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诗人已死 谁说的
这是网络推荐的现当代100名杰出诗人名单:
20世纪20年代::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海子*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戴望舒李广田艾青卞之琳何其芳南星辛笛覃子豪纪弦*
20世纪40年代:王佐良陈敬容杜运燮穆旦罗寄一郑敏唐祈袁可嘉牛汉屠岸*
20世纪50年代:周梦蝶羊令野方思余光中洛夫罗门蓉子痖弦昌耀林泠*
20世纪60年代:郑愁予任洪渊杨牧叶维廉食指*
20世纪70年代:江河北岛芒克多多舒婷刘自立严力杨炼梁小斌顾城戴望舒*
20世纪80年代(上):周伦佑于坚翟永明王小妮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吕德安韩东骆一禾*
20世纪80年代(下):孟浪陆忆敏陈东东万夏杨黎张枣李亚伟西川海子艾克小海何小竹于小韦*
20世纪90年代(上):马永波谯达摩臧棣伊沙余怒戈麦蓝蓝桑克西渡杨键徐江*
20世纪90年代(下):孙磊木朵康城朵渔胡续冬巫昂廖伟棠沈浩波吕叶马兰叶千华庞培宋非杨小滨冯志亮章平*
21世纪初十年:思魔浪子阿斐芦哲峰董非邓月亮风轻扬舒子原郁颜王朝东南岩子乐山水情人若荷·影子 余子愚郑小琼李富平茱萸青空丑乙张培亮董坤鹏
⑵ 边疆研究中心研究员是抄袭还是剽窃
昨日,又一场抄袭事件在网上火了。这回被指责抄袭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钢。
不过让网友们惊叹的是,刘钢竟称“我承认那篇文章就是剽窃了,又当如何?我还不信邪了。”还问别人“什么是脸”,最后还说借此做了个“语言暴力的社会实验”。
社科院研究员被曝原文照抄
7月8日,刘钢在科学网自己的实名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疯狂的天堂手术》的文章,探讨“换头术”的技术和伦理问题。
10日,日本东京大学外科博士勿怪幸在微博称,刘钢的这篇文章全篇抄袭了自己7月2日发表在《南方周末》的原创文章《换头术,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勿怪幸的微博是这样说的:“科学网的这位刘钢博士,这样做也太不像一个科学人该做的吧。完全盗用我的文章,又假模假样地把一些段落顺序变动一下,然后装出一副自己写的文章的样子来。做科研的要这样也太让人轻视了吧。堂堂正正署上原作者名有那么难吗?”
网友对比两篇文章发现,文图基本一致,不少网友纷纷指责刘钢抄袭。
公开资料显示,刘钢,1954年出生,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勿怪幸原名吕洛衿,科学作家,东京大学外科博士,曾多次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
“谢谢啦,恶名也是名嘛”
10日下午,刘钢在自己实名认证的微博上承认抄袭了勿怪幸的文章,并在该篇博文题目前加上转载二字。本来以为此事就此告一段落,但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
刘钢接下来的态度令人匪夷所思,他称自己的脸就是厚、人至贱则无敌是真理……
瞧瞧刘钢在微博上都说了啥话:
“这回我可出名了。好名不出门,恶名传千里。我这回算是出了不大不小的一次恶名,也是不错的经历。”
“道歉了呀,可大家还是不依不饶,我只好陪大家继续玩玩啦。”
“谢谢啦,恶名也是名嘛。”
“不用替我担心,我吃财政饭,纳税人给我发饷。”
不少网友开骂,称再次被刷新了抄袭的定义。也有网友怀疑刘钢是不是被盗号了。
之后,刘钢将当天发的微博全部删去,还关闭了评论功能。当天19:29,他又发了一条微博:“数小时之内,有500多万条暴力语言喷向我,感到很愉快。这次的测试让我感受到心灵脆弱者无法承受压力的原因。奉劝各位洗洗睡吧,关灯吃面,明天关注股票,愿大家发财。”
自称是“语言暴力试验”
刘钢说,之所以有这种态度,是因为已经对抄袭进行了道歉,而网友依然不依不饶。
另外刘钢还说很多人骂他是觉得新奇好玩,他还说自己抄袭文章是个人行为,不是科研文章也没有商业目的,而且他的行为和自己所供职的单位无关。
“刘钢老师说这次事件是一次语言暴力试验,您这是替原作者宣传啊,功德无量!”刘钢的辩解遭到网友的嘲笑,还有网友提醒刘钢,“周末股市休市”。
还有网友说:“虽说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但还是善意地提醒一句,刘老师,错就是错,与年龄无关,与辈分无关。现在正式道歉还不晚。”
抄袭者底气何来
近年来,抄袭事件频发,但相关处罚太轻,很多都不了了之。
就在1个多月前,复旦大学也出现“抄袭门”。当时,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官方宣传片,被指抄袭东京大学2014年宣传片。引发社会极大争议,有评论称:“如果大师已死,学风不存,谈何百年,有何可庆?”
