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曾国藩当初是如何被派去团练民兵的,他怎么得到这个机会的呢
当时曾国藩正在家丁忧,看到太平天国洪秀全荼毒生灵,毁灭文化。自己招兵买马办团练镇压太平军。
咸丰二年腊月中旬,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叩响了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这是湖南省巡抚衙门派差官送来了咸丰皇帝的圣旨。
在籍丁忧守制的兵部二品侍郎曾国藩换下丧服跪听圣旨,谕旨是:“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该抚传旨命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物 伊必尽力 不负委任 钦此 !”(曾文正公年谱)
曾国藩叩头谢恩,送走了差官。陷入沉思:其实这个消息来得并不突然,在京时,他的老师——理学大儒唐鉴,曾多次向咸丰皇帝保荐过他。丁忧回籍后,曾国藩并不只是闭门读书,他时常与朝廷同僚书信往来,对外面情形大致清楚。如今的时局势犹如暴风雨来临的前夜,自从太平天国广西起事后,官军接连大败,不是丢城逃跑,就是全军覆没。守城官员要么城破被杀,要么革职逮捕问罪。每当噩耗传来,曾国藩忧心忡忡,常有兔死狐悲之感。眼下,湖南局势就不太平。乡间常有小股农民暴动,有些富户一夜间被抢光,烧光。这样的年头,身为曾氏宗族的长孙,曾国藩考虑得自然多一些.....四个月前,太平天国军队围攻长沙省城一月不克,解围北上,打到湖北境内,一举攻克了长江沿岸重要繁华城市武昌。犹如燎原烈火,一路势如破竹,吓得紫禁城里的咸丰皇帝慌了手脚,除了紧急调令各地绿营八旗军队布置防堵拦截外,连颁圣旨,谕令许多在原籍大臣帮办地方团练事宜,供应前方粮秣,肃靖地方匪患等。
本年九月,咸丰任命前刑部尚书陈孚恩在江西办团练,后又任命借口在籍养病的周天爵于安徽办团练,任命工部侍郎吕贤基、翰林编修李鸿章也于安徽办团练。至今已有三十多人被谕令为“团练大臣”。如今轮到了自己。
就这么奉旨赴任?想到这里,曾国藩叹了口气,他认为困难重重,这些年来他对大清朝的腐败深有体会。衙门里的冷、硬、横、推。能把一团烈火浇得透心凉。无私的付出很可能得到的只是屈辱、误解、辛酸。他守孝在家,备受冷落。事到临头咸丰皇帝突然想起了自己,分明是急病乱投医,一挨风波过去后,又引来猜忌。请缨赴任,势必要奔走于官场,与贪官污吏打交道,人们不仅不会体谅当事者之难,还会认为他贪图功名,刁难,白眼,挖苦再所难免。既违背于礼制,又让士大夫们讥笑。何苦为之?
