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嵬的词汇解释
读音解释
cuī wéi
1、有石头的土山。
2、高大。
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
高耸的样子:冠切云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名人】 宋·姚勉 【名言】 狂澜倒,独中流砥柱,屹立崔嵬 《沁园春·寿婺州陈司斋九月九日》狂澜:汹涌的波涛,比喻险恶动乱的局势。中流砥柱:比喻可以力挽危局的重要人物。砥柱,本系山名,屹立于三门峡东北黄河的急流之中。
2. 崔嵬崔嵬嵬崔嵬最感人让人迷信上指的是什么能告诉我吗
崔嵬:高峻的样子.
句意: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出自李白《蜀道难》
3. 崔嵬怎么读,什么意思
崔嵬的读音:cuī wéi。意思是:有石头的土山。
崔:声母是c,韵母是uī,声调是一声。
嵬:声母是w,韵母是éi,声调是二声。
一、详细释义:
1、形容高峻,高大雄伟的物体(多指山)。
2、指高峻的山。
3、岩石高低不平的土山。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翻译:攀那高高的土石山,马的脚非常疲惫且颓丧。我先斟满金壶酒,以此来安慰我的离思与忧伤。
4、比喻巨大的障碍或困难。
二、出处:《楚辞·东方朔》:“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
翻译:《楚辞·东方朔》:山是高大且难以翻过去的,水势流的很急且难以过去的。
(3)崔嵬扩展阅读:
崔巍的同义词:巍峨、巍然、岿然。
一、巍峨
1、读音:wēi é。
2、解释:高大壮观,雄伟矗立的样子。常形容山或建筑物。
3、出处:晋朝葛洪《抱朴子·博喻》:“五岳巍峨,不以藏疾伤其极天之高。”
二、巍然
1、读音:wēi rán。
2、解释: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的样子:大桥巍然横跨在长江之上。
3、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
三、岿然
1、读音:kuī rán。
2、解释:意思是形容高大独立的样子。
3、出处:《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4. 狂澜倒,独中流砥柱,屹立崔嵬。整句是什么意思
狂澜,是指滔天的巨浪。
倒,是排山倒海的倒字。动词,
独中流砥柱,这不用解释吧。一般在这样的句子里中流砥柱一般都是指山。
屹立也不用说,崔嵬是形容词,指高大。
整句的意思:任凭那滔天的巨浪如何翻卷,某座山仍是屹立不倒,令人仰止。
5. 崔嵬什么意思
cuī wéi
1、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
2、高大、高耸的样子:冠切云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6. 崔嵬是古代什么人
cuī wéi
1、有石头的土山。
2、高大。
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
高耸的样子:冠切云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7. “崔嵬”二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崔嵬”二字的读音是:“cuī wéi”,释义为:有石头的土山;形容高峻,高大雄伟的物体。
8. 崔嵬是什么意思
词汇解释
1.有石头的土山。
2.高大。
引证解释
高峻,高大雄伟
2. 指高峻的山
3.岩石高低不平的土山。
9. 崔嵬的成长经历
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0岁随父逃荒青岛,12岁去青岛烟草公司当童工。后在亲友资助下得以求学。 他喜爱文艺,在青岛礼贤中学学习时,阅读了许多进步文艺书刊,从而启迪了革命思想和对进步文艺的追求,1927年,因抗议当局杀害共产党人;写打油诗反对国民党、用“打牙调”唱国民党“国 歌”,被开除学籍。后转入青州中学,又因写《农村生活一瞥》一文,揭露地主勾结土匪鱼肉乡里,被驱逐出境。
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翌年回青岛,1932年参加左联并组织海鸥剧社,并与他人合作创作了揭露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多幕剧《命令!退却第二道防线》;又因演出进步戏剧遭到当局缉捕。后旋因国民党迫害逃往北平,1933年夏,化名崔浚考入北平民国大学,继续从事戏剧活动。1935年到上海,先后参加左联领导的东方剧社、戏剧生活社和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组织创作演出了反 映工人生活的舞台剧《工人之家》、《这是厂里的规矩》、《流产》等,1936年改编并主演了著名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并在各地演出,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末参加陈波儿等组织的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东前线慰问演出,编写了话剧《察东之夜》、儿童剧《墙》。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奔赴西北各地,创作演出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话剧《张家店》、《顺民》、《八百壮士》、《保卫芦沟桥》等。1938年2月,应中共中央宣传部之邀,参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并在该院戏剧系任教,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参加演出了《人命贩子》、《流寇队长》、《蓝包袱》等。1939年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戏剧系主任,领导火线剧社,创作演出《参加八路军》、《三个 游击队员的故事》、《矿工队》、《黄鼠狼给鸡拜年》、《灯蛾记》等。1942年调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长,参加冀中反扫荡斗争,创作了《战斗生产》、《英雄立功记》、《反敌伪合流》、《军民合作打老蒋》、《十六条枪》等话剧,改编京剧《岳飞之死》、《哭祖庙》、《苏州城》等。1948年随军南下。1949年任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1950年创办中南文艺学院。1953年任中南文 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其间编写了话剧《是假见不得真》、《对症下药》和京剧《东平府》等剧目。1954年应邀拍摄电影《宋景诗》,成功地塑造了起义农民领袖宋景诗的英雄形象。195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导演,先后主演了《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了 《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北大荒人》、《天山上的红花》、《红雨》、《山花》等故事片和《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剧片。他主演的影片,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溶进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在镜头的角度和运动方面,采取中国写意画的构图,虚实相间,镜头的分切,既符合戏曲音乐的节奏,又发挥电影的时空特征,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充满激情,生活气息浓厚,线条粗犷,感情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好评。他在《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中饰演的角色性格鲜明,爱憎分明,既激情洋溢,又朴实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导演的影片有一种气势磅礴、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在环境的渲染上,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在人物刻画上,既善于表现强烈的戏剧动作,又努力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青春之歌》中这一风格得到完整的体现。 他导演的《小兵张嘎》,手法纯熟,画面流畅而富有韵 味,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洲》等戏曲艺术片。
导演崔嵬在《老兵新传》中饰战场长(右) 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造谐,将不同角色,不同个性的角色与自身豪迈的气质,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得天独厚,可遇不可求的中国气势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他是中国电 影、戏剧史上的一员巨匠,他描绘了中国电影画廊中最辉煌的历史,值得自豪、骄傲!
崔嵬是造诣很深的艺术家,他导演的故事片有一种气势磅礴、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他导演的戏曲片既符合戏曲音乐的节奏,又发挥电影的时空特征,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崔嵬也是卓越的革命文艺活动家,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是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领导小组成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1979年2月因肝癌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