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汉有哪些花鸟奇石市场啊
武汉中华奇石馆
2005-6-5 作者:报刊文摘 来源:武汉花卉网
武汉盆景奇石根雕艺术馆自198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以来,在市建委的领导和支持下,逐步发展,并达到一定规模。我馆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盆景、奇石、根雕专业性展馆,在历届全国性大型展览中,荣获许多荣誉,并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下设有办公室、奇石馆和盆景园。在编职工12人,流动岗位职工2人。
一、奇石馆地处汉阳翠微路归元寺旁,占地面积6700㎡,建筑面积2500㎡。是目前国内藏石品种最丰富,设置完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大型园林式藏石馆。屋内有观赏石、钟乳石、矿物晶体等八个展厅,展区面积1800㎡,展品3000余方,数百个品种。室外盆景展区面积2000㎡,有“高山流水”大型山水组景,“楚天一绝”“姑苏枫火”等大型自然景点九个,盆景60余件。
武汉中华奇石馆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赏石展览活动,如:一至五届中国赏石展览暨国际赏石展览、柳州国际奇石节、亚太地区盆景雅石展、香港国艺博览会,均取得优异成绩(附后),尤以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最为突出。作为国际展览的第二展区,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赏石专家数千人,高度评价了我馆,他们一致认为不论是从规模上、品种上,还是作品档次、展示效果、风格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许多城市建委领导来馆参观,如上海、杭州等地方领导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以游客至上,将展览主题切入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以矿物晶体和化石为媒介,向各国游客展示了东方奇石文化的魅力。
二、盆景园位于墨水湖畔,与武汉市动物园毗邻,占地26亩,建筑面积3500㎡,是以盆景、根雕展览为主的一个古典园林。 展示盆景作品1200余件,已建成大型景点有:特大树石组合盆景断崖千层总是春、石林竹海、卧云横空、东岳松翠、灵屏神韵、崇山峻岭都竟秀、巨龙戏珠等。室内展区湖光楼面积3500㎡,五个大型展厅,展示根雕作品200余件,是武汉市民赏玩盆景、观光休闲的一个高雅文化场所。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造景标准,进行盆景园的景点制作。
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湖北盆景资源丰富,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湖北武汉盆景文化事业是我们宗旨。园内以湖北特有的对节白腊、榆、文母、三角枫等为素材,以湖北楚文化“飞扬的动势、活泼的节奏、自然的神韵、写意的效果”为造型风格,其动势盆景在全国盆景界已颇具影响。其造型动势飞扬,节奏分明,立意新颖,虽由人作完若天成。令人心旷神怡。每年接待游客十余万人次。并受到盆景界专家及广大游客的好评。
盆景园积极参加国内外盆景交流展览活动,如: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全国二至五届盆景评比展览,全国花卉园林博览会,省市盆景评比展览,取得了优异成绩,确立了盆景园在全省盆景界的龙头地位。
武汉盆景奇石根雕艺术馆是在市建委领导下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不仅是湖北省旅游定点单位,还是武汉市盆景奇石研究交流中心,以弘扬中华盆景奇石文化为宗旨。近些年来,我馆把争创市级文明单位乃至省级文明单位,作为馆内的重要工作,积极推动艺术馆精神文明建设,2002年我馆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作为对外服务的窗口单位,积极配合武汉市山水园林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实现创全省一流的盆景园,创全国一流的奇石馆这一发展目标,在建委的领导和支持,在全体职工的勤奋努力,开拓创新下,更好完成今后的工作任务。
汉阳翠微路61号
邮编:430050
值班电话:84843750
汉口:武胜路花鸟市场,在泰合广场对面;武汉港花鸟市场,在江汉路江边出口处,对面的江边;
武昌:中北路花鸟市场,在中北路,东湖路段;卓刀泉花鸟市场,在华师东门对面;元宝山花市,在武汉理工大学南门处!
