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轿子
扩展阅读
国漆 2025-08-14 20:26:25
一层小洋房 2025-08-14 20:26:22
如何看股票股本 2025-08-14 20:17:37

轿子

发布时间: 2021-10-08 11:01:52

① 古代的轿子等级如何区分

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轿子在使用上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违规则要受罚,具体如下:

《明会要·舆服上》曰:“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清代的宗亲、朝臣、命妇等达官显贵乘坐轿子也有严格规定,不准逾制。

三品以上及京堂官员,轿顶用银,轿盖、轿帏用皂,在京时轿夫四人,出京时轿夫八人,四品以下文职官员轿夫二人,轿顶用锡等。民用轿一般分为自备轿与营业轿两种。

自备轿多属富绅之家,随时伺候老爷、太太、小姐出行,有凉轿和暖轿之分。凉轿用于夏季,轿身较小,纱作帏幕,轻便快捷,通风凉爽;暖轿用于冬季,轿身较大,厚呢作帏,前挂门帘,轿内放置火盆。

还有一种专用于妇女乘坐的女轿,装饰精巧讲究,红缎作帏,辅以垂缨,显得小巧华贵,漂亮典雅,具有浓厚的闺阁气息。

(1)轿子扩展阅读:

古代的出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马车,主要是靠着马匹拉车而行,比较适合长途出行。另一种是轿子,主要是人力抬着走的,大多是在城镇的官宦人家以及一些富贵家庭中使用。

由于抬轿人数不同,二人抬的称“二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则称之为“大轿”。由于八抬大轿多用于娶亲,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所以,此后“八抬大轿”多用来指邀请的态度诚恳,仪式隆重,亦或指摆架子。

对于抬轿子的轿夫,一般都是一帮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如果是皇宫内部的,都是奴才太监,皇宫外部的一般都是侍卫,而官员家里的大多都是家府的奴才,而对于民用的轿子,如果是出租轿子的商铺,轿夫都是老板招的伙计,如果是富豪之家的也都是府中的奴才。

② “轿子”的由来是什么呢

轿子是从一种竹制小车变化来的,所以“轿”字从“车”。《汉书·严助传》中说:“发兵行数千里,舆轿逾岭。”颜师古注:“轿,谓隧道舆车也。”由此可见,在汉代,轿子是武将行军时乘坐的一种小车。用人抬的轿子,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当时称作“板舆”,也叫“肩舆”或“担子”。《北史》记述了崔挺投奔某郡守时,路过按县,县令派人“板舆送州”的事,用的就是轿子。

轿子到了清代,盛极前朝,不仅在坐者的等级方面有了严格的规定,就是在轿子的制作、用料、装饰上也有不同规定。像三品以土的官轿,轿围用绿呢,舆人八开横杠,前有顶马,后有跟马;三品以下官轿,轿围用蓝呢,舆人四,更番替换。轿子的发展,使之成为娶亲中迎娶新娘必用的一种民俗。这种花轿,制作精美华丽,与一般作为交通工具的轿子大不一样。

③ 轿子的简介

轿子
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

④ 汽车的“轿子”是什么意思啊

轿子就是轿壳,一辆二手汽车车况如何主要两方面是:发动机及变速箱和轿壳,轿壳是否规整是车辆的重中之重,至于底盘部件是可以更换和修理和调整的,相反轿壳却不能随意更换,加之轿壳价格不菲。如果轿壳不好,有可能该车出过大的碰撞事故,损坏了轿壳,如果修复不到位,会影响车辆的安全稳定性。随之车辆价值就没有都少了。

⑤ 什么是坐轿子

坐轿子是股市上一种哄抬操纵股价的投机交易行为。投机者预计将有利多或利空的信息公布,股价会随之大涨大落,于是投机者立即买进或卖出股票。等到信息公布,人们大量抢买或抢卖,使股价呈大涨大落的局面,这时投机者再卖出或买进股票,以获取厚利。先买后卖为坐多头轿子,先卖后买称为坐空头轿子。

⑥ 轿子的构造是什么

轿是由人前后相抬的一种工具。在西方载人行走的工具一般是马车,而在中国,轿却成了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这种工具的动力是人,因而往往只有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才能够雇得起人抬轿。在中国,轿成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轿的构造很简单。简陋的两根竹杆加一床凉椅就是一抬;复杂的,用布、木板作一个漂亮的木笼,配上凳子让人坐。轿的构造简单,可是规则倒挺多的,比如说抬轿的人数越多,越能显示乘轿者身份的越尊贵,皇帝的轿子没有定数,有时十二抬,有时十六抬,前呼后拥的。