经过多番辩解后,复旦大学通过其官方微博“真诚致歉”,表示要调查并追究责任。1个多月过去了,也未见新的进展。
还有去年的北大女博士抄袭事件。当年8月,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曝光北大历史学博士于艳茹论文大段抄袭1984年其他人的论文。今年1月10日,北大通报撤销其博士学位。
不过,《国际新闻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获悉处理结果后表示有些意外,认为在国内这样的学术环境下,处罚过重。于艳茹不服提出申诉。于艳茹说那不是抄袭,只是学术失范。她在文章开头两次引用了那篇文章,并注明了作者名字、著作名字。
发稿前,记者发现刘钢又将当天他发的最后一条微博删了。 (据《成都商报》、《新京报》等)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⑶ 古人结婚男方祖母已死回门贴上怎么落款
人结婚《南方周末》意思回没人贴着谁是嗯孙子某某某校。
⑷ 《南方周末》和《读者》的刊号分别是多少
南方周末:主管、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报 出版日期: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03 邮发代号: 45-36 定价:3元
读者:邮政编码:730030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1805 国内统一刊号:CN 62-1118/Z 国外发行代号:M1161 国内邮发代号:54-17 定价:4.00 元
⑸ 净界传媒做过哪些案例
无论是写评论还是简答题,丰富的案例素材都能为答案增色加分
2019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修订发布,显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对社会道德及传媒职业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
同时,从年初的《甘柴劣火》引发“洗稿”讨论到岁末对《南方周末》“不寒而栗的爱情”报道的争议,2019年传媒伦理热点事件频出、引发热烈讨论
正说明我国传媒环境快速变迁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主体、新实践带来了诸多传媒伦理新问题,因此亟需深入研讨,促成共识,型塑规范
1-《甘柴劣火》再引“洗稿”之辩
【事件】
1月11日,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发布的《甘柴劣火》一文,遭财新传媒记者王和岩质疑:“作为爆款文章可以根本不用采访,不花任何成本,不冒任何风险,利用付费阅读壁垒,就可以攒吧攒吧炮制出爆款来。”王和岩的批评引起不少媒体同行的声援,指责“呦呦鹿鸣”涉嫌“洗稿”。
腾讯微信随即撤销了《甘柴劣火》的原创标记以及“呦呦鹿鸣”公众号的原创标记和打赏功能。
对此,《甘柴劣火》作者、“呦呦鹿鸣”公号负责人黄志杰声明说,超过一万字的《甘柴劣火》是呦呦鹿鸣独创的、原创的,呦呦鹿鸣也是一个真正的原创公众号。
2-网络为“百家号”引流凸显搜索引擎“隐形霸权”
【事件】
1月22日,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发表方可成的文章《搜索引擎网络已死》指出,近半年来通过网络搜索的结果,第一页基本有一半以上会指向网络自家产品,尤其频繁出现的是“百家号”。“百家号”内容包罗万象,质量堪忧。
次日网络官方进行回应表示:目前网络搜索结果中,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小于10%。
鉴于网络以“全站占比”回应“第一页搜索结果”的指责,上观新闻使用12520个搜索热词在网络搜索上进行了测试,返回结果显示,50.3%关键词在第一页有一半以上的结果指向了网络自家的网站,这其中有59.3%指向百家号。
魏武挥认为,在此事件中,网络扮演了流量分配者的角色,操控了人们能够看到哪些内容,同时也从流量分配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应该对导流内容承担“主体责任”,加强审核。