这只是我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
Ⅱ 东方赏石艺术研究院怎么样
东方赏石艺术研究院是2017-12-15在海南省注册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注册地址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永安西路北一巷103号。
东方赏石艺术研究院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69007MA5T2LP42X,企业法人钱波,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东方赏石艺术研究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东方赏石艺术研究院更多信息和资讯。
Ⅲ “中华九龙璧”名称认定的依据和意义
川水歌
龙寿桃(收藏:杨光品)
其次,三叠纪海相沉积地层在华南地区的广泛分布为该地区九龙璧的可能性蕴藏提供了前景。九龙璧属沉积变质岩,沉积于距今约2亿4000万年前的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印支地壳运动时期),形成于距今1.5亿年前后的中、晚侏罗世(燕山运动时期)——而我国华南地区具有迄今已知世界上最广布的二叠—三叠纪海相连续地层。当然,九龙璧是在二次热力变压作用下热液变质,形成了现今的低绿片岩、亚绿片岩、低角闪岩、角岩等,形成条件十分复杂。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华南地区的三叠纪海相沉积岩并未发生变质,几十年前几位地质教授、学者和方家也著文认为只有华安县才产出九龙璧,而后经众多石友多方考察才证实漳平市亦为主产区之一,再后来发现漳州市的南靖、长泰,龙岩的长汀、连城、上杭,三明的永安等县市也都有产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践的检验,或许能在华南相关区域有新的发现。
笔者与福建漳平的陈江华、湖南郴州的史景凌等石友通过实地考察和初步检测,发现广东卤盐、江西大余、湖南郴州等地都有产出与九龙璧造型、色彩、纹理和画面极其相近的岩石,经摩氏硬度测试法测试,硬度也大体介于6到7.5度之间(期待有关权威部门的进一步考察鉴定)。
综上所述,九龙璧冠以“中华九龙璧”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利于纠正有失客观科学的纷乱命名现状。倘能在其他省份确定亦有产区,则可参照中国观赏石协会《关于观赏石石种的命名原则》中“沿袭历史、命名在先、约定俗成和产出的地域名称+石种”的原则,在“中华九龙璧”之后附加产地省份,如“中华九龙璧(福建)”、“中华九龙璧(江西)”等,对于系统、科学地规范各类石种,构建中国观赏石(奇石)品牌战略,弘扬中华赏石文化,必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参考及援引的主要文献
《说文解字》
《天工开物》
《矿业工业要求参考手册》
《中国玉文化》
吴淦国,张达,陈柏林,吴建设:2000年,《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构造域的转换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地球科学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04期
毛建仁,许乃政,胡青,李寄嵎,谢芳贵:2004年,《闽西南地区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演化》,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01期
吴淦国,张达,彭润民,吴建设,高天钧,陈柏林,汪群峰,狄永军,张祥信:2004年,《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形成的时间演化规律研究》,地学前缘,01期
王彬,舒良树,杨振宇:2006年,《赣闽粤地区早中侏罗世构造地层研究》,地层学杂志,01期
王果胜,马文璞,朱卫平:2007年,《闽西南下三叠统溪口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4卷,第05期
许汉奎:《不凡的九龙璧》
陈臻郑金川:《浅论九龙璧之系统赏石观》
何岗:《漳州九龙璧观赏石成因及鉴赏》
陈进昌:《古往今来九龙璧》
陈少华:《华夏奇石九龙璧》
黄如飞,绿茵:2004年5月,《九龙璧:努力走近文物》,福建日报《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Ⅳ 太湖石名石是什么
宋徽宗赵佶在京城建造艮岳(又称万寿山,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汴京东北隅堆土为山,广集天下奇花异石、珍禽怪兽、佳果文竹于此处)时,令下面的官吏收集各种太湖石上贡,运太湖石时,曾以十只船组成一“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花石纲”。
除了故宫等地的皇家花园中布置有太湖石外,比较著名的太湖石还有孔洞缠连、剔透俏敛的“冠云峰”、“玉玲珑”和“瑞云峰”。它们都是当年花石纲的遗物,史称“艮岳遗石”,与杭州江南名石苑中的“绉云峰”(图2.10)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也有说法认为是江南三大奇石,唯独“瑞云峰”不在其中)。
