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海洋环境
扩展阅读
600496股票价格 2025-09-12 12:48:30
东方永虹股票行情 2025-09-12 12:48:27

海洋环境

发布时间: 2022-01-01 04:33:19

❶ 什么是海洋环境

海洋在地球上是广阔连续的水域。海洋总面积3.6亿公顷,覆盖71%的地球表面,平均水深2750米,占地球总水量的97%。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具有深的浩瀚水域、独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比较稳定的盐度(约3.5%左右)。世界上四大洋的平均深度4028米。海洋的边缘部分叫海,没有独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统,如澳大利亚东北面的珊瑚海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称为海峡,如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底部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大陆架是各洲大陆在海水以下的延续部分,一般坡度较缓;再向海洋延伸会逐渐陡斜,这部分海底称为大陆坡;最后是深度达几千米的洋底。洋底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0%,地形起伏不平,形成海岭、海盆、海沟和海渊等。

所有海洋都是相连的,很多海洋生物能自由运动,但海水深度、盐度和温度则是主要障碍。两极和赤道的气温差会引起强风,与地球转动结合在一起,产生表层海水的洋流。因温度和盐分变化造成密度的差异还会引起深层海水的流动。水的循环流动有助于氧的溶解和营养物质的交换,风持续地把表层水吹走后,由较冷的深层海水补充,同时积累于深层的营养物质也被带到海水表层,这些现象被称为海水的上涌过程,它能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例如由秘鲁海流引起的上涌产生了世界上最富饶的渔场之一。

海水的运动还包括由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产生的潮汐。在近海岸带,海洋生物繁多,潮汐显得特别重要,使海洋生物群落形成明显的周期性。

海洋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大约2.7%是氯化钠,其余的是镁、钙、钾盐。大洋的盐度随季节变化非常小,而在海湾和河口的半咸淡水,盐度的季节变化却非常明显。

海洋生境的另一特点是溶解的营养物质浓度低。虽然含盐较多,但硝酸盐、磷酸盐和其他营养盐类含量稀少,而且这些生物必需的盐类存留时间短,随不同地区和季节而明显变化。仅少数有剧烈海水上涌流动的地方,营养物质非常丰富。

浅海区是介于海滨低潮带以下的潮下带至深度200米左右大陆架边缘之间。水深平均130米,光线可达海底生物群落。来自大河的淡水,使该区的盐度比大洋或深海更容易发生变化。而且从陆地输入了大量营养物质,且与纬度和洋流一道决定了海水温度和营养物质状态。水温变化大,在温带地区有季节性。底质多松软,由沙和泥沉积而成。从近海向外海方向,盐度、温度和光照的变化程度逐渐减弱。

远洋区是水深200米以上,大陆架以外远离陆地的深海水域及与之相连的海底,占地球水域的85%~90%。该区含盐量基本上稳定。在表层,波浪是主导因素,溶解氧含量高,阳光充足。深海环境稳定,温度变化小,溶解氧少,光线微弱,水的压力大,没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河口区是陆地江河淡水和海水交汇的混合区域,为淡水和海洋栖息地之间的过渡区或群落交错区。河口区水浅,水温变化大,盐度变化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溶解氧含量较大,透明度低,底质为松软的泥沙沉积而成。

❷ 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现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史时期海洋所占地表面积的比例更大。因此,海洋环境在地质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海洋是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海洋沉积岩层的规模较大,分布稳定。许多重要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都产于海相地层中。

海洋环境的物理、化学特征与大陆环境差别较大。在海岸带,由潮汐、波浪和海流引起的海水运动比较显著。潮汐主要在沿岸区,波浪可以影响到浅海区。与湖泊环境相比,除潮汐作用外,其他作用只是规模大小的不同。一般来说,海水温度比大陆水体低,海水温度的变化也比较小。含盐是海水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常海水的含盐度为3.5%,高于3.5%者为咸化海,低于3.5%者为淡化海。海水的含盐度不仅对海洋生物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沉积物的性质也有很大影响。海水的pH值一般介于7.2~8.4之间,呈弱碱性,而大陆湖盆的水体一般呈弱酸性。

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可形成生物礁。依据生活方式可把海洋生物分为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三大类。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生活在50~100m的上部水层内,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底部。绝大部分底栖生物栖息于水深10~100m的海底,即海岸带至浅海的上部。

海相沉积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和黏土岩三大类。其中碳酸盐岩的分布最为广泛;碎屑岩的成分一般比大陆环境下形成的碎屑岩单纯,多为单成分砾岩和石英砂岩类;黏土岩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水云母。

