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见危授命
扩展阅读
股票前面加C能不能买 2025-07-21 08:04:44
正定六中 2025-07-21 08:04:34
股票为什么说看左买右 2025-07-21 08:03:15

见危授命

发布时间: 2021-10-27 01:05:23

A. 比较见危受命和见危授命的区别

根本就见危受命没有这个词,应该为错误所致,这个受,一般作接受讲,受命:接受命令、使命。

授命:献出生命

成语 见危授命
发音 jiàn wēi shòu mìng
解释 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处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示例 慨自烽烟告警,~,而尽力王事者,有几人哉!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
近义词:临危授命
反义词:袖手旁观

B.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

此句出自《论语》: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解释:
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人了。

C.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意思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二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早期儒家的“义利观”这个基本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总结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不同,“义”的具体内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在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不堪压迫,揭竿而起,从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义”的,所以称“起义”、“义军”;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那是“造反”,是“反贼”。

D.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的意思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E. “见危授命”和“临危受命”的区别是什么

“见危授命”和“临危受命”的区别: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见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F. 见危授命的见是什么意思

污点 [wū diǎn]

基本释义
1.沾在衣服上的污垢
2.丢脸的、有损名誉的事情

G.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是什么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朋友见面很开心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

以上两句皆是出自《论语》。

H. 谁能翻译,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选我啊!!!!!!!!!!

I. 见危授命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见危授命”表示看到国家有危难时,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时期,孔子收了许多学生。有一次,他的一个名叫子路的学生问他:怎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回答:“如果具有臧武仲(即臧孙纥,鲁国的大夫)的智慧,孟公绰(鲁国大夫)的克制,卞庄子(鲁国大夫)的勇敢,冉求(孔子的学生)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如今何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呢?如今的人,只要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或君主有危急时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在困境中也不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J. 临危受命与临危授命的区别

指代不同、出处不同、语法不同

一、指代不同

1、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2、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二、出处不同

1、临危受命: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白话释义: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

2、临危授命:先秦·孔子《论语·宪问》:“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白话释义:先秦·孔子《论语·宪问》:“遇到危难愿意献出生命,长时间处于困顿之境而不忘平生所立的誓言,也可以称作完人了。”

三、语法不同

1、临危受命:连动式;作谓语、宾语。

2、临危授命:连动式;作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