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王莽的改制。
简介: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新朝的灭亡。
⑵ 王莽的改革内容是什么
王莽的改革内容是: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⑶ 王莽怎么代汉和改制的
在农民战争迫在眉睫,西汉王朝摇摇欲坠,“再受命”说风靡一时的时候,王莽继诸叔之后出任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一年多。哀帝即位后,王莽失势。当丁、傅等外戚和其他达官贵人激烈反对限田之议时,太皇太后王氏(即原来的元帝王皇后)表示,愿意把王氏家族除冢茔以外的田地全部分给贫民。平帝时,王莽复任大司马,屡次损钱献地,收揽民心。在政治上,他一方面排除异己,穷治与平帝外家卫氏有关的吕宽之狱,连引不附王氏的郡国豪杰,死者以百数另一方面,他又极力树立党羽,笼络儒生,让他们支持自己夺取政权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上书颂扬王莽功德者,以及献祥瑞、呈符命者,络绎于途。这些人都力图证明汉祚已尽,王莽当为天子。
平帝死,孺子婴立,王莽继续辅政,称摄皇帝。汉宗室刘崇和东郡太守翟义相继起兵反对王莽,关中二十三县民十余万群起响应,一度震动长安,但都被压平了。居摄三年(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为了解决西汉遗留的社会矛盾,王莽陆续颁布法令,附会《周礼》,托古改制。
始建国元年(公元9),王莽下诏,历数西汉社会兼并之弊,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和奴婢问题。诏令说到权势之家占田无数,而贫弱之人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又置奴婢市场,把奴婢同牛马关在一起,专断奴婢性命。针对这种情况,调令宣布: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男口不足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九百亩)的人家,把多出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的制度受田。有敢表示违抗者,流放四裔。
王莽颁布这个诏令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改变私人的封建土地所有权和奴婢的社会地位,而是冻结土地和奴婢的买卖,以图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在此以后,地主官僚继续买卖土地和奴婢,以此获罪的不可胜数,因此他们强烈反对这个诏令。始建国四年,王莽不得不改变这个诏令,宣布王田皆得买卖犯买卖奴婢罪者也不处治。这样,王莽解决当前最主要的社会矛盾的尝试,很快就失败了。不过王莽所定王田、私属之制和山泽六筅之禁,名义上还存在,直到地皇三年(公元22),即王莽政权彻底崩溃前夕,才正式宣告废止。
始建国二年,王莽下诏实行五均六筅,企图以此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且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利益。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每季的中月,司市师评定本地物价,叫做市平。物价高过市平,司市师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五谷布帛丝棉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师按本价收买。民因祭祀或丧葬需钱,可向钱府借贷,不取利息欲经营生计而缺乏本钱的,也可低利借贷。
六蔆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向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六蔆中除五均赊贷一项是平准法的新发展以外,其余五项都在汉武帝时实行过。王莽用来推行五均六蔆的多是一些大商贾,这也同武帝以贾人为盐铁官一样。但是武帝凭借强大的国家力量,能够基本上控制为国家服务的商人而王莽则没有这样的力量可以凭借,所以对这些人也无能为力。这些人乘传巡行,与郡县通同作弊,盘剥人民,损公肥私。所以王莽实行五均六蔆,同武帝实行同类措施相比,其结果也就各异了。
居摄二年,王莽加铸错刀、契刀、大钱等三种钱币,规定错刀一值五千,契刀一值五百,大钱一值五十,与原有的五铢钱共为四品,同时流通。始建国元年,王莽废错刀、契刀与五铢钱,另作小钱,与大钱一值五十者并行,并且颁令禁挟铜炭,以防盗铸。始建国二年,王莽改作金、银、龟、贝、钱、布,名曰宝货,凡五物(钱、布皆用铜,共为一物)、六名、二十八品。人民对王莽钱币毫无信任,都私用五铢钱,王莽又加严禁,人民反抗不已。王莽迫于民愤,暂废龟、贝等物,只行大、小钱,同时加重盗铸的禁令,一家铸钱,五家连坐,没人为奴婢。地皇元午,王莽又尽废旧币,改行货布、货泉二品。
货币不合理的变革,引起了经济混乱,加速了王莽财政的崩溃和人民的破产。他滥行五家连坐的盗铸法,实际上恢复了残酷的收孥相坐律。犯法的人没为官奴婢,铁索系颈,传诣钟官,以十万数。到达钟官以后,还要易其夫妇,以至愁苦而死者十之六七。这项法令增加了汉末以来奴隶问题的严重性,使人民受苦最深,人民的愤恨最大。
在政治制度方面,王莽也大事更张。他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郡县名和行政区划,都大大加以改变。他还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官吏俸禄无着,就想方设法扰民。
王莽改制所引起的混乱愈来愈大。他为了挽回威信,拯救危亡,一面继续玩弄符命的把戏,一面发动对匈奴和对东北、西南边境各族的不义战争。沉重的赋役征发,战争的骚扰,残酷的刑法,使农民完全丧失了生路。据官吏报告,人民苦于法禁烦苛,手足无措尽力耕耘,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受邻伍铸钱挟铜的株连。奸吏烦扰人民,人民无路可走,不得不起为“盗贼”。严重的天灾也不断袭击农村,米价高达五千钱、万钱一石,甚至黄金一斤只能易豆五升。这种情况更促使农民暴动风起云涌。西汉宗室旧臣反对王莽的斗争也不断发生,而且逐渐与农民的斗争发生联系。在西汉统治的穷途末路中登上历史舞台的王莽,不能解脱社会危机。更始元年(23),王莽政权终于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彻底崩溃。
⑷ 王莽改制都改了什么,应该如何评价王莽的所作所为
朝代更替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在封建王朝,最讲究政权的正统性,王莽由于篡汉自立,千年以来,一直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王宝宝心里叫苦,在我执政的15年里,做了如此多利民的事情,后承受“千年的骂名”。
后来为了推行新政,王莽宝宝没有充分展示出一个深谋帝王的才干,而是采用严苛酷刑推行新政。
王莽宝宝称帝招致天下各地的反对,各地纷纷起义,反对王莽宝宝的专政,王莽宝宝则全力镇压各地起义,自然频繁地战乱,怎么能有利于新政的推行,自然王莽宝宝新生的政权仅维持十五年,就寿终正寝。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王莽称帝十五年,他推行的这些“新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改革家,王莽宝宝是一位合格的人才,但作为皇帝这个专业,也许王莽宝宝职业就不太称职。
对于王莽宝宝的“冤屈和叫苦”,您是否赞同。
⑸ 什么是王莽改制
王莽称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
