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袁行霈的个人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主编之一,中华书局,1963年)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中国文学史纲要》(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以及元代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另有台湾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1996年增订本;另有台湾版、日译本、韩文译本,分别在台湾、日本、韩国出版)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另有台湾版)
《中国文学概论》(香港三联出版社,1988年;另有内地版、台湾版)
《中国诗学通论》(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陶渊明集·附和陶诗六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文学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4月)
《唐诗风神及其袁行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二、文章
家(《山东文学》1958年01期)
也谈山水诗的产生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04期)
评介《陶渊明诗文汇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6期)
崇高的人格伟大的诗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3期)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2期)
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论意境(《文学评论》1980年04期)
论屈原的人格美(《学术月刊》1981年02期)
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4期)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北京电大学刊语文版》1984年第6期)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Z1期)
以赋为词——试论清真词的艺术特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温词艺术研究——兼论温韦词风之差异(《学术月刊》1986年02期)
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3期)
探索中国诗歌艺术的奥秘(《读书》1987年06期)
李白的宇宙境界(《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1989年)
陶渊明谢灵运与慧远(《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01期)
陶渊明的《闲情赋》与辞赋中的爱情闲情主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百年徘徊──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陶渊明享年考辨(《文学遗产》1996年01期)
古典诗词与情趣的陶冶(《中国大学教学》1996年02期)
评中岛敏夫整理本《唐诗类苑》及其研究(袁行霈、佐竹保子,《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03期)
陶诗主题的创新(《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01期)
关于文学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新编《中国文学史》总绪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12期)
守正出新及其袁行霈——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中国大学教学》1999年06期)
陶诗析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学术风气与学者风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5月22日)
中国传统的文学崇高观与新世纪的文学理念(《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1期)
逝川之叹——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03期)
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文学评论》2004年01期)
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坛的关系为归结(《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唐诗风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李林甫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文学遗产》2004年05期)
读张风《渊明嗅菊图》(《荣宝斋》2004年06期)
文化的馈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崇尚道家与道教为中心(丁放、袁行霈,《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读陈洪绶《博古叶子》陶渊明像(《荣宝斋》2005年02期)
袁行霈把一生献给文博事业———纪念朱家蟳先生(《人民政协报》2006年3月16日)
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文学、文化、文明:横通与纵通——袁行霈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6年12期)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杨氏兄妹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文学评论》2007年03期)
姚崇、宋璟与盛唐诗坛(丁放、袁行霈,《文学遗产》2007年03期)
国学究竟有什么用?(《人民日报》2007年6月20日)
『贰』 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的电子书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的电子书网络网盘
链接:
《中国文学史》是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袁行霈主编,分为四卷。
『叁』 求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电子版袁行霈的
