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的人》原文
《有的人》作者简介 臧克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有的人》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鲁迅生平在《有的人》诗中的曲折表现 全诗无一句言及“鲁迅”,而是通过鲁迅的名言、名作等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全诗赞颂的对象就是鲁迅。因此,还须将有关语句结合鲁迅生平加以分析。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鲁迅曾自题“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现自己的人生目的。 《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2. 《有的人》的意思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诗中的(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是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转用而来。鲁迅的《自嘲》
诗中的(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这一句是从“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转用而来。《野草》
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这首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是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而作。感从何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月。一方面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已被人民推翻,另一面是从旧中国进入新中国的各色人等还不免带着旧社会的阶级和思想烙印。鲁迅式的“有的人”固然很多,而处于对立面的“有的人”却也不少。诗人面对现实,回忆鲁迅生前和逝世以来的社会状况,有感而作此诗。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真实,也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倾向,因此,这是一首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抒情诗。
3. 《有的人》这首诗的意思
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是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而作.感从何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月.一方面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已被人民推翻,另一面是从旧中国进入新中国的各色人等还不免带着旧社会的阶级和思想烙印.鲁迅式的“有的人”固然很多,而处于对立面的“有的人”却也不少.诗人面对现实,回忆鲁迅生前和逝世以来的社会状况,有感而作此诗.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真实,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倾向,因此,这是一首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抒情诗.
诗的第一节指出当今之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一种人“虽生如死”,另一种人“虽死犹生”.“虽死犹生”的人,自然是指当时被纪念的鲁迅,是对“永垂不朽”的鲁迅的歌颂;但是,作为典型形象看,也不是单指鲁迅,同时还暗示着与鲁迅品质相同的许多人.至于作为对立面的“虽生如死”的人,当然指坏人.这节四行诗,两句话,是全诗的总帽,统帅全篇,虽通俗易懂,但容量很大,概括力极强,耐人寻味,今人猛省!
接着三节(即诗的第二、三、四节),把“虽生如死”的人和“虽死犹生”的人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比形象、比思想、比情操.从形象看,“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虽然昂首挺腰,自诩“伟大”,实际上是藐小的:而“给人民当牛马”的人,尽管俯下身子,毫不显眼,却是伟大的.这四行诗,是从鲁迅《自嘲》一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生发出来的.诗人发展了鲁迅的思想和诗意,形象的对立性更加突出、鲜明.再从思想看,那些“虽生如死”的人总是想“不朽”,“要把名刻入石头”,为自己树碑立传.而那些“虽死犹生”的人,却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它们憎恶把野草当作装饰品的“地面”,时刻等待地下的火山喷薄而出,烧尽“地面”上的野草、乔木,直到“无可朽腐”,大家同归于尽.这一节是根据鲁迅《野草·题辞》中的“我自爱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几句话写成.写《野草》和《野草·题辞》时的鲁迅,正处于思想“彷徨”时期,他曾经坦率承认他当时还没有找到革命的道路,但他对于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却是痛恨,不共戴天的,因而表现了“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彻底牺牲精神.最后从情操看,那些“虽生如死”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是十分卑鄙、丑恶的.而那些“虽死犹生”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情操是非常崇高、美好的.
诗的第二、三、四等三节是紧接诗的第一节进行构思的.诗人不是为了歌颂鲁迅而歌颂鲁迅,而是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与鲁迅品质相同的人,而且谴责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这样一个对照,比单纯诓歌鲁迅更加显示出诗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最后三节(第五、六、七节)诗,诗人抓住头一节诗所说的两种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他们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影响和不同的下场,也就是指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前途.这三节诗是二、三、四等三节诗的逻辑发展.第五节诗仍然从对立的形象着眼.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自诩“伟大”的人终归被人民所推翻,从高高在上的地方摔了下来,不仅藐小,而且将从地球上消失;至于那些“给人民作牛马”的人,却被人民永远缅怀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第六节则是写出两种不同的主观思想得到两种不同的客观效果:那些想为自己树碑传的人,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而那些“情愿作野草”的人,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一年一度地生长,他们也一年一度地永远为人民所怀念.鲁迅是如此,和鲁迅品质相同的人也是如此.最后一节写出不同的情操,不同的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那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是决没有好下场的人,只要时候一到,他们的下场就会让大家看到.至于那些“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人民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鲁迅就是这样的人的代表.
