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稷坛的建筑含意
社稷坛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的西北侧,与天安门东北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相对,一左一右,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坛上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袭社稷的大礼。历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将自己比作“天子”,将社稷象征国家构成的基础,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举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师、献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坛四周有三重围墙,内墙四面各辟一座汉白玉门,名“棂星门”。中间一道名“坛墙”,坛墙与外墙之间,北有拜殿和戢门,西有神库和神厨、宰牲亭等。
Ⅱ 《周礼》上规定"左祖右社",因此太庙在西,社稷坛在东对吗
古代是左东右西,所以是太庙在东,社稷坛在西
Ⅲ 关于社稷坛的由来有怎样的说法
社稷坛建于1420年。社稷坛早期是分开设立的,称作太社坛、太稷坛,供奉社神和稷神,社神就是土地神,稷神就是五谷神,后社稷坛五色土的传说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人们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做“稷”。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为“土神”;谷物众多,不可遍及祀,故封谷立‘稷’,“稷”为“谷神”之长。
Ⅳ 社稷坛的五色土指的是哪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方位!
社稷坛是正方形的三层高台,以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坛上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五色土象征着一个泱泱大中华,东边是海,西边是白色的沙,南边是红土地,北边是黑土的故乡,而中间,就是黄土高原。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
明清时期,每逢大祭举行之前,都要将坛面上的土进行更换。明代从河南取黄色的土;从浙江、福建、两广地区取红色的土;从江西、湖广、陕西取白色的土;从山东取青色的土;从北京取黑色的土。从全国三百多个县,各取土百斤,从四面八方运往京城。
(4)社稷坛扩展阅读: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种颜色的土壤,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社稷坛是古代帝王江山社稷的象征,因此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
现在保存最为完好的社稷坛是北京紫禁城内的明清两代社稷坛(北京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内)。五色土的华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华夏五帝(青帝伏羲、赤帝神农、黄帝轩辕、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等等。
Ⅳ 社稷坛是怎样建造的
在拜殿之南即为社稷坛。社稷坛台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方台,四出陛,各三级,总高近1米。自下向上逐层收缩。每层用白石栏杆圈围,中间填足三合土。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的四周砌墙,东西南北各辟一座棂星门。
社稷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宇墙每边长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
Ⅵ 社稷坛的古建筑是怎样的
社稷坛所在之地原是辽金时代燕京城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长寿兴国寺。到了1420年改造为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地方。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有戟门、拜殿、社稷坛及附属的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多是明代永乐年间修建。社稷坛的正门位于东侧,南、西、北不设门。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约16万多平方米。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通面阔20米,进深7米,明间为仿木绿琉璃重昂五踩斗拱,三座门均为拱券式。
东、南、西各辟一拱券门亦为砖石结构的黄琉璃歇山顶,面阔12米,进深7米,仿木绿琉璃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
最北为戟门,明代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室外彩画为金龙和玺。
清代这里是社稷坛的正式宫门,门内两侧的3个门洞里分别陈列24支大铁戟,共72支。大戟门的铁戟,是1丈1尺长的“银镦红杆金龙戟”。将这种金碧辉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红木架上,排列于宫门左右,既壮丽,又威严,是封建帝王显示威严的一种陈设。
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它是一座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的华丽殿堂,明初修建,也叫祭殿或享殿。该建筑始建于明,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
室外为和玺彩画,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点金彩画,殿内为彻上明造,无廊步,歇山角梁与采步金和下金檩相交于垂柱,这是明代无廊殿座的结构特征。
殿中所有梁架、斗拱全部外露,并彩绘装饰,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该殿是为雨天祭祀而建的,没有雨时,均在殿外坛上祭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始建该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按照典章,社稷坛内不应设飨殿,因为它所祭祀的是土地神和五谷神,土地必须承受风雨霜露以接天地之气,才能生长五谷,所以“社稷之礼坛而不殿”。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的社稷坛,就只设坛不设殿。即使偶遇大雨,衣冠和坛台的祭品被雨水淋透,也不敢随便动弹。