初试:《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文艺学新论》狄其聪等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语言学概论》葛本仪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语言学纲要》叶蜚生、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复试:《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肆』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和袁行霈的有何区别主要不同在哪里
袁行霈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收录的是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演变历程,为了区别同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编),这两套书的封面颜色都是一样的(粗心的人会拿错书。。。。)大部分学生称袁行霈那本叫“中国古代文学“。
游版优点是重点突出代表六十年代的水平。但意识形态性太强,政治,阶级观点直露如宫体诗。不过对后世版本影响巨大。袁本是这个时代的集大成之作。纵观全国,皆以之为重。但是书成众手,参差不齐。条目众多,难以把握。浙大的做法肯定也是考虑到以上问题。建议你认真攻读一本,另一本以为参照,不可偏废。
『伍』 袁行霈与金庸是亲戚吗
金庸的读博情结 查良镛的博士毕业证书照片 导师是中文系教授袁行霈文/魏英杰有自称北大学生的网友在人人发帖称,“给博士生盖章,盖到了金庸老先生的毕业证书!”,并晒出查良镛的博士毕业证书。这则传闻很快获得媒体证实,原来金庸从2009年秋季开始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中文系教授袁行霈。金庸先生85岁读博士,今年毕业已届89岁,不知是否当今最高龄的博士毕业生?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由让人敬佩。但许多人还记得,再早几年,金庸以81岁高龄远赴英伦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10年获得真金白银的学位证书。这么说来,除拥有国内外数所大学荣誉博士头衔,金庸终于通过正规求学渠道获得了双博士学位。金庸先生著作等身,名满天下,照理说用不着去追求这些劳什子学位证书。就是为了研究学问,也未必一定要正儿八经地通过正规学习渠道。何况,除了在剑桥大学读硕士呆了两年,他在剑桥、北大读博,都没有在学校里做研究,而无论是剑桥还是北大,读博本来必须到学校上课。在这方面,两所大学都对金庸破了例。当年剑桥为金庸颁发博士学位证书,甚至是由剑桥圣约翰院长和论文导师亲赴香港为其主持颁授仪式。这对剑桥大学来讲,更是破天荒的事情。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好奇:金庸先生读博士,真的只是为了研究学问?或者说,除了研究学问,他是否还有别的念头?我想是有的,甚至可以说他骨子里有着浓厚的博士情结。金庸先生立志读博,除了搞研究,恐怕与两件事情对他的刺激有关。一是早年他因战乱未能完成大学学业。金庸的中学时代是在战火中度过,以至于他几次转学后不得不提前高中毕业。毕业后他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结果因事被勒令退学。抗战胜利后,他欲求学长沙国立湖南大学,又因手续问题被拒。也因如此,数十年后当金庸向剑桥提出攻读博士申请,校方要求呈交大学毕业证书,他只好呈交了一大批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证书。(这又是一处破格之举)另一件事,就是当年他到浙大担任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结果闹得不欢而散。向浙大辞去职务之际,金庸曾向外界表露本身招收的几个博士生“不够好”,而他的博士生则发表声明质疑他的教育方式。此外,他的教学方式和学术水平遭到该校相关专业部分教授的批评,包含其博士生导师资格评定,也存在程序争议。金庸遭到学术共同体的抗拒,或与其学术水平有关,但也可能是“出身不正”所致。无论如何,此事必然对他产生极大刺激。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来(剑桥)读书不求学位,只求学问。在浙江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有人说我学问不好,不够做院长。别人指责,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本身的学问。”学问固然重要,学位对金庸来讲恐怕也是志在必得。当年他向剑桥校方提出研究方向,说了一个关于匈奴西迁的论文选题,教授委员会中有专家说了一通匈牙利语,他听不懂,人家就告诉他如果研究这个问题最好去匈牙利学三年语言。然后,他提出研究大理的问题,座中一位教授又讲了一通古怪的话,他也听不懂,人家告诉他这是藏文,“大理跟西藏的关系是很深的”,因此这个选题也没通过。后来金庸的硕士论文是研究玄武门之变(《初唐皇位继承制度》),这才顺利通过。如果仅是为求学问,大概不必受这“洋罪”吧?学位之于金庸先生,或者正如古时的科举制度,非进士出身的总要被人看低一等。举个实例清代大臣左宗棠,一辈子以此为憾,乃至于因此影响性格与行事。废除科举后,这种重视学历出身的氛围,自然而然转移到从西方引进的学位制度。胡适先生当年一回国就以博士自称,结果遭人质疑,这也一直成为他的心病。为此,他在离开母校十年后,还特意补办手续,拿到博士证书。而他在一生中拿了数十个个荣誉博士学位,未尝不是出于一种“补偿心理”。长久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金庸先生,一定要远赴英伦、求学北大,拿到正式的博士头衔,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刚看到金庸先生获得北大博士学位的消息时,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范进中举的形象。来源青年导网)
『陆』 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这本书怎么样
《中华文明史》(1-4卷)是一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著作。《中华文明史》(1-4卷)在汲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理论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尤致力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涉及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科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但不是各专门史的简单拼合。本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并着重描述了那些对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揭示了文明的发展规律。