3-“寒门状元之死”显现煽情主义传播危害
【事件】
1月29日,“咪蒙”旗下微信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推送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引发关注。
文章讲述了一位出身贫寒却努力上进的高考“状元”,坚持道德原则在生活中却屡屡受挫,最终因病早逝的故事。文章使用了纪实的笔法,并在文末声明为了保护隐私,隐去了主人公真实的学校、姓名等。
“寒门状元”故事的真实性,很快遭到网友们的质疑。对此,“侠客岛”微博评论说,“你的焦虑倒成了他人的生意经。这种虚假故事熬出的‘毒鸡汤’营销是不是情感欺诈?”
2月1日,“咪蒙”团队发布道歉信,2月21日,“咪蒙”及“才华有限青年”微信公众号及各大媒体平台账号注销。
⑹ 袁崇焕为什么而死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1] )。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即使是与其耳目相关的人,其恩怨纠葛也尤其复杂。其中,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 明末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清朝学士张廷玉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叶恭绰等人给毛泽东的书信及毛泽东的回复
清乾隆皇帝觉得袁崇焕的死值得怜悯,民国初年,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能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时,叶恭绰等联名上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墓,毛泽东在回复中称袁崇焕为“明末爱国领袖”。
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题,曾经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 擒杀毛文龙也是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事王在晋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可淹没, 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
⑺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 《易经》 《雷峰塔》 有没有什么联系
《雷峰塔》描写了张爱玲从4岁到18岁的少女时代,写到父亲迎娶后母,后母挑拨父女关系,将女主人公琵琶监禁阁楼,以弟弟的病死告终;《易经》则专注描写女主角18岁到22岁的生活,以香港沦陷,女主人公离开香港返回上海收尾。这两部英文小说加上用中文写成的《小团圆》,完整地展现了张爱玲的人生,媒体称为张爱玲自传三部曲的“大团圆”。张爱玲在1966年的一篇英文文章中,表达了写作《雷峰塔》的初衷:“这本小说就是写给美国读者看的,她努力接近美国人的阅读习惯。”《雷峰塔》和《易经》原属同一部小说,因为篇幅过长,分拆成上下两部。作品完成后,由于遭到书商拒绝,对美国市场充满期待的张爱玲心灰意冷,将书稿锁进抽屉,一锁就是四十多年。译成中文的《雷峰塔》和《易经》总共约60万字,评论界和读者看到的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张爱玲。说熟悉,是因为《雷峰塔》的故事和多处细节曾经在散文集《私语》和《对照记》里出现过,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里也有过片断描写;陌生,则是苍凉犀利的张爱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行文循规蹈矩、不无刻板的张爱玲。