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傩面具和京剧脸谱的区别
傩面具是古老的巫术祭祀的形式道具,是土家族群在进行傩戏时使用的一种假面具。傩面具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夸张朴拙、色彩浓烈,其厚重的颜色、粗犷的风格是民间彩绘艺术中具有鲜明个性的表现形式。探讨研究傩面具中颜色配伍方法与色彩语境的形式审美价值,对现代设计色彩应用具有借鉴启迪的意义。
英文摘要:Nuo mask is a form of ancient witchcraft ritual items,is a group of tujia in exorcising using a mask. Nuo masks, vivid, beautiful gesture, exaggerated piao zhuo, strong color, its heavy color, bold style is folk art form has a distinct personality. Color compatibility method in studying the nuo masks and context in the form of aesthetic value, color color application of modern design with reference to the meaning of enlightenment.
傩面具是土家族群在进行傩戏时使用的一种假面具。傩戏,即傩坛戏,土家人称之为“傩愿戏”、“傩堂戏”,或还坛神。傩堂戏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仪式戏。在土家人生活的区域,广泛流传着这种古老的巫风祭祀的表演形式,这些仪式活动就逐渐演变发展成土家族傩堂戏,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
关键词:傩面具 傩戏 色彩
一、傩面具文化性与艺术性
“傩”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悠久的泛文化共同现象,是一种中国民间很远古的巫术文化,也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现象。看似怪诞甚至不甚美观的傩面具,为何可以流传至今,在傩面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意义?
从语义学的角度,网络释义:驱傩的傩形声从人,从难,难亦声。“难”意为“哀鸣之鸟”、“就擒之鸟”,引申为“不能动弹”、“被束缚”、“被困住”。“人”与“难”联合起来表示“用法术使危害人类的妖魔鬼怪不能动弹的人”。其本义:咒魔术士
Ⅱ 傩文化的面具种类
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是中国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现象,人们惯常以巫傩称之。
面具在傩事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神灵的凭依之物,时神祇的具象化。
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及至今天,面具仍以鲜活的形象流布于中国的24个省、自治区的39个民族中,构成世界面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少数民族的面具更以形制的多样,造型的丰富,内涵的深邃,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面具文化宝库。
中国少数民族面具,以其多元性和无可比拟的原生态及次生态,展现了中国本元文化的神韵,展现了面具的五种文化功能。 用于禳灾祈福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神职人员在跳神活动中佩戴面具,并借助其它法器,舞之蹈之,驱邪纳吉,祈求人寿年丰。
跳神面具包括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信仰萨满教民族的萨满面具;广西、广东的少数民族的师公面具和贵州、湖南、四川、湖北、云南的少数民族的傩堂、端公面具等等,可谓洋洋大观。 用于人自身的各个生命历程,包括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
现今主要流不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瑶族成年礼用的“度戒”面具;彝、哈尼、土家的婚礼面具;基诺、佤、景颇、布依、壮、彝、纳西、苗等民族的丧礼面具,以丧礼面具运用为多。 用于年节赛会、岁时祭祀以敬天祈年。演变至今的以假面、假形舞乐同庆共祭的盛会,依然表现了浓厚的迎神祈福的宗教色彩。
节日祭祀面具,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面具的不同发展层面,以及面具功能由娱神到神人同乐,至娱人的演化轨迹。面具在形制、造型和材质方面也显现多元性。如哈尼族叶车人的棕披、笋壳、毛皮面具;土家、壮、苗等民族的草人假形;藏族小牛犊畜头面具;彝族得纸扎、纸浆、木雕面具;白族、傣族的纸、布裱及牛皮面具,以及朝鲜族极富夸张的木雕面具等。 分为傩戏面具和藏戏面具两大系列。
傩戏面具包括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的师公戏面具;湖南、贵州等地的土家、苗、布依、侗、仡佬等民族的傩堂戏面具;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阳戏面具;以及贵州布依族、苗族的地戏面具。而贵州威宁彝族的“撮泰吉”保留有许多原始傩文化的特征和信息,为准戏剧形态。其面具也具有本原文化的质朴风格。
藏戏面具流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藏族地区,以白面具和蓝面具为代表,显现了雪域高原文化的特色 。《甘肃傩文化研究》(胡颖、蒲向明等著)有白马藏族傩面具的特征情况。
