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易小刚应是最有钱滴
武冈他只是明面上的 ,市值高,现金少,现在随着三一股票的下跌缩水了不少 肯定还有隐形富豪 ,比他有钱
Ⅱ 想知道现在三一重工的总工程师是哪个
易小刚,男,1963年9月生,湖南武冈人,中共党员,长安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研究员级高工,博士生导师。1985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液压传动及控制专业。后就读于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现任三一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
Ⅲ 易小刚的个人简介
易小刚,男,1963年9月生,湖南武冈人,中共党员,长安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研究员级高工,博士生导师。1985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液压传动及控制专业。后就读于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又获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 ,现任三一集团总工程师、研究总院院长、博士后工作站站长。
易小刚长期扎根企业科研生产第一线,打破恐惧,大胆创新,致力于我国工程机械自主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的研究,为改变我国工程机械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并保持72米泵车世界纪录,2011年12月1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的“三一重工2011年度峰会”上,86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正式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认证官阿曼达·莫禅(Amanda Mochan)专程从美国前来,亲手将“世界最长臂架泵车”的证书交到了三一集团总工程师易小刚手中;发明世界首台三级配混凝土泵,满足了三峡工程等国内外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研制出世界第一台50MPa超高压混凝土泵,成功完成492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高楼的混凝土泵送。研制的系列混凝土机械产品出口92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世界第一。2011年,主持研制的62米泵车驰援日本福岛核电站。
主持22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他带领技术团队团结进取、大胆创新,作为技术创新平台主持人,“三一重工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奖)。个人获专利131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获湖南光召科技奖、湖南省优秀专家、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鉴于易小刚同志在我国工程机械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2010年被评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联合发文号召全省科技工作者向易小刚同志学习 。
Ⅳ 易小刚与梁稳根不和
那你有什么意见??
Ⅳ 易小刚的主要成就
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获奖者。
2012年主持的”混凝土泵车超长臂架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0年主持的“三一重工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主持的“混凝土泵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主持的“高速铁路干混砂浆搅拌站研究开发及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主持的“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施工关键设备与技术”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主持的“工程机械动力节能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主持的“SY系列混凝土泵车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Ⅵ 易小刚持有三一多少股份
直接在股票软件里的F10,里查看前十大流通股东就可以了。如果连前十大也没进去,查不查就没什么意思了。
Ⅶ 三一重工老总是谁是哪里的人
三一重工老总是梁稳根,湖南涟源人。
梁稳根,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涟源的一个山村里。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高级工程师。1983年至1986年在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曾任计划处副处长、体改委副主任。
1986年下海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1991年将企业更名为“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现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南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Ⅷ 三一重工老板是谁来着
三一重工的创始人是梁稳根。
1989年,梁稳根等创业团队筹资创立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在1991年更名为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1994年,三一重工的前身湖南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梁稳根在上个世纪90年代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基础建设带来的无限商机,带领企业通过20多年的自主创新,使三一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超过800亿元的全球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彻底打破了外资品牌垄断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竞争格局,极大提升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全球竞争力。
三一重工业务和产业基地遍布全球,在国内北京、长沙、上海、昆山、乌鲁木齐等地建有产业园,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建有海外研发和制造基地。
公司产品包括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筑路机械,其中泵车、拖泵、挖掘机、履带起重机、旋挖钻机等主导产品已成为中国第一品牌,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居世界首位。