苏州有两块名为“瑞云峰”的太湖石,其一现位于留园内“冠云峰”东侧,高3.8米,宽约1.8米,厚约0.9米,底座高0.7米,总高4.5米,浅灰色,数百窍穴玲珑嵌空,两个由水浪拍打形成的大洞孔好似随风而舞的美女的宽袍翠袖,是盛康得园后重取他石命名的;另一块则是声名赫赫的原位于徐时泰东园中,现矗立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内的“瑞云峰”,相传是北宋朱勔在苏州采办的“花石纲”遗石。当年他为运送四丈高的称为“大谢姑”的太湖石不惜打造大船,但行至常州到镇江这一段浅水河渠时,舟行艰难,朱勔于是献图给宋徽宗,皇帝看后赐名“神运昭功敷庆万年之峰”,简称“神运峰”。原与巨峰“大谢姑”相对而立的小峰称为“小谢姑”,至朱勔事败时尚未运走,被弃置河滨,其上仍留有“臣朱勔进”四字。明代为董姓所得,董嫁女时将其作嫁妆赠给苏州富绅徐时泰,徐时泰将石置于东园(留园前身),相传此峰屡现瑞光,故更名为“瑞云峰”。徐崧在《题瑞云峰》一诗中曰:“一片玲珑石,神功讵琢成。瑞分芝草秀,奇合夏云生。未肯随朱勔,还应傍同卿。至今荒陇上,剑水气英英。”多年后的留园景色变迁,但“瑞云峰”依然风采如旧,难怪明末遗臣姜埰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秋日游徐氏东园》诗中赞道:“徐氏园林在,招寻独倚筇。三吴金谷地,万古瑞云峰。宿莽依寒雁,重潭伏蛰龙。西园花更好,香帔起南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高宗南巡,织造太监为取悦皇帝,便将此峰辗转迁至织造署西行宫的西花园——乾隆南巡行宫内的水池中供置(今苏州市第十中学内)。
此外,苏州狮子林有著名的“湖石峰”,南京瞻园有“仙人峰”,嘉定汇龙潭公园有“翥云峰”,常熟市人民公园有“沁雪石”。它们表面如水浪相叠,又似雪压琼枝,既有自然美,又有雕塑美的形态,令人赞叹!
Ⅳ 西方赏石文化(Western Culture of Ornamental Stone)是指
西方赏石的诞生距今只有200年时间,是工业时代发展至鼎盛时期的产物,是基于矿物学、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等科学理论而产生的,从一开始便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倡导者也是以从事自然科学的工作者和博物馆为主,所以是一种理性化的收藏活动,更注重观赏石本身的科学内涵,强调美感与科学的统一,注重观赏石形成机理的探究,重视其学术科研价值,以科学眼光及思维评价其观赏性与艺术品位,这与东方赏石强调的艺术化欣赏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赏石并无深厚的文化积淀,类似东方赏石的那种富于含蓄、想象的题名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它容易普及并建立通行评鉴标准的原因所在。
欧洲奇石协会主席威利?本兹多年前就对中国进行过多次访问。他认为东方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而西方人则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操纵者。如宋代石癫米芾,对待石头如同对待亲兄弟一样(图1.44),这样的想法与做法对西方人来说太不可思议了。
西方人对事物的理解更加理性,更多地关注其本质,如成分、结构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而对于象形、会意等的观察与理解自然不如东方人般耐人寻味。
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各国纷纷成立了赏石组织,1992年卢森堡还成立了欧洲赏石联合会(ESA)。但总体来说,赏石不像盆景那样在欧洲得以迅速推广,当地的赏石交易主要依附于盆景市场,赏石者与赏玩矿物晶体的人互不相干。欧美一些国家将中国传统供石称为文人石(Scholars'Rocks),同时许多国家仍对观赏石沿用日本“水石”之称(Suiseki)。赏石之风能得以在一些欧美国家传播,部分得益于21世纪初人们从日本的盆栽水石(图1.45)中发现的赏石意趣。
Ⅵ 仲宫石的特点
太湖石
俗称仲宫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圆润,弹窝洞穴四出,表面石皴备致。即使无洞穴者,则跌宕起伏、盘折回曲,观赏价值较高。
太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建园、造景、绿化、美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材料。采用太湖石来立景、叠山,或点缀在亭、台、楼、阁、厅堂廊榭、曲径小桥、奇花异木间,都能自然融合,相映成趣,为园林增添风姿异彩。所以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宫苑和园林中。一般体形高大秀美之石峰宜竖立在轩堂之前或置放在高大奇卉异木之下观赏。中小类石块,可供叠堆假山,驳砌水池、湖岸、假山蹬道,或散点在园路和小桥旁、树林或花丛中。造型优美、剔透灵巧,可独立观赏的中、小型太湖石宜配以架座作为供石,布置于厅堂之中、几案之上。
(一)产地:
太湖石原产于江苏省宜兴的禹期山、鼋山、苏州洞庭西山等处,太湖石因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现今在太湖西山石东村金泽山尚能找到原生态的太湖石。
据宋代杜绾撰写的《云林石谱》云:“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太湖石产洞庭水中。”太湖石最早产在江苏省与浙江省之间的太湖地区,尤以太湖洞庭西山的鼋山、龙洞山和石公山为上乘,所以名为“太湖石”,简称“湖石”。
现今经科学论证,凡具有岩溶地貌的地区。如安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山东、四川、湖北、江西、河北等省也都产有太湖石。因此,很多地方把主要成分为石灰岩,并经风化水蚀而可供观赏的此类石种,统称为“太湖石”。
据明代计成《园冶》中载:“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可知长期在太湖洞庭山采凿,所剩湖石已不多了。在《扬州画舫录》中云:“若郡城所来太湖石多取之镇江、竹林寺、莲花洞、龙喷水诸地所产,其孔穴似太湖石,皆非太湖岛屿石骨。”可见后来堆山叠石,驳砌湖岸等所需的大量太湖石都是近地取石,这些太湖石也就是“旱湖石”。
现南京所用湖石,许多来自南京近郊龙潭、青龙山、汤山、六合、镇江地区的句容、安徽巢湖等地。