轿子的来历已不可考,不过一般认为这种工具可能是从山乡里产生的。上山爬坡,极为不便,一些脚力不够的人尤其如此,于是便雇人抬上去。这种形式传到城市就演变成轿子了。

⑦ 介绍下古代轿子的类型、规格、名称等

古代轿子的种类及样式很多,古轿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帷轿。

轿子有“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硬衣式指轿子的全身为木结构,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宝塔顶形,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比较流行。软衣式轿子流行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是在轿框的四周罩以帷幕,这帷幕就叫轿帏。

历代统治阶级对轿子有明文规定,这种规定体现在轿子的规格、用料等方面,特别强调了对轿夫人数的限制:二人抬的称“二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则称为“大轿”。

(7)轿子扩展阅读:

轿子的起源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

底座呈长方形,顶盖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轿身原应围以帷幔 ; 轿前开有小门,供乘者出入; 轿杆捆绑在底部边框上,和以后轿杆固定于轿身中部的制式不同。这是目前己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的实物。从它比较完备的结构来看当时制造轿子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在它之前,必然还应有一段发展完善的过程。由此可以推断,轿子起源于夏朝初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⑧ 轿子的种类

轿子,在种类上,有官轿、民轿、喜轿、魂轿等不同;在使用上,有走平道与山路的区别;在用材上,有木、竹、藤等之分;在方式上,有人抬的和牲口抬的,如骆驼驮的“驼轿”,元代皇帝还坐过“象轿”。“骡驮轿”,是“骡抬轿”的讹音,是清末民初流行过一阵的交通工具。轿子是用二匹骡子前后抬着。轿杆固定在骡背鞍子上。轿夫跟着边走边吆喝。轿内坐人,大轿可坐3-4人。轿外夏包苇席或蒙纱,冬季则是棉围子。骡驮轿多用于山区或乡间崎岖小路。
(一)两人小轿:在图中最常见,轿呈方形,前后各一人抬,是最方便的代步工具。
(二)驮轿或骡轿:轿呈长方形,比小轿宽敞,前、后各用一匹骡子拉,前方有一人牵马。
(三)四人抬花轿:图中有迎娶的花轿行列,轿上扎彩绸,四个人抬轿,轿子左右各两女郎,花轿前一人撑大圆伞,伞前是六人乐队。
(四)肩扛轿:图中运石车附近,有一出巡官员,乘坐一人轿,由四人抬著,像是一把椅子,用两根杆子架起来。也类似现代民间神明坐的轿子。
特殊的(五)轿子不光用来抬活人,死人的棺材也要用轿子来抬。(这一重要的风俗在华北的许多县或乡村仍被完整地保留着,我的家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人出于对传统民俗的由衷热爱,以及对先前编辑词条者个人经历局限性的考虑,认为补充完整这一重要词条十分必要)我所说的这种轿子,一般由前16,后16共32条大汉来抬,轿体前后长约10米,轿身前后长约3米,宽约1.8米,轿身通体以大红绣花绒布遮掩,花纹常见的有八仙图或龙凤图,轿顶一般绣两条大龙,上罩麻绳大网,轿顶中部一般装饰有一顶黄漆木质炼丹炉,炉子大小依实际情况而定,与轿身整体协调为标准。轿身横穿两根竹条编成的长杆(这两条杆各自约有10米长)用来抬起轿身,轿身前部两条长杆露出的部分的末端又以一根粗木梁相连接(木梁与轿身等宽),粗木梁的中部又有一孔,此孔中贯一钢筋,用以连接下部的抬轿支架,前部最终留16个抬轿点,后部与前部设置相同。前部两杆露出的部分各吊一龙头,后部两杆露出的部分各装一龙尾,两杆露出的部分又罩以龙鳞纹,轿身以大红为主色(抬杆全部漆红)白色基本上不用,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死俱大事”的思想。除32人抬轿外,另有一人敲锣,指挥队伍行进或暂停休息,抬轿的队伍穿着整齐,往往还自编号子,用来股劲或踩点。这种轿子在我的家乡很常见,今天把它介绍给全国的朋友,一为补充词条,二为与大家同开眼界,希望能够对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我国的轿子有所帮助,谢谢。图示如下:

⑨ 一什么轿子填量词

1、一顶轿子

2、一乘轿子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量词,与代表可计数或可量度物体的名词连用或与数词连用的词或词素,常用来指示某一类别,为名词所指派的物体可按其形状或功用而被归入这一类别(如汉语“三本书”中的“本”)。




轿子是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