(8)易小刚扩展阅读:
三一重工发展历程:
1989年,梁稳根等创业团队筹资创立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
1991年,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更名为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1992年,三一提出“双进战略”——进入大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工程机械。
1994年,三一重工的前身湖南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5年,湖南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三一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重组成立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公司混凝土输送泵、泵车实现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2003年,三一重工在中国A股成功上市。
2005年,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成功,为中国股改成功打响第一枪,并被载入资本市场发展史册。
2006年,三一重工落子印度,投建第一个海外研发和制造基地。
2007年,三一重工进军美国,投建第二个海外研发和制造基地。
2009年,三一重工签约德国,投建第三个海外研发和制造基地。同年,公司混凝土机械年销售收入超越德国普茨迈斯特,成为全球第一。
2010年,三一重工踏足巴西,投建第四个海外研发和制造基地。同年,三一正式提出将“国际化”视为“第三次创业”。同一年,三一重工履带起重机参与举世瞩目的智利矿难救援,赢得全球赞誉。
2011年,三一挖掘机销量超越所有外资品牌跻身中国市场第一。同年,三一重工以215.84亿美元市值荣登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市值500强。同年,三一重工62米泵车千里驰援福岛核危机,被赞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
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全球新领导者正式诞生。同年,三一重工与随车起重机巨头奥地利帕尔菲格签约成立合资公司。
2013年,三一重工海外销售收入实现108亿元,国际化进入全面盈利时代。同年,三一经营管理入选哈佛案例,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4年,三一重工旗下三一起重机公司与奥地利帕尔菲格公司实现交叉持股,国际化进程再进一步。同年,三一重工在上海中心大厦实现620米的混凝土输送,打破普茨迈斯特在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创造的606米世界纪录,“世界泵王”实至名归。
Ⅸ 三一重工泵送事业部的主要领导人
泵送事业部的董事长:易小刚
易小刚,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兼三一集团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常委,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委员,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优秀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工程机械产品研发与技术管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专利131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
主要兼职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湖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湖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副会长湖南省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届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和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成就
2010年主持的“三一重工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主持的“混凝土泵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主持的“高速铁路干混砂浆搅拌站研究开发及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主持的“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施工关键设备与技术”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主持的“工程机械动力节能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主持的“SY系列混凝土泵车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荣誉
2011年荣获首届“湖南省省长质量奖”。2010年荣获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荣获“湖南省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荣获“湖南光召科技奖”。2005年荣获“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专家”称号。2005年荣获“湖南省优秀专利发明人”称号。2002年荣获“湖南省优秀专家”称号。2001年荣获“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专利
2006年发明专利“一种静液压传动平地机”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专利号(ZL 01128595.8)2003年发明专利“振动轮的循环润滑冷却机构”获湖南省专利实施金奖。专利号(ZL 00225166.3)2002年发明专利“压路机振动轮”获湖南省专利实施金奖。专利号(ZL 99233883.2)2001年发明专利“混凝土输送泵高低压切换装置”获湖南省专利实施金奖。专利号(ZL 98230983.x)2001年发明专利“柴油机转速计算机自动控制装置”获湖南省专利实施金奖。专利号(ZL 99233099.8)人物故事
他用15年时间,主持和指导21大系列120多个规格产品的开发,突破了混凝土泵送、超长智能机械臂、工程机械节能、高速铁路板式无碴轨道等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一大批世界领先的核心产品。将三一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水泥砂浆车打造成国内第一品牌,市场占有率多年稳居第一。打破了国外混凝土机械长期以来的技术及价格垄断,使国内混凝土机械从1995年的95%依赖进口到目前95%的国产化,引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混凝土机械产销量世界第一,改变了我国混凝土机械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多次创造和刷新世界纪录。