后来很多大臣建议增建一座飨殿,朱元璋怕惹恼了上天,“天地之气”不接,没有建殿,只是改为若祭日逢雨,就在宫内斋宫遥祭。
明代永乐年间,朱棣在北京营建宫殿坛庙的时候,社稷坛的制度与南京同,只在坛台北面多建了—座殿宇,平时不用,只在风雨时在殿内面向南方的坛台设供行礼,故此取名拜殿,这个仪礼直至清末。
在该殿之南即为社稷坛。社稷坛台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方台,四出陛,各三级,总高近1米。自下向上逐层收缩。每层用白石栏杆圈围,中间填足三合土。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的四周砌墙,东西南北各辟一座棂星门。
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宇墙每边长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
西南除社稷坛、享殿、戟门外,在内坛墙内还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其西边内坛墙处开一栱门,通墙的宰牲亭。
宰牲亭位于坛墙西门外南侧,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亭东南有一井亭。
其外有垣墙一重,接于西坛墙,在北墙正中有砖石结构琉璃发券门一座,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檐下有仿木绿琉璃三踩斗拱。
外坛墙周长约2000米,天安门内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东向,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端门内西庑为社左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社稷坛东北门在午门前阙右门之西,原为黄瓦三座门。
拜殿西南方向,人们便可见到一座八角石亭,名叫“兰亭碑亭”,它原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处,后来才移到这里。
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亭内置有兰亭碑。兰亭碑上刻有曲水流觞图,背面有乾隆写的诗文《兰亭诗》,亭匾名为“景自天成”。
亭中8根柱子上分别刻有一些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柳公权所作的《兰亭诗》,它们笔锋遒劲有力,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社稷坛内还有许多古柏,它们大多是明代建坛时所栽,古木虬枝,是祭坛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槐柏合抱”树,是一对槐树和柏树相抱而生,枝繁叶茂,蔚为壮观,为园中别景。
Ⅶ 社稷坛祭祀是什么
社稷坛,就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这种对社稷的祭祀由来久远。
现存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其前身便是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时期所建的社稷坛。说得更精确一点,这种铺填五色土的社稷坛,实在应该叫“太社稷坛”或“太社坛”。据有关明代的史料说,这种太社坛在明代先后有三处:一在南京,一在中都,一在北京。公元1367年(洪武前一年)落成的南京社稷坛,原是东西对峙的两坛,社稷分开。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故让礼官奏议,于是太社坛才改在午门的右方,社稷共为一坛。永乐时北京社稷坛所遵照的,便是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制式。现存北京的这座太社坛仍是一座方形大平坛,这便是明清时祭祀社稷的拜殿,其实整个公园园地原来都属于社稷坛。
那么社稷坛祭祀究竟源于何时呢?据有关史料来看,自汉以来直到清代,社稷坛的建筑几乎都以周代作为依据。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掌管国家祭祀的大宗伯就掌有“以血祭社稷”的职责;又有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负责社稷坛的建立;在祭祀的时候,鼓人“以灵鼓动社祭”,敲击一种名叫灵鼓动的六面鼓动;舞师“教帗(fú)舞,率而舞社稷之祭祀”,领头者用一种柄上系着五色缯的名叫帗的舞具,跳一种称做帔舞的舞蹈。不难看出,祭祀社稷的活动在周时的确是隆重而热烈的。
尽管这样。人们却认为对社稷的祭祀不是从周朝开始的。《史记·夏本纪》写道:“尧崩,帝舜……曰:汝其往视尔事矣。……禹乃行,相干宜所有以贡。”《尚书·禹贡》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贡五色土。”前人普遍认为,《禹贡》中徐州所贡的这五色土,便是舜时铺填社坛的所用之物。《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晋大夫蔡墨答魏献子问时,说:“后土为社,……柱为稷,自夏以土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无怪乎《汉书》在述及汉时对社稷的祭祀时要说“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了,这个“尚”,就是久远之意,夏禹呢,不过是“遵之”而已。
太庙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祭祀社稷的呢?《白虎通义》的记载是后代学者普遍接受的。《白虎通义》的《社稷》篇是这样总结前人的看法的:“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地。”成书年代比《白虎通义》稍早一些的《孝经援神契》也说:“社,土地之主;稷,五谷之主。……土地广博,不要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五谷众多,不可遍祭,稷乃原隰(xí)之中能长五谷之祇(qí),故立稷而祭之。”这一看法根据我国古代地貌学的观点,把土地划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称为“五土”),它认为,原隰(即湿润的平地)不过是五土之一,而社却是五土的总神,因而人们说社时就可以代表稷,社稷也就又可简称为社,祭社也就是对社稷的祭祀。由此看来,人们对社稷的祭祀的确是出自对养育自己的乡梓国土的感激之情。