反复权衡利弊后,曾国藩决定不奉上谕。他拟了封恳辞的折子。准备过几天找个适当的机会就拜发上去。
几天后一个夜晚,一位风尘仆仆的官员踏着积雪来到了白杨坪,曾国藩一见来人顿时喜出望外,想不到多年前的好友此刻会登门来访。两人回想起在京城的时光,恍如隔世,不禁相拥而泣。
来人是曾国藩当年在岳麓书院的同窗好友郭嵩焘。郭嵩焘湖南湘阴城西人,喜谈洋务,为人直爽而少有城府,与曾国藩多年情投意合,不为士林所容。郭曾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动辄与老朽们争论,得罪了许多人。在顽固派眼中,不啻是士林败类,名教罪人。曾国藩在京为官时,两人情同手足。道光二十七年(1847)郭嵩焘赴京赶考时就住在曾家。郭嵩焘考中进士后留京任职,还教授纪泽(曾国藩长子)功课,曾府也就成了他的家。 那时的日子虽然清苦,好在世道还太平。
郭嵩焘也因丁忧回籍。他行事与曾国藩不同,太平天国起事后不久便自告奋勇到湖南巡抚衙门帮办军务。曾亲自率领团练武装剿灭过小股农民暴动。这次来访的目的是奉湖南巡抚张亮基之命劝曾国藩奉旨赴任的。
到了曾家后,郭嵩焘也不客气,饱餐之后,二人闭门谈了一夜。据《曾国藩家书》记载郭嵩焘先是大骂清朝腐败,养了绿营八旗一群饭桶。如今官场黑暗,民生凋敝至极,洋人骄横跋扈。郭认为本朝的捐纳制实在为祸甚深。俗话说做官不为财,请我都不来。官员们花了无数银两,好容易补缺就任,谁不指望大捞一票。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亡,人们对当局失去信心,政权自然不稳。朝廷只图一时之利,不及长远。如今大乱的祸根只怕二百年前乾隆朝就种下了。
令曾国藩感到惊奇的是:郭认为洪秀全不能成事,一年来郭奔走于广西,湖南乡间,对于太平天国的内幕多少了解些,太平军将领多数出自于广西紫荆山一带会党,士兵多是无地农民,洪秀全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杀戮过甚,杨秀清执法素来严酷,把沿途俘获的清朝官吏,士绅、兵弁等一律处死。二:不尊礼教。军队行军途中砸孔庙、毁学堂、杀儒士、宣洋教,毫无孝义可言。孝道乃立国根本。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外还听说洪秀全每到一处必访求美女,随军眷属甚多。后宫规模仿照历代帝王制度,由于上行下效。将领之间常常为了争夺财物娇娃打斗,奢侈之风已初见端倪。曾国藩凝视着越烧越旺的炉火,口上不说,心底已有所松动,他这几天已考虑清楚了,当务之急是迅速训练出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军。二人对时局又做了番深入细致分析后,得出了一致结论:如果任由洪秀全等人涂炭,洋人必定趁虚而入。三五年后大局不堪设想,湖南不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为了打消好友顾虑,郭嵩焘又说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是难得的干练之吏,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大清官吏的腐败作风。况且办团练之事于自身有益,一定会全力支持。长沙已有岳麓书院的同窗罗泽南,左宗棠等人具体操办防御事务,曾国藩所借重的只是名望而已。
第二天早上,曾国藩到父亲的房间问安时。抬头看到了一付新写的对联:
粗茶淡饭布衣衫,这点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曹当之。
曾国藩明白了父亲支持自己,于是决定墨絰出山。
咸丰三年正月,曾国藩、郭嵩焘、曾国葆踏上了征途,开始了他们的戎马生涯。此时,曾国藩四十三岁。
三个人路过湘乡县城时,知县朱孙诒带了六百乡勇要求同行,曾欣然答应了。第二天早晨,就在他们准备赶往长沙时,又来了三个人,还带了一千多兵勇。三人是罗泽南、刘蓉和王錱。罗泽南、刘蓉是曾国藩岳麓书院同窗好友,王錱是第一次见面。是罗泽南的门徒,所以称曾国藩为“世叔”,算是晚辈。几天后一行人到了长沙省城,湖南巡抚张亮基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在巡抚衙门大摆筵席接风。
其实来此之前曾国藩心下多少有些忐忑,中国政治向来讲究“县官不如现管”,在籍守制,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出入公堂,多少有违礼教。如果“父母官”大人不欢迎。依他性格(曾国藩一生有过三次转变)也许扭头回去了。好在巡抚张亮基热情有加,没有丝毫架子,在曾国藩面前称自己为“下官”,礼仪也十分周全。曾国藩来时的拘束一扫而空,看来是自己多心了,于是神色自如,侃侃而谈,乘机提出了很多要求,张亮基都满口答应。
