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路瑶
扩展阅读
太平洋股票定增价格 2025-08-18 05:21:33
股票只有0股可以买 2025-08-18 05:14:32
数据最全的股票行情软件 2025-08-18 05:01:44

路瑶

发布时间: 2021-10-03 04:51:16

『壹』 路瑶《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这个世界不平凡
读完《平凡的世界》后,我才真正懂得了生活的真谛,知道了这本书为何能改变中国千万青年的命运,它为何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向我真正地打开了与另一个世界沟通的大门。
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永远还是自己,但有时,克服自己内心的自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为成功而拼搏的路上,有自卑相伴有时并不会感到失落与恐惧,只要正确地去面对他,勇敢地去直视他,转化为自身坚强的动力,那么自卑过后必然就会坐拥胜利,自卑过后,也有凯旋的歌儿。
书中虽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孙少平,他真正体现了书本的名称,他很平凡,只是一个受过高中教育的普通工人,但他一生的成长经历,却反应了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的生活现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但往往又对生活感到无奈。他通过自学达到了大学生的水平,但他永远也只是一个工人,无法改变现状。作者赋予了他许多别人梦寐以求的优点,让他既脚踏实地活在现实中,又可以跳出现实,展开宏伟的想象。他家境穷困,但他没有让自己的理想消失。要知道,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意志消亡,尽管他在逆境之中有时也表现出了自卑和懦弱,但他并没有退缩,那种努力战胜自我,在想要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的坚强让我由衷得感到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都是写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作者从小处着眼,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出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正是通过对这些平凡人物的描写,反映出人性的善良,丑与恶。人性的醒悟就是要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但我们又从故事中看出人们的不平凡。比如孙少平,他仅管吃穿破旧,但他怀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他有男子汉的气魄和铮铮铁骨,他可以卷缩在破旧的被窝里,就着昏暗的光线读书而且乐在其中,他可以前一秒是工人,换一身衣服下一秒就变成了文雅的书生,和田晓霞谈论高雅的文学。
《平凡的世界》让我认识到,在平凡中也会有伟大的存在!

『贰』 路遥的原名是什么

路遥,原名王卫国,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1992年路遥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相距43岁生日仅仅16天。路遥平凡的人生构铸了辉煌的世界,他先后出版《姐姐的爱情》、《人生》、《路遥小说选》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遥文集》。

『叁』 路遥是怎么死的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在此之前,1990年到1992年,路遥处在创作休整期。一方面要恢复一下严重透支的体力;另一方面,也好对创作进行一番思考。为了回答人们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诸多提问,路遥决定就《平凡的世界》创作问题写一篇随笔,这就是后来面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1992年8 月1 日,路遥离开西安返回延安,9月5日,路遥返回西安,亲友为他送行。

拓展资料

路遥不是一个四平八稳、刻意苦吟的诗人,他在秉承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同样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他认为作家作品中观照的现实必然有作家的主体判断,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情感。路遥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积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倾注,将现实主义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义的奔放热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读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或缓或急的激情涌动。

在路遥为我们建构的小说世界中,你能体会到和路遥一样炽烈、温情、友好、质朴的浓烈的激情,你会随着路遥的笔感受一次次心灵的震颤和悸动,一起悲或一起喜,一起怒亦或一起怨,让你体会到和作家一样的柔情似水,一样的血气方刚。

尽管与民间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但路遥毕竟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其创作又显示出一定的超越性特征,典型表现就是通过叙述视角的变化使故事不断向前推进。民间文学讲求故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使不少背景性材料和事件的叙述受到影响,路遥力求展示生活的原貌。

因此,必须要突破这种单线连续发展的叙述模式,通过叙述视角的不断交化全景式地再现生活,特别是当故事呈复线发展的时候,对民间说书艺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来追求时间完整性手法的超越更为明显,典型例证就是多线结构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将双水村与县城两个平行发展的故事通过孙少平、田润叶等在城乡之间的位置变换有机结合为一个完整故事。

『肆』 路遥有写过几本书

路遥有写过《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路遥小说选》、《姐姐的爱情》、《平凡的世界》等37本书。

路遥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

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4)路瑶扩展阅读:

作品艺术风格

路遥不是一个四平八稳、刻意苦吟的诗人,他在秉承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同样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

路遥认为作家作品中观照的现实必然有作家的主体判断,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情感。路遥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积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倾注,将现实主义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义的奔放热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读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或缓或急的激情涌动。

