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赵锡田
扩展阅读
股票基金160314 2025-07-03 20:03:06
和顺股票代码 2025-07-03 20:00:11
艾迪康 2025-07-03 19:31:58

赵锡田

发布时间: 2021-11-21 22:57:18

1. 华野4小时全歼敌人一个师,生俘师长一名,这对中野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随着解放战争爆发,由于东北处于战略地位,因此当时国共双方都将主力军调往东北参与作战,这样一来各大解放区的兵力空虚问题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了更加机动灵活的作战,各个野战军的兵力配置,作战任务等等就成为了重要考虑,不过虽然处于逆风局,但是各个野战军仍然还是打出了自己的威风。

1947年12月25日,天降大雪,虽然天气比较寒冷,但是飘下的雪花却为我军的行动起到了很好的掩护作用,但事实上风险并不是没有,被包围的整编第三师原本就是新组建起来的部队,战斗力薄弱,为此他们经常发射照明弹,有部分照明弹落下来,甚至引燃了附近一片草地,甚至为了咋呼,还故意大声呼喝。

在漫长的两个小时时间里面,我军的潜伏也相当不容易,甚至差点以为自己已经暴露了,但好在我军素质比较高,在紧张了一阵以后,最终稳定下来,等到发动总攻的时候,该团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扑向了敌人,经过4小时激战,被包围的敌人整编第三师再一次全军覆没,师长路可贞被俘,同时此战过后,蒋介石立即命令进攻中原野战军的13个旅抽调出来,极大地缓解了中野的压力。

2. 赵锡田的赵锡田

1937年5月授陆军少将,时年29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军第三师副师长、师长,第三十六师师长。
1941年1月率三十六师参加皖南事变围攻新四军部,生俘新四军军长叶挺。1944年6月任第一〇〇军副军长。
1945年2月任第十军军长。先后率部参加南昌会战、第一及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其中以常德攻坚战和衡阳保卫战战功显著,所率第三师和第十军是蒋系中央军中能攻善守的著名抗日部队,并参加远征缅甸对日作战,有卓越的战功。
1946年初起任由第十军改编的整编第三师中将师长。时年38岁。同年6月参加全面内战,进攻我苏中解放区,配合张灵甫的整编74师占领淮阴淮安,对我苏中新四军有一定的杀伤,1946年9月6日,所部被华中野战军于定陶战役中全歼被俘,事后,赵锡田的夫人许文丽(顾祝同夫人许文蓉胞妹)向南京国防部哭诉,指责刘峙见死不救,南京各界为之震惊无不对她表示同情,蒋介石愤怒了,将刘峙等高级将领全部革职。
1947年2月,赵锡田和被俘虏的3000余名整3师官兵全部释放回家,赵锡田受中共委托,回到南京和妻儿团聚,并争取自己的老部下率部起义,不久,赵锡田因对共产党表示感谢,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一度入狱。
1949年,赵锡田拒绝顾祝同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和妻儿一道到南美巴西定居。1991年回祖国大陆探亲。

3. 解放战争中中原野战军(二野)有什么战绩

解放战争中中原野战军(二野)的战绩:上党战役、定陶战役、巨野战役、巨金鱼战役、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

上党战役,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前身太行纵队在南进途中,首先攻克襄垣,打了一场漂亮的序幕战。接着,作为主攻尖刀,在战役发起后,勇猛攻克城防设施较坚固的屯留,共毙伤俘国民党军3100余人,首战告捷。在佯攻长治,积极打援的战斗中,太行纵队作为右翼主力,采用“层层剥笋”的办法,白天用冷炮冷枪杀伤对方,夜间利用塄坎死角接近对方,发起突袭,打了一场堪称经典的磨盘垴战斗。

定陶战役,作为左集团主力之一,在围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三师残部的战斗中,活捉该师师长赵锡田,取得辉煌战果。延安《解放日报》评论定陶战役:“是继中原我军突围胜利和苏中大捷之后的又一次大胜利。”

巨野战役,作为三把攻坚尖刀中最锋利的,先后在曹垓、东西蒋庄、章缝集与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十一师激战。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与国民党军王牌部队的第一次真正交手。在这次战役中,第三纵队的战果最大。

巨金鱼战役,作为攻坚的三把尖刀之一,首先攻克城墙厚实的巨野城;接着,冒雪南下鱼台打援时,在野外吃掉敌人两个团;然后,与第六纵队在金乡以西歼灭汉奸张岚峰一个旅;最后,第三纵队乘胜攻克成武县。此役奠定了第三纵队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头等主力的地位。

鲁西南战役,作为刘邓大军的主力之一,奉命与第二纵队联合在羊山集围攻国民党军王敬久集团的主力整编第六十六师,经过12天恶战,全歼守敌,并协助第二纵队俘获敌师长宋瑞珂。羊山集恶战,是刘邓大军经历的最激烈、最残酷的战斗。第三纵队的攻坚能力在血战中进一步提高。

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进行张家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师师部及第六十二旅5300余人,取得了纵队第一次消灭国民党军一个正规旅以上的胜利,也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来首次大捷,对巩固、发展皖西根据地和坚持大别山斗争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淮海战役,在宿县攻坚战中,第七旅主攻宿县东门,40分钟即攻入城内。第九旅在西关助攻时,奋勇爆破登城,直插敌阵地纵深,对主攻方向起了积极配合作用。在双堆集围歼战中,第三纵队参加西攻击集团,第七旅与敌第十军三争马围子,血战七昼夜,全歼马围子守敌。最后围剿黄维兵团残部时,第七旅活捉黄维。

渡江战役,第十一军突破铁板洲、鸭儿沟、玉板洲等处的国民党军长江防线。然后直插浙赣线,行程750余公里,主要战斗40余次,歼国民党军2.5万余人。

进军大西南,在重庆战役中,先是作为战役左集团的主力尖刀,从正面突破敌川湘鄂边防线,为歼灭宋希濂、罗广文集团作出了突出贡献。然后从重庆对岸强渡长江,在友邻配合下,一举解放了这座西南重镇。接着,参加成都战役,作为东线攻坚的两把锋利尖刀之一,解放简阳,逼近双流、新津,并迫使国民党军第十八兵团残部投降。因战功卓著,第十一军成为第二野战军和全军第一流的、战斗力最强的王牌军之一。