❸ 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洋水体、海底、海水表面上方的大气空间,以及同海洋密切相关,并受到海洋影响的沿岸区域和河口区域。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级人民政府根据保护海洋生态的需要,选划、建立的特定海洋保护区域。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须经国务院批准。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①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②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③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④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⑤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根据区域的海洋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生物与非生物资源以及开发利用等的特殊性和突出的自然与社会价值,而划出的具有一定范围的海洋地理区域。在这一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

【海洋倾倒区】是指经有关部门划定的海洋中允许倾倒废弃物的特定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科学、合理、经济、安全的原则选划海洋倾倒区,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选划海洋倾倒区和批准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之前,必须征求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倾倒区的使用,组织倾倒区的环境监测。对经确认不宜继续使用的倾倒区,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封闭,终止在该倾倒区的一切倾倒活动,并报国务院备案。

【倾倒废弃物许可制度】是指向海洋中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必须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制度,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获准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必须按照许可证注明的期限及条件,到指定的区域进行倾倒。废弃物装载之后,批准部门应当予以核实。获准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应当详细记录倾倒的情况,并在倾倒后向批准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倾倒废弃物的船必须向驶出港的海事行政主管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

❹ 海洋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污染:如石油污染,海水污染等 海洋生态破坏,如赤潮,珊瑚礁破坏等 海平面上升 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石油及其产品(见海洋石油污染)。②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 、锑 、汞 、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它们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响其利用价值。③农药。主要由径流带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有危害。④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⑤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由径流带入海洋。极严重的可形成赤潮。⑥热污染和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冷却水和工程残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后者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❺ 海洋环境是什么

大体来说,大洋区是一个生命贫瘠的地带,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独特性质的深海环境。这些独特的环境犹如大洋中的绿洲,虽然许多只有足球场大小,但是这些“海洋绿洲”中生活着的生命数量却百倍于它们周围的普通深海。通常,这些生命繁荣的海域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点。例如,在这些绿洲海域的海底,常常存在着特殊的地质结构而使正常的深海水流发生了改变。扭曲的深海流常常使某片海底形成集中的沉淀区,或上升流区。深海流的作用深深地影响了该区域的种群结构。沉淀集中的区域是深海穴居生物的天堂,而上升流从海底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更为浅水居住者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通常,这些“海底绿洲”出现在深海热泉、海底山脉或深水珊瑚礁等特殊海底结构的附近。

海底热泉系统最显著的标志是一个类似烟囱一样的热水喷口——烟柱(a),从烟柱中不断地喷涌出富含硫化氢的热水(b)。热泉喷口附近生存的生物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管蠕虫(c)、巨人蚌(d)、巨型蛤蜊(e)、深海蟹(f)以及视力已经退化的短尾蟹(g)

在一些存在地质活动的海床(如海底火山区、大洋扩张区)周围,会形成一些地热喷口。1977年,科学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找到了第一个地热喷口。随后,数以百计的类似结构被一一探明位置。在中洋脊和其他一些地质活动频繁的地区,炽热的岩浆逐渐向海床表面涌动。在这些地区的海床上,海水会渗入地壳的裂缝中,直至最终被裂缝底部的岩石所阻挡。这些岩石与其下方的岩浆紧密接触,温度非常高。在海水下渗的过程中,裂缝中高浓度的硫化氢以及一些其他矿物质会大量进入水中。最终这些富含矿物质的海水会被裂缝底部的热岩石加热到约380℃。高温使水体积急剧膨胀并重新由裂缝中喷出,这一过程就形成了深海热泉。尽管水的正常沸点是100℃,但是深海热泉中喷出的水却因深海强大的水压而并没有沸腾。这是因为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海底强大的水压使得水的沸点大大升高,以至在380℃的高温下仍能保持液态。

从喷口中涌出的过热海水与大洋中寒冷的水接触时会急剧冷却。因此,溶解在过热水中的矿物质会大量析出,而围绕着喷口形成形状如烟囱一般的沉积层,叫做烟柱。喷口周围的“烟囱”沉积速度非常快,通常,这些烟柱的高度每天可以增长约30厘米。最后,烟柱由于沉积得太高而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倒塌,并从喷口周围开始新一轮的沉积。“烟囱”结构的一般高度在10~20米,不过其中有一个叫做“哥斯拉”的海底烟柱居然有15层楼约50米那么高;其喷口直径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米。地热喷口的寿命很短,不过当一个喷口寿终正寝后,常常会有新的喷口生成。