他,就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兼泵送事业部董事长、三一集团总工程师、三一博士后工作站站长——易小刚。
Ⅹ 易小刚的主要贡献
他用15年时间,主持和指导21大系列120多个规格产品的开发,突破了混凝土泵送、超长智能机械臂、工程机械节能、高速铁路板式无碴轨道等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一大批世界领先的核心产品。将三一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水泥砂浆车打造成国内第一品牌,市场占有率多年稳居第一。打破了国外混凝土机械长期以来的技术及价格垄断,使国内混凝土机械从1995年的95%依赖进口到95%的国产化,引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混凝土机械产销量世界第一,改变了我国混凝土机械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多次创造和刷新世界纪录。
他,就是三一集团总工程师、三一研究总院院长、三一博士后工作站站长——易小刚。 时间回到1995年的春天,正是百花齐放、万鸟争鸣的美丽季节。刚刚成立不久即陷入困境、地处长沙县星沙镇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进入企业发展的瓶颈阶段。当时的三一重工仅有一种产品——HBT60拖式混凝土输泵,且由于技术性能不稳定,产品质量不过关,销售陷入困境,企业举步艰难。为了摆脱企业的困境,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考虑到专业技术人才是公司最缺乏的资源,于是在全国广撒英雄帖,八方招聘专业技术人才。
春夏之际,求才若渴的梁稳根费尽周折,终于在国家机械工业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找到了易小刚这位液压专家。1963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市一位教师家庭的易小刚,1985年7月以优异成绩从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被优先分配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回忆从1985年到1995年十年间在研究所的生活时,易小刚说:“今天成绩的取得,要归功于在研究所各位良师益友的无私教诲,要得益于在研究所打下的基础。”在那里他先后参与和主持开发了注塑成形机、液压抽油机等项目,获得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的多次嘉奖。作为由国务院重大项目办公室下达的“154吨矿用自卸车关键液压、气动元件国产化研究”项目4个子项目之一的课题负责人,分别获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危难之时显身手,一腔热血献三一
1995年6月,受命于危难之中的易小刚孤身一人从北京来到星沙,和刚刚成立不久就陷入困境的三一重工一道“垦荒”。住在民工们用水泥瓦搭建的工棚里,工作在脚踩黄泥的简陋车间内,周围全是黄土和荒山。晴天黄沙满脸,雨天湿漉难眠,白天与泥浆、沙石和油污为伴,夜晚与老鼠、蚊蝇、蟋蟀同眠。起步期间企业连差旅费都支付不起,易小刚拿出自己的资金作差旅费,梁稳根一狠心,将自己的5万元国库券卖掉作为企业技术改造的流动资金。习惯了在北京工作时人手一台电脑的易小刚,带着二三十位同事共用公司唯一一台电脑,碰上电脑要维修,他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数据。
从电脑操作到计算器“担纲”,易小刚没有半句怨言,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和雨靴,顶着炎炎烈日,一头扎在工地上,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南方的夏夜湿热多蚊,往往一个晚班下来,全身都是被蚊子叮咬留下的红肿。那时一般的技术员都实行三班倒,但易小刚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了尽快看到自己的设计结果,不分昼夜地守在调试现场。后来,他身边的技术人员实在看不下去了,轮流为他用扇子驱赶蚊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易小刚凭着自己的液压专长及机械、控制方面的扎实功底,本着吃苦耐劳,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对混凝土输送泵机械、液压、电气系统进行彻底改造,并把液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结合起来,解决了当时泵送高度低的问题,使得该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三一泵的国内市场得到迅速拓展。
随着一道道技术难题被攻破,易小刚觉得那个夏天并不是那么长。然而,他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又一道新的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公司此前推出的混凝土输送泵,由于泵送压力低,只能满足较低高度泵送的需求,高压泵的市场仍然被国外产品垄断。
易小刚决心研制高压混凝土输送泵,时值1996年春节,在北京的妻子十分挂念他,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催他回家过年,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从很远的工地上赶到办公室接电话时,通常都只有一句话:“就快回来了!”有一次妻子忍不住问他:“难道你就忙得多说几句话的时间都没有?”他强忍着在眼圈打转的眼泪,默默地放下电话后就又去了工地。
1996年10月,三一混凝土输送泵在首都机场新候机楼工地参加世界范围的混凝土输送泵现场比赛,获得第二名,仅次于德国大象泵。这不仅标志着三一泵靠质量赢得了市场,也标志着三一重工从此走出困境,同时提升了国产泵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地位。
然而,易小刚却并不满意所取得的第二名的成绩。他干脆把工地当作自己的家,一心扑在他所研究的项目上。直到有一次,他年仅3岁的儿子,因想念爸爸,哭着要妈妈抱着到公司看他时,他才放下手中的纸和笔,享受了一下儿子的亲吻。
1999年4月,三一HBT80C混凝土输送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大厦的现场施工中,成功泵送了300.8m的国产泵最高施工高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赢得 “泵王”的美称。
到1999年底,易小刚把泵送系统全液压换向、柴油机转速计算机闭环控制、全自动高低压切换等新技术应用到混凝土输送泵系列产品上,使得该产品成为国内品种最多、规格最齐全的产品。三一拖式混凝土输送泵迅速崛起,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公司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2002年11月,三一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在香港国际金隔中心创下单泵垂直泵送406米世界纪录。
2003年9月,亚洲最长臂架56米混凝土泵车在三一成功下线,标志着三一在泵车、臂架研发领域内已进入世界最先进水平。
2007年1月,三一成功研制出当年世界最长臂架66米泵车,并于当年9月成功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全球巡展获得巨大成功
2007年12月,三一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单泵垂直泵送492米,再次刷新最高纪录
