全世界已经发行30多万种邮票,图案的内容包罗万象。集邮者通过收集研究邮票图案能获得丰富的网络知识。因此,邮票图案是集邮者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邮票上的国名: 指印在邮票票面上的国空或地区的名称。一般都以文字、缩写字母来表示国名。如:日本邮便、中国人民邮政。美国采用缩写字母USA、苏联采用缩写字母CCCP来表示国名。还有些国家用特殊符号来表示,如英国早期邮票采用英王头像作标志。英国现行的纪念邮票印有英女王头像以代替国名。识别邮票上的国名,可以了解有关国家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
(三)邮票面值:指印在邮票票面上的邮资金额及货币单位。世界各国大多以表示邮票面值的阿拉伯数字和本国货币单位组成邮票面值。如美国普通信函邮资为22美分,邮票面值即由阿拉伯数字22和C分组成。中国人民邮政普通信函邮资为8分,邮票面值由阿拉伯数字8和分组成。也有一些国家发行无面值邮票,如军用邮票、公事邮票等。我国1938年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抗战军人纪念邮票和1943年淮南区发行的“平”、“机”、“快”及“稿”字邮票都属于无面值免资邮票。美国自1978年至1985年间陆续发行一组无面值邮票,票面上印有“A”“B”“C”“D”字样,分别代表面值15、18、20、22美分。这是因为美国邮政部门要市调整信函邮资,但在印制邮票时,新的信函邮资未最后确定,不能往邮票上印新面值;但若在邮资确定后再印,邮票又无法供应。因此,才发行这种无面值的代字邮票。研究邮票面值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币值变化的情况。
(四)邮票上的齿孔:为了方便邮票的撕开,在整张邮票的各枚之间用打孔器打出孔洞,分撕后,单枚邮票边缘凹进的半圆形部分称孔,凸出的部分称齿,合称为齿孔。英国黑便士邮票问世时没有齿孔,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必须用剪刀一枚一枚剪开。 直到1854年英国才出现打齿孔的邮票。根据齿孔的形态,齿孔分为:光齿、毛齿、盲齿和漏齿。光齿:是在邮票打孔后,齿孔中的圆形纸屑完全脱落,孔洞边缘光洁,称光齿。毛齿:齿孔中纸屑未完全脱落,孔洞边缘不光洁,呈毛状,称毛齿。盲齿:在邮票打孔后,只有印痕,齿孔中的纸屑没有脱落,孔未通透,称盲齿。漏齿:应该打孔而漏打齿孔的,称漏齿。齿孔度数,是表示齿孔的量度,测量方法是把邮票放在量齿尺上,看在2厘米的长度内有几个齿和几个孔。如一枚邮票有12个齿和12个孔,那么这枚邮票的齿孔度数就是12度;如有11个齿和12个孔,那么这枚邮票就是11 1/2度。测量齿孔度数的方法是法国集邮家勒格拉于1866年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测量齿孔度数是研究邮票的一项内容,也是鉴别邮票真伪和区分不同版次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邮票的齿孔大多数是11度、11 1/2度、12 1/2度和14度。
(五)邮票的版铭:在整张邮票纸边上印有邮票编号、版号、张号、色标、设计者和印刷厂名等,统称版铭。版铭是研究邮票的重要资料,因此,很多集邮者都喜欢收集带版铭的邮票。如:我国1981后4月29日发行的J63《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日本》邮票,在整张纸边上印有鸡、金鱼、风筝、天坛、蝴蝶等各种图案以及印有邮票名称、设计者、印刷厂名、版号、张号、色标等等。这些版铭被集邮家看作是重要的集邮资料。有的邮学家说,这是印刷厂送给集邮者的礼物,是研究邮票版式和邮票印刷的重要依据。
(六)邮票上的水印:邮票是预付邮资的凭证。为了防止伪造,在造纸过程中,用特殊方法加压在纸里的一种标记,称水印。水印是一种无色标志,多为简单图案。在一整张邮票上,只有一个水印图案叫全张水印。水印图案在全张邮票中重复出现叫复式水印,水印的图案多种多样,如皇冠、太阳、月亮、太极图等等。英国于1840年5月6日发行的黑便士邮票上就是以皇冠为图案的水印。1885年我国大清邮政发行的小龙邮票和1898年发行的蟋龙邮票是以太极图为图案的水印。邮票上的水印很容易识别,在阳光或灯光下仔细看邮票背面就能发现。对不太明显的水印,可在邮票背面略喷一点汽油,水印立即会呈现出来。汽油挥发快,对邮票和背胶并无损害,有经验的集邮家一般都 采用这种办法识别邮票上的水印。水印是研究和鉴定邮票真伪以及版别、发行年代的重要依据。