此后在长沙的日子,曾国藩主要干了三件事,一、给咸丰打报告要钱,二、跟巡抚衙门打招呼批地(练兵用)。三、加紧组建、训练湘勇。此外,还兼管长沙治安。
湘军草创时,长沙城里原有绿营兵一千人,乡勇一千人。乡勇们来自湖南各地,有新宁县的楚勇、辰州府的辰勇、宝庆府的宝勇、浏阳县的浏勇、泸绩县的泸勇等,曾国藩来时又带来湘勇一千六百人,人数共三千人。曾国藩从其中亲自遴选出一千人,交给罗泽南、刘蓉、王錱三人操练。
咸丰三年夏 ,湘军陆军扩编为十营。营官分别是:塔齐布 、罗泽南 、邹寿章 、周凤山、储玖躬、曾国葆、朱孙诒、邹士琦、杨名声、林源恩。各领兵勇五千人。 咸丰四年二月,湘军水师正式成立。营官是:彭玉麟 、杨载福、 褚汝航、 夏銮、 胡嘉垣、胡作霖、 成名标 、龙献深 、邹汉章 、诸殿元。各领兵勇五千。 湘军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成法。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水师每营五百人。
湘军营规有7条1禁止吸烟2禁止赌博3禁止喧哗4禁止奸淫5禁止谣言6禁止结盟拜会7禁止异服。此外还有营规三勤等。
同清军相比,湘军的薪饷很丰厚。陆军营官每月50两,另加办公银150两,而哨官每月9两,哨长6两,什长4.8两,亲兵护勇4.5两,正勇4.2两,伙勇3.3两,长夫3两。可是,清军中的绿营兵平时每月薪饷只有1两,出征作战时也仅1.5两,比湘军的长夫还少,分别只及湘军正勇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所以湘军的厚饷养兵,可使勇丁赡养家室,安心从军了。
再好的政策也得有得力之人去执行和实现。 湘军有文臣和武将之分。文臣(知识分子李元度、赵烈文等),都是曾国藩的学生或同窗。文人在军队里的地位很高。书生带兵是这支军队的传统也是湘军区别于其他中国军队的地方。在湘军成长的关键几个阶段,文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被史学界称颂的“中兴三名臣”外。整个湘军系统后来位至总督者15人,巡抚14人,其他大小文武职不计其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陆续投入曾国藩麾下,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曾的幕僚达到过三四百人。除了曾国藩,还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成为晚清历史显赫的一页。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的壮举,更是被誉为民族英雄。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亮出了卫道的旗号。
② 罗泽南的理学思想
罗泽南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湖南,受到湖湘文化强烈而深刻的熏陶。湖湘文化是一种理学型的文化,在湖湘学风的影响下,罗泽南自少时就尊崇程朱理学,等著作,是一位著述丰厚的理学家。他对晚清理学所做的贡献,不仅在于对理学基本思想的阐发,更在于吸纳经世实学以充实程朱理学。 罗泽南对理学基本思想的阐发,是建立在继承朱熹思想的基础上的。罗氏学术一以朱熹学说为依归,罗氏学术与朱学之间联系紧密。
罗泽南的每一部著作,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带有十分明显的朱学印记。比如,《人极衍义》一书即为“罗君仲岳诵《太极》、《通书》之言,而得其旨要”而作,该书对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的理解和发挥,与朱熹的《太极图说解》、《通书解》是一脉相承的。至于《姚江学辨》辨王学与朱熹辨陆学显然更是异代同调。罗泽南《读孟子札记》多次征引《孟子集注》、《孟子或问》,对朱熹的议论颇为欣赏,以为可以“补孟子言外之意”。《小学韵语》是以朱熹《小学》为原本“撮其大要”辑成,“复取古人注疏附于其下”。《西铭讲义》“附于朱子《解义》之后”,与《西铭解义》皆“用伊川分立而推理一之旨”。可以说,正是在吸收朱熹思想的基础上,罗泽南形成了自己的学说。 对于理气、心性、知行等理学基本概念,罗泽南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在理气论上,罗泽南主要继承了朱熹的理先气后说。与朱熹稍有不同的是,他突出了气在宇宙生成、万物发展上的作用。此外,罗泽南还继承了程朱的“理一分殊”思想,并强调对事物特殊性的研究。