不少人曾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古代对社稷的祭祀只是帝王的事。这实在是一个误会。从其他史料印证,《礼记》中关于社稷坛建置的记述还是相当可信的。《礼记·祭法》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祖,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这里,群王所建立的最高等级的太社,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色土。五色,正是五方的象征。据称,在未实行郡县制之前,君王要分封诸侯时,便依封地所在方位从太社坛上取一撮色土赐与该诸侯,然后诸侯再将它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自然这社坛也就不能再有五色土了。至于更下一级置社时所立之坛,当然也就只能用本土的泥土了。既然大夫以下要成群立社,国君在仲春仲秋之时还要“择元日,命民社”,这样民间便以祭社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居民的社会组织,这组织也叫“社”。立社不仅要封土为坛,而且还要各栽其土所宜之树,这树也是社的标志。《论语·八佾(yì)》载,哀公问社于宰我时,宰我回答说:“夏后氏以松,殷人经柏,周人以栗。”不少学者认为,这松、柏、栗,便是立社时宜栽的树木。《庄子·人间世》讲述的匠石在齐国曲辕所见的其大蔽牛的栎社树,抑或正是周初立社时所植栗树的别种。《礼记·效特牲》还说:“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粢(zī)盛”。意思是说,在称做社日的会堂主这一天,全社里的人都要出来参加会堂主的活动;为了准备会堂主所用之牲,国中之人都参与了跟社猎有关的劳作;为了供给祭社需用的谷物,农家一起凑集了必需的粮食。
至于民间为祭社而建立起的组织——“社”的规模,汉代《风俗通义》和《说文》都曾引用前人的解释:“二十五家为社。”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别的资料也有说十二家、五十家、乃至一百家的。汉时,民间就自发组织过不少不合规定的私社,因而才有官方禁止自立私社的命令。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描述祭社这天民间风俗时这样写道:“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láo),为屋于树下,先祭社,然后飨其胙(zuò)。”说的是社日这天,住在一起的左邻右舍邀约在一起,各自凑上一些祭社的肉食和米酒,在树下搭起了棚屋,一起祭祀了社稷之后,或者各分一些祭品,或者兴高采烈地会餐一顿。
社日民间活动最普及的时期,大概应推唐宋,这时的社日简直成了民间的盛大节日。社日来临时,各社便杀鸡宰猪,到了祭祀的时候,几乎全社人都要出来参加庆祝活动。这天还有一种专为社日准备的社饭,有专为社日准备的社糕社饼。那时除了做社日的活动外,几乎其他事都不干了,连妇女也停下了手中的针线活,当媳妇的还可以回娘家。农村里,同社人的聚会饮宴更为引人注目,社鼓神鸦,优扬处处,畅饮欢歌,热闹非凡。孩子们这天也无须再念书,当然更是欣喜若狂,外公姨舅们还要送些葫芦儿、枣儿之类零食,还要玩一种名叫斗草的游戏。社日这天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太阳西斜,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老百姓的这些欢乐,自然也引起了接近民众的诗人的极大兴趣,如唐代的杜甫、韩愈,宋代的陆游、范成大等,都在他们的诗中描写了社日的盛况。而这社日邻里的会集,也就是现在的“社会”一词的起源。
由于战事频仍,民生凋敝,再加上统治阶级对民间集社集会的钳制,宋以后,民间的社日活动便开始走向衰落,以致到了最后,百姓所用的社稷坛竟然变成了广布全国的土地庙或土谷祠,不过民间社日的娱乐活动,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如鲁迅先生《社戏》一文所描写的,就是清末江南地区的社日生活。
Ⅷ 社稷坛是明清两朝皇帝干什么的
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神)之处,现为中山公园。
社稷坛的位置是按照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国都布局"左祖右社"的规矩而安排的。"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这就是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这就是社稷坛。
社稷坛建于永乐十九年,一直作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的场所。清帝退位后,社稷坛闲置疏于管理,守坛的人在坛内饲养猪羊,许多地方被用来种植苜蓿作为饲料。
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开始募集捐款,准备将其辟为公园。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称中央公园,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它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
Ⅸ 社稷坛主要用来做什么
坛的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一座汉白玉棂星门,倍显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做是国家的象征,并自认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举行祈祷仪式。
Ⅹ 社稷坛的历史
社稷坛,它所在的地方,唐代是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辽代扩建为兴国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内,改叫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万寿寺的基础上建起了社稷坛。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地方。
此地曾是辽、金城东北郊的兴国寺。元代扩入元大都城内,改名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定都北京时,在紫禁城东西两侧建太庙和社稷坛,清因之。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场所。民国之前,社稷坛基本上没有变化,辛亥革命后,社稷坛的祭祀功能和原有的象征意义都消失了。民国三年(1914年)内务总长朱启钤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在南面辟一门(今中山公园南门),后又在西辟一门(今西门)。民国四年(1915年)将原在礼部的“习礼亭”迁建于园内,民国六年(1917年)从圆明园遗址移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兰亭八柱”和“兰亭碑”。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坛北的拜殿停灵,1928年改拜殿名为中山堂,以志纪念。同时,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增建了一些风景建筑:东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西有迎晖亭、春明馆、绘影楼、唐花坞、水榭、四宜轩,北有格言亭等,以适应新的功能要求。1929年在中山公园内成立中国营造学社,这是影响中国建筑学科发展的大事;1942年7月建中山音乐堂。还将戟门改为电影场,后为革命图书馆,现为全国政协的会议厅。新中国成立后,公园曾多次修葺,又增添了一些大型文娱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1957年-1999年对位于内坛的中山音乐堂多次进行改建和扩建,其位置在内坛墙内,破坏了历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