以上两类戏剧面具按其角色造型,可分为鬼神面具、动物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面具材质以木为主,兼用竹、布、纸、毛皮等。此类面具沉积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成为中国面具文化中的珍品。
概言之,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少数民族面具积淀了宗教、民族、民俗、艺术等多种内涵,展现了东方审美的意趣和理想,是中国面具文化的瑰宝。
Ⅲ 贵州傩面具与其他摊面的区别
贵州傩面具是罩在头额部位,表演者眼睛是透过蒙在下巴处的黑纱观察周围环境。而其他傩面是罩在脸上,眼睛是透过面贝正常眼睛部位或下眼皮部位观察周围环境。
贵州傩面(上图)
其他摊面(下图)
Ⅳ 湘东傩面具的艺术特色
为香樟木所雕的萍乡傩面具在制作时,大都加上油漆彩绘,刻划出粗犷朴拙、庄严华丽的艺术形象。傩面造型大都以古名人为原形,对角色的性格注重了深层刻划,形象各异,栩栩如生。
湘东傩面具的雕刻技艺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代雕法比较粗陋,宋代雕法比较精细。现存湘东傩面具雕刻技法在清代时由湖南传入,在湘东已传至三代,主要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用这种手法雕刻的面具风格古朴细腻,工艺复杂讲究,现今的传承人能够雕刻440只完整的宋代人形傩面。傩面具的造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雕刻艺人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按面具性格要求,以刀代笔,综合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无一相同。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傩面具的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剽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面具雕刻艺人被称为处士,专职雕刻面具。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制作时,在面具头顶后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叶,灯芯草,稻谷、药物等,以油膏密封称为安腹藏。还要杀鸡取血涂抹面具,给额头和眼睛 开光后,据艺人说,面具才成为有生命力的神灵。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Ⅳ 傩面具是哪个民族的
傩面具:源于远古的中原祭祀,只是一种驱鬼除邪仪式。宋代是傩面具发展的时朝,从北宋末年它们与江南少数民族图腾崇拜、传统祭祀相结合,形成了内容广泛的面具文化。目前使用傩面具的少数民族有苗、土家、瑶、壮、侗、水、京、布依、仡佬、毛南族等。
Ⅵ 请教有关傩面具的知识和问题
我觉得是傩舞的面具 傩【nuó】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
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的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Ⅶ 傩面具在傩戏中起什么作用
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多年来一些地方已出土和发现了不少属于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的傩戏面具实物和面具图像,发现近代以来的傩戏面具的实物则更为丰富。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Ⅷ 傩面具的简要介绍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祛灾纳祥地吉祥象征,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傩面具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类型变化,具有宗教艺术的品位和民间艺术的特征。傩面具根植于民间,凝聚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更反应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许多傩面具堪称艺术精品,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它不仅驱鬼.避邪,而且祈福佑吉、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给商业带来无限生机等等,多姿多彩的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标志,文化的象征 。
Ⅸ 傩面具的来历
七百多年前,田凼院罗大伯家修建一个祭堂,请来了两个木匠师傅做工,罗大妈心地善良,古道热肠,木匠师傅在修祭堂时,受到罗大妈的热情款待。
人心都是肉长的,两个木匠见罗大妈茶饭周到,待客热情,思谋着报答他的恩惠,因此,工余时,两个木匠师傅用水筒树雕了一对狮子面具和一个小狮子面具,并传授罗大伯一套七十二课的傩舞功课。
狮子面具做工精细,形象夸张,颇似人形。雄狮面具的眉毛弯一些,雌狮面具的眉毛直一些,小狮面具形状小一些。
祖传七十二课傩戏,传到我时只有36课了,主要是表演两只狮子拱被、打扮、洗脸、捉仙(调情)、交配、怀孕、生子、舔子、再打扮的过程。
傩头狮子舞,一般在辟邪和上元节表演。我带着傩舞班子到新化、隆回等地表演过,这是一种很受群众欢迎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舞蹈。
Ⅹ 请问“傩面具”日语如何翻译
第一个字是啥意思。是跟“假”一个意思?
你问的意思是把这个“傩面具”,翻译成日语?
因为日语没有“傩”这个字。
如果一定要翻译的话可以是:傩のマスク,或者傩の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