4. 臧克家《有的人》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有的人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49年11月1日。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这首诗就是之后诗人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后世影响:
《有的人》被选入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十课,至今仍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5. 《有的人》是什么诗
是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6. 臧克家《有的人》全文
有的人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7. 《有的人》的意思是什么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7)有的人扩展阅读: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是贯穿全篇各节的,从全诗而言则是用了铺陈手法,依次展开。
文中多处暗引鲁迅的诗文,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源于鲁迅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则源于鲁迅《野草·题辞》中“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
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数句。化用鲁迅诗文以讴歌鲁迅精神,形象而又鲜明,能更透彻更贴切地表达诗作的主题。全篇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情感表达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过目不忘。
8. 《有的人》 全文解释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理解: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理解:反动统治者凌驾人民头上自我吹嘘,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理解: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理解:反动统治者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并与人民为敌的,而相反的,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所以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理解:反动派欺压人民,而人民要推翻他们,为人民做实事的人,人民永远记的他。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理解: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打倒、推翻之。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8)有的人扩展阅读:
这首诗手法非常简单,语言明快直接,观点立场鲜明、毫不含糊,其中所表达的观点也是一针见血,使人能够直接领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诗人从开篇到结尾,反复使用简明的对比手法来写两种人,这两种人相互对照和映衬,因此而使其中伟大的更伟大,卑劣的更卑劣。
这样的对比不是从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多角度展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首先指出这样一种现象,然后从这个现象出发,再一一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从这两种人的灵魂、动机、行动、后果上来探究其原因。
之所以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是因为他“骑在人民头上”,而且感到自己的伟大;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但是“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样的从灵魂深处是卑劣渺小的,从动机上讲是贪婪自私的,从后果上讲是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并与人民为敌的,所以,“人民把他摔垮”,“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而相反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因为他“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所以,人民永远记住他,“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是贯穿全篇各节的,从全诗而言则是用了铺陈手法,依次展开。
文中多处暗引鲁迅的诗文,如“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源于鲁迅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则源于鲁迅《野草·题辞》中“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数句。化用鲁迅诗文以讴歌鲁迅精神,形象而又鲜明,能更透彻更贴切地表达诗作的主题。全篇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情感表达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过目不忘。
9. 有没有《有的人》这首诗
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有的人》作者简介