王莽施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虽然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其统治,但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措施,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干扰,进一步激化了西汉后期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他成为社会各个集团、各个阶层反抗的主要对象,成为众矢之的。
⑹ 王莽改制的背景:东汉王莽为什么要改制
背景: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地起义不断。王莽登基后,意图通过改制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 内容:(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意义: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同时也有相应的进步意义: 1、王田制体现了儒家均平的社会理想,对后世均田制的创设有积极影响. 王田制是后世均田制的前身,均田制于485年推行,实行到8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重要的土地制度。 2、王莽的币制改革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他连续不断地改进货币系列,最后形成完备、齐全的货币递级。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在使用。 王莽的货币思想与现代货币制度十分接近。他在两千年前就实施了“虚值钱币”制度,这种“虚值”依靠国家政权予以保证,以法定形式强行流通,以国家掌握的财政、物资为后盾,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升降,通过调节货币发行量来控制物价,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货币制度。虚值货币的好处在于方便民间使用货币,促进农业、商业发展,是国家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借发行虚值货币,可提前从民间借集到大量资金。有人把这个问题看做是王莽向民间攫取大量资金行为。实际上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在使用,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当然,虚值货币的发行量如果控制不当,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3、五均六体现了王莽财政管理上的创造性 从理论上讲,王莽的“五均赊贷”政策不仅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已具备了相当的组织宏观经济的科学性,至少在“五均赊贷”政策中贯穿着“成本”的观念和稳定经济的思想。首先王莽实施该政策目的是“抑兼并,齐众庶”“强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其意在于改善平民处境,稳定社会秩序。五均是政府对工商业经营与物价的统制与管理,是我国历史上的创举,也是王莽对武帝时平抑物价的发展和补充。市平的确定方法说明王莽已懂得从市场的客观过程中去寻找平价的根据,并非主观臆测,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性,而又按月自动调整,也说明王莽粗浅地认识了价格体系的理论。这一政策的实施并非与民争利,夺民生计。在商品管理过程中,物价高过市平,则按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任其出售。同时若市场价格超过标准价格,则由政府强行收购再行抛售。这一政策的实施抑制了富商囤积居奇,打击富商豪强势力,稳定了物价。王莽这一思想并非完全抄袭古人,而是以前人理论结合现实条件发展的结果
⑺ 王莽改革内容
东汉豪族势力的膨胀\田庄经济及其特点 秦汉时期的文化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 2009-02-04 22:09:3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实行"王田""私属"制。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乃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违令者治罪。
2、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所谓五均就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写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物价高于“市平”时,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物价低于“市平”时,则听任人们自由买卖。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五均官相同。
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等事,可向政府申请无息贷款,欲经营工商业面无资金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年息什一。五均设贷,加上政府垄断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六管”。
3、改革币制。王莽执政期间,对货币进行了频繁改革。公元7年,下令铸大钱、契刀、错刀,与原来的五铢钱“四品并行”。公元8年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铸小钱,与原来的大钱共同使用。9年,实行宝货制,所造货币有28种之多,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一年就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公元14年,王莽又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但这两种货币的比值十分不合理。总之,王莽一再改变币制,使得大批农民破产,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4、改易官名、地名。为了与《周礼》官制相合,王莽在中央设四辅()、三公()、四将()、凡十一公。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又置六监。对地方官制、官名和郡县名称、行政区划分进行了多次变更。
王莽改制是地主阶级在严重危机下的一次自救运动,他企图通过改制,限制已相当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发展,使封建关系得到调整,缓和当时已经激化的阶级矛盾,巩固新莽政权。但由于改制触及了大地主、大贵族、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王莽又未能坚持到底,中途放弃改革;同时,由于王莽用人不当,贪官污吏利用改制“侵渔百姓”,以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再加上改制措施本身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政治、经济秩序的混乱,破坏了与周边各族的友好关系,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使本来已经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一场酝酿已久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⑻ 请将这个名词解释: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