(二)成因:
太湖石是四五亿年前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经过千百年的浪激波涤和水冲、日晒、雨淋后,沿着石灰岩的节理经溶蚀、风化等作用,逐渐扩大相邻的沟壑而形成的。太湖石为碳酸盐岩,石质成分主要是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大理岩、大理石化白云岩等.石性坚实光润。
沉积岩是地球最上部的成层岩石。是由于暴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处在风化条件下,受到太阳光的暴晒、风雨的侵袭、水和生物的作用、受到种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崩裂分解,有的变成碎块和松散砂粒,有的改变了化学成分,有的溶解在水中,这些被破坏以后的物质,于原地或由流水等把它们搬运到适宜的地方,按照一定的方式沉积下来,再经过固结成岩等作用,便形成了沉积岩。沉积岩中属于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的有石灰岩、白云岩等。
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都是在各自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的化学成分及一定的物理性质。
在山坡或山顶上的碳酸盐岩石受日晒、雨淋,产生各种裂隙。风化作用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具弱酸性。一般以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及地表由植物作用形成的有机酸以及由一些矿物形成的无机酸。共同作用于酸溶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起腐蚀性的化学作用,裂隙被溶蚀成穿透的石缝或串珠状的孔洞。由于组成岩石的矿物组分的不均性,以及溶剂量的不同,溶蚀速度也不等,造成溶蚀的差异性。这些孔洞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具有透、瘦、漏、皱特点的太湖石。
(三)特征:
太湖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太湖石以造型取胜,最能体现观赏石的“瘦、皱、漏、透”的奇美特色。其形态千姿百态、曲折圆润、千孔百窍、剔透玲珑、宛转险怪,有的瘦骨峻峋,有的纹理纵横,笼络起皱,有的凹凸褶皱。如自居易在《太湖石记》中云:“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砼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恺、若钦云叹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嶝霪爵,若拂岚扑黛,蔼蔼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这是白居易对太湖石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作的细致生动的描绘,饱含着诗情画意,为我们欣赏太湖石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据太湖石志(宋 范成大)记载:太湖石:“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或缜润如珪瓒。廉刿如剑戟。矗如峰峦。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黝如漆。或如人。如兽。如禽鸟。好事者取之。以克苑囿庭除之玩。”
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波涛冲激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磬。
透、漏、皱、瘦,清奇古怪是我国造园家叠石造景时选石的要求。所谓透者,即此通于彼,彼通于此,玲珑多孔,外形轮廓跌宕多姿。漏者,则是石上有眼,上下左右窍窍相通,有路可循。皱者,指石体表面多有凹凸,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变,富有节律感。瘦者,则是指石体挺拔俊秀,壁立当空,弧峙无倚,瘦中窝秀。这些特征、通过石体本身丰富的点(石孔)、线(皱线、轮廓线)、面(块面)的有机结合的凹与凸、透与实、皱与平、高与低、曲与直、粗与细、巧与拙、涩与畅、繁与简等等的强烈对比,形成了一个极富变化又有着统一与和谐的独特之美的形式,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
奇形怪状的太湖石犹如一尊尊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雕塑,似象非象,天然成趣,使众人猜测纷纭,浮想联翩,给人以景外之景,联想无穷的艺术享受。如苏州的瑞云、岫云、冠云三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都是因得云之神韵,而称之天下奇石。
太湖石的透、漏、皱、瘦,清奇古怪,表现出大自然中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阔、雄、峻等诸多美的特征,达到江河湖海、群山万壑俱奔眼底的美好境界。构成峭壁危峰、涧谷幽遂的意境。正如清代陈维城著《玉玲珑石歌》中云:
一霎神游造化外,
犹疑坐我缥缈峰。
耳边滚滚太湖水,
洪涛激石相撞春。
(四)太湖石的品评标准:
太湖石属形象石类,它的品评标准是:
l.自然形态美好、奇特,能表现自然界的山水、人物、动物、物体等的形象和神态,是大自然景观的浓缩。
2.石质硬度较高者为上品。
3。岩石的肌面。因成岩矿物的变质作用或物理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具有差异性,凡多皱、多孔洞,显得古雅者为上品。