在心性论上,罗泽南持“心统性情”的观点,认为心为赅括性、情的总体,性、情都只是这一总体的不同方面。为了强调每个人具备成圣成贤的可能性,他对朱熹的气质之性的定义稍稍作了修正,把气质之性理解为气的性能,认为气质之性是能够改变的。在知行论上,罗泽南则全面继承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知行观。 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罗泽南虽然主要继承了程朱关于理气的说法,以“理”为“气”本,认为“理也者,所以宰夫气者也”,但同时又借鉴吸收了张载、王夫之等人的气本论思想,突出了气在宇宙生成、万物发展上的作用。罗泽南认为:“物之得阳者亲上,物之得阴者亲下。飞也,动也,阳也;潜也,植也,阴也。……凡物之生死伏见鸣已,皆二气之消长也,是孰非阴阳之所充周者哉”。把天下万物的形成说成是阴阳二气交感的产物,万物的不同性质也取决于阴阳二气的消长。理只有通过气,纲维天地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很明显,气的作用被抬高了。
在理学系统中,“理”是一种超自然的、主宰一切的绝对观念,具有永恒静止的属性,“气”则有形有体,变化无穷,富有生气。对于“气”的强调,使罗泽南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辩证精神,多少隐含着对古代朴素唯物论思想的认同。他之所以能够用变易的观点看待历史和现实,肯定变革的合理性,认为“大经大法万世所不能外,而其制度文为则必随时而损益”,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不过,在罗泽南的理气说中,气并没有被抬高到与理同等的地位。他只是在朱熹理气说的基础上,稍稍揉进了张载的一些观点。因此,从根本上说,罗泽南的哲学还是属于理本体论哲学。
在人的理气同异问题上,罗泽南持理同气异的观点,认为每个人所禀受的理是相同的,气是不同的,“故人之禀之者,其气质亦不相侔矣”。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对朱熹气质之性的定义作了修正。在朱熹的哲学中,人禀受的天地之理被称作天命之性,气质之性指具体的现实的人性,即天命之性受到气质熏染形成的人性。而在罗泽南的哲学中,定义则有所不同。他认为:“性有天命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命之性者,维皇降衷,厥有恒性,全体浑然,初无偏倚,此溯原于太极者也。气质之性者,天以此理赋之人,必随是气以与之。”
在这里,天命之性指人禀受的天地之理,此无疑义,关键是究竟什么是气质之性。总的看来,罗泽南倾向于把气质之性理解为气的性能,如刚柔急缓之类。他说:“气有互阴互阳之不同,故质有或昏或明之各异。得木之性居多者,清则仁慈,浊则柔靡。得火之性居多者,清则高明,浊则暴烈。推之于金,于水,于土亦然。此禀受乎阴阳者也。这里的“质”指由阴阳五行之气积聚而成的一定形质,“气质”指形气及其构成的一定体质。这句话的意思是气质之性由气质决定,所反映出来的主要是气的作用。
罗泽南之所以对气质之性作出与朱熹不同的定义,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朱熹虽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规定为两层而不是两个人性,但仍是从理气两方面来解释人性,所以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二元论的思想,而罗泽南如此定义虽有性二元论之嫌,但与他的理气论是统一的,他所说的“理与气原不相离,故性有气禀之性、义理之性,命有气数之命、义理之命”,显得比朱熹的说法更加圆融。而且,将气质之性仅仅理解为气之性能,在理学发展史上也是有根据的。张载的气质之性就是指气的攻取之性,二程的气质之性也是指气的性。
其次,理学主张把理与气对人的作用都讲到,但是在二者之间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有的理学家比较重视理对人的作用,强调每个人都具备成圣成贤的可能性,有的理学家比较重视气对人的作用,强调成圣成贤的困难性。罗泽南显然属于前者,因此不把气质之性定义为现实的人性,这样才可以说“气质之性,君子终不为所囿”。
罗泽南认为,气质之性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他认为人们彼此之间,禀受的气或相对而清,或相对而浊,这些差别的存在虽然造成了个体之间的道德与智慧的先天差异,但是由于禀受的理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改变不好的气质,使天地之性得以恢复。“尽性则人事皆天,好学则气质无权”,罗泽南的教育思想正是以此为根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关于气质之性的议论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钱穆提出的“罗山论学最有贡献者,当推其阐申气质之性”的说法,不为无见。
