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天中上午、中午、下午各是几点到几点
上午——早上八点到十二点。
中午——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中午12时左右,为一天的正中。太阳在子午线上方时。
下午——正午十二点到十八点。
傍晚——18:00-20:00。靠近晚上的时候。日落不见而天色未黑,天色先黄后暗,所以亦称“黄昏”。指日落左右的时间,即日光至晚上的过渡时刻。
(1)正午是几点扩展阅读:
十二小时制是一个时间规则把一日二十四小时分为两个时段,分为上午和下午。
每个时段由十二个小时构成,以数字12、1、2、3、4、5、6、7、8、9、10、11依次序表示。上午时段由午夜至中午,而下午时段由中午至午夜。
目前,十二小时制仍然是大多数指针式钟表显示时间的方法,注意钟面上数字没有0,但有12,所以起点是12。24小时制的0:30,在钟面上读成12:30,再加meridiem进行区分上午下午。
Ⅱ 正午时候分,指的是几点
午时,是一个时辰,用现在时间就是两个小时,正午时分,就是中午十二点和一点。
Ⅲ 正午和正子时分别是几点几分
午时: 11点-上午13点
正子时是夜里24点,正午时是中午12点。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生活之美,被古人融入十二时辰点点滴滴。吃货的十二时辰,北京十二时辰,杭州十二时辰、晋江十二时辰,珠海十二时辰,大理十二时辰,高校十二时辰。
(3)正午是几点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每一时辰的前一小时为初,后一小时为正。比如7时叫辰初,8时叫辰正,9时叫巳初,10时叫巳正。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分12秒。俗话说“女孩难得午时贵”,意思是说午时出生的女孩是最为好命的。
又传说子时、寅时、辰时、酉时这四个时辰出生的人必定人中龙凤,日后必能成大事,有成为达官贵人的好命。破晓是指早晨刚开始发亮,朝阳或好似朝阳发出光亮,他并不是精确的时间名词而是一个时刻。一般是4、5、6点钟天刚亮的样子。
Ⅳ 正午是什么时辰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正午指中午12点,属于午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此时太阳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Ⅳ 正午是几点
12:00
Ⅵ 正午是几点
正午指的是中午的十二点。在古时候有午时三刻这一说法,这里的三刻指的是四十五分钟,而一刻十五分钟这个说法是出自《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除了一刻钟之外,还有一盏茶、一炷香等的说法。
相关说明
唐 李廓 《夏日途中》诗:“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一:“猫眼早暮则睛圆,正午则如一线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人又言二月朔日正午有日华,而人愈不得见。”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Ⅶ 正午的时间是几点
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故正午指12点。
正午出处:
唐 李廓 《夏日途中》诗:“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译文:
树林夹着炎热的道路,中午时候路神行人稀少。
古代计时法将一天一夜分为十二时辰,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计时方法(记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记时方法包括日期规划和时间规划。日期规划,就是编制行事历明确日期;时间规划,就是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是编制行事历的基石;同时编织行事历的方式,同样反作用于时间的规划。本词条主要讨论时间规划。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十进制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因此早期的历法、时间才用了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太阳历;十时辰制,则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时辰的使用早期,选择了若干关键性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的节点,帮助人们认知时间。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使用数字、或天干等代码来表述。
据《隋书.天文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为: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个时间节点,逐渐转变为夜间安全巡逻时的附加授时节点,称为五鼓、五更,一直延续到清末。
以上内容参考:古代计时_网络
Ⅷ 正午时分准确是几点钟
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故正午指12点。
正午出处:
唐 李廓 《夏日途中》诗:“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译文:
树林夹着炎热的道路,中午时候路神行人稀少。
古代计时法将一天一夜分为十二时辰,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8)正午是几点扩展阅读:
午时三刻
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但是这种午正三刻并非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最接近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是午初三刻,即现在的十一时四十五分。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时三刻约当日11点45分。北京午时三刻时西安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正当空,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此时,正是大气、地表、云层等接收了太阳辐射,从而使周围环境温度大幅上升的时候。
Ⅸ 中国黄历正午时是几点钟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代替,这是中国文化非常独特的地方。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zi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chou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yin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mao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si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wu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wei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xu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hai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Ⅹ 几点的时候才算正午
现在普遍认为是中文12点算是正午,但在古时因为一个时辰为2个小时,那是的正午认为是11点到下午1点中期间为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