4.石之上下、左右、前后,比例适当。全景保持均衡,底座平稳,有适当的厚度者为上品。
5.凡作为景石或供石独立观赏的应加以配座,以提高石品的艺术品味和档次。赏石小品可使用木质博古架组景,要注意每件赏石的摆放位置和陈列之艺术效果。
(五)采集装运:
太湖石的采集是非常艰辛的,尤其是在湖水中凿取。据宋代杜绾《云林石谱》中云:“采人携锤錾人深水中。颇艰辛。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设木架。绞而出之”。
宋代。在巨型太湖石的搬运中。为了确保湖石的完整无损,创造了以麻筋杂泥堵洞的方法,此法安全可靠,至今尚可应用。据《癸辛杂识》中云:“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运必有损折之虞,近闻汴京父老云:其法乃先以胶泥实填众窍,其外复以麻筋汁泥固济之,令圆滑,日晒极坚实,始用大木为车,致于舟中,直俟抿京,然后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则省人力而无他虞。此法甚奇,前所未闻也。”
古时,江南一般搬运太湖石则先开挖河沟,待入冬后,河水结冰,将置放太湖石的舟在河床的冰上滑行。
而今,科学发达,大型太湖石的运输则可利用滑轮、吊车、吊装在轮船、汽车上运输。装运时,不仅要注意人生安全。同时在装车时,石下面、石之间要填上稻草、蒲包等物,以免振动时摩擦、碰撞而损坏石体。
(六)太湖石的类型:
太湖石按产地、分布、石色、规格、应用的不同可作如下分类:
1.按分布在长江南或北,分为太湖石和北太湖石;
2.按是否产于水中或陆地,分为水石和旱石;
3.按石之色彩,分为灰太湖石、黑太湖石、白太湖石、红太湖石、黄太湖石等;
4.按规格尺寸及应用,可分为园景置石、假山石、盆景石、供石;
5.按观赏性质,分为孤赏石、组景石。
(七)太湖石的石种介绍:
1.太湖石:苏州现存古典园林的湖石假山主要采用此石。其色分白、青而黑、微黑青三种,石坚而脆,敲之有声。其质纹理纵横,脉路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经水冲击形成缝、穴、洞,有的窝洞相套,玲珑剔透。石以高大为贵,适宜布置于厅堂前,置之奇松卉下,罗列园林广榭中,为叠石掇山的首选之材。为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已禁止在太湖西山开采原生态石,因此,用“挖到尽头身无价”来比喻正宗太湖石资源的价值非常确切。真正原产地出水的太湖石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是弥足珍贵。苏州历史名园中现存的太湖石将成为历史文化遗产永久留存。
2.巢湖石:是指产于安徽省巢湖周边地区的各类碳酸盐岩,也称“类太湖石”。
巢湖石孕生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塌陷带西北缘,紧邻郯庐断裂带东侧。形成巢湖石的原岩为石炭纪、二叠纪及三叠纪地层的碳酸盐岩,其中以二叠纪栖霞组灰岩最为重要。它们在漫长的地质变迁过程中,经过风化、淋溶、剥蚀、溶蚀、搬运等作用,将原岩雕琢成外观奇巧、状物肖形的天然艺术品。巢湖石除具有太湖石的共性特点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工)含有丰富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为该石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绝妙的风韵。因孕育巢湖石的“母岩”,当时的形成环境为温暖洁净的浅海.适宜各类珊瑚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繁衍,后来其遗体被埋藏在地层里,就形成了现在的化石。
(2)其石之孔洞圆润,孔洞之多、孔径之圆、孔壁之光,堪称“类太湖石”之冠。
(3)石内常有方解石组成的“筋脉”纵横穿插,其数量多,分布广。该“筋”的形成归功于印支和燕山运动,使本区地层长生褶皱、断裂,并派生出多组不同方向的裂痕,成为水溶液的通道,次生方解石沿裂隙充填,形成了这些纹理纵横、笼络隐起的奇筋异脉。
(4)体形大小悬殊。既有重达百吨以上的巨石,也有超小型的袖珍石,其原因也与产地的地质条件有关。
(5)不少石上常生有硅质或泥钙质成分的瘤”,产生浑朴的美感,这种“石瘤”主要存在于三叠系南湖组瘤状灰岩形成的石上,呈现出“丑”之美学效应。
巢湖石形质兼优,它曾以“无为军石”之名人载杜氏石谱,当年米芾跪拜过的“石兄”、“石丈”,就是巢湖石。《宋史.米芾传》有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为石兄”。当年米芾称兄的石头迄今仍幸存于县图书馆的庭院内。
另外,民间传说赵佶建艮岳。因石之需求量过大,产于太湖周边地区的太湖石不足,官员就私下采运一部分巢湖石去顶替。据《云林石谱》载:“无为军石产土中,连络而生,择奇巧者斩取之,易于洗涤,不著泥渍,石色稍黑而润,大者高数尺,亦有盈尺及五、六寸者,多具群山势,扣之有声。”
在北宋时期,巢湖石就被运往扬州筑山,扬州、南京等古城中不少叠山佳作,是用的巢湖石。改革开放后,巢湖市在银屏镇建立了奇石市场,而且有不少出口到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地,有的单块石价已高达数万元以上。
巢湖所产石与太湖石的形、色、纹基本相同,其可与太湖石媲美,是当前江南地区叠山最为理想的石种。
3.北太湖石
北太湖石是相对江南太湖石而言。江北有许多地方石的形和质似太湖石,产地繁杂,地域辽阔,安徽、苏北、河南、河北、湖北、山东、辽宁等地皆有所产。
济南市仲宫即产此石,藏量丰富。俗称仲宫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圆润,弹窝洞穴四出,表面石皴备致。即使无洞穴者,则跌宕起伏、盘折回曲,观赏价值较高。