总的说来,罗泽南对理学基本思想的阐发,既全面系统,又深入浅出,同时又有一定的创新,这对于守成多于开新的晚清理学尤为难能可贵。因此说罗泽南是晚清理学的重镇,他对理学基本思想的阐发有效地推动了理学在晚清的复兴,绝不为过。 罗泽南除了系统阐发了理学的基本思想,还发展了理学中本来就具有但却一直被忽视的“外王之学”,深挖理学的经世潜能,处则聚徒讲学,出则投身军旅,率领生徒抗拒太平天国革命,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研究罗泽南的理学思想不能不讲他在经世致用方面的主张。
程朱理学在产生之初,虽已酿空疏之弊,但是并不明显。无论是二程,还是朱熹,对现实政治都是异常关心的。不过,他们用力的重心已转移到对宇宙本体的思考和个人修养的完善上来。到了理学末流,则完全抛弃了儒家的经世传统,也为程朱理学带来了“空疏无用”的恶评。因此,程朱理学要想复兴,就必须以实济虚,改正空疏之弊。清初程朱理学的复兴,便是循着这一路径进行的。对于处于封建社会与清王朝双重危机下的晚清程朱理学来说,改正空疏之弊就更属当务之急。
罗泽南清醒地认识到程朱理学的不足之处,也敏锐地觉察到当时学界从“纯学术”走向“经世致用”的学术转向,因此在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积极讲求经世之学,“凡天文、舆地、律历、兵法,及盐、河、漕诸务,无不探其原委”,主动用经世之学来充实程朱理学,从而在坚持理学的价值理性的同时,又开掘出其隐而未彰的工具理性。
③ 湖南师范大学乒乓球老师 周嘉民是什么学历宋慧明是什么学历、职称 长沙学院 乒乓球老师 周华英 泽南
我就是师大的 周嘉民,女,1955年8月出生,籍贯湖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湖南省乒乓球协会副秘书长。1976年8月毕业于湖南师大体育系,一直从事乒乓球课程的教学与训练工作,担任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曾获校级1990-1992学年度教学优秀奖。多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乒乓球启蒙阶段的训练宜从正手位开始》《谈体育游戏的创编和运用》、《乒乓球比赛各阶段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及对策》等多篇论文,参加《体育高考指南》、《体育专业考试手册》、《体育竞赛裁判学》等著作中乒乓球章节的编写。
1988年获乒乓球国家级裁判员证书,1994年获国际乒联颁发的国际级裁判员证书。曾多次担任乒乓球国际比赛的临场裁判员;全国比赛的副总裁判长;全省比赛的总裁判长等竞赛工作。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学与训练。
④ 一度在三河惨败的湘军,真的没有被元气大伤吗
1858年5月,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攻破九江,屠杀17000余人,守将林启荣被开膛破肚。夺取九江,清朝授予李续宾浙江布政使,加巡抚衔。9月,李续宾从湖北杀入安徽,连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兵锋直抵庐州南面三河镇,与陈玉成主力军团进行决战。结果大伙都知道,湘军6000精兵阵亡,李续宾也命丧沙场,这在湘军看来就是三河惨败。
咸丰依靠“江南大营”,想把“收复金陵”之功劳让给他们。但是,八旗、绿营表现太差,若“炮灰”湘军被消灭干净,谁来抵抗太平军呢?大清王朝灭亡乃迟早之事。基于此,胡林翼、曾国藩“夸大”损失,让清朝着急,迫使朝廷同意发放粮饷,乃至扩军,让湘军得以崛起。
事实证明,三河惨败后,湘军不但连续获胜,且军队数量也不断扩充,其中曾国藩嫡系曾国荃“吉字营”最明显。1856年,曾国藩组建“吉字营”,几乎没啥名气。但是,李续宾三河败亡后,曾国荃“吉字营”就成了绝对主力,连老资格的鲍超、多隆阿、李续宜等都给他打下手。
1860年,曾国荃围攻安庆,充当主力;多隆阿专门打援军,与最精锐的陈玉成军团连续交战,虽说守住了防线,但损失惨重。安庆陷落后,首功是曾国荃,多隆阿不服,后不再配合行动。
⑤ 谁能介绍一下曾国藩