(七)邮票上的志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在票面底部印有邮票发行序号和年代,称志号。如1952年7月7日发行的,《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在邮票底部左边印有“纪16.4—1”“纪16”表示这套邮票是纪念邮票的第16套;“4—1”表示这套邮票有4枚,这是第一枚。邮票底部右边印有“(78)1952”,(78)表示管枚邮票在纪念邮票里的总编号,“1952”是这套邮票的印制年代。我国首次便使用“纪”字头发行邮票,是从1949年10月8日的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始,到1967年3月10日纪124《向32111英雄钻井队学习》邮票止。其间共发行“纪”字头的纪念邮票124套。特种邮票的表示方法与纪念邮票相同,只是将“纪”字改训“特”字。从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发行的邮票取消了这种志号。从1970年8月至1973年10 月发行的邮票,在邮票底部左边又印上新编的连续号,右边印有印制个代。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邮票底部左边的“(1)”,是连续编号,“1970”是印制年份。从1974年开始,邮票编号又使用“J”表示纪念邮票,“T”表示特种邮票。例如,1974年5月15日发行的《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底部左边印有“J1(3—1)”,“J”表示纪念邮票,“1”是第一套。(3—1)表示这套邮票共3枚,这是其中第一枚。邮票底部右边印有“1974”是印制年份。邮票志号是新中国邮票上特有的标志。这种志号对收集邮票很方便,不必查看邮票目录就能了解每枚邮票的印制年份、全套枚数、总编号。
(八)邮票品相: 集邮的人都非常讲究邮票品相。所谓邮票品相,就是邮票的相貌。衡量一枚邮票的品相有以下几点:新票:票面完整,没有破损,没有折痕,图案端正,颜色鲜艳,不褪色变色;齿孔完整,不缺角;背胶完好。 旧票:票面完好,不揭薄,邮戳清晰,邮戳销于邮票一角(约占票面的1/4左右),这样的邮票为上品;邮戳轻印不损害票面美观为中品;邮戳重油影响图案美观为下品;如果是研究邮戳,以全戳为好,要能看见邮戳上的地名、年、月、日、时。这主要由收藏的目的来定。在收集邮票时要注意邮票品相,不要用手抓取邮。用手抓取邮票易折角断齿。手上有汗,接触邮票会使票面失去原来的光泽。要使用镊子。集邮用的镊子尖端扁平、圆滑、无绣、松紧适度。邮票品相好坏,是相对而言的。一般的邮票容易得到,就可以挑选。凡是图案相同的,可以比较一下品相好坏,尽量把品相次的剔出去,把好的收藏起来。如果一枚邮票极为难得,能收藏一枚已经很珍贵了,对品相则不必苛求。倘若非品相好者不取,那么,就很难如愿以偿了。常见的邮票品相不佳有以下几种:(1)破损 在撕邮票时,用力过猛,把邮票边缘撕破(在分撕邮票时,按照齿孔多折几次,用力要均匀,不宜过猛)。(2)折痕 在用镊子夹取邮票时,用力不均,造成折痕。信销票的折痕大多数是因为贴票时或在信件传递过程中受折而出现的(一般的软折痕用水浸泡后重新压平,可以消除)。(3)齿孔不全 齿孔短缺,有部分漏齿、缺齿、断齿。(4)揭薄 在揭取邮票时,由于浸泡不透,造成票背纸质受伤变薄或揭成两层。(5)擦伤 信件在邮递过程中,邮票画面被磨损。(6)霉点 邮票受潮或背胶变质引起发霉,形成霉点或黑色斑点。(7)墨渍 墨水或墨汁被弄到邮票上(把食盐放在热水里,将邮票浸泡一下,墨渍会褪去)。(8)油墨过浓 盖戳时油墨过浓,使邮票图案弄得模糊不清。(9)指纹 用手拿取邮票时,手指上的油渍或汗液弄脏了画面。(10)褪色 邮票长时间受灯光或太阳光照射,使原刷色褪色或变色(注意邮票不宜长时间被强光照射)。为了保持邮票清洁、完好、美观,对以上容易损伤邮票品相的可能性要防止。
D. 谁知道关于邮票的资料啊
我国第一次发行邮票是在清朝末期的1878年,邮票一套共3枚。邮票的面值是用银两计算:绿色的面值1分银,红色的面值3分银,桔黄色的面值5分银。图案中间是蟠龙。上端两角是“大清”两字。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1885年我国又发行了一套三枚蟠龙邮票 。图案与首次发行的邮票相似,只是花纹较细票面较小。所以,后来人们称我国1878年首次发行的邮票叫“大龙票”,后来发行的一套邮票就叫“小龙票”了。
E. 邮票的资料
邮票
postage stamp