《小团圆》的失望之后,评论界对《雷峰塔》和《易经》的评价持续走低:“用英文说中国民间故事格格不入,一向擅长说故事的高明手法竟全不见了。”“她只是用另一种语言述说同一个故事,没有太多新意。”哈佛大学教授、现代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受香港大学出版社之邀为英文版的《雷峰塔》和《易经》写前言,他认为这两部小说是“很尴尬的英文作品”,但同时也肯定了这两部作品出版的积极意义:“每一次张爱玲的出土的确是要改变我们对张爱玲的认识,而且间接地改变了我们对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方式的认识。”王德威还从这两部作品中看到了张爱玲重复书写与双语书写的美学价值。在《雷峰塔下的张爱玲》一文中,王德威写道:“从散文到小说、从自传性的《流言》到戏剧化的告白,穿梭于中英文之间的张爱玲几乎用整个一生反复讲述《WhataLife!》的故事。”正因为张爱玲反复重述生命中最隐秘的创伤,并束之高阁,才有了今天已经死去的张爱玲始终以在世作家般的面貌出现。她的遗作接二连三出土,王德威把这个现象归功于宋以朗,称之为“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合作”。《张爱玲私语录》出版之后,《张爱玲书信全集》也将于近期出版。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还将推出怎样的张爱玲“新作”,也许比张爱玲的作品本身更值得期待和猜想。说不完的张爱玲还要继续说下去。大法师宋以朗的文化鬼话南方周末:张爱玲已经不在世了,但她依然不断有新作问世。你以前说过,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在194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现在看到这两部作品,要修正这种说法吗?王德威:她的作品层层出现,让我们理解到更丰富、更有人间烟火味道的张爱玲。她居然也写出了不很理想的作品。她后来很多作品不愿意发表,无论因为品质或个人生命情景的考量,你突然了解到,作家自己的这种踌躇和犹疑。也可能还有自知之明,知道作品不如过去好,这些都纳入我们的考量。后面作品不好,不必非要说得好得不得了。文学史本来就没有定论,尤其文学史是一个虚构的历史。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学史?这是一个吊诡的词。张爱玲特别有趣,仿佛我们的祖师奶奶在哪一个地方操作,真的是把整个的时间顺序都弄反了。她活着的时候,我们以为她不见了;她死了以后,又源源不断地回来。所以魂兮归来,我用鬼魂的意象,真是有所为而为的。每一次张爱玲的出土真是很可怕,的确要改变我们对张爱玲的认识,而且间接地改变了我们对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方式的认识。“大法师”是宋以朗,他不断地作法,像灵媒一样,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资讯,每天晚上在一个神秘的小房间里,一盏孤灯,不断地挖掘、拼贴很多断简残篇,最后归拢拼凑起来,是生者和死者之间很惊人的合作过程。宋以朗在这个位置上,参与着文学神话的创作,他在招魂,或者用更确切的话来讲,是文化鬼话的创作。张爱玲的这种魅力,让我们眼界为之一宽。文学史上我们太习惯给每个作家定论,历史上我们也太习惯给人物“三七开”、“四六开”,大到盖棺论定。现在有一个最好的例子,盖棺而不论定,还原了文学史本身最不可测,虚拟、虚构、鬼魂的那一面。南方周末:不同意见也说,张爱玲不断被拿出来并非是最好的作品,违背了张爱玲的本意,是出版商的逐利。王德威:这一点我同意。但这是文学史风险的一部分。很多人已经讲过,卡夫卡过世之前,希望他的作品全部不要发表。但是后来发表了,出现了一位作家,真的是身后才有大名的。张爱玲这个事件再一次说明问题的症结,就是所有权的问题,放在文学史和出版史的观点来讲也是很有趣的话题。台大外文系的学者张小红写信严厉批评了宋以朗以及皇冠出版社。既然已经有白纸黑字,不管是哪个时期的白纸黑字,张爱玲已经表明意愿。出版是对张爱玲最大的不敬,所以最大的抵制是拒绝看《小团圆》。我们的意志都很不坚定的,《小团圆》出版,马上飞奔去买一本来看。拉锯战里牵扯到什么是作者、什么是版权的问题,延伸到后现代的观点———作者已死,或者从来就没有作者,从罗兰·巴特到米歇尔·福柯这一系列的评论者会讲的。既然如此,张爱玲有没有身后的问题,或者有没有出版义务,就不在话下了。回到出版机制的操作,当然是大家很熟悉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可以好好地思考,不见得只是一个闲话,或者谁是谁非的问题。