臧克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鲁迅先生是我永生值得怀想和崇奉的楷模,这不仅止是因为先生具有宽广有胸怀和非凡的建树,成为中国当代新文化史上一盏极其耀眼的明灯,主要还在于先生不屈从于他所处那个时代的禁锢和压制,毫无惧色地轻蔑从正面以及非正面投来的“辱骂和恐吓”,以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演绎了一段文化救国的民族斗争史。鲁迅是一个时代进步思想和文化现象的典型象征,也是整个民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公然反对传统、革新传统的不泯精神的具体写照,在中华烟波浩渺的灿烂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为后人所景仰和折服。
长期以来,由于舆论的大肆渲染和误导,人们对鲁迅的认知大都停留在一部《呐喊》和几篇指桑骂槐的杂文之类的东西上,以为鲁老夫子这个名震宇内的文学大家也不过如此了了。因而在各个时期都有那么几个舞文弄墨的想要跳将出来,蹂躏了先生的尊严,然后扯下桂冠戴到自己头上,要不至少也平起平坐分去一半秋色,好藉着万民敬仰去坐享荣华且贪恋美色。这些又粗俗又浅薄的想法虽然真的有些幼稚可笑,但也还有几分值得同情,因为老夫子确系半路出家,既不是正宗科班出身,衙门里又未曾占着甚么人,有了点名望什么的时还不与人为善,动辄四处得罪人。你能说不是些路人可见的瑕疵么?其实不然,老夫子是既有城府又有性格的,据说单是名号上这两个字的由来就翻版了“革命”的全部寓意,只是官府初时不理解,末了又不敢深究,生怕着了革命的道儿将来洗之不脱,才任由其一路叫了下去。鲁迅先生平生著述颇多,笔触涉及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的各个层面,其分析看待社会历史问题的观点新颖、独到而尖刻,并且能把国人崇尚的不卑不亢精神贯彻到底,这便是先生尤为值得世人缅怀的地方。鲁迅除了对警省时代、唤起国人为彻底改变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进行不屈抗衡,以及对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功不可没之外,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也是颇具建树的,他对于文学起源于劳动号子的所谓“嘿唷嘿唷派”的论断,精譬形象地将文学艺术来源于大众,转而终将为大众服务的历史画卷展现于世人眼前,从而轻松活泼地揭开了困挠学术界多年的史学问题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当然,对于鲁迅先生而言,最具战斗力的有效武器还是小说和杂文,他的语言风趣恢谐,但在字里行间却又绵里藏针,暗含道不尽的激扬与忿慨。从总体而言,其嘻笑怒骂虽在不得已中多少绕了些弯子,主旨却是清晰明朗,一针见血,切中时弊的,显现出了无私无畏、忧国忧民的正气和胆魄。鲁迅先生是站在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前沿的一名旗手,他的言行举止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为整日忙碌于功名富贵的文化人指明了实现社会人生价值的根本出路。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世人仰慕的文学鸿儒,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周遭境遇不无关系。时值国民饱受内忧外患之苦、民族矛盾高度激化,公众在迷惘之余少不了常愤然问天究竟出路何在,一批有志学子开始寻求救国真理的大革命到来之际,鲁迅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且出类拔萃地成了佼佼者。虽然此间也离不开个人的勤奋与修为,但作为外部条件的社会环境则是造就一代文坛巨匠不可或缺的客观因素。那个时代必需要有一面文化旗帜召示在前,而这一神圣的使命偏偏落在了鲁迅先生身上,无论如何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同时也表明中国新文化阵营的构成由此有了一个良好开端。没有鲁迅,带有严重陈规陋习的旧文化人绝不可能直面“千夫指”而豁达镇定地“横眉冷对”,更谈不上“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般大度与坦诚了。所以鲁迅理所应当是一个时代的鲁迅,它不包含满身穷酸气臭、靠钻牛角尖来炫耀自己的博大精深,靠低三下四的谄媚奉迎、以及出卖祖先来赚取功利荣华的成分,只有傲骨铮铮、虚怀若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时刻以唤起民众为己任,才是鲁迅先生真正具有的优秀品质。
对鲁迅的纪念是对一段民族曲辱历史的追忆和反思,诚如目睹残壁断垣可以让人回想起丧权辱国时期豪强铁蹄的践踏一般,难怪随着国人渐自发福的油肚隆起,对先前那位矮瘦单薄留着平头蓄小胡子的文儒也要生疏了许多。值得庆悻的是社会的发展已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国人不再为民族仇恨动很多肝火,民不聊生的萧条已被放眼无际的繁华所取代,很难再给先生这样的清狂之徒予立锥之地。其实眼下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恐怕是多一个鲁迅也无济于事,因为人们在清点钱钞的时候已习惯懒得去搭理身外纷扰的世界,再者即便有了时弊也不是单靠口诛笔伐就可以改变的,好文章的后面还需作很多手段,会事的衙门已经不吃盖面的菜了。不过我觉得鲁迅的精神还是不能丢,因为纸醉金迷的灵魂还需要巨大的声音来警省,我们怀念鲁迅,就是要承袭一种严谨治学、顽强抗争、敢为人间不平唱鸣的牺牲奉献精神,不悖弃民族自强的尊严和品格。只有沿着鲁迅先生以生命的体验引领在前的路。国人才会在平庸之外找到自我,然后将民族气节奉为金玉。趁着空闲把玩的时候,或许还能给不仅是为了赚钱而延续下去的文化一点生机。
10. 《有的人》全文是什么
《有的人》
作者:臧克家(现代)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0)有的人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有的人》这首诗作于1949年11月1日,在十三年前也就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1949年建国后,全国各地的中国人民第一次公开并隆重的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举行了纪念活动,臧克家亲自参加了北京的纪念仪式,瞻仰了鲁迅故居,随后做了这首诗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
赏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诗人铺陈了三种对比:第一种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人的对比,它统领全诗;第二种对比,主要是比做事,两种不同的做事风格;第三种对比是比下场,比两种人做了不同的事后得到的不同结果。语言直接了当,观点鲜明,反复的对比,使其中伟大的更伟大,无耻的更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