山东省临朐县境内北太湖石分布也较广泛。以五井镇莲花山出土者为最佳。临朐太湖石因地壳发生变动而半暴露于陆面.在地表以下挖出的石头上浮有窝牛及海藻类化石,极其珍贵。临朐太湖石色泽灰白、丰润光洁、质坚而脆、叩之有声、形状各异。其孤赏独景石凝重挺拔中不失俊秀,玲珑之间又气势不凡,体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费县太湖石以县城北部分布最广,数量很多,目前已形成规模很大的奇石市场。此地皆为沉积岩,由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良好,有大量地下蓄水和潜流存在,这些潜流长年累月不断对石灰岩层冲击切割,加上土壤中有机酸、无机酸的酸蚀作用,岩体被切割成块,岩块由大变小,表面由锐变钝,其薄弱环节则被溶穿形成洞穴弹窝。此地所产的北太湖石,现今被大量地掘取,有的经切割打磨还制作成石桌、石凳,通常是一桌四凳,价格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南京玄武湖公园环洲芳桥端也竖立了三块从费县购置的北太湖石,景名为“米芾拜石”,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头形如“辟邪”,高达8.6米,重达40余吨。这是南京市目前最高最大的一块园景石。
4。红色及黄色太湖石
红色及黄色太湖石分布在南京郊区及镇江句容一带。产在碳酸盐岩破碎带中或与侵入岩体接触带附近。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铁及多种成分的胶结物胶结了碳酸盐岩的角砾。当这些碳酸盐岩角砾被溶蚀后,留下许多空穴或空洞,形成千奇百怪的红色太湖石。所以红色太湖石仅出现在靠近有侵入岩体的断裂破碎带中,数量稀少。造型美的红色太湖石是观赏石中的佳品。
黄色太湖石也是观赏石中的珍品,产于碳酸盐岩与侵入岩体接触带或附近的空洞中。原来的碳酸盐岩破碎后形成角砾,被含有微量三氧化铁的混合物所胶结。当这些被胶结的碳酸盐岩角砾被溶蚀后,留下许多空洞和空穴,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黄色太湖石。
(八)赏石文化史
自秦汉以来,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造园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从皇家到官吏竞相造园,在园中堆山叠石,再现大自然的景观。人们在园中可观赏、可游乐、可居住,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中国园林始于先秦,秦汉以皇家园林发达著称,而私家园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在庭园中罗列山峦、峰石,挖掘池沼,开创了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山水园林的形式。人们还热情地讴歌自然山水,形成了许多优美的诗和画。山石成为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赏石艺术也受文学、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影响,以追求诗情画意和自然纯真取胜。
早在中国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盆景。山东青州云门山发掘的一座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的画像石刻墓.则揭开了赏石文化鉴赏的新篇章。中国的盆景早在北齐时代已经形成,并且已作为礼品走出国门,进入了欧洲。它雄辩地证明,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中国赏石文化是东方赏石文化的渊源,对世界赏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赏石重立意、富情感、出神人化,追求景物之物、象外之意、不尽之情。
早在隋唐时期,涌现出李白、白居易、柳宗元等一批著名诗人、文学家和赏石者。众多的文人雅士参与了赏石活动,他们争相觅石、品石、藏石,并重金购石,收藏奇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皇帝亦将奇石列入贡品,唐代阎立本《职贡图》中描绘了以山石作为贡品进贡的画面,画面上一人手托浅盆,盆内矗有玲珑剔透的山石。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772-846年),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在造园和赏石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写出了许多歌颂山石、盆景、园林的诗篇。他在《太湖石》诗中咏道:“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他生动地描绘了太湖石的形成原因、形状特征,将自然石比作大山的缩影,视为华山的儿孙,既寓意深远,又形象生动。
白居易爱石,更爱太湖石,并写成了《太湖石记》,这是中国赏石文化中第一部山石的专著,详细论述了太湖石的产地、观赏特点、欣赏价值和分类标准,在赏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云:“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为了便于欣赏、收藏和交换,他将太湖石分为若干品级:“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这种分级的方法,开中国赏石分级品赏之先河。这部著作是对赏石文化理论和实践应用的高度概括。标志着中国的赏石文化已进入了昌盛时期。