曾 国 藩( 1811 ~ 1872 )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 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 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 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 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 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 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 兵。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 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 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 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 巡抚。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 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 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 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 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 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 任。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 案,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 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9月,还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 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 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 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⑥ 章泽楠名字的测分,和命运
章泽楠
得分为 96分
满分为100分,60分及格。
三才配置:【水木土】
吉凶分析:【吉】
命格简批:【得长辈的提拔,顺利成功发展,基础运犹如立磐石之上,境遇极其安泰,得长寿幸福。】
得上级提拔获得成功和发展,基础稳固,心身健全,繁荣昌隆,幸福长寿。(吉)
1、总论:有成功发展之配置,经过一番辛勤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做事都有计划,可以积极向外发展,必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得到成功发展
2、性格:为人仁慈,喜欢帮助他人,有进取心,对家庭有责任感,一生辛勤奋发,但处事较主观固执,容易陷入一意孤行,这一点应改进。
3、意志:意志不够坚定,容易被甜言美语所惑,耐性不佳,做事容易冲动,常为小事而动怒。
4、事业:事业运良好,大多辛勤奋斗,脚踏实地而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名利可得。
5、家庭:家庭、夫妻尚称和睦,子女亦都乖巧孝顺。
6、婚姻:男娶贤淑持家之妻,婚后欣欣向荣;女嫁温厚才干之夫,婚后家庭圆满。
7、子女:子女聪明有责任感,长大后在社会上能成功发展,共同创造家业。
8、社交:社交能力及外缘皆如意,可在社会上一展抱负,担任主管或自己当老板,可受到支持与爱护。
9、精神:外表乐观,内心多操劳,但精神尚称安稳,天运五行属木时,一生快乐无忧。
10、财运:奋斗有成,财源逐渐而来,后运财运甚丰。
11、健康:身心健康,有胃肠方面之毛病。
12、老运:晚景安泰无忧,安祥吉庆之运,家境繁荣。
对基础运的影响:
安稳,不易变动,立如坚石,身体健康。(吉)
对成功运的影响:
如同久旱逢甘露,成长发展无障碍,进步向上。(吉)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贵人相助,人缘颇佳;爱好社交,受人尊重;好财利,勤俭持家;仁慈可喜,善于社交。(吉)