由国家(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属有价证券。邮票通常具有3个要素:邮政所属国家或发行机构标志;面值或相当邮政资费效用的标志;图案。
世界上最早的邮票于1840年5月1日由英国发行。其图案为黑色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头像,面值1便士,因而被称为黑便士邮票。此后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行邮票。中国的第一套邮票是1878年7月(清光绪四年六月)发行的大龙邮票,一套共3枚,图案是一条五爪大龙,因而得名。至1949年9月30日,中国共发行邮票400余套,2000多枚。此外,中国人民革命政权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还发行了2200多枚邮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10月8日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全套4枚。
邮票分普通邮票、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3种。普通邮票简称普票,是面值齐全、供邮寄各类邮件贴用的常用邮票。普票图案不经常变换,票幅较小,发行数量较多,可以重印。此外,还有小型张和小全张。小型张是四周带有装饰边的单枚小张邮票。小全张是四周带有装饰边的全套小张邮票。为便于用户携带使用,还有将邮票连印成册的小本票。为便于将整张邮票撕开出售,印刷过程中逐张在每枚邮票四周打上齿孔。打孔前通常在邮票背面涂胶,便于湿润后贴在邮件上。中国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印有志号,即印在邮票图案下方的编号。一般表示票种、发行年份、套号、枚号。
邮票一般用纸印制,此外也有用塑料、金箔、银箔、铜箔、丝织品等制成的邮票。如不丹发行过塑料邮票,全套共7枚;毛里塔尼亚发行过金箔邮票;智利于1972年发行了纪念铜矿收归国有小全张,小全张下部嵌有一圆形铜箔;波兰于1958年发行了邮政400周年纪念丝质小型张等。
邮票有多种形状,主要为方形和长方形。中国邮票常用的基本票型尺寸有20毫米×27毫米、26毫米×31毫米、20毫米×30毫米、19.25毫米×31毫米、30毫米×25毫米、20毫米×25毫米6种。
纪念邮票
commemorative stamp
为纪念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而专门发行的邮票。其图案多以所纪念的事件或人物为主题。票幅较大,印制精美 ,发行数量较少,不再重印。中国纪念邮票从1949年10月起印有独特标志——志号,即邮票图案下方的编号,用以表示是纪念邮票及其发行年份、套号、枚号。
中国于 1912 年 11月发行了主图为孙中山像的中华民国光复纪念邮票和主图为袁世凯像的中华民国共和纪念邮票各一套,每套各有12种。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第一套邮票为纪念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全 套 4枚。
特种邮票
special stamp
为宣传特定事物而专门发行的邮票 。题材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动植物、风景名胜等。图案多以所宣传的事物为主题。特种邮票票幅较大,印制精美,发行数量较少,不再重印。中国特种邮票自1949年10月起印有独特标志志号,即邮票图案下方的编号,用以表示是特种邮票及其发行的年份、套号、枚号。
在许多国家,特种邮票是指有特殊用途的邮票。如专供交寄包裹贴用的包裹邮票,邮局向收件人收取欠付邮资时贴用的欠资邮票,供现役军人或军事机关免费或减费交寄邮件贴用的军用邮票,为福利、健康、赈灾、慈善等事业筹款而在邮资外另加附捐金额的附捐邮票等。
F. 收集各种邮票的资料内容
根据国家邮政局邮票分类办法,邮票有以下几类:
一、 普通邮票:没有特定的题材,图案较为简单,票面无发行志号、印刷年份、排列序号等。如:普29《长城》邮票一套4枚。
二、 “纪”字头纪念邮票:从纪1编至纪124,于1949年10月至1967年3月发行。采用纪念题材设计的邮票,票面有发行志号、印刷年份、排列序号等。如 “纪1”表示为纪念邮票第一套,(4-1)表示该套4枚邮票中的第一枚,等等。如:发行志号为纪1的《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一套4枚。
