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凿空之行
裴《史记集解》:“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凿空,即开通道路指张骞开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张骞凿空和张骞出使西域是同义词。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
Ⅱ 张骞凿空的历史意义
“张骞凿空”一般称为“张骞出使西域”,意义如下:
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整个世界东方与西方还相互隔绝,就在张骞到达中亚各国1100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双脚,才踏上中国的土地。
而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在张骞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后,才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启程。汉武帝开通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征讨匈奴,开拓大汉疆域。
但战争结束了,被张骞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却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西汉首都长安。
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
张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
同时,也通过他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2)凿空扩展阅读:
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
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
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张骞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
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
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
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骞出使西域
Ⅲ “张骞凿空”是什么意思
张骞凿空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3)凿空扩展阅读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
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Ⅳ 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叫张骞凿空
《史记集解》:“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凿空,即开通道路指张骞开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张骞凿空和张骞出使西域是同义词。
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八万人,小的只有一两千人。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 ,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
Ⅳ 凿空一词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词语】凿空(凿空)openaway
【拼音】záo kōnɡ
【释义】
1、立论无据,凭空乱说或穿凿附会。例:唐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 清 顾炎武《日知录·王入于王城不书》:“《路史》以为襄王未尝复国,而王子虎为之居守,此凿空之论。”
2、古代称对未知领域探险为凿空。例:裴駰集解引苏林曰:“凿,开;空,通也。 骞开通西域道。”唐 徐彦伯 《胡无人行》:“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今欲凿空访寻水利,所谓即鹿无虞,岂惟徒劳,必大烦扰。” 赵朴初 《片石集·青铜器》:“凿空汉使惊邛杖,已信西南道可通。”
【出处】《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
Ⅵ 什么是张骞凿空
两汉时期的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经历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局面。从中国方面看,这一局面的形成,首推张骞通西域之功。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其涵盖面则分狭义、广义两种。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天巴尔喀什湖东、南和新疆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则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一部分,乃至东欧、北非地区,是中国当时对西方的统称。
西汉初年,西域共有36国,绝大多数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边西域风光缘的绿洲上。当时,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匈奴十分强盛,势力伸展东达现在的东北,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北抵漠北,南到河套,迫使原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西迁伊犁河流域。月氏人的被迫西迁,又引起连锁反应,迫使原在天山南北放牧的塞人也西迁到克什米尔及阿姆河以北的广大草原地带。
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在位时期,西汉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国力渐达巅峰状态。武帝听说匈奴击败月氏后,用月氏王的头颅作饮酒的器具,认定月氏人一定对匈奴恨之入骨,因而计划联络月氏,共击匈奴。执行这一重大使命的任务,就落在张骞身上。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武帝之命,从西汉首都长安出发,但刚到陇西,就被控制着河西走廊的匈奴人捉住,拘禁了10年。后来,他侥幸逃出,向西跋涉,越过葱岭,到达大宛(位于中亚的费尔干纳一带),由那里再经过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才终于找到了月氏。但此时的月氏,已经征服了大夏,在妫水(今阿姆河流域)安居乐业了。他们早无意东返再同匈奴较量。张骞在月氏逗留年余,毫无结果,只得踏上归程。归途中又在羌中(今青海)被匈奴扣押了一年多,直到单于(匈奴君主的称号)新死,匈奴内乱,张骞才乘机脱身,返回长安。出使时,张骞率领部属100余人。经过整整13年的艰辛磨难,归来时只剩下他和随从甘父二人了。张骞出使西域,即历史上有名的“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走向西方的道路。
Ⅶ 名词解释凿空是什么意思
凿空的意思是:开通道路。
读音:záo kōnɡ
详细解释:
1、开通道路。空,谓孔道,引申为道路。
引证: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译文:不过由于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出使西域的人都仿效张骞,称博望侯。
2、凭空无据;凭空乱说或穿凿附会。
引证: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巧造语言,凿空构立善恶事迹。”
译文:巧妙创造语言,凭空乱说构立善恶事迹。
(7)凿空扩展阅读
凿空的近义词:凿开、开通
一、凿开
读音:záo kāi
释义:挖开的意思 凿就是挖掘或穿孔的意思。
例句:为了修建这条隧道,我们必须凿开坚硬的岩石。
二、开通
读音:kāi tōng
释义:指除去障碍物,疏通,思想不顽固的,不守旧的,不拘于成规的。
例句:在冰雪节期间,通往棋盘山的公交车将延长收车时间,同时开通免费直通车。
Ⅷ 凿空是什么意思
空,谓孔道,引申为道路。开通道路
Ⅸ 张骞凿空是什么意思
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