(3)赵锡田扩展阅读

1948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 3个兵团。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军。第二野战军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部队230万人,消灭国民党土匪武装部队100万人,共计歼敌330万人;

第二野战军骁勇善战,是一支善打硬仗、令敌闻风丧胆的雄师劲旅。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野战军。

解放战争中,第二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贺龙、陈赓、王树声、李达、杨勇、陈锡联、王近山、陈再道、谢富治、苏振华、杜义德、周希汉、李成芳、王秉璋、曾绍山、秦基伟、张国华、刘金轩、李德生、尤太忠、向守志、吴忠等人指挥下,各部纵横中原,转战西南,破击陇海、平汉路,千里挺进大别山,三大战略决战之后,又历经渡江战役、两阳战役、成都战役、滇南战役和昌都战役等重大战役。

4. 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有哪些

胡三余中将 国民党炮兵司令;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汤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黄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韩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廖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康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文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张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李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钟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参谋长;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方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王凌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郭一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黄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师长;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李以劻中将 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徐钟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汪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胡靖安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王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李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唐保黄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51师师长;李用章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兼7师师长;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刘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胡晋生少将 国民党第52军25师师长;郑明新少将 国民党第52军副军长兼195师师长;周由之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31旅旅长;刘振世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参谋长;李奇亨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副师长;李友尚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参谋长兼整编45师参谋长;万壑涛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副参谋长;徐其昌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隰可庄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副参谋长;萧本元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师长;杨维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参谋长;李资深少将 国民党交警第8总队总队长;游凌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参谋长;沈澄年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师长;林曦祥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副师长;王檄暅少将 国民党第34军73师师长;沈瑞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曹近谦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参谋长;罗辛理少将 国民党第2绥靖区参谋长;晏子风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师长;唐孟恪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副师长;胡景瑗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213旅旅长;奇玉山少将 国民党伊克昭盟警备司令;龙矫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3师副师长;王世高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万又麟少将 国民党第17军48师师长;李子法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4师师长;郑继周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贺奎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副主任兼冀热辽边区副司令;黄炳寰少将 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兵站总监;殷开本少将 国民党第93军参谋长;李文昭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参谋长;黄文徽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88师师长;邹玉桢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景阳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18师师长;李长雄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黄建镛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暂编54师师长;余辉庭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参谋长;顾心衡少将 国民党第28军副军长;杨焜少将 国民党第9兵团参谋长兼新3军副军长;文小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陈时杰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李定陆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参谋长;许颖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14师师长;杨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50师师长;张羽仙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169师师长;罗莘莍少将 国民党第52军195师师长;罗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22师师长;张麟阁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新编骑兵司令部参谋长;李嵩少将 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董汝桂少将 国民党第4绥靖区参谋长;杨自立少将 国民党第44军162师师长;宋健人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参谋长;武之棻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雷秀民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师长;张泽深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黎天荣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代理师长;杜辅廷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参谋长;杨萌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副军长;崔广森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盛超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63师师长;韦德少将 国民党第64军副军长;袁庆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军长;李日基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军长;高宪岗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参谋长;魏翱少将 国民党第7兵团参谋长;杨伯涛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军长;刘德溥少将 国民党第49军副军长;陶修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陈文瑞少将 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彭定一少将 国民党东北守备第1总队总队长;汪匣峰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军长;李家英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副军长;陈玲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5师师长;张光汉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7师师长;陈远湘少将 国民党第41军副军长;郝勤福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参谋长;张惠源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258师师长;王宪章少将 国民党新编骑兵第4师师长;覃道善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张文心少将 国民党第8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王岳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副军长;吴庭玺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参谋长;夏建勋少将 国民党第10军114师师长;杨维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副军长;冯梓少将 国民党第35军101师师长;田士吉少将 国民党第35军参谋长;贾璜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成于念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参谋长;靳书科少将 国民党察哈尔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李思温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10师师长;韩天春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1师师长;郭跻堂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9师师长;王元直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王昌奎少将 国民党第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周穆深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参谋长;梁岱少将 国民党第14军参谋长;尹钟岳少将 国民党第18军118师师长;温汉民少将 国民党第35军269师师长;王屏南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新编44师师长;吴宗远少将 国民党第14军85师代理师长;许长林少将 国民党第77军副军长

