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风乎舞雩
扩展阅读
和谐福图片 2025-09-10 14:07:55
qq的看股票 2025-09-10 13:56:11

风乎舞雩

发布时间: 2021-12-19 16:03:56

① 论语中风兮舞雩什么意思

【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原文】“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

② 风乎舞雩 什么意思 帮我解答一下。 谢谢。

出自《论语·侍坐》
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③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什么意思

释义: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一、出处

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原文(选段)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译文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3)风乎舞雩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作者中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二、赏析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④ 莫春者,风乎舞雩,咏而归

全句应该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义为:
暮春时节,穿上春装的时候,邀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一起到沂水边洗澡,到舞雩台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⑤ 风乎舞雩比喻什么

意思是:舞雩台上吹吹风。形容潇洒自如的状态。

出处:《论语》

原文: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赏析:

曾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不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写照吗?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落等人的志向高远的境界。如果说,于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⑥ 翻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此句出自:《论语.先进》篇里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弟子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我和他们三个人想法都不同。我的志向就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6)风乎舞雩扩展阅读

曾晳,又称曾点,字子晳,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嘉祥)人。他是宗圣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

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子爵)于鄫地,建立缯国(姒姓)(缯国故址,在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原名“缯邑”,以当地多产丝织品而得名)。历经夏、商、周(改为鄫国)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7传至曾点,58传至曾参。

曾点(曾蒧、曾皙),字皙,是鄫太子巫的曾孙,是宗圣曾参的父亲,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妻子上官氏。

⑦ 《论语》中“风兮舞雩”是什么意思

《论语》中“风兮舞雩”的意思是:

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⑧ 风乎舞雩 乎什么意思

是指:到舞雩台上吹吹风。
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
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⑨ 浴乎沂水 风乎舞雩 出自哪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一段话:“(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话可译为:“(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⑩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翻译!!!

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

这句话出自于宋代释绍昙所写《偈颂一百零四首》。原文如下:

绿暗红稀,人家翠微。

杜鹃啼月,紫燕衔泥。

莫春者,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本是儒家闲戏剧,刚言漏泄祖师机。

是不是,非不非,

老倒乳峰那得知。松根憨睡足,

闲把瘦藤戏,侍者无事相随。

(10)风乎舞雩扩展阅读

偈颂简介

偈颂,是汉语词汇,拼音是jì sònɡ,梵语"偈佗"的别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亦多指释家隽永的诗作。

又称“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