三、 “特” 字头特种邮票:从特1编至特75,于1951年10月至1966年5月发行。采用特别题材设计的邮票,票面有发行志号、印刷年份、排列序号等。如“特1” 表示为特种邮票第一套,(5-2)表示该套5枚邮票中的第二枚,等等。如:发行志号为特1的《国徽》特种邮票一套5枚。
四、 “文” 字邮票:“文革”期间(1967年4月-1970年1月)发行的邮票,票面无发行志号、无印刷年份、无排列序号等。如:发行志号为文1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邮票一套11枚。见下图。文” 字邮票由于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因而成为收藏的热点。
五、 编号邮票:“文革”后期(1970年8月-1974年12月)发行的邮票,票面有发行编号、印刷年份、无排列序号等。如:编号为1-6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邮票。见下图。编号邮票由于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因而成为收藏的热点。
六、 “J” 字头纪念邮票:以“纪”字的汉语拼音“J”开头,采用纪念题材设计的邮票,从J1编至J185,于1974年5月至1991年11月发行。票面有发行志号、印刷年份、排列序号等。如“J1”表示为纪念邮票第一套,(3-1)表示该套3枚邮票中的第一枚,等等。如:发行志号为J1的《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纪念》纪念邮票一套3枚。
七、 “T” 字头特种邮票:以“特”字的汉语拼音“T”开头,采用特别题材设计的邮票,从T1编至T168,于1974年1月至1991年9月发行。票面有发行志号、印刷年份、排列序号等。如“T1”表示为特种邮票第一套,(6-2)表示该套6枚邮票中的第二枚,等等。如:发行志号为T1的《体操运动》特种邮票一套6 枚。
八、 按年份编号:从1992年起,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按年度统一编排顺序号。票面有发行志号、印刷年份、排列序号等。如:1992-1的《壬申年》(T)特种邮票一套2枚和1992-5的《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J)纪念邮票一套1枚。
九、按邮票的制作特点: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小本票、盘卷邮票、电子邮票、发光邮票、不干胶邮票、有齿孔邮票、无齿孔邮票、有背胶邮票、无背胶邮票等。
十、按制作材质:纸质邮票、丝绸邮票、塑料邮票、木材邮票、尼龙邮票、金箔邮票、银箔邮票、铝箔邮票、钢箔邮票等。
十一、按邮票印制版别:凸版邮票、凹版邮票、平版邮票、混合版邮票、誊写版邮票、压印邮票、原版邮票、再版邮票等。
十二、按邮票的形状:正方形邮票、长方形邮票、菱形邮票、梯形邮票、三角形邮票、椭圆形邮票、圆形邮票、多边形邮票、水果形邮票、钻石形邮票、地图形邮票等。
邮票的分类
要说邮票的种类,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讲得透的。这是一个大题目,细讲起来,完全可以写一部书。这里只能简要地讲一下,然后再选择主要的票种,较详细地介绍一下。
邮票的种类可按发行目的和用处、印刷特点、材质、形状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分为以下几大类:
1.按发行目的和用途来划分:
主要有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航空邮票、欠资邮票、附捐邮票、包裹邮票、快递邮票、军用邮票、挂号邮票、公事邮票、火箭邮政邮票、印刷品邮票、唱片邮票等。
2.按使用区域来划分主要有国内邮件邮票、国外邮件邮票、限地区使用邮票、多国通用邮票、战俘营邮票、占领邮票等。
3.按发行形式来划分主要有加盖邮票、改值邮票、对剖邮票、正式发行邮票、未发行邮票、临时邮票、暂代邮票等。
4.按发行年代来划分主要有古典邮票、早期邮票、中期邮票、现代邮票等。
5.按发行机构来划分主要有国家邮政邮票、地方邮政邮票、流亡邮政邮票、非官方邮票、半官方邮票、国际组织邮票等。
6.按邮票的制作特点来划分主要有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小本票、盘卷邮票、电子邮票、发光邮票、不干胶邮票、有齿孔邮票、无齿孔邮票、有背胶邮票、无背胶邮票等.