5. 解密《亮剑男主李云龙的历史原型到底是谁

《亮剑》这部电视剧相信大家都看过,剧中的主人公叫做李云龙,他大字不识,却智勇双全;他屡出奇兵,令敌人闻风丧胆;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他,充满着铁血军人不计生死、压倒一切的霸气。他的原型正是十二军的老军长——王近山。王近山军长被邓小平称为“一代战将”,更被人称叫“王疯子”。今天带来的故事就是——“王疯子”的军令状。
1946年,山东定陶,战云密布。8月29日,刘伯承、邓小平正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墙上挂着一幅30万大军经过态势图,蒋介石调集了14个师32个旅约30万人兵力,向我冀鲁豫地区发起进攻,而充当急先锋的,正是号称蒋介石手下“三剑客”之一的整编第3师师长赵锡田。此时,刘邓大军刚打完陇海战役,战士们缺衣缺弹,部队十分疲惫、急需休整。况且在鲁西南地区,刘邓大军也只有4个纵队,加起来兵力不过5万。5万打30万,弄不好,将会血流成河啊!这一仗是打还是退?打!如何打?谁来打?在场的陈再道、陈锡联、杨勇等战功赫赫的二野名将,都沉默不语。会场一片肃静…。
这时,6纵司令员王近山,猛的战起来,一拳砸在桌子上说:“打!我主张打!比起2纵、3纵、7纵来,我们6纵最年轻,拿我们去拼是值得的。只要主力纵队能保存下来,冀鲁豫解放区就能坚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号、二号首长,我王近山今天立下军令状,不消灭赵锡田,我就不回来见你们!我们六纵要求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坚持打!如果纵队打剩一个旅,我当旅长;打剩一个团,我当团长;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全纵队都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王近山的一番话,句句铿锵,字字千斤,让与会者们热血沸腾,就连一向沉稳的邓小平也激动地把手向空中一劈:“近山,你打,你大胆打,我支持你!”
王近山誓死立下军令状,诸位将领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军令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责任担当、意味着流血牺牲、更意味着完不成任务就得掉脑袋!但王近山将军,却在危难关头勇挑重担,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啃硬骨头的誓言。带领部队,诱敌深入,节节抗击,经过三昼四夜血战,全歼敌整3师,活捉中将师长赵锡田,战后受到党中央、毛主席通令嘉奖。
危难之时,豁得出去,敌众我寡,敢于亮剑。这样的铿锵誓言让人振奋;这样的血性胆气更让我们为之震撼。
王近山,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5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入党。我军杰出的战将。他身经百战,足智多谋,英勇顽强,以敢打硬仗、恶仗著称,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王疯子”。成功指挥过许多次重大战役、战斗,受到毛泽东以及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领导的高度赞扬。邓小平同志为其纪念文集题词:一代战将。

6. 指挥常德保卫战的那个中国将军叫什么啊最后死没死

57师余程万师长

突围了!

常 德 会 战

www.SonicBBS.com

〔注一〕
如入缅作战的远征军中,第66军军部由四川的第1补训总处改编,新29师与新28师由别动队与第16补训处的补充团合编。陈诚带到云南的远征军中,新39师即由成渝师管区直接改编。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原来是陈诚上将,在鄂西会战前陈诚即调掌远征军,第六战区由副司令长官,西北军宿将孙连仲上将代理。孙上将虽出身行伍,但用兵以稳重著称,是台儿庄会战的英雄。第六战区的参谋群则是土木系参谋人材的菁华,参谋长郭忏将军,更是土木系的元老将领,这使孙长官对所辖各中央军精锐部队不至产生号令不动的情形。当局此一人事布置,可谓稳当。在鄂西会战后第六战区积极整补,战史称已屯枪弹至两千万发。军事委员会直辖的预备队精锐,王耀武将军所部的第74军及第100军也开往湘西,由战区直辖,战区战力提升至一定水平。甫于鄂西会战中获最高荣誉之长江江防总司令部也已整补齐全。第六战区在鄂西会战时成功围堵日军,歼敌逾万,士气高昂,这也是不容小觑的要素。

此时第六战区作战序列如下:

第六战区 司令长官 陆军一级上将陈诚

代司令长官 陆军二级上将孙连仲

参谋长 陆军中将郭忏

第十集团军 总司令 陆军中将王敬久

第66军 军长 方靖中将

第185师 石祖黄少将(李仲莘代)

第199师 周天健少将

第79军 军长 王甲本中将

第98师 向敏思少将

第194师 龚传文少将

暂6师 赵季平少将

第廿六集团军 总司令 陆军中将周碞

第75军 军长 柳际明中将

第6师 吴仲直少将

第16师 唐肃少将

预4师 王中柱少将

第32军 军长 宋肯堂中将

第139师 孙定超少将

第141师 林作桢少将

暂34师 吴啸亚少将

第廿九集团军 总司令 陆军上将王缵绪

第44军 军长 王泽浚中将

第149师 何保恒少将

第150师 许国璋少将(阵亡,追赠陆军中将)

第161师 熊执中少将

第162师 孙黼少将

第73军 军长 汪之斌中将

第15师 梁祗六中将

第77师 郭汝栋少将(韩浚代)

暂5师 彭士量少将(阵亡,追赠陆军中将)

第卅三集团军 总司令 陆军上将冯治安

第59军 军长 刘振三中将

第38师 李九思少将

第180师 董升堂少将

暂53师 翟子封少将

第77军 军长 何基澧中将

第37师 吉星文少将

第132师 王长海少将

第179师 许长林少将

长江上游总司令部 总司令 陆军二级上将吴奇伟

第18军 军长 罗广文少将

第11师 胡琏少将

第18师 覃道善少将

第55师 武泉远少将

第30军 军长 池峰城中将

第27师 许文耀少将

第30师 王震少将

第31师 乜子彬少将

第86军 军长 朱鼎卿中将

第13师 靳力三少将

第67师 罗贤达少将

暂32师 阮齐少将

战区直辖部队

第74军 军长 王耀武中将

第51师 周志道少将

第57师 余程万少将

第58师 张灵甫少将

第100军 军长 施中诚中将

第19师 唐伯寅中将

第63师 赵锡田少将

第43师 李士林少将

战区直辖部队

新23师 盛逢尧中将

第118师 王严少将

第5师 李则芬少将

第121师 戴之奇少将

暂35师 劳冠英少将

第六战区半数为中央军精锐部队,其余各杂牌在地方军系中也赫赫有名,实力坚强。

第六战区的防御地境,大约区分为二部。一部以石牌要塞为核心,死守自长江入川的门户。

此地在编制上有长江上游总司令部,以骁勇善战的吴奇伟上将出掌虎符,并配署土木系最精锐的部队,是整个第六战区的主力。其次为常德会战的主战场,湘西的洞庭湖滨湖区,此地在宜昌沦陷之后,为四川与华中连络之要道,贯连华中五省两大战区的交通命脉,也是第六战区江防主阵地的右翼。此地虽因第20集团军调离而显空虚,但仍有一定实力。孙代长官在此区之布置可谓井然有方:第29集团军始终布置于滨湖区第一线,与第10集团军广正面展开构成第一线兵团;江防军虽镇守长江正面,但视情况亦可选择为守势或南下应

