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即若离,下士闻到大笑之,闻道有先后,知所先后,近乎道也,是什么意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出自《老子》)。
——贤能之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一般人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才德差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闻道有先后(韩愈语)。
——通过学习而明白道理是有先有后的。
知所先后,近乎道也(孔子语)。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它们的本末、开始和终结过程,就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❷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出处:《道德经》——春秋战国·老子
(2)上士闻道扩展阅读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
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❸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同阶层的人“闻道”后的反应也不同。
这段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听到“道”以后的表现。“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老子所谓的“道”,在这里指事物的规律。勤而行之:勤奋地下功夫去实践。若存若亡:有时候会去思考,有时候是得过且过。大笑之:对事物的规律持特别排斥与不信任的态度,认为可笑。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认为,“道”是在被怀疑、被排斥中不断完善,植根于人心中的。
上士听了“道”,因为他们听懂了,所以就会勤勉地去实践,这是知行合一的表现。中士听了“道”,因为他们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一会儿记得,一会儿忘记。下士听了“道”,因为完全不能理解,所以会嘲笑“道”是荒谬的。“道”是高深的,不是每个人听听就能理解,一些人因为不理解而嘲笑是必然的。所以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❹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译文:
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称其为“道”。
❺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什么意思
意思是: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出处:道德经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战国时期
(5)上士闻道扩展阅读: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
2、“中士闻道,若存若忘”
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他的存在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
3、“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何解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
“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他的存在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的能够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已。也不足为奇,实属正常。
❼ 上士闻道的原文及译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①建言:立言。 ②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③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④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⑤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⑥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⑦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反而最晚铸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❽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指贵族,“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哲学名词,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若存若亡: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全文释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会努力往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自己以为已经把握了,不愿意往实践,光动嘴,不动手。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实在“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8)上士闻道扩展阅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如李四光两个否定—“否定中国不存在第四冰川”否定中国贫油和石油勘探。毛泽东将读书与实施领导相结合。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告诉我们要“求甚解”。求学期间,因为太多的不求甚解,让同学之间的学习成绩相差甚远;工作以后,因为太多的不求甚解,才让很多工作之初的同事,在退休时不自然的分出三六九等。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应非常肤浅的嘲笑身边的、或是别人提出的一些论断,随着时间积累,我们应当更有涵养、深沉地去思考、解读一些看似滑稽的事。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大凡做出辉煌成就的科学都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他们决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谓“上道”,所以无法为一般人所理解,当然要被笑话了,“不笑不足以为道。”而爱因斯坦所体现的正如老子所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