『伍』 路遥都有哪些作品

路遥的全部作品集 《路遥精选集》
1. 《人生》 2. 《平凡的世界》 3.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4. 《在困难的日子里》 5. 《你怎么也想不到》 6. 《惊心动魄的一幕》 7. 《早晨从中午开始》 8.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9. 《摇曳的恋情》 10.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11. 《夏》 12. 《痛苦》 13. 《我与广播电视》 14.答 《延河》 编辑部门 15. 《小镇上》 16. 《医院里》 17. 《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 18.关于电影 《人生》 的改编 19. 《月夜静悄悄》 20. 《杏树下》 21. 《风雪腊梅》 22.关于 《人生》 和阎纲的通信 23.关于 《人生》 的对话 24.《匆匆过客》 25. 《人生》法文版序 26. 《路遥小说选》自序 27.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28. 《青松与小红花》 29. 《卖猪》 30. 《路遥散文随笔》 31. 《姐姐》 32. 《路遥短篇小说集》 33. 《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 34. 《龙与悦》 35. 《答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 36. 《爱の结末》

路遥作品一览[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人生》 《在困难的日子里》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惊心动魄的一幕》[短篇小说] 《月夜静悄悄》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夏》 《姐姐》 《风雪腊梅》 《青松与小红花》 《匆匆过客》 《痛苦》[杂文集] 《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小说选自序》 关于《人生》的对话 《土地的寻觅》 《作家的劳动》 《柳青的遗产》 《无声的汹涌》 《生活咏叹调》 《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人生》法文版序 《这束淡弱的折光》

『陆』 作家路遥的简介及其主要代表作

路遥简介: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

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主要作品:

1、《平凡的世界》

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2、《在困难的日子里》

简介:

小说描写的是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在困难的日子里,主人公不仅遭受着生理上的饥饿,也遭受着来自人格尊严煎熬。《在困难的日子里》以"我"马建强为主人公。

在失去母亲、连饭都吃不上的困境中,"我"在李老师和同学吴亚玲等人的帮助下,战胜了饥饿、完成了学业,而且表现出正直无私、坚毅不屈、自尊自爱、乐于助人的美德。在那样一种困难的时刻,在那样一个年轻人身上,焕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

3、《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简介: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是路遥较早的作品,作者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这个我们可以从他两部代表作的结尾上看出来。

他用朴实厚重的文字雕筑起来的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却长久地印在了热爱他、热爱他文字的读者心中。在这个适合悲悼缅怀的季节里,让我们再次贴近路遥,贴近一份沉重,一份忧伤,贴近一个冷峻严肃的世界。

路遥以他一贯的笔法,写尽了黄土高原的苍莽与悲凉,写尽了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的苦难与向往。可以说,苦难与路遥形影相随。苦难,毁灭了路遥,也造就了路遥。路遥短暂的写作历程就是一场苦难的行军。

4、《惊心动魄的一幕》

简介:

《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中篇小说。文章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发表,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描写了文化大革命中期,某县一个造反派组织斗县委书记的故事。作品揭露了其组织的大小头目们的凶恶,残暴,野蛮,毒辣,讴歌了另一派组织保护县委书记的正义行动。

5、《早晨从中午开始》

简介: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篇路遥去世前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50个小节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遥在文中记录了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

从萌发写《平凡的世界》的念头到1988年5月25日写完,十年磨一剑,路遥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路遥拿《早晨从中午开始》来祭奠那十年的苦难岁月。

『柒』 作家路遥为什么叫路遥,有何缘故吗这个是笔名吗

路遥原名王卫国,笔名缨依红,后改为路遥。在有关他的记录片中提过路遥看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然后改成了路遥

『捌』 路遥的作品有哪些

1、《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品思想

在作者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种种限制。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玖』 路瑶的《人生》人物高加林的性格分析