第26集团军缌司令是浙江部队的领导者周碞中将。他的第75军是浙军所余的精华。浙江是蒋介石委员长的家乡,所以在北伐中投效北伐军的原浙江部队,都受到了蒋介石的青睬。第75军的底子是第6师,在抗战军兴之后,迅速扩编成军。武汉会战之后,这个军投入陈诚的怀抱,成为土木系的主要部队之一。[注2]陈诚认为第75军的战力足资倚重,所以将之布置于江防军之侧翼,为第六战区的骨干之一。

〔注二〕
台湾的国防部史政局这两年出了三本土木系部队的战史,第75军便列在第18军与第54军之后。这也许是因为这个军在国共内战之间,始终没有背叛的记录,而且一路追随政府到台湾,幷在1950年成为舟山防卫总部的主力。

第10集团军是常德会战主战场的主要防御部队。所辖的第66军与第79军是土木系部队中的精锐。第10集团军原来位在浙江,负责浙东海防,编制的暂9军与第88军为浙江保安团队改编的次级部队。1942年浙赣会战,这两个军损失惨重,王敬久总司令的整个集团军总部与暂9军的残部被调到湘西整训,暂9军的军部改称第66军,其三个暂编师在湘西被解散改编,第66军则自原第18军与第87军拨入两个主力师,平衡战力。这两个师一个第185师原是武汉警卫旅,一个第199师为湖南保安部队改编的土木系收编部队。第10集团军改辖第66军与夙负盛名的第79军。反而成为土木系的另一支中坚部队。

王耀武带的第74军,也许是抗战时期战绩最辉煌的部队。一般人浅为涉猎战史,也许以为这份荣誉应该冠在于缅甸出尽风头的新1军之流,但以笔者研读战史多年的浅见,抗战时期在本国战场上,以劣势装备与日寇死缠烂打的土部队,才是真正的英雄队伍。第74军正是其中翘楚。第74军是中央军中的精锐,其老军长俞济时将军,常年翊赞中枢,迭任要职,所以这个军装备补给与素质始终高人一等,但这个军在实战上也不含糊,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注3],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指所辖的第51师,第57师,第58师,皆以5开头)。

〔注三〕
所谓攻击军,指抗战中期在华中战场精挑细选出来的几个军级单位,直属军事委员会,充做总预备队。如大名鼎鼎的第13军、杜聿明第5军、丁治盘第26军、方天的第18军等。第74军则是个中翘楚。这些军都以当时国军最好的装配重新整理过,幷贯澈以军级为战略单位,配署庞大的军直属部队,基本上都有炮兵团,工兵团,辎重兵团,骑兵搜索营,通信营,战防炮营与防空连。军部除完整的参谋单位外,本身便有强大的特种兵直属部队以及自行运补的能力,可以机动使用,独当一面,在战场上独立应战。此外最别致之处是这些攻击军还附有自己的师管区,司令由副军长兼任,以免征兵上受官僚主义的局限。这几个整编军在抗战历史上,都能不负国家重膺,写下辉煌的战史。

在1941年浙赣会战之后,原来刘广济第100军战败裁撤。第100军改归王耀武将军整理,以第74军副军长施中诚将军为军长,纳编常年于江浙作战的第63师与湘军精锐第19师,积极整训,在短期间获得成效,第100军从此之后与第74军并肩作战,成为兄弟部队,战功卓著。

风云将起

1943年夏末,日军大本营电令中国派遣军进行会战准备,消耗国军有生战力,以策应南方派遣军作战。日本的大本营总参谋长杉山在战后回忆这一个作战指令,声称当时整个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对于这个会战的战略意图都无从理解,不知战场远隔千里,如何策应?此时派遣军经初步规划,覆电强调至少应该有一个会战的重点,并具体建议以攻略要地为作战目标。在这个前提下,派遣军方面提出了三个作战方案,一是由华北方面军打通平汉铁路,二是由第13军进掠广德,消灭当地行动活跃的忠义救国军,三为以第11军攻掠常德。意图重击第六战区的有生战力。对于中国派遣军的构想,华北方面军表示在华北地区的日军部队,应付八路军游击,已然捉襟见肘,暂无能力执行大规模作战,挑战蒋鼎文的廿万大军。驻华东的第13军则派出近2个师团兵力,于9月8日进攻广德。据日军自称这次作战虽然劳师动众,但仍未找到忠义军的主力,反而遭第三战区全面游袭进攻,使本身防区大为震动。派遣军空忙了一个月,根本没达到原订消秏重庆军的目标,对东京大本营无法交差,颇为尴尬。

9月28日,细俊六呈报大本营“昭和18年度秋季以后中国派遣军作战指导大网”,将作战重心摆在华中战场:“第11军司令官应于11月初开始作战,进攻常德附近,而摧毁敌之主要战力,达成作战目的后归返原态势”。

在日本大本营的想法里,三不五时地在中国战场发动一次中等规模的会战,一面可以削弱国军实力,一面也可以牵制国军在滇南的活动,以防盟军对中南半岛进行夹击。不过即使表面的战略规划冠冕堂皇,但日军实际上的战略主轴却始终暧昧难度。理由很简单,因为日本人根本作不出象样的大战略。日军一方面缺乏足以一举击败“蒋军”的实力,一方面又不愿选择集中兵力于主要战场。所以对一个能更改战局的大型会战,力不从心。但日军又不肯放弃任何既有的成果,所以在太平洋战争之后,只见从中国东北到菲律宾,日军战力一线排开,漫无目标。在各战区除守成之外,只能发动一些中小型攻势。这些攻势与其说具有重要的战略用意,不如看成日军为证明自己的“依然存在”而为的兵力浪费。常德会战便是在这种狭隘的战略眼光下所产生的畸型儿。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本陆军即无力集中兵力造成一决定性的局面,只有汲汲于类似的中小型会战,以彰显自己的存在。在1943年一年之间,日军在第六战区便已打响两次中等规模会战。分别是二月的“江北歼灭战”与5月的鄂西会战。前者一举消灭了石首、华容一带的畸型军阀王劲哉,尚称得手,后者则偷鸡不着蚀把米,被吴奇伟的江防军打得灰头土脸。不过即使经此大败,中国派遣军依然对类似的中型会战,兴致甚高。

