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民国法币
扩展阅读
股票交易员日志 2025-07-12 14:57:43
大多数股票价格多少 2025-07-12 14:56:34
智能炒菜机 2025-07-12 14:44:49

民国法币

发布时间: 2021-11-07 01:11:48

❶ 民国的钱为什么叫法币 法币的来历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外汇统制政策,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法币初期与英镑挂勾,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谈判后,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

❷ 中华民国货币为什么叫法币

民国法币,是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外汇统制政策,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法币初期与英镑挂勾,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谈判后,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 1948年8月19日被金圆券替代。

❸ 民国法币

法币是“法定货币”或“法偿币”的简称。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其强制流通使用的货币。其中,主币为无限法偿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为有限法偿币,国家实行限制铸造。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货币的名称。

旧中国长期采用银本位制,1933年4月“废两改元”以前,实际上是银两与银元并用。“废两改元”后,虽然货币得到统一,但国民党政府财政经济上的困难并未得到解决,英美两国为控制旧中国的货币权,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3)民国法币扩展阅读

中国以银本位为基础的货币制度改革实施不久,30年代初期的经济大萧条就席卷西方世界。由于经济危机造成国内严重失业,从1931年4月起,英、加、日、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度,实施货币贬值,企图以汇率贬值打开其他国家市场。

美国在这次危机中也受到重创,为摆脱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增加通货。而在金本位制度下,发行货币受到政府的黄金储备限制。权衡之下,美国采取了金银复本位制度。

❹ 民国三十五年壹万元法币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民国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1银元折合今人民币30元。

20世纪头30年以银元为本币(1根金条为10两,1两黄金相当于大约100银圆,1银元大约等于0.7两白银)从1912年到1936年24年间,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升降平缓、浮动不算大。

中华民国成立到20年代初,市场上通用的货币以银元、铜钱为多,而纸币(国币或兑换券)信誉不佳,还并未成为正宗。

20世纪头30年(1900-1930),以银元为本币(银本位)的币值是比较坚挺的,没有此后40年代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和“金圆券”那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因此可以对银元的实际购买力有相对稳定的描写。

(4)民国法币扩展阅读:

从1911年到1919年,1个银元可以买到30斤优质大米;平均每公斤猪肉12-13美分,1个银币可以买8磅猪肉;棉布每平方英尺10美分,一银元可以买到10英尺的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盐1-2美分每公斤。在这个时期,“1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40-50元。

从1920年到1936年,一银元可以买16斤大米;每公斤猪肉大约20角23美分,1个银币可以买4-5磅猪肉;棉布大约每平方英尺15美分到18美分。一银元可以买六英尺长的棉布。糖每公斤15美分,植物油每公斤20美分,盐每公斤3-5美分。在这个时期,“1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0-35元。

❺ 我想问民国期间中国用的法币和法国的一样吗

不同于法国法郎
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初由英国推动施行,改革结果,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美国企图通过白银政策攫取对中国币制的控制权,于同年12月变更购银办法,使世界银价猛跌。国民政府终于被迫使法币依附于美元,规定法币一元等于0.2975美元,外汇准备金分存于英、美两国。
民国初期,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有中国、中央、交通、通商、兴业、实业、四明、中南等银行发行的l元、5元、10元券,与银圆等值使用,以中国银行纸币流通量最大。

民国24年(1935)11月,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禁止银圆、铜圆流通。25年,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31年4月,又将原缴纳关税用的海关金本位兑换券(简称关金券)投放市场,以关金券1元抵法币20元的比值与法币同时流通。

民国31年7月起,法币由中央银行独家发行。随着货币贬值,至37年法币最高面额达500万元。37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规定以金圆券1元兑换法币300万元,停止使用法币与关金券。

❻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法币不值钱

原因:因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引发恶性通胀,导致法币急剧贬值。

法币是在中国1935年起由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的发行,结束了中国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银本位币制。法币后来因大量发行引发恶性通胀,在1948年由金圆券取代。

货币背景
国民政府在1928年北伐统一中国后,开始逐步施行货币改革,计划主要由宋子文及孔祥熙负责推行。最先步骤是透过行政命令,以官股入股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变相将其控制权改为完全国有(原先已是官方开办的银行,已是半官办)。加上国民政府原有之中央银行,国民党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银行业。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总统为讨好国内产银州的议员,在1934年通过“购银法案”,由财政部购入白银作为储备,顿时引起国际银价高涨。中国当时为第三大银本位国家,即时出现白银外流,通货收缩,引发利率急速上升,部分银行钱庄倒闭。于是货币改革成为国家理财当务之急。
货币结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

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1937年抗日战争前,法币的总发行量不超过14亿元。1937年抗战开始至1941年英美参战前,日本为破坏中国后方经济,在日占区强行以日本发行之货币收兑法币,再加上以走私物资套得法币,送往上海兑取国民政府的外汇。国民政府分别从英国及美国得到超过一千万英镑及五千万美元贷款,但仍不足支持法币汇价。至1940年起,取消无限制外汇买卖。于是法币的价值开始下跌。
对日抗战期间,财政支出增加,法币大量发行。到了战后已发行至5569亿元,比战前增加约四百倍。1946年后,法币的发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战胜利时的5569亿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三年间增加超过一千倍,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当时曾经有造纸厂以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而获利。宋子文为行政院长时,试图以金融政策稳定法币,抛售库存黄金购回法币。但因为法币发行量仍在增加而没有得到成果。1948年5月后,由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王云五被任为财政部长,开始筹划另一次货币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
货币评价
有人认为:由国家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亦是现代国家金融体制下应有的特征。法币发行,统一了国内的货币,而通货发行的控制权落在政府手中,国内白银等硬货币,亦因此集中到政府手上。对于时维持抗战时中国的财政,法币有不可少的功劳。但实施的实际效果是,官办的银行掠夺了民间的财富,使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