高加林是一个具有复杂的矛盾和矛盾方面组成性格的当代农村青年的典型形象。在他的性格中,既有自尊、自信、自强、富有理想的一面,又有自卑、自负、自私的一面;既有乐观、倔强、由于追求的一面,又有悲观、懦弱、虚荣的一面;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黑格尔说:“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高加林的性格就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和矛盾的诸方面组成的统一体,是独特的“这一个”。
高加林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从来也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对家乡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辈那样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另一种说法是奴隶),即使他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同时也是为了将来通过考试或许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离开土地,进而争取做他理想的工作。当民办教师职务被高明楼下掉时,他愤愤不平,决心豁出命来和他“拼”个高低,当马长胜为了巴结他的叔叔开后门使他住进了县委大院时,他却坦然地依靠了权势,与高明楼的矛盾迎刃而解。他上街卖蒸馍躲躲闪闪,生怕碰见熟人,成了这个世界最无能的人。他在精神危机中遇上了巧珍,巧珍那纯洁、无私的爱情像无声的春雨悄然地滋润着他焦躁的心田,使他精神重新闪光,激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当他享受初恋的幸福时,他又十分懊悔、惆怅。他时时刻刻地想念巧珍,但又处处躲避巧珍。他在与巧珍的相爱中,敢于冲击顽固的习惯势力和世俗观念,可是当他进城后却又成了黄亚萍爱情的“俘虏”。他在与黄亚萍热恋的时候,也还时常挂念巧珍。他向往大城市,有“联合国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确道路,他终于成了离开生养他的土地的孤独奋斗者。他冒雨连夜赶到马河公社抗洪救灾第一线报道救灾情况,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又笼罩了一层无形的虚荣和狂热。他与黄亚萍的相爱,带有发展自己的目的。他在黄亚萍面前既暴躁,又温顺,而且无条件地接受她的“考验”,听从她的指挥。可以想见,高加林由贫穷落后的农村,“飞”到了文明的县城,既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又得到了“时髦的女郎”,如果不是克南妈妈“公报私仇”,恐怕高加林将会“飞”到更大的城市,他的追求便会成功,他的理想便会实现。高加林是生活的强者,他的性格中的长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的短处。高加林既是“不正之风”的受害者,又是“不正之风”的承担者、得益者。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上几经沉浮,最后终于“败”下阵来,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高加林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是不是美丑各半呢?不是的。辩证法不是平分法。陈晏清说:“认识任何矛盾,都要分清它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找不着主要矛盾方面就不能辨别事物的性质,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黑格尔也指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但是尽管具有这个定性、性格同时仍须保持住生动性与完整性,使个别人物有余地可以向多方面流露他的性格,适应各样的情境,把一个本身发展完满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多采性显现于丰富多采的表现。”
那么,高加林的复杂的矛盾性格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我认为高加林复杂的矛盾性格的主要方面是:他有知识,有才能,有理想,敢于向传统规范、习惯势力、不正之风挑战,比父辈和一般农村青年有更开阔的眼界,有更多的追求,有更大的抱负。他不甘贫穷守愚,饱含着青春的活力,充满着蓬勃的朝气,有一股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高加林确实是个“能人”,是个生活的强者,只要社会对他加以正确的引导,他无疑会在“四化”建设的广阔天地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高加林的反抗、追求和奋斗,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可能,并带有个人的目的。她把爱情和职业连在一起,他的职业悲剧制约着他的爱情悲剧。他抛弃巧珍,从道德上他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他并没有找到人生的价值坐标。他是个生活的强者,也是个弱者、失败者。他性格上的优点又使他在某些情况下犯了错误。作者在赞美他的才能和奋斗精神的同时,又否定了他的不足之处。
高加林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他身上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高加林的影子。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他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可见,人物的性格是由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决定的,要把握人物的性格,就必须研究他所处的环境及其一切联系和“媒介”。高加林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城乡“交叉地带”。他进城前后,我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前夜。由于十年的政治风暴和长期“左”倾思想的影响,我们国家在前进中仍然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三大差别”还没有消除的今天,还存在着封建思想的残余、资产阶级思想意识、贫穷、落后、愚昧的状况、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等等。尤其是在城乡“交叉地带”,“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的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现代思想意识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这一切矛盾不会不对高加林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高加林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拔乱反正,在建设两个文明中稳步前进。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无不为广大青年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激励着“高加林式”的青年奋发向上,不断进取。高加林生长在一个纯朴的农民家庭里,他是个独生子,从小接受了农民的朴素的传统教育,又在县城读了十多年书,深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既受到农村生活的浸染,又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他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既有马长胜、高明楼搞不正之风的干部对他的打击和思想的侵蚀,又有德顺老汉、慈爱的父母这些朴素的农民对他的哺育,还有高智胜、景若宏、刘玉海这些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克己奉公的好干部对他的影响。总之,所有这些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都深刻地影响了高加林性格的基本特征。

『拾』 路瑶的《人生》谁看过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主要叙述了男女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故事的年代不同,所表现的人生价值,世界观和现在有很大差别。好不好看每个人看法不同,我认为值得一看,书我看了不下5遍,连拍的电影也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