《中华文明史》(1-4卷)认为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文明可以分解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对应着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人类的心灵世界。文明的进步有时是这三方面同时推进,有时是某一方面或两方面领先,而其他方面相对滞后。《中华文明史》(1-4卷)以人和人的创造为中心,以物质、政治、精神文明为三根支柱,系统描述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特别注意用浓墨重彩描绘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亮点,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中华文明史》(1-4卷)的作者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认真钻研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对历史事实做出准确的描述、考证与概括,概括就体现为理论。在文字表达上,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中华文明史》(1-4卷)体现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学术视野。考察中华文明史,不脱离世界文明的大格局,力求写出中华文明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各种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中华文明史》(1-4卷)探讨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种种原因,分析了中华文明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书打破了简单地按朝代更迭进行分期的做法,着眼于文明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呈现的阶段性,分为四期:
从远古至夏商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期。本书提出“先夏”的概念,称之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期。用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夏代的存在,将夏商周三代称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三代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本书详细地论述了三代的标志性成果,对辉煌的青铜文化、铁器冶炼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铁器的应用、都邑与商业的兴起与发展、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宗教信仰、教育学术、文学艺术等等,都结合文献和新的出土文物做了新的阐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史的第二期。本书着重论述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建立;文字的统一。充分肯定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对经学的兴起、史学的兴盛、造纸术的发明、西域的开通、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有翔实的阐述。对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原移民南下、促成了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也有深入的说明。玄学的兴起,文学的自觉,艺术更加精致,这些也成为这个时期的亮点。
隋唐至明中叶是第三期。本书着重阐述国家再一次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意义,强调南北文化交融、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南北的交融和中外的交流促成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高峰。唐诗的辉煌成就反映了唐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和时代精神。中下层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科举制的推行,促使文化重心下移。中唐以后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的繁荣,为中华文明带来新的气息。禅宗的兴盛为本土思想和异域思想的交融提供了范例。宋代是这一时期文明史的另一座高峰: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官制度的完善,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都超过了唐代。宋代兴起的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宋代的文学艺术特别是宋词的高度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宋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居于当时世界领先的地位。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文明史上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成为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元代对边疆的开发与建设有显著贡献。元代的儒家文化受到冲击,但杂剧和南戏,白话小说和书画,都有出色的成就。明代前期文明的发展相对缓慢,但白话长篇小说成绩突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和中外交通史的一件壮举,比哥伦布的著名远洋航行时间更早。
明代中叶至清末是中华文明史的第四期,本书强调明中叶的划时代意义,世俗化、商业化、个性化成为一时之风气,与此相应的是王学左派兴起,张扬个性,肯定人欲,向理学禁欲主义发起冲击,为思想解放开辟了一条道路,整个社会呈现出个性解放的气息。同时,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中国经济整体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国达到了在原有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极致,“康乾盛世”延续了一百多年,经济总量居于当时世界的首位,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学术文化呈现集大成的态势。但正是这个时期,欧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革命带动西方经济全面迅速发展,政治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安于现状,闭关自守,官僚腐败无能,故步自封,以至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就明显地落后了。中西文明的大碰撞是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个阶段的主要景观:一方面是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之路,救亡图存和求新变于异邦成为社会的主调;另一方面,国力的衰弱也充分暴露了传统文明固有的缺陷,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成为强烈的时代呼声。