文中还记述了其好友丞相牛僧儒(779-847年)因嗜石而觅奇聘怪,不仅收藏的太湖石多不胜数,而且这些山石具有“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尔见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趣。牛僧儒以赏石为乐,“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达到“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因此白居易称赞牛僧儒可算是唐代第一藏石、赏石大家。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爱石成癖的帝王,在皇城的东北隅修建皇家园林寿山艮岳时,由于他特别喜爱太湖石,特命朱劻父子,密取浙中珍异以进贡。朱劻以苏州为基地,四处索求奇花异石,对那些嵌在陡壁悬崖之上,尤其对长在水中的太湖石,都要用尽心机、千方百计地去取得。并把江南一带民间的山石奇珍,网罗殆尽。甚至侵夺粮纲船只,不惜工本精心搬运。日夜不绝地将花石运往汴京城。宋徽宗还给石加以“侯”、“神运”等称号。这些运奇石的船,曾以十船组成一“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即当时对运送观赏石船队的称号。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掀起的第一个采石、玩石的高潮。
寿山艮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用太湖石为材料,历经6年之久,堆叠起来的假山,又名为“万寿山”。这座貌似崇山峻岭的假山,叠堆得苍劲、嵯峨、壮观、惊险,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性质的园林作品。该假山仿造自然景观,以土为主,以石为辅,首先以土堆筑主体,主峰高达90步,成为制高点,上建介亭,主要运用太湖石进行堆叠,并巧妙地利用山石叠成瀑布。
宋代是盛行特置山石的时期,宋徽宗选择千姿百态的怪石作为置石,在西宫门、华阳门的御道两侧辟为太湖石的特置区,布列着上百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峰石,成为人工石林。左右大石皆林立,以“神运”、“昭功”、“敷文”、“万寿”而名之。宋徽宗为石题名十分注重内涵,突出诗情画意。太湖石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宫苑内广泛应用。《宅京记》记述大内仁智殿的庭园中列两巨石,“高三丈,广半之”,东边赐名“昭庆神运万岁峰”,西为“独秀太平岩”。皆由徽宗御书并刻石填金。而较大峰石特别奇秀者,不但封侯,还赐金带,各图为谱,广为传播。在皇帝的带动下,私家文人园林如雨后春笋,相继建成。
宋代赏石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不仅奇石的搜集活动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赏石文化日趋成熟,还相继出现了一批赏石、评石、收藏等方面的文章和专著。
米芾,字元章(1051-11 07年),著名书法家,也是著名的赏石收藏家和评论家。他受命任无为军太守,赴任后见院中有一太湖石状奇丑,以为石憨然无邪,有君子之气。正冠下拜,曰:“吾欲见石二十年矣”。后人将其官服拜石之事传为美谈,被人称为石癫。他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最早提出相石标准,并以“瘦、漏、透、皱”四要素作为鉴评太湖石的标准,还撰写了专著《圆石谱》。
宋绍兴癸丑年(1133年),杜绾的《云林石谱》问世。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人,该书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石之精髓。
Ⅶ 东西方赏石文化的交融点
Blending of cultur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
文/杨松年
by Yang Songnia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孤台清江水
【取材】山水盆景
【规格】盆长150cm
【作者】符灿章
东西方赏石文化由于双方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有着许多差异之处。但是,东西方赏石文化也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相同点在不断扩大,差异点在不断缩小。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冲撞中得到交融,在发展中得到交融。不断扩大东西方赏石文化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是双方赏石文化交融的切入点。
从东西方赏石文化的异同中看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有很多差异之处,例如东方赏石以岩石为主,注重主观体验、形象思维,讲求诗情画意;而西方赏石以矿物晶体及古生物化石为主,强调远观陈列。
东方赏石文化诞生于中国魏晋,成熟于唐宋,并影响到东南亚等国;它是一种文人、士大夫感性的文化活动,追求其形似、神似,甚至把赏石神秘化;它是一种个性化、个体化的审美体验。
西方赏石文化诞生距今已有200年的时间,基于工业革命时诞生的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科学理论而产生的,所以一开始就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更注重赏石本身的科学内涵,强调美感与科学的统一,容易普及并建立通行的鉴评标准。
东西方赏石文化从本质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欣赏的对象都是天然的岩石、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关注的是天然性和独特性,强调天然成趣、原始完整,不允许拼凑嵌接,刻意加工。而西方赏石则以矿物晶体、化石为主。中国至少从宋代起,矿物晶体中的玛瑙、化石中的硅化木等早已成为特定的赏石对象,一直延续至今。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欧美国家也开始对东方赏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出现了许多赏石组织和爱好者;而东方赏石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赏石者对矿物晶体和化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东西方赏石相互具有渗透性与亲和力。