在细俊六手下的三个主将,华北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岗村宁次,华东的第13军司令官下村定与华中的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对中国派遣军的战略规划均嗤之以鼻。尤其是资历较老的岗村宁次,露骨直称在南京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是一个低能,缺乏远见的指挥机构,只能应付日常事务与解决一些战术性问题,而对长期中日两军相持的僵局,拿不出办法,致使日军大部队长期在华劳而无功。不过岗村宁次认为细俊六与其司令部“能力平平”,所以连意见都懒得提。(事实上岗村宁次也拿不出什么了不起的战略方案。他认为日军应该对重庆军的大后方贵州、四川、陜西各省举行战略进攻,“击退由黄埔生掌握,国家观念极强的国民党军”。征诸1944年夏季的日军作战,这无疑又是一项痴人说梦)。

在这种古怪的战略思维下,东京大本营迅速核准派遣军的作战构想。派遣军在获得允准之后,便组织华中所有可用的机动兵力,包括第3、13、39、68及116等五个主力师团,以及抽调联队级兵力支持配署的第58、40、60师团等,配署于其华中战场的主要战略单位,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唯一的战略机动单位,恶名昭彰的第11军。司令官是薛岳将军的手下败将横山勇。第11军自从第一次长沙会战失利后,屡战屡败。两次长沙会战,几遭围歼,上高会战被罗卓英吃掉一整个师团,浙赣会战则冒着大雨沿浙赣路绕了半圈,打完了还不知道战略目标在那里。鄂西会战发动之初尚称顺利,但在石牌要塞前碰的头破血流,见丛山峻岭之中国军包抄之势将成,掉头就跑,伤亡近两万人。甚至至连军司令官冢田攻大将也不能幸免,1942年12月冢田攻的座机在太湖县被第173师试炮中的防炮连击落,当场毙命,成为侵华日军煌煌战果中的趣味花边。这个华中战场上的主要兵团,已经成为整个日本陆军当中,最难堪的一个军。而这次日军也有在华中雪耻图强的意思,细俊六所集结的兵力约八个半师团,14。5万人。直接用于进攻的兵力(包涵协攻部队)已几达其可机动调用之所有兵力总和,将近十万人。这还不包括用以助攻的伪军部队。另陆航部队提供第3飞行师团全部,各式军机一百卅余架,大致掌握了会战时期的空优。

在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后,横山勇总结之前历次作战的教训,决定改变日军一贯依赖单锋突进,钳状合围的作风。因为这种打法每次都被国军于开战之初识破日军的主力位置以及大概的战略目标,而被从容布置阻击。横山勇决定改采广正面之多路推进,多点突破,相互呼应。第11军所属四个师团于左翼滨湖区齐头并进,意图打散滨湖区之第一线兵团(日军战史中特别提出第44军,颇以于鄂西会战受其夹击为恨),第116师团为派遣军突进队,径行由右翼洞庭湖区突破,而后与一起左转的北面部队会师常德,期能以此包围国军的第一线兵团,并与进援常德之第二线兵团正面决战。达成消耗国军实力之目的。随后全军于国军包围圈形成前一起撤出。横山勇将部队分作五路,除第116师团预定水路进军,不作加强外,其余四个由陆路出战的师团均调整配署,并将武汉周围所有可用的野战单位都调入补强。所以这四个师团战力均大于一般单个师团。第39师团预计正面突破第10集团军,在作战上较为吃重,所以配署第58师团大部(以第138联队为主的加强旅团级兵力,并配署一个旅团司令部),兵力接近两个师团;第13师团以第34师团第216联队加强,第3师团以第60师团零碎抽来近一旅团的兵力加强,这些补充兵力预计用于占领任务;第68师团则以第40师团的第234联队加强。

平心而言,横山勇这个计划针对国军惯用战略之弱点提出反制之道,可谓上乘,比他的前任阿南唯几高明不少。这是因为派遣军对鄂西会战创痛犹存,殷鉴不远。但是因为大本营所指示之战略目标相当模糊,导至会战进行时日军战略目标混淆,争执激烈,几乎使第11军被围歼。战略目标之混淆始终为侵华部队之致命点。即使享有战术方面压倒性的优势,但因战略指导的无能,日军就是能在小仗尽胜的情况下,尽输大仗。常德会战便是一个典型。

此时日军的第一期具体计划如下:

第68师团沿南县,安乡开往三仙湖,汉寿,至常德南面为止。

第13师团在新江口渡河后,自暖水街,慈利,黄石市至常德右侧。

第3师团自公安,王家厂斜攻石门,桃源,至常德西侧为止。

第39师团自新江口渡河,与第13师团并进。

第116师团直接自澧县,临澧开至常德,为进攻常德主力。

进抵常德后,左翼四个师团在第116师团进攻常德时围点打援,期能重创驰援之国军主力。

第六战区自九月起观察敌方动态,判定日军有大举进犯企图,乃于十月策定战区守势作战计划。 方针如下:

战区以供卫陪都为目的,配置重点于石牌,庙河两要塞。先依第一线兵团纵深据点工事逐次予敌打击,最后固守常德、石门、渔洋关、资丘、石牌、庙河、兴山、歇马河、南漳各要点;再由第二线兵团之机动,协同第一线兵团转移攻势击灭进攻之敌。

蒋委员长一向喜欢亲任指挥,1943年5月鄂西会战最激烈之际,蒋委员长几乎要亲临战线节制前线各军,在当时的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上将苦苦恳劝之后才打消这个念头。常德会战时,蒋委员长正好远在开罗,参加三巨头峰会,所以此时的高层领导体系略显特殊。战区代司令长官孙连仲上将全权指挥,所受牵制不多。一向亲自掌控第六战区战况的陈诚上将也在云南忙于远征军的整训,无暇北顾。最诡异的是军事委员会,在蒋委员长出国这段期间,军委会竟然号令不动前线各军。而且内部意见分歧,导致战略指导一团混乱。[注4]这在后段将有详述。