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华文明也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劫难而绵延不断。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文明及其发展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学界日益密切的关注。《中华文明史》(1-4卷)力求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启发读者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本书强调: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打开大门,是在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同时,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是带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直到今天,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仍是尚待完成的历史任务。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华文明史的研究尤其显得重要。本书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同时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深刻的文化交流,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要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和谐理念,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三,要坚持文明的多元与自主,建立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文明生态。
北京大学从1999年开始,在教育部“985”工程的支持下,发挥人文学科的综合优势,从文、史、哲、考古四大专业方向中遴选了36位专家学者,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系统阐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在7年的时间里,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召开了60多次大大小小的研讨会(编写了近30期工作简报),从全书的总体方案、编写要点、编写体例、章节安排到内容提纲、初稿、二稿、乃至三稿、四稿,一一进行研讨和修改。每次讨论会都是一个多学科交融互补的学术平台,与会者各抒己见、相互辩难、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在组织队伍时也非常重视人性化管理,尊重调动每一位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尊重学者的学术个性,又尊重主编的修改权。大家由衷地表示:“参加《中华文明史》的编著,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工作经历和难得的学习机会,如同系统地学习了一个文明史专业,受益匪浅”。
『柒』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本的,第三版和第二版有什么差别吗
1、第三版比第二版多了些内容,比如盛唐诗人加入了张九龄。
2、有些提法也改变了,比如鲍照诗风,第二版小标题概括为“险俗”,第三版改成了“俊逸”。
3、《中国文学史》这本书由袁行霈主编,全本分为四卷。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
(7)袁行霈扩展阅读:
1、袁行霈,字春澍,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1936年4月18日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主任。
2、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2018年4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捌』 袁行霈的介绍
袁行霈,字春澍,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主任1,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玖』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即《中国文学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彩色插图本)资源:
中文名称:中国文学史
别名:第一部全彩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资料/图书杂志
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彩色插图本)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isbn: 722106542X
页数: 382
装帧: BBC书籍
出版年: 2004-6-1
发行时间:2004年
【作 者】董乃斌 / 钱理群 主编 / 刘扬忠 等
【丛编项】人文系列 插图珍藏本
【装帧项】23cm,382页
【出版项】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
【ISBN号】9787221065421 ,722106542X
【主题词】文学史-中国
【其 它】91M 高清晰 无缺页 详细书签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一片盛开异卉奇葩的艺术苑圊,一座语言文字砌成的美丽宫殿,搏动着一个伟大民族丰富而深邃的灵魂,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中国文学,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对人类精神宝库永久的贡献。《彩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从上古叙述到20世纪末的文学通史,1995年7月由祥云(美国)出版公司出版繁体字本,同年12月又由中国和平出版社与祥云(美国)公司共同推出简体字本。因为该书文字精简、编排新颖、图片丰富多彩且印刷考究,颇得读者青睐。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谢婉莹,生于福州。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度。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文集《归来以后》、《晚晴集》、《九旬文选》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董乃斌,1942年8月生于上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著有《李商陷传》、《李商陷的心灵世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流金岁月》等学术著作。