海底黑烟囱示意图

在海底热泉的海水中,常常溶解有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化学物质,对于大多数生物体来说,它的毒性不亚于氰化物。除硫化氢外,热泉海水中还存在着诸如铁、锌、铜等重金属离子,如果含量大到一定程度,这些金属离子也具有毒性。尽管环境中存在着以上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热泉系统却依然生机勃勃。实际上,正是有毒的硫化氢为喷口周围的生命提供着生存所需的能量。海底的一些细菌从硫化氢的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而这些细菌则是海底热泉系统食物链的开端。

与地热喷口类似的海底环境中容易形成碳氢化合物的沉积区。例如在大陆坡上会有少量石油、甲烷和硫化氢等沉淀渗入海底沉积物中。在水深较大的地区,由于温度很低,甲烷会开始冻结而形成水合甲烷固体,有些文献又把它称为可燃冰。在这些类热泉生态系统中,沉积于海底的碳氢化合物和硫化氢为化能细菌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除热泉系统外,海底山脉也是一种富饶的海底环境。海底山是海底火山的一种,它们多出现于地理活动频繁的板块边缘地带。另外,存在于板块内的岩浆包也能形成海底山。海底山在形态和结构上都近似于陆地上的火山。它们都存在着基岩外露、山谷、火山具有的沉淀积累层等特点。大部分海底山是仍能喷出岩浆的活火山,此外也有一些休眠火山。在阿拉斯加湾附近海域,就存在着一个海底山脉区,其中最高的一座休眠火山高达3,000米。

海底山脉

首个被发现的海底山是戴维森山,它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里城的西南方向193.1千米的海底。该山形成于1,200万年前,现已沉寂的戴维森山由斑驳的火山岩构成,它的顶部覆盖着一层已经沉积多年的火山灰。戴维森山是美国海域最大的海底山水生系统,其周围的水域承载着大量的海洋生命,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抹香鲸和信天翁。

一般来说,珊瑚礁多形成于水深较小的热带海区,不过在某些深海中也存在着一些冷水珊瑚礁。与热带海区的珊瑚礁不同,深海珊瑚礁基本不需要光照条件。深海珊瑚动物和数种海绵在海底组成了密实的泥隆堆。这些隆堆能有效锁住海洋中的沉淀物,为周围海域提供了适合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生活的环境。

1998年,科学家们在苏格兰海岸线西北的海床上发现了数百个泥隆堆。这片被命名为“达尔文之丘”的海底丘陵带为深海珊瑚虫和海绵提供了肥沃的附着基。该丘陵带的平均水深为1,000米,占地50平方千米。其中每个隆堆高约5米,宽约100米。隆堆的形状类似一个逗号,主体为圆形,并有一个向西南方向伸出的近百米长的水滴形“尾巴”。与本小节介绍的其他深海环境一样,海底泥隆堆也是一种独特的海底结构。

海底泥隆堆也是一种独特的海底结构

1999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佛罗里达西海岸的一座水底岛屿——普雷山脊处发现了一种珊瑚礁。直到2004年,科学家们才确定了这一发现的真实性。这一发现之所以令人震惊,主要是因为它是地球上唯一生活在深海却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珊瑚礁。

大洋区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但是人类对其的探索和理解至今仍非常有限。通过对海洋表层海水和浅水海域的研究,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海洋中物理和化学条件的知识,同时也了解了许多海洋生命的生活习性。但是,在对更辽阔和更遥远海域探索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阻碍了人类前进的脚步,使得大洋区仍然是人类科学版图上的一块空白。

深海的海底从大陆坡的急剧下降处开始。在大陆坡的底端,常存在着由沉淀物累积而成的一个小上升坡,叫做大陆隆。大陆隆更远处的海床主要由深海平原组成,广阔的深海平原上常常出现深海丘陵或者海底山。海盆的中央被中洋脊分开,中洋脊是一条环绕全球的海底火山地震带,它肩负着生成新的地壳的任务。

与对待大洋中的其他环境一样,我们用盐度、温度、密度、光照、压力、洋流、波浪、潮汐等因素的特性来描述深水环境。盐度与温度协同作用,决定了海水的密度。两极寒冷而高盐的海水由于密度大而下沉进入深海,并且在海底向赤道方向运动。通过这种下沉过程,冷水把溶解于其中的氧气逐渐带向深海,使得海中各个深度都有生物的存在。同时,这种下沉过程也引发了全球海洋中的热盐循环过程。在大洋表层,海水在风力的推动下形成了风海流,表面洋流的运动使得表面的海水得到充分的混合。