7.按制作材质来划分主要有纸质邮票、丝绸邮票、塑料邮票、木材邮票、尼龙邮票、金箔邮票、银箔邮票、铝箔邮票、钢箔邮票等。
8,按邮粟印制版别来划分主村有凸版邮票、凹版邮票、平版邮票、混合版邮票、誊写版邮票、压印邮票、原版邮票、再版邮票等。
9.按邮票的形状来划分主要有正方形邮票、长方形邮票、菱形邮票、梯形邮票、三角形邮票、椭圆形邮票、圆形邮票、多边形邮票、水果形邮票、钻石形邮票、地图形邮票等。10.按邮票已呈现的状态来划分主要有崭新邮票、信销邮票、盖销邮票、洗胶邮票等。
上述从不同角度来对邮票进行分类,可以清楚地看到,邮票是多么丰富多彩。集邮者要想集好邮,起码应掌握这些邮识。当你收集到一枚邮票时,应该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将它正确分类。比如你最近收集到一大版“神舟飞船”邮票如按发行目的来划分,它是纪念邮票;按发行机构来划分,它是国家邮政邯票;按版别来划分,它是影写版邮票;按材质来划分,它是纸质邮票;按形状来划分,它是三角形邮票;按呈现的状态来划分,它为崭新邮票……
你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
G. 关于邮票的一切资料
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资料: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清代邮票多用“龙”做图案,这是因为“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最近,据大龙邮票专家考证,认为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者是个中国人,而不是先前推测的外国人,但设计者姓名及发行的准确时间很难查明,成为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进口纸张不同的缘故, 分三次印刷发行。 第一次1878年发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纸,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次于1882年发行因排版时每枚邮票之间的距离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纵横各宽出2毫米,称为“阔边大龙”,其中5分银未使用过的新票极少见,25枚的全张新票存世仅一张,是中国早期邮票最著名的孤品。
第三次于1883年发行。纸质比前两次都厚一些,通称“厚纸大龙”,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邮票、大龙邮票后由于铜模损坏,没有再印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较珍贵,在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邮电部于1988年7月20日发行小型张一枚,以全套3枚大龙邮票为主图,采用票中票的形式设计,首次用7色机印制成功,这在邮票印制史上罕见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香山举办“大龙邮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邮票博物馆举办大龙邮票专题邮展,中国集邮出版社出版“大龙邮票 纪念专集”,还摄制了“中国邮票电视系列片(一)---大龙邮票电视专题片”。
第一枚邮票的产生 黑便士
人类使用邮票,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关于邮票的诞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十九世纪初的一天,在英国的一个乡间,邮差给一位少女送来一封信,照例向她收邮资,可是这个少女只在信封上瞥了一眼,却拒不收信,也不交邮费。邮差便和她争执起来,这时恰有一个叫罗兰·希尔的人散步走到这里,当他得知姑娘因付不起邮费,执意不肯收信时,便替这位少女交纳了邮费。这位少女很感激他的帮助,并向他叙说了拒收来信的秘密:“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钱交纳邮费,所以事先与我那远方的未婚夫约好,如果他一切安好,就在信封上画一个暗记。我看到这个记号,知道他一切平安,就没必要交那么多的钱收信了。”这件事启迪了罗兰·希尔。他看到按路程远近向收信人收取邮费的办法漏洞太多,于是提出改革邮政的方案——由寄信人买邮票贴在信封上,表明邮资已付,不再由收信人付钱了。
世界第一枚邮票
黑便士
1837年1月,罗兰·希尔发表了《邮政改革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的小册子。他建议在英国本土邮寄重量不超过半盎司的信件时,不管路程多远只收1便士的邮费,邮资必须预付。这个开拓性的建议在议会讨论时,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直到两年之后,罗兰·希尔改革邮政的提案才被通过。
接着,罗兰·希尔积极地投入印制邮票的准备工作,公开征求邮票的图案。后来考虑到邮票是国家发行的有价票证,既要防止伪造,还要有象征国家的权威性,所以采用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头像为邮票图案。
1840年5月1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枚邮票问世了。英国邮局出售的这种邮票,面值1便士,黑色。后来,集邮者将邮票的面值和颜色联系在一起,给它起了个“绰号”,叫“黑便士”。“黑便士”没有齿孔,出售时要用剪刀一枚枚地剪开。
罗兰·希尔将十几个便士的邮资降为一便士,使当时的英国邮政当局顾虑重重,担心本来就不景气的邮政业更无法维持。事实上,罗兰·希尔的改革确实具有科学的眼光,因为邮费太贵,信件就少;而即便由甲地寄往乙地的信只有一封,邮差也要送一次。除了多携带一些信件外,其他劳务都没有什么增加,邮资的收入却增多了。当然,这项改革,并不是顺利的。使用邮票之后,不少人对购买邮票预付邮资的制度不那么习惯;在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中,更有人觉得这种办法是寄信人看不起收信人,认为收信人钱付邮费才这样做的,有失体面,但这些保守势力终究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英国开始使用邮票前,全国一年只有7600万件邮件;1841年——使用邮票后的第一年,邮件猛增到20800万件;十几年后,长期财政拮据的英国邮政转亏为盈。在邮政业务里增长的众多因素中,使用邮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