钱理群,浙江杭洲人,生于193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求》、《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物”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等。
【该书目录】
第1篇 文学的诞生
一抹原始的风采
如醉如狂的原始歌舞
奇妙的上古神话
幻想加工过的世界
神话与传说合流
民族文化的源头
奇妙的汉字
从结绳记事到图画记事
汉字与中国文学的特征
凝固在金石上的历史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社会风情的生动画卷
有韵的历史
光辉的起点
屈原和楚辞
“上下而求索”的悲歌
缠绵凄艳的祭神之歌
“屈平词赋悬日月”
秦汉散文
万世文章的楷模
司马迁和《史记》
汉代辞赋
汉赋的演变趋势
汉大赋的审美特点
第2篇 诗歌——抒情的时代(上)
汉代诗坛
乐府民歌
文人五言诗
建安诗歌
建安风骨
曹氏三杰
正始和太康文学
忧愤成哀歌
彩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
南北朝乐府民歌
江南都市的轻曼之音
北方草原的豪放歌唱
南北朝诗歌
山水知已
“五丁凿山”之作
永明体
“中间小谢又清发”
“颇学阴何苦用心”
思乡泪国之作
第3篇 诗歌——抒情的时代(下)
初唐诗坛
齐梁遗风
才高命蹇的四杰
律诗的完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
盛唐——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崛起的诗群
苍凉悲壮的征戍者之歌
诗、画与禅的融会
盛唐诗人之冠——李白
诗圣杜甫
别开生面的中唐诗坛
大历诗人
新乐府诗人
古文家及其诗
险怪与苦吟
最后的灿烂——晚唐诗
风流倜傥话小杜
声名佳句在,身世玉琴张
唐诗的终结
第4篇 唐宋小说——叙述艺术的勃兴
小说前史
“小说”的出现
六朝小说
早期唐传奇
中唐传奇
黄梁梦
女性的身影
侠胆的赞歌
历史小说
小说的结集
唐代的俗文学
宋代的小说
新编志怪与笔记
宋人传奇
话本小说
第5篇 诗歌变体——词曲的时代
词的起源及晚唐五代词
新兴的音乐文学
敦煌曲子词
《花间集》
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词坛
花间、南唐作风的蔓延
慢词的兴盛和言志派的崛起
天才的全能作家苏轼
浅斟低唱的北宋晚期词
北宋诗文
宋初诗风与西昆体
诗文革新运动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宋朝南渡后文学的突变
亘古男儿一放翁
词坛飞将辛弃疾
白石词与梦窗词
田园诗、诚斋体和宋末爱国诗
诗歌批评的杰作《沧浪诗话》
金源文宗元好问
散曲
词体的蜕变与散曲的兴起
元代前斯的散曲
元代后期及明代散曲
第6篇 戏剧文学——表演与叙事抒情的整合
漫长而迟缓的流程
从原始歌舞到唐代参军戏
瓦舍勾栏中的宋杂剧
金院本和宋金诸宫调
早期的南戏
元杂剧概观(一)
戏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元杂剧的内容和体制
“杂剧班头”关汉卿
优美的爱情剧《西厢记》
群星争辉的元代前期杂剧
元杂剧概观(二)
元杂剧的衰微及其原因
元代后期杂剧名家
南戏在元代的流行和发展
元代南戏的艺术发展
“荆、刘、拜、杀”四大传奇
“南曲之宗”《琵琶记》
明代戏剧
杂剧创作的延续
嘉靖时期的三部重要传奇
明传奇的射雕手汤显祖
晚明传奇创作的繁荣
清代戏剧
《长生殿》
《桃花扇》
花部戏
第7篇 明清小说与其他
明代长篇小说
明代城市对经济与小说热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施耐庵和《水浒传》
吴承恩和《西游记》
暴露堕落世网的《金瓶梅》
明代短篇小说
承袭唐宋传奇的“三灯”
拟话本的风行
冯梦龙的“三言”
凌蒙初的“二拍”
陆人龙的《型世言》
明代诗歌
明代散文
清代小说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曹雪芹与《红楼梦》
清诗
清词
清文
呼唤新时代
第8篇 新世纪的文学
文学的转型
历史孕育着变革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急
人的发现
文学新形式的产生
文学语言的变革
鲁迅
建立规范
京派与海派
大“海”里的弄潮儿
“都市风景线”
“艺术的北京”和它的创造者
“最后一个浪漫派”
中国的现代派诗人
现代剧场艺术的成熟
战争年代
战争与流亡
地之子
“家”和“财主底儿女们”
生命的沉思
一个苍凉的手势
战争废墟上的“哈姆雷特”
知识者的转化
歌颂与放逐
“别了,司徒雷登”
“计划化”轨道
放声歌唱
革命英雄传奇
文学的受难者
台湾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
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
十年浩劫
文学的归来
八面来风
新诗潮的崛起
寻找文学的根
话剧的艺术实验
先锋小说的兴起
后新诗潮诗人
『拾』 袁行霈的人物评价
马嘶先生说:“袁行霈没有年轻人通常具有的心猿意马、轻佻浮躁、好高骛远那等凌厉之气,也从无生活懒散、读书不求甚解的郎当作风。袁行霈从不张扬夸耀、显示自己的长处,也从不干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事。袁行霈于朴实无华的为人处世之中,时时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昂奋进取的朝气,表现出一个有志有为青年的高洁品质。”
学生说:“在我们的眼里,先生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他不会让你感到局促和紧张。他认为两个人之间——哪怕是晚辈和长辈,也应该平等地对话。从来都是那样心平气和,那样波澜不惊。在先生面前你会以为这种气象的背后一定有曲折离奇的故事。”
最好认的代表
袁行霈代表做事一向低调,不喜欢“出头露面”,婉拒了几乎所有记者的采访要求,但在本次两会上,年已71岁的袁行霈代表依然十分惹人注目。“袁教授最好认了,满头银发,这里只有袁行霈一人如此仪表。”其实,袁行霈代表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袁行霈的身份:国学大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在袁行霈看来,作为一个学者,应该远离媒体,充分利用时间,扎扎实实地做学问。
国学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袁行霈代表一向认为,国学不能救中国,也不能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然而,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中国的国情,国情既包括中国的现状,也包括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研究国学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谈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的或优或劣的特色。而国学作为固有文化传统深层的部分,已经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现代生活。”袁行霈代表说。所以,对国学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认真面对、认真研究,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应当抱着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国学。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