中洋脊示意图

大洋区的大部分水域是阴暗而寒冷的。通常,阳光只能照亮表层约200米的水域,这样的光照区只占整个海洋总量的一小部分。在表层的光照区中,生活着依靠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的植物和单细胞绿色生物,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开端。生活在透光层以下的生物,需要上浮到透光层中觅食,或者等待食物从透光层中沉降下来。死亡的植物或动物会逐渐下沉到海底。尽管这些生物的尸体对海洋表层植物来说是良好的营养物质,不过它们常常会下沉到植物们难以企及的深度并且沉积下来,只有偶尔出现的海底上升流才能将这些营养物质带回到海洋表面,使得它们不至于彻底从海洋生态系统中流失。

一些位于深海的特殊海洋环境中,孕育着数量丰富的生命。地热喷口和碳氢化物的沉积使得硫化氢和甲烷的化学物质进入该区域的海水中。一些特定的海底细菌可以将蕴涵于这些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生存所需的能量,并支撑起了这个地区的食物链。海底山、深水珊瑚礁和海底丘陵同样是海底生命的聚集地,珊瑚虫、蛤蜊、虾和蠕虫等生物,都喜欢在这样的环境定居。

生物的王国

地球上有数百万种不同的生物。为了研究它们,被称为分类学家的科学家们根据这些生物的特征,将它们进行了分类。历史上第一位分类学家是瑞典科学家林奈,他把所有的生物划分为两个极其庞大的类型——植物界和动物界。19世纪中叶,除这两大领域之外,生物学家们还新定义并添加了原生生物界、微生物界和真菌界。当日新月异的显微镜技术使分类学家可以继续分辨微型生物体的特征之后,他们又从原生生物界中分离出原核生物界。直至1969年,一个由原核生物界(如细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组成的五界分类系统才建立起来。这个五界分类系统在今天仍然被很多人沿用着,但现在,大部分科学家选择将原核生物界又分为两大组别,即古细菌界和真菌界。

海洋浮游生物

原核生物是地球上最小的生命体,它们的细胞结构比其他生物简单得多。原核生物无法自己制造食物,例如埃希氏大肠杆菌和炭疽芽孢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有蓝藻等,鱼腥藻近缘种和脆瘦鞘丝藻等生物都是典型的蓝藻。六界分类系统中的真菌界,包含那些生活在水、土壤和其他生物体中的最常见的原核生物。古细菌是地热泉和超盐湖床等极端环境中的“居民”。

另一个单细胞生物领域是原生生物界,例如变形虫、裸藻和硅藻。与原核生物不同的是,原生生物的个头比较巨大,它们复杂的细胞在结构上与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很接近。原生生物界成员的活动性、大小、形状和摄食策略随种类不同而变化多样。一些是自养性营养,一些是异养性营养,其余的则是兼养性生物。兼养性营养的生物既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又可以以其他生物为食,这种选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的优劣。

真菌界主要包含多细胞有机体,如霉菌,但其中也有很少一部分单细胞成员,如酵母菌。真菌不能四处移动。由于它们不含叶绿素,所以无法合成自己的食物。它们都是异养性生物,通过在食物上分泌消化酶来进行消化,从而摄取营养。

原生生物界示意图

最后,是由多细胞生物组成的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的生物,例如海藻、树木和蒲公英等都不能移动,但它们可以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简单的碳化合物来获得自己的食物。所以,植物都是自养性生物。鱼、鲸和人类等动物都是异养性生物,它们无法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所以必须主动去搜寻各自的食物。

❻ 海洋环境的海水温度

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

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❼ 海洋环境的海域分布

世界上的海和洋都相互沟通,连成一片,称为世界大洋,总面积约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70.8%。除北纬45°~70°和南纬 70°~90°的区间外,海面均大于陆面。海洋对人类和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尚未完全形成以前,地球上的生命唯有在海水中才能避免紫外线辐射的伤害。海洋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起点,海水受热蒸发,水蒸汽升到空中,再被气流带到陆地上来,使陆地上有降水和径流。陆地上有了水,生物才得到发展。海洋对地球上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使气温变化缓和。所以说,海洋环境对陆地环境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❽ 世界海洋环境问题有哪些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海洋污染(marine pollution)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海洋生态破坏: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产(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❾ 地球的海洋环境