〔注四〕
军委会在战时幷没有一个能称完整的参谋本部,原来参谋本部的业务分散在军令部(抗战前的参谋本部改称)与委员长侍从室之间,甚至军委会设有光杆参谋总长与副参谋总长。这导致战时一切战略决策,均由蒋委员长亲身牵扯。一但蒋委员长出国,不能亲任统帅,则最高战略指导即无人有资格完全代理。名义上的参谋总长是何应钦上将,但何上将兼任的是军政部,真正的参谋本部业务由军令部处理。但军令
部部长徐永昌上将在指挥名义上只是军事委员会委员之一,不能独断专行,发号施令。两位主官前者有职无权,后者有权无职,指挥体系便乱了,所以军委会号令虽以何应钦总长出名,但实际决策则政出多门。甚至在石门战斗时期,军令部次长刘裴中将连这个名义也顾不上,勿忙间嬗自电令守军撤退,铸成大错。抗战前期发挥类似参谋总长功能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上将,则因兼任桂林行营主任,无暇兼顾。此时在中枢的副参谋总长是被视为庸才的程潜上将,毫无作用。军委会组织的极度落后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无从苛责,但在组织发展研究上则深富趣味也。

第六战区身膺巩卫陪都之重寄,在战略布署上自然以入川要道各关隘之守备为主。以此而策定的战略规划,理所当然偏向将精兵布署在石门以西,而视石门,常德等地为战区的右翼次要阵地。当时第六战区深信日军的攻势必然以直取巴万要塞为主要目的,即使在常德一面有动作,也不过是协攻或佯动。5月间的鄂西会战,日军先在石首,沙巿一带重创第73军,几乎使军委会误判日军的攻势重点。但最后日军还是转向,一头撞上江防阵地。

所以在常德会战前夕,第六战区以重兵屯驻入川大道,而对湘西方面腹地的防御,相对之下则显薄弱。

依据国军战史记载,战区在常德会战前夕所颁布的战区守势作战计划,列举了五种日军可能的进攻方式与国军的会战实施规划。其中两种规划准确地预测了日军于常德会战时的进攻途径。常德会战的过程,大抵不脱战区于战前判断的基调。摘录于下:

(1)敌以一部丘力由石首、藕池口向我攻击,企图占领南县、安乡、公安时,第29集团军及第10集团军依第一线守备团队之抵抗与控制部队之适时增加,求敌之侧背而击破之。

敌由宜都近渡江攻我公安,向西压迫我第10集团军于暖水街、聂家河以西地区,转取守势,再转向澧县、石门、常德攻击时:

第10集团军应以一部守暖水街、王家畈、聂家河各要点,主力向渔洋关附近地区集结,俟敌转向澧县、石门进攻时,求敌之背而攻击之。

(2)第29集团军以一部固守津市、澧县、石门,并尽可能保有南县、安乡、依常德、桃源方面机动兵团之参加,歼灭敌人于澧县、石门附近地区。依状况以石门为轴,将主力向石门以西地区转移。待敌到达常德附近时,协同常德守备部队击破敌人于常德附近地区。

单以这份作战计划而论,第六战区对于日军动向的预测可谓精确,但是与常德会战的实际状况相较,则显得过于低估日军的攻势规模。战区似乎认为日军不太可能针对湘西地区全力发动总攻,规模至大不过如打王劲哉时的两万人而已,所以在兵力的分配上,要求该线的王敬久、王缵绪两位总司令以所辖的十一个师独力逐退来敌(其中半数为国军中的次级部队)。但若日军以巴万要道为主攻对象,立刻会遭到十四个中央军精锐师迎头痛击,而且左翼第33集团军,右翼第10集团军依计两面夹杀,日军在第一时间内,马上就得在狭窄腹地中面对30个师的四面包夹。

1943年10月,第六战区与军委会鉴于日军前线动作频繁,相信日军的大规模攻势已经迫在眉睫,军委会并电令空军第4大队侦照华容、石首前线的日军动态,状况紧绷。在此同时,日军己集结完毕,包括列为总预备队之第116师团在内的五个师团在长江北岸沿线展开,待命渡江出击。

大战爆发

1943年11月1日,日军五个师团兵分三路,依原订计划,全线出击。第39师团(师团长澄田睐四郎)与第13师团(井上真卫)为左翼,直取第10集团军主力阵地,第68师团(佐久间为人)居中,准备自两个集团军交界中间穿过,径攻慈利;第3师团(山本三男)则在第29集团军前渡江,希望捕捉王缵绪集团军的主力。日军主攻常德的“奇兵”第116师团(岩永汪)则水运渡过洞庭湖,在第29集团军的右翼澧县一带登陆,一面包抄第44军,一面兼程直取常德。日军这个布置有其深意。细俊六集结了所有华中方面能动用的兵力将近十万人,除了五个师团外,再加上独立第17旅团、第34、32、58师团的一部,并安排第40师团协攻牵制第九战区,规模远远超过国军的预期,兵力上占绝对优势。所以第11军在规划上,希望能一举歼灭国军的第一线兵团两个集团军,并以两个善打攻城战的主力师团钻隙。第68师团由中境切入,第116师团则籍舟艇在洞庭湖面行“水上机动”[注5],将整个师团送到国军阵地右后侧翼。只要这两个师团其中一个能在国军第一线兵团混战之际攻下常德,前线国军进退失据,必然阵脚大乱。前后包抄,可获全胜。