⑻ 赵氏孤儿在线观看 赵氏孤儿qvod 赵氏孤儿电影在线观看
然而我发现我错了,陈凯歌勾勒的不是历史,而是搭的积木,电影从始至终都被无端设计着,为每个人物的所为寻找着借口。表面上看似
乎是四平八稳、不过不失,而实际上则是绑手绑脚灵气尽失,在中国大片日趋模式化的年头,陈凯歌终于能够褪掉学者的“画皮”而露出一个投机工匠的本来面目。毫无想
象力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弊病,这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中逻辑的不合理——不管是深藏在内的,还是可以一眼望穿的,据说这是因为“两个编剧”没完成“无缝对接”,借口总能找到,却掩盖不了这部电影平庸的底色。
倘若《霸王别姬》算是栩栩如生,《荆轲刺秦》可谓鬼斧神工,那么《赵氏孤儿》就是一本边写边涂,甚至有些娇柔造作的命题作文。依托历史进行宣泄是曾经令陈凯歌解气的事,宏大的叙事规模成全过他
,晚年又成了他脖子上的纸枷锁,历史——家国——爱恨,融为一体能出奇迹,生拼硬凑还是散沙。既然《
梅兰芳》能最终成为三个崩裂的故事,那么《赵氏孤儿》的前紧后松也应该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故事的结尾无疑是意淫化的,射完再救救完再杀,宣传的已经不再是忠义,而是愚蠢的“仁义”。
整部电影像是基于一个完美主义的假说,从始至终都在不停地加以解释,来述说其故事的合理性。赵盾父子的飞扬跋扈和愚蠢
皇帝的羞辱讥讽直接促成了屠岸贾弑君灭族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替后者开脱罪行,程婴妻子之死也是无端被动的,这种歪打正着的“换子”游戏从根本上削弱了人的精神高度,也间接促成了剧情的疲软。毕竟在原始的历史故事里,程婴是主动拿儿子来献祭的忠烈义士,出发点是为
友人两肋插刀,而绝不是为路人感染,将错就错的一个非现实性角色。这种改变的背后是一种精气神的折损,和一种圆滑式的打磨,对电影格调的拉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实片中有很多可以被删减的东西,譬如独眼的韩爵,虽然是日后支持赵氏复兴的核心人物,但在片中的作用微
乎其微(甚至那一箭也不用他来射)。陈凯歌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也不是一个善于玩低级
幽默的人,对比一下本片的“咬屁股”和夜宴里的“蹬被子”,就可以知道啥叫“严肃性的肉麻”。权利的争斗,复仇的隐忍,想给观众们灌输仁者无敌的概念,必然要在人物身上做文章
,变着法子增强屠岸贾本人的感情张力和行为合理性,平衡性的铺垫书写始终过多。而王学圻饰演的屠岸贾
阴沉有余却过于死板,在故事前段始终没有鲍国安和张丰毅来的压场,直到仇敌覆灭方显得筋骨活络、洒脱自如。
归根结底《赵氏孤儿》就是陈凯歌掩耳盗铃式的假设,看似圆整的剧情,事实上薄弱地让人无法进行推理。屠岸贾认赵氏的孩子为
义子,必然不会不起疑的,可陈凯歌偏让他蒙在鼓里,也以为观众会一样蒙在鼓里——这是个荒谬的论断,也成了故事张力丧失的本源。真相的戳破同样让人难过,程婴费心画了多年的“复仇教学图”哪去了?又为何老爸的苦口婆心竟不敌干爹一句无心之言?当然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很多情感
烘托都能恰到好处,一干老戏骨的飚戏熠熠生辉,古朴的色调和工整的构图一如既往传达着史诗般的迹象,也算是电影好死赖活的最后一点功绩了。
改编传统经典,现在是时髦,不顾历史沿革,不顾文化背景,咱们也都忍了,但常识还是多少得照顾一点,故事至少得编圆了。