海洋占据地球71%的表面,环境动力状况十分复杂,海洋对大陆、全球的气象、环境有重要影响,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能力的扩展,海洋环境的监测研究就更加重要。随着地球动力学的新发展,已往很多问题就有待重新认识,尤其是要改变对海洋下垫面热状态的重新估价,已往认为广大海洋基底是一种低热能的、比较均匀的冷床底,经过近年的研究,发现在海洋基底中发现很多地内热很强、很高的地带、海沟火山带、更多的散点状地内高强热力喷射口、海底地震、隐火山、地内强爆、海底烟囱,而且这些溢喷点的分布与已往的海底地质构造概念很不一致,万里海床并不像已往理解的那么平静、均匀、安静,相反的是反差强烈、分布很不均匀的强热动荡局势,这就需要重新认识海洋环境的新地球动力学背景和理论基础。

1.海洋基底的地质结构和热动力存在强烈的反差是重新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依据

随着海洋地质调查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发现海洋地壳并不是很均匀的大洋玄武岩薄板块,而是存在很多圆块状、孤岛状的花岗岩类团块,特别在大洋海沟地带发现了大量的火山、隐火山、深源强热动力喷射口、海底烟囱,它们与海洋进行着强烈地热能量物质交流,因而不断形成火山、隐火山、地内强热爆炸、地震、海啸、海内不明潜浮物(USO)和海上不明飞行物(UFO)、海空罹难事件等。同时引起海水的剧烈运动,形成强风暴、涌浪、台风型海浪、气旋型海浪、风暴潮、强冲涌流、垂直海水运动加强,海水温度不均匀,再现瞬时的短期的高温中心和低寒地段,引起台风、飓风或热带强气旋、暴雨中心,不仅造成海洋地区的狂风巨浪,而且强烈冲击着沿海地带,以至全球的气候、气象环境,而且往往是强烈的、灾难性的。这些进一步表明,海洋热动力环境对全球气象条件起着主导作用。

图4-7,4-8,4-9所示的中国南海美济礁岛涌浪和内波就表明了该岛的形成有着特定的海床地质动力背景,这一点状动力源目前又造成强涌浪的动力背景。近海地带复杂的洋流,河口交汇,形成了长江、黄河口不同程度的悬浮沙浓度(图4-10;图版43-14)。

图4-7 南沙群岛美济礁ERS-2SAR影像(1998年9月25日)

图4-8 南海北部内波ERS-2SAR影像

图4-9 台湾东南部的海流与溢油ERS-1SAR影像

图4-10 黄河口悬沙分级图

海底的温度是海水运动的主动力,决定了海流的主要形式,各时期各地段的海流都严格受海床温度场的控制。而传统的海流概念有待重新考虑。

海冰的旋涡流就显示这种局部旋涡流的特点。大范围的异常海潮流如厄尔尼诺、赤潮、暖流、寒流等也都源于海床温度,后来才决定了海水温度、盐度和海陆气象的。

2.海底海床的地质运动来源于地内热动力冲击

海底的地质块体升降、移动、断裂活动受到地内热动力的冲击,发生海底火山、岩浆侵入、块体升降、旋转。引起海底、崩塌、滑坡和浊流、泥沙蠕滑。广大的海底海床地质环境亦如大陆一样复杂,因此海底工程、海底矿产开发也需要重视对海底环境的研究。海岩带和浅海地带是海陆交互的地质环境敏感区,这里往往也是地内强热动力的集中喷射区,地质构造环境动荡,活动频繁,同样影响着海岸和岛屿的海浪、潮汐、海蚀、海积。图4-11就显示了海岸带到浅海的地形、地质复杂概况。

图4-11 圆涌构造成矿、环境、灾害系列示意图

3.海洋的生态环境

由海洋地内热导引出来的其他生态环境条件中也是与其地内热地学环境相伴生地显示出来。

海洋气象是全球气象的主体,瞬时的地内热力场引起海水的温度、盐分、生物变化,形成了包括大陆在内的世界大气动力局势,支配着各类型的气象环境和气象灾害、生物生态环境,这一点在每天每时的各类卫星遥感图像中都可以看到,从地深内部,经过海洋层,到大陆,气象的动力环境统一运动在不断地进行着,表明地球的海洋、大陆、大气层环境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大系统。

海洋的人为污染虽然严重,但是源自地内部各种气体、热力、地球化学和电磁辐射等的污染程度和危害远远超过人为污染,需要重新评估,分析本底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强度,客观地评价造成各类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灾害的两类污染的影响程度。在海洋地带的特殊生态环境经常发生各类海空罹难事故,已往人们对地内的地质动力因素注意不够,而归咎于技术原因,这是不客观的。如果继续忽视对地内灾害点的探索监测,不去防灾避浪,人类还将遭遇更难以预料的重大损失和危难。

❿ 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英国著名的亿万富翁、慈善家理查德·布兰森爵士一直都致力于海洋环境的护,他讲了关于如何保护海洋的10条建议。我们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