对性格的影响:
性情多好静,富于理智。温厚中带有华丽气质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表面看来似非大活动家,其内部蕴含着相当实力,必取得相当的成功。其人生虽属渐进型,但终能为人首领。还可获得家庭的幸福
好名字,非常高的分数。祝生活愉快,事业有成,谢谢采纳
⑦ 清朝时期和曾国藩一起创立了湘军,被称为第一儒将的是谁
在清朝时期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湘军则正式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很多人知道湘军的创办者是曾国藩,但是湘军的创建离不开罗泽南和江忠源,可以说没有罗泽南和江忠源,曾国藩创建湘军不会那么的顺利,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人物就是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的罗泽南,罗泽南是个理学大家,湘军之中李续宾、李续宜、曾国荃、王鑫等骁勇善战的猛将都是罗泽南的弟子。
随着太平军多次在湖北战胜清军,于是曾国藩让罗泽南转战江西,罗泽南先后攻克弋阳、乌石山和义宁等地,后来在罗泽南的建议之下,曾国藩上奏朝廷让罗泽南去攻打湖北的太平军,来此来缓解武昌,就这样罗泽南踏上了湖北的征途,在征战湖北时罗泽南先后攻克其要地,又大胜石达开的太平军其战功赫赫,之后的罗泽南又多次大胜太平军,绝对称得上湘军第一儒将的称号。
⑧ 石达开怎么打败曾国藩的
石达开运用避实击虚的战略,及深得民心的政策,使得太平军战胜曾国藩。
他先让秦日纲、韦俊、陈玉成等人做出反攻湖北的姿态,将湘军陆军主力牵制了半个月,争取到了召集各地溃散部队、重新整编和加固九江、湖口防线的时间,然后让秦韦陈部退入安徽进行休整(因为这支部队实在太疲劳了),同时监视湖北境内的敌人,避免清军迂回偷袭。另外石达开还提前在安徽模仿湘军的船制研造战船,训练水师,又劫得了一批清军新造战船,重建之前几乎已经全军覆没的水营,加强了水上作战的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湘军出省作战,本来希望在粮饷方面得到江西的接济,但石达开派出船只拦截内河,切断了湘军与赣北的联系,断了江西的饷源,这就是湘军在粮饷方面捉襟见肘,担心长期作战粮饷接济不上。另一方面太平军据垒坚守,消磨湘军的锐气,又给湘军造成了怯懦、畏战的假象,让湘军日益骄躁,兵力也越来越分散,加上秦日纲、韦俊、陈玉成的部队在石达开和曾国藩主力杀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正在一旁以逸待劳,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由疲劳之师变成了生力军,曾国藩却早早就把全部兵力投入了主战场,一旦他和石达开在正面战场拼到两败俱伤,秦韦陈的部队杀一记回马枪,湘军很难抵挡。石达开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迫使湘军追求速战速决,最后才会水师才会被肢解。
至于1855年底到1856年初石达开在江西差点把曾国藩逼得走投无路,当时那支太平军中老部队只有1万多人,石达开本来想先解武昌之围再解九江围,但他看到湘军大举反攻,曾国藩在南昌的大本营兵力空穴,于是决定分一部份兵力继续支援武昌,自己率军1万精锐转攻江西,一来可以逼武昌、九江的湘军回救主帅,达到围魏救赵,二来可以趁机在江西攻城略地,扩大版图,甚至可能置曾国藩于死地。由于石达开在江西深得民心,不但得到普通民众的爱戴,而且赢得了江西知识分子的普遍推崇,甚至一些清朝的举人都自愿加入太平军,四个月内太平军扩充到十万余人,相反湘军主力大部分正在攻打武昌、九江、江西境内的精锐只有周凤山一支,人数不多,又很不得民心,江西士绅邹树荣作《纪平江勇事》记载湘军在向江西的所作所为,“伐树拆屋摧民墙,妇女逃窜毁容妆,。。。相近数里各村庄,用器食物皆夺攘,关门闭户天昏黄,或有畸寒小地方,深夜公然上妇床。。。抢夺民财持刀枪,秆堆竹木皆精光。车牵锄耙亦丧亡,或作爨村炊黄梁,或索赎值充私赃。。。茶酒肉饭任取尝,不敢索值采箧囊。” ,而同一时期,他写太平军的诗歌却说,“闻到匪首有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因此,当时左宗棠说“江西事恐不可为,以民心全变,大势己去也”,曾国藩自己也说江西人“遂靡然以为天覆地坼,不复作反正之想,不待其迫胁以从,而甘心蓄发助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