赵氏孤儿算是《史记》诸“世家”里最完整,也最有戏剧性的故事。要编历史剧,这个故事无疑是首选。
从赵盾跟晋灵公的纠葛,到赵盾的孙子赵朔在跟国君的宠臣大夫屠岸贾的倾轧中全家被诛杀。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友人程婴,为了救赵家的遗腹子而演了一出双簧,最后保全了孤儿,十几年后,迎来了复仇大翻盘。在擅长讲故事的司马迁笔下,搜孤救孤的故事,情节已经相当完备了。
发难的屠岸贾及其诸将之所以相信公孙杵臼手里的婴儿就是赵家的遗孤,关键在于公孙和程婴二人事先设计好了的双簧戏,由程婴出首伪装出卖公孙,而公孙大骂程婴背信之后,与那孩子一同赴死。这样一出苦到家的苦肉计,当然可以骗过所有的人。故事里程婴的形象,不仅在于赴死和存孤之间,他选择了更难的存孤,而且在赵氏孤儿赵武成人后,他毅然自杀,以谢公孙杵臼。
这样的好故事,在中国人会演戏了之后,当然不可能放过。所以,无论是元杂剧的《赵氏孤儿》,还是京剧的《搜孤救孤》,都是在讲史,基本上没有多少“艺术加工”。只是为了第一号主人公程婴形象更加高大,让本来置换赵氏孤儿的那个孩子,从偷来的变成程婴自己的儿子。结果程婴不仅舍身舍名(含垢忍辱),而且舍子,惨到家了。
这样感人的好故事,后来被传教士带回了欧洲,甚至感动了歌德。据说这部戏令此公大为感佩,一激动,居然说出欧洲人尚在森林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有这样的好戏剧的话来,很是让我们的文学家有好一阵子飘飘然。
客观地说,这个故事能打动人,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程婴的含垢忍辱,身背出卖朋友的罪名,而担负保全孤儿的使命。这一反一正的巨大反差,才是这个并不复杂的复仇故事动人之所在。所以,多少年来,中国人也罢,欧洲人也好,无论怎么折腾,都没人动这个情节。倒不是为了尊重历史,而是改了这一点,故事无论如何就说不圆了。
在经历了《无极》的惨痛教训之后,陈凯歌明白了很多。从《梅兰芳》开始,他重新开始找回自己擅长的领域,《赵氏孤儿》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之作。
早在第一次媒体见面会上,陈凯歌就打了预防针,说明“自从《无极》后,面对批评的态度是,照单全收。”
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当然也是一种谨慎的态度。其实看完《赵氏孤儿》之后,发现陈凯歌多虑了。影片算不上完美,但前一个半小时也足以证明他回归的诚意。寥寥几笔,将屠岸贾和赵家的矛盾
关系铺垫得恰如其分,鲜明的人物性格也跃然纸上,一场腥风血雨的宫廷斗争在这种铺垫之下显得合
情合理,甚至可以说让观者过足了瘾。可见无论在史料的准备,还是电影语言和节奏的处理上看,陈凯歌这回都是有备而来,不管怎样,这都是一次娱乐时代的名著改编知难而进行为。
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改编经典是最费力不讨好的方式,既费了时间,花了钱,最后还不见得被观众认可。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改编经典也是更容易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方式,有非议证明了有影响力。票房的高低背后存在着很
多因素,它也不是评价一部电影真正实力的唯一标准,但任何创作者都想与更多的观众进行对话,陈凯歌深知这一点,这就构成了他纠结的关键。
也许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在影片的后半部将程婴与韩厥的会面加入搞笑的成分,当然这个效果更多是观众某种误读惯性。如果说有遗憾,那么《赵氏孤儿》的遗憾就在于太过患得患失和小心翼翼。利弊权衡之下,让陈凯歌错失。
⑼ 报刊上由于进步记者反对言论不自由而故意留下的那种空白叫什么
开天窗。
那家报纸,向他们致个敬!
⑽ 大庆晚报不开工资半年了!还罚钱领导疯了!
晚报我都不看,感觉编辑也就小学文化,写的都是些什么驴马烂子,跟街边男科妇科小广告似的,你再看看南方周末,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