2008年12月,易小刚带领他的研发团队,再次挑战国外强势品牌,72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成功下线,再次刷新由自己创造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2010年,研制出世界首台50MPa超高压混凝土泵,并承担上海中心632m泵送混凝土世界最高纪录的任务。
2011年3月19日,应日本方面求助,主持研制的62米泵车驰援日本福岛核电站。 桔子洲的枫叶红了又绿,湘江之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透过岳麓山茂密的丛林,是更加广阔的寰宇!秉承“一切源于创新”的三一人,在易小刚的带领下,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气魄,为中国工程机械“振臂”扬威。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中国泵车市场,中国企业只能生产32米以下的短臂架泵车,长臂架泵车市场全部被国外品牌占领,敢为天下先的易小刚决心研制世界一流水平的混凝土泵车。
1999年4月,易小刚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7米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泵车的核心部件就是臂架,由于当时中国没有掌握研制臂架的关键技术,37米以上的臂架只能依靠进口。国内同行有句名言,“要想臂架加长一米比登天还难”,当时国内同行根本没人敢想中国人自己能做臂架。
“一定要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臂架”。他满脑装满了臂架。一次,由于他太过于专注,几乎酿成大祸。那天,他自己开车出去查找资料,回来的路上,他只想着怎样解决臂架的负荷和抖动问题,全然忘记了自己还在开车,双手脱离了方向盘去比划尺度和距离,结果,车子撞在了路边的围栏上。好在车速比较慢,除了汽车被撞坏外,身体没有受伤。
经过5个月的奋斗,易小刚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人自己设计的37米臂架。11月,用该臂架组装的泵车投放市场,获得用户和社会的肯定。
此后,易小刚带领他的研发团队不断推出长臂架、高压力、大排量混凝土泵车。2001年3月,三一研制出当年国内第一长度臂架——48米臂架,标志着我国在泵车、臂架研发领域与国际知名制造商同步。
2003年9月,亚洲最长臂架56米混凝土泵车在三一成功下线,标志着三一在泵车、臂架研发领域内已进入世界最先进水平。
而就在56米泵车刚下线不久的200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三一。并殷切寄语三一人:“你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过去,希望你们齐心协力,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易小刚带领他的研发团队,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嘱咐,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创新发展,振兴民族工业的伟大使命之中。
2007年1月,三一成功研制出当年世界最长臂架66米泵车,并于当年9月成功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全球巡展获得巨大成功。
2008年12月,易小刚带领他的研发团队,再次挑战国外强势品牌,72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成功下线,再次刷新由自己创造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2011年3月19日,应日本方面求助,主持研制的62米泵车驰援日本福岛核电站。
易小刚带领他的研发团队以大无畏的创新气魄为中国工程机械“振臂”扬威。 “一台泵车要300多万,根本买不起;想技术合作,别人又瞧不上我们。没有自主创新,企业就没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我们的技术创新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谈及起步时的三一,易小刚实事求是地说。
当时中国的混凝土机械产品95%靠进口。作为民企的三一重工更是举步维艰,因质量不过关,产品大量积压,形势极为严峻。
易小刚一到长沙,就开始全心琢磨混凝土输送泵(又称拖泵)。为避开技术壁垒,易小刚改变思路,另辟蹊径。“别人用专用零件我们就用通用零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技术改进和集成。”
混凝土拖泵在进行高低压切换时,需要换接不同的管子。易小刚大胆设计了一个可以旋转90度的阀门,不料遭致了从工人到车间主任的一致反对:国外都是用管子,客户也没提意见,怎么能换呢?最后,还是董事长梁稳根拍板支持易小刚。终于,一个工作原理与原有产品完全不同的液压集流阀组设计出来了。企业的第一个专利也从此诞生。
“这不是很难的突破,只是思路的改变。”易小刚直言。抛开常规的模仿国外产品设计的路径,而是在国内外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这正是三一重工出奇制胜的秘密武器。 “有些人每天畏畏缩缩,好像创新离我们很远。其实,不是这样。”易小刚说。在他看来,这种对国外技术的恐惧实际上源于对“创新”本身缺乏正确认识。
在讨论技术问题时,有两句话易小刚是不允许技术人员说的:一句是“国外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这么做”,另一句是“国外没有这么做过,我们也不能这么做”。易小刚还会反问:“国外是错的,难道你也跟着错吗?”
“如果说我对我们这个团队有什么贡献的话,就是把我的这种创新思维不断地灌输到我们8000多人的研发团队里面,然后跟着我的研发团队一起,不断地去突破一个个的技术,解决一个个的问题。”易小刚说。
“创新,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一种胆量。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创新。”这就是易小刚理解的“创新”,现已成为全体三一科研团队的信条。
正是依靠这种持续不懈的技术创新,三一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尊严,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2011年3月,由易小刚主持研制的62米泵车驰援日本福岛核电站。在整个注水作业过程中,62米泵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东京电力公司对三一泵车的突出表现给予高度赞扬,表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一些日方人员更是亲切地称呼三一泵车为“大长颈鹿”。三一更是由此成为一张中国名片。三一重工在国际救援中的数次优异表现,使得中国制造开始撕下“价格低廉”、“质量低劣”的标签,大幅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并开始在被欧美长期垄断的机械制造产业擎起中国旗帜。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高度评价三一:“它不仅仅引领了泵车技术的发展,也引领了我们国家整个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在长沙亲手将自己的书法作品“科技造就三一,品质改变世界”赠予易小刚。这既是对三一集团科技创新品质的肯定,也是对易小刚这位科技企业技术领军人的不懈创新的由衷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