〔注五〕
日军的"水上机动"非常有名,而且运输能量极大,技术成熟。安排如第116师团的短途水运,不成问题。在武汉会战时,日军有一个波田支队,利用大量汽艇与小轮,专门在长江流域的湖沼水面打国军侧翼,获得很大效果。国军痛定思痛,乃于各江面湖畔大量布雷,不过这终究是消极的防御战法,无从有效遏止日军凶焰。深究其因,一为机动力不足,河岸成为接敌之第一线后,防御正面立刻成倍扩张,兵力实无从分配;其次为炮兵不足,无法落实岸防火力。

11月1日当日,第10集团军长江南岸第一线前哨部队第98师首当其冲,战况激烈。正面敌军番号经判明为第3、13、39师团、第68师团的一部份及独立第17旅团。番号之多,颇出军委会与第六战区的预期。11月2日,第194师与向暖水街急进的第13师团接战。11月3日第44军南县阵地也遭第116师团主力冲击。第44军据河堤抵抗,日军则组成强大火网掩护渡河,第162师及第150师均被击退。敌第40师团(一部协攻)为第68师团开道,经南县向三仙口进攻,第68师团则迂回进攻安乡,第44军主动撤出。此线已属第九战区地境,薛岳司令长官令第92师迟滞防御,第九战区此时也整兵待战。最后渡河的第39师团则直接西向进军渔阳关,第185师奋起接敌,战况激

7. 旅长黄正诚1961年如何死

旅长黄正诚1961年如何死的有两种说法:

1、大陆的说法,他在黎城的解放军被俘军官教导团被关押时和被俘的赵锡田一起脱逃,回了南京被撤职查办。1949年去了台湾,死于台湾。

2、台湾的说法,来回进出监狱,最后体弱在台湾中风去世。

8. 赵锡田的介绍

赵锡田(1907-?)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1907年12月生。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外甥,江苏涟水人。同时还是顾祝同夫人的妹夫,因长得白白净净,斯文,一张娃娃脸,显得年轻帅气。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排、连长,第三十二军少校参谋、工兵连长、营长、第三师参谋主任、团长、旅长。

9. 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呢

桂系大佬李宗仁从抗日战争爆发起,就一直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从台儿庄战役的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再到苦撑豫西,整整坚持中原抗战近八年之久。然而就在胜利前夕的1945年2月,李宗仁突然被明升暗降为“汉中行营主任”,实际被剥夺了军权。

10.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有

胡三余中将 国民党炮兵司令

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

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

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

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

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孙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

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

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汤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黄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韩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

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

廖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

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康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文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

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

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

张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

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

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

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

李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

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

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

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

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

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

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参谋长

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

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

方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凌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

郭一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

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

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

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

黄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

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师长

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

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

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

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

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

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

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

李以劻中将 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

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

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

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

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

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

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

徐钟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

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

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

汪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

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

胡靖安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

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

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

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

王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

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

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

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

李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

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

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

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

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

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

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

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

唐保黄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51师师长

李用章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兼7师师长

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

刘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

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

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

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

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

胡晋生少将 国民党第52军25师师长

郑明新少将 国民党第52军副军长兼195师师长

周由之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31旅旅长

刘振世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参谋长

李奇亨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副师长

李友尚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参谋长兼整编45师参谋长

万壑涛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副参谋长

徐其昌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隰可庄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副参谋长

萧本元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师长

杨维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参谋长

李资深少将 国民党交警第8总队总队长

游凌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参谋长

沈澄年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师长

林曦祥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副师长

王檄暅少将 国民党第34军73师师长

沈瑞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曹近谦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参谋长

罗辛理少将 国民党第2绥靖区参谋长

晏子风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师长

唐孟恪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副师长

胡景瑗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213旅旅长

奇玉山少将 国民党伊克昭盟警备司令

龙矫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3师副师长

王世高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

万又麟少将 国民党第17军48师师长

李子法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4师师长

郑继周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

贺奎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副主任兼冀热辽边区副司令

黄炳寰少将 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兵站总监

殷开本少将 国民党第93军参谋长

李文昭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参谋长

黄文徽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88师师长

邹玉桢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景阳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18师师长

李长雄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

黄建镛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暂编54师师长

余辉庭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参谋长

顾心衡少将 国民党第28军副军长

杨焜少将 国民党第9兵团参谋长兼新3军副军长

文小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

陈时杰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

李定陆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参谋长

许颖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14师师长

杨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50师师长

张羽仙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169师师长

罗莘莍少将 国民党第52军195师师长

罗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22师师长

张麟阁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新编骑兵司令部参谋长

李嵩少将 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

董汝桂少将 国民党第4绥靖区参谋长

杨自立少将 国民党第44军162师师长

宋健人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参谋长

武之棻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雷秀民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师长

张泽深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

黎天荣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代理师长

杜辅廷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参谋长

杨萌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副军长

崔广森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盛超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63师师长

韦德少将 国民党第64军副军长

袁庆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军长

李日基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军长

高宪岗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参谋长

魏翱少将 国民党第7兵团参谋长

杨伯涛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军长

刘德溥少将 国民党第49军副军长

陶修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陈文瑞少将 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

彭定一少将 国民党东北守备第1总队总队长

汪匣峰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军长

李家英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副军长

陈玲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5师师长

张光汉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7师师长

陈远湘少将 国民党第41军副军长

郝勤福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参谋长

张惠源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258师师长

王宪章少将 国民党新编骑兵第4师师长

覃道善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

张文心少将 国民党第8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王岳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副军长

吴庭玺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参谋长

夏建勋少将 国民党第10军114师师长

杨维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副军长

冯梓少将 国民党第35军101师师长

田士吉少将 国民党第35军参谋长

贾璜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

成于念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参谋长

靳书科少将 国民党察哈尔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

李思温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10师师长

韩天春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1师师长

郭跻堂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9师师长

王元直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

王昌奎少将 国民党第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

周穆深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参谋长

梁岱少将 国民党第14军参谋长

尹钟岳少将 国民党第18军118师师长

温汉民少将 国民党第35军269师师长

王屏南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新编44师师长

吴宗远少将 国民党第14军85师代理师长

许长林少将 国民党第77军副军长

黄炎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

贾宣宗少将 国民党第43军暂编39师师长

周开成少将 国民党第8军军长

李荩萱少将 国民党第9军军长

萧超伍少将 国民党第9军副军长兼166师师长

顾隆筠少将 国民党第9军参谋长

杨绪钊少将 国民党第8军170师师长

王青云少将 国民党第9军253师师长

郭吉谦少将 国民党第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司元恺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军长