❼ 民国时为什么叫法币

法币是“法定货币”或“法偿币”的简称,法币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其强制流通使用的货币。人民币也是法定货币的一种。

民国法币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外汇统制政策,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法币初期与英镑挂勾,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

结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5月后,由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王云五被任为财政部长,开始筹划另一次货币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

1948年8月18日,政府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 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但由于滥发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大量城市中产阶级因此破产。

(7)民国法币扩展阅读

由国家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亦是现代国家金融体制下应有的特征。法币发行,统一了国内的货币,而通货发行的控制权落在政府手中,国内白银等硬货币,亦因此集中到政府手上。

法定货币是指不代表实质商品或货物,发行者亦没有将货币兑现为实物义务;只依靠政府的法令使其成为合法通货的货币。法定货币的价值来自拥有者相信货币将来能维持其购买力。货币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当纸币产生之后,法定货币实质上就是法律规定的可以流通的纸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法币

❽ 民国时期法币价值谁能详细告诉我。

现在这些法币的单张价格不高,主要还是依照品相和珍惜度来决定钱币的价格,市场价格:
一万,8——15元
一百,6——10元
二千,7——13元
一圆,10——25元
因为当时的货币发行量太大了,存世量现在也很大,那些都是机器印刷的钞票,都是一个样子,不像古代的铸币有个性。
年代久一点也不一定会好一点,比如乾隆通宝,普通品的单价就在3——5元一枚。但是作为纸质的钞票不易保存这点来讲肯定价格会有一定的上涨,不过它的上涨幅度不及珍惜币种的上涨幅度。

❾ 民国时期一个大洋兑多少法币

最高的时候是开始使用法币的时候1比1兑换,到后来由于美国的白银政策,法币开始与美元挂钩,法币开始贬值,最低的时候达到1比3亿,法币成了废纸。

(9)民国法币扩展阅读:

简介:

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一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外汇统制政策,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法币初期与英镑挂勾,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

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谈判后,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

背景: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蔓延范围之广、破坏程度之深、拖延时间之长,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空前的。

到了1931年,因危机的深刻化,引发世界金融大危机,老牌金融帝国英国也宣告停止金本位。以此为起点,各国展开货币战争,建立于一战后繁荣基础上的国际货币体系,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日本趁一战之机大力扩张,可是,各国高筑关税壁垒,逼得日本不得不以贬低汇价的方式来打进别国市场。加之英国放弃金本位后,日货在中印市场受到严重威胁。日本便在1931年12月13日宣布禁金出口,使日元在国际上成为不兑换纸币。

一战后的美国,既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也是世界存金数量最多的金元国。战后的经济复苏使一般资本家误以为世界经济将会永久繁荣,他们疯狂投资、扩充生产,因此金融骤形放松,形成信用过度膨胀。美国政府为缓和金融恐慌和避免黄金外逃,宣布禁金出口。

英日放弃金本位后,其商品大肆侵入各国市场,美国受到很大打击,为保持国内外商品市场起见,也不得不于1933年4月放弃金本位。美国的举措引起世界币制更加混乱,各国间的货币战争趋于尖锐化。英美日各自运用自己的货币政策,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火拼。

英美两国都希望能争取和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它们虽然企图以货币贬值来挽救国际贸易上的失败,但又不能专为维护贸易利益而牺牲金融上更大的利益。日本的金融势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它毫无顾忌地抑低币价,以求输出贸易的扩大。

因此,在当时的世界货币战争中,日本在贸易上是唯一的胜利者。在这场西方各国竞相减低币值、贬低汇价,以增进输出、减少输入的打斗中,中国出口贸易饱受西方国家的侵夺,出口货物数量减少,价格低落,致使国内种植制造以及农工商业为之不振。

中国国内市场上,由于各国不合理的汇价影响,进口货物廉价出售,极大地压迫着中国农业、工业品的市价。金融紧张的状况随经济危机的进展愈益严重,加之垄断全国金融的目的和野心,这些驱动南京国民政府从根本上考虑中国的币制改革。

❿ 民国时12000亿法郎折合人民币

法币是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的货币,无法与人民币进行兑换。

法币流通时期,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一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外汇统制政策,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

(10)民国法币扩展阅读:

在中国的法定货币改革过程中,英美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争斗,其结果对法定货币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日本希望中国永远贫穷落后。它反对中国的任何创新,始终对法定货币政策持破坏性和敌意态度。

硬币改变日本前夕银波,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试图消除中国的金融货币体系,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打拉,把“中日合作”和“力”的两面政策,试图排除英国的力量,美国在中国,然后在中国完成,第一个是中国北方的经济控制和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