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世界上第1枚邮票,1840年5月1日在英国问世,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由弗莱德列克·希思(Frederick Heath)雕制印版,承印者是派金斯。巴肯(Perkins Bacon)公司。面值1便士,用有王冠水印的纸印黑色,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 这种黑便士邮票上端有“Postage”(邮票)字样,下端印“OnePenny”(1便士)字·样,全张共240枚,横排列12枚,直排列20枚,每枚下端左右两角都印有英文字母,横行从A到L(12个字母),直行从A到T(20个字母)。字母的组合按每枚邮票在全张中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如全张中第1枚邮票左右两角都是“A”,第2枚左“A”右“B”,第3枚左“A”右“C”,第240枚(即最后一枚)为左“T”右“L”。这样可以知道每枚邮票在全张中的位置,即成为查对标记。这是英国早期邮票所特有的。邮票全张的空白纸边印有“每枚售l便士,每行12枚售1先令,每整张售1英镑。请将邮票贴在信封右上方”等字样。英国发行的黑便士邮票,没有印国家的名称,因为那时别国家还没有发行邮票;至今英国发行的邮票还是不印国名,而以王冠、国王头像作为国家名称的标志。黑便士邮票是无齿孔的,因为那时邮票打孔机还没有发明,邮局出售邮票时,须用剪刀逐枚剪开,非常麻烦。1847年爱尔兰人亨利·亚策尔(HenryArcher)发明了邮票打孔.机,并获得专利。1853年英国政府购买了他的打孔机专利权后,1854年英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有齿子邮票。
http://up.anhang.com.cn/school/uploadfile/20054521506908.jpg
H. 关于邮票的资料
邮票一般由主权国家发行。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邮票也是某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财源来源。收藏邮票的爱好叫集邮。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降低了邮费、按重量计费、先付邮费。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邮票是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
(8)关于邮票的资料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期。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
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
邮票票面,一般由与邮票发行目的相关的图案、国名、面值 、说明文字及边饰等组成。世界各国的早期邮票图案都比较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自己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历史地理、自然风光及珍贵的动物、植物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邮票图案。
邮票上的水印是预付邮资的凭证。为了防止伪造,在造纸过程中,用特殊方法加压在纸里的一种标记,称水印。水印是一种无色标志,多为简单图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邮票
I. 关于邮票的资料
邮票(Postage stamp)是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邮票是邮件的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证明,发送者将邮票贴在信件上,再由邮局盖章销值,以用于在邮件被寄出前,证明寄邮人已支付费用。邮票的发行由国家或地区管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主权的象征。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邮票也是某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财源来源。收藏邮票的爱好叫集邮。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黑便士,中国最早的邮票是清朝的大龙邮票。
【更多邮票资料请戳此网址→ http://ke..com/view/4819.htm 】
J. 关于邮票的知识
邮票是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一般由主权国家发行。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
邮票也是某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财源来源。收藏邮票的爱好叫集邮。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英国罗兰·希尔爵士发明的黑便士,中国最早的邮票是清朝的大龙邮票。
(10)关于邮票的资料扩展阅读:
邮票的要素
1、铭记
印在邮票上表示发行国家、地区、发行机构的标记,用文字、缩写字母或特殊记号进行表示。邮票铭记是邮票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之一,可以确定一枚邮票的发行单位。
2、面值
印在邮票上的邮资金额及货币单位,以表明邮件使用人纳付的邮资金额。世界各国大多以金额的阿拉伯数字和本国货币单位组成邮票面值。
3、图案
邮票图案即邮票的票面,一般由于邮票发行目的相关的主图、文字、和边饰三部分组成。邮票图案的内容包罗万象,人们通过欣赏、研究邮票图案能获得丰富的网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