于一凡少将 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

刘顺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副军长

龚时英少将 国民党第70军32师师长

李宝善少将 国民党第77军37师师长

吴家钰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6师师长

陈芝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180师师长

秋宗鼎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副司令

范玉书少将 国民党第86军副军长

王治熙少将 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

饶启尧少将 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

李学正少将 国民党第62军67师师长

陈植少将 国民党第62军151师师长

杨朝纶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184师师长

罗先之少将 国民党第86军284师师长

柴玉峰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326师师长

李汉萍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参谋长

文文修少将 国民党第12兵团代理参谋长

袁剑飞少将 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

黄铁民少将 国民党徐州"剿总"前指总务处长

周朗少将 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

孙玉田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261师师长

刘化南少将 国民党第101军272师师长

褚静亚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副军长兼20师师长

于厚之少将 国民党第76军24师师长

戴戎光少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兼江防司令

赵世铃少将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参谋长

孙福麟少将 国民党第15兵团副司令官

许鸿林少将 国民党山西省保安司令

温怀光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副司令官兼19军军长

娄福生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

侯远村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

崔杰少将 国民党第15兵团参谋长

韩步洲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高倬之少将 国民党第34军军长

朱泰安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兼134师师长

贾毓之少将 国民党第43军副军长兼迫击炮师师长

郭政毅少将 国民党山西军管区司令

樊明渊少将 国民党山西宪兵司令

仵德厚少将 国民党第30军27师师长

李树荣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郭弘仁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9师师长

张忠少将 国民党第33军71师师长

祁国朝少将 国民党第43军73师师长

阎俊贤少将 国民党第33军暂编46师师长

王永寿少将 国民党第43军暂编49师师长

韩文彬少将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机械化兵团司令

罗贤达少将 国民党第66军军长

李西开少将 国民党第28军80师师长

郭奉先少将 国民党第47军暂编2师师长

李子亮少将 国民党第4军副军长

陈亲民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

李介立少将 国民党第20军134师师长

李慎言少将 国民党第99军268师师长

吴中坚少将 国民党第46军174师师长

徐继泰少将 国民党第123军334师师长

曾纪瑞少将 国民党第106军副军长

向建白少将 国民党第51军参谋长

陈志平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1师师长

何同堂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参谋长

陈腾骧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副参谋长

任培生少将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

谷允怀少将 国民党第74军216师师长

马英少将 国民党骑兵第8师师长

徐建中少将 国民党国防部青年救国军浙皖边区纵队副司令

黄镇中少将 国民党江西第8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豫章山区绥靖区司令官

张星伯少将 国民党第68军参谋长

屈芷馨少将 国民党闽南暂编纵队副参谋长

凌云上少将 国民党第7军副军长

邓达之少将 国民党第7军参谋长

张瑞生少将 国民党第7军171师师长

刘月鉴少将 国民党第7军172师师长

李祖霖少将 国民党第48军176师师长

张绍勋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军长

谢淑周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217师师长

李益智少将 国民党第55军74师师长

李成忠少将 国民党第53军36师师长

黄梁少将 国民党第79军199师师长

黄鼎勋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245师师长

冯新齐少将 国民党第15军169师师长

潘汉达少将 国民党第103军347师师长

李致中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

陈开荣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军长

王光伦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182师师长

陈绍恒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362师师长

艾绍衍少将 国民党独立第367师师长

杨文斋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新编3师师长

余跃龙少将 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部员

李映少将 国民党第48军175师师长

吴涛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

倪寿昌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8师师长

陶珩江少将 国民党第48军参谋长

郭文灿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副军长

伍国光少将 国民党第97军参谋长

李本一少将 国民党第3兵团副司令官兼7军军长

敖明权少将 国民党第36军副军长

卫光华少将 国民党第36军28师师长

黄希河少将 国民党第36军165师师长

周彬少将 国民党第17军参谋长

何汉西少将 国民党第65军160师师长

陈鞠旅少将 国民党第18兵团副司令官

任树芬少将 国民党第27军47师师长

冯龙少将 国民党第57军军长

颜仁毅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7军军长

沈开樾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

尹剑铭少将 国民党第57军副军长

郭永镳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副军长

邓宏义少将 国民党第3军参谋长

方原少将 国民党第119军参谋长

樊玉书少将 国民党第90军53师师长

刘昆阳少将 国民党第7军224师师长

李宏达少将 国民党第62军军长

伍重严少将 国民党第124军副军长

李德生少将 国民党第127军副军长

王学臣少将 国民党第234师师长

孙铁英少将 国民党第36军165师代理师长

杨也可少将 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

叶植楠少将 国民党第26军副军长

刘忍波少将 国民党第17兵团参谋长

刘庸之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沈策少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副长官公署副参谋长

周士冕少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治部主任

朱光祖少将 国民党第1军1师师长

刘孟廉少将 国民党第27军军长

彭诚少将 国民党第19兵团司令官

夏炯少将 国民党川陕甘绥靖区第1路指挥官

周静吾少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杨创奇少将 国民党第48军军长

陈振东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副军长

鲍志鸿少将 国民党第71军副军长

杨团一少将 国民党第84军副军长

罗祖良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第4处处长

孟恒昌少将 国民党第8兵团第3处处长

傅立贤少将 国民党第124军参谋长

唐连少将 国民党第4军90师师长

黄志坚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9师师长

李贯一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2军教导3师师长

陶子贞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师代理师长

徐以智少将 国民党南京中央训练团团员

熊笑三少将 国民党第5军军长

张世光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