东方赏石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是相通的。上述这些相同之处,也是东西方赏石文化相融之基础。
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冲撞中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存在很多的差异,必然带来相互的冲撞。西方人虽然接受了中国的庭园艺术,但从来没有接受过中国的供石艺术。直到20世纪60年代,继承了中国传统供石的日本赏石家,有独创性地发展了日本的盆栽、水石艺术,并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广,为东西方赏石文化交融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赏石文化在冲击中继承传统赏石文化的精华和吸收日本、韩国及欧美的赏石理念,最终才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与西方赏石文化互相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发展中交融
中国的赏石文化要发扬光大,不但要古为今用,而且还要洋为中用,东西方赏石文化必须在发展中得到交融。
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赏石为主题的展览并发表了相关论文,这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赏石所做的研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伴随收藏、展览和出版,以美国学界为主的对中国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功能、地质诸方面的研究,将有关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相比之下我们在赏石理论研究方面尚不够深入。
自唐宋以来,涌现了不少关于赏石方面的书评论著,但是流传下来的甚少。直到199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观赏石观摩研讨会”,是观赏石理论研究的新纪元,会上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这些论文虽有一定的广度,但其深度尚不够。近年来对观赏石鉴评标准的研究,为推动观赏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拓发展观赏石品种,能有效促进东西方赏石文化的交融。随着爱石、觅石、玩石、藏石者不断增加、发展,越来越多的赏石新品种不断涌现。如今,东方赏石已不再局限于古代的“五大名石”、“四大玩石”,所谓东方国家喜欢造型石、纹理石,西方国家推崇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传统观念,开始趋于淡化,二者已有逐步交融的趋势。
发展与创建国际性的赏石组织、举办国际赏石博览会,对我国观赏石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发展中交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中国的赏石文化要得以发展与创新,必须走向世界。
1990年7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观赏石观摩研讨会图片提供/蔺红婴
Ⅷ 求《中国石》(作者 吴恭让) 原文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拦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抗日战争的序幕。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中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形式的公路桥和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1961年,云南省建成可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早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Ⅸ 赏石文化的东西方赏石文化的差异
一般来说,东方赏石文化比较注重人文内涵和哲理,有比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观赏主体(自然石种、天然石形)往往丰富多彩,甚至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而西方赏石文化则比较注重科学和历史的内涵,有比较直观、明确和科学的理念,其观赏主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晶体与标本为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东方赏石文化实际上是东方民族传统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现)在现赏石领域中的反映与延伸;而西方赏石文化则主要是某些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具观赏价值的自然物(石头)方面的展示和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