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改革开放图片
扩展阅读
我爱黑莓 2025-07-11 15:55:33
500怎么买股票 2025-07-11 15:54:36
上市不久的股票可以买吗 2025-07-11 15:53:56

改革开放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1-10 06:32:42

Ⅰ 我想看 80年代 南平的照片,除了用 百度的图片 搜索,输入 80年代 南平的照片 外,还有什么

也可以去当地图书馆找县志啊,一定有的

Ⅱ 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的在地理图上位置

经济特区集中在中国南方,比如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以及海南省。福建厦门市。
经济特区中,最成功属于深圳了。
汕头,潮汕人祖先是历史上中原河南一带南迁过去的,包括福建客家人。

Ⅲ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取得很大的发展,吃的很好了,穿的更加时尚,住在了高楼大厦里。

Ⅳ 改革开放三十年济南的变化 最好有图片或具体数据

改革开放30年来,济南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GDP由23.6亿元发展至2562.8亿元,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4.1%。这是记者今天从市统计局举行的济南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统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亮点之一:GDP增长109倍

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1978年,济南生产总值23.6亿元,到2007年达到2562.8亿元,增长109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27元增加到2007年的39261元,增长74倍。

30年来,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更趋协调。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17.7:56.4:25.9变化为2007年的5.9:45.2:48.9,产业结构格局“二、三、一”类型演变为“三、二、一”类型。

随着科技投入屡创新高,济南城市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腾飞。截至200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77家,占全市的31%;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5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至35.4%。30年间,济南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多元经济主体实现和谐共赢,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兴起,外商投资企业遍布城乡,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经济活力日益增强。2007年,济南市非公有制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已达1019.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

亮点之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3倍

宏观效益持续向好,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济南地方财政收入达280.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6.2倍。

城市越来越“富”,城乡居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37.8元增加到2007年的18005.1元,增长52.3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0.5元增加到2007年的6300.0元,增长了56.0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3倍。全市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由1978年的1.5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1266.7亿元,增长850倍;人均储蓄存款额由1978年的33.2元增长至2007年的20968元,增长632倍。

随着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2007年城乡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5%、37.5%,比1978年分别下降25.6个、32.4个百分点。居住条件较大改善。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0平方米,是1978年的5.2倍。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7.3平方米,是1978年的3.9倍。

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2007年,济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16.29元,是1978年的23.8倍。汽车和轿车从无到有,以“撑竿跳”速度激增。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由1978年的1684辆增加到2007年的460721辆,增长了273.59倍;截至2007年末,济南市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35.9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6万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济南市的民用汽车拥有量以年均115%的速度增长。

亮点之三:经济外向度升至17.9%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实现进出口62.2亿美元,是1993年的22.7倍,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是1992年的21倍;经济外向度由1993年的5.8%上升到2007年的17.9%。截至2007年底,落户济南市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6家。

“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成绩。1997年以来,全市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项数2586项,新签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额34.94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1.9亿美元;外派劳务4.55万人。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新设境外企业232家,完成中方投资总额2.4亿美元。

Ⅳ 改革开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图片)

照片网络一下就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至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4.8万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其中2007年当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万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15.3万件,是1986年的20.2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26.1%。2007年授予国内专利权3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万件,是1986年的354.9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也迅速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40.5万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据国际上几种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最新数字显示,《科学论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7.1万篇,是1987年的14.6倍,论文总量的世界排位从1987年的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3.6万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6.5万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从第14位跃居第2位。从论文引用情况看,从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间累计量的4.9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Ⅵ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对比图片

Ⅶ 改革开放的资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教育变革的资料 最好有与厦门教育变革有关的 ?

答:

三十年前,中国大地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即1978年元旦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按照各自制定的程序举办了七七级高校新生入学考试,即恢复高考制度。回首往事,恢复高考对厦门来说已经成为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这一在教育内部看来似乎平常的事情,在当时承载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其引发的震动及其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当时即显现出来,日后也得到了全社会少有的最大认同。

恢复高考是“文革”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中国教育、中国社会能够一路快速发展走到今天,恢复高考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经受“文革”重创十年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了“文革”期间高考制度“断裂”以及恢复高考过程的人,对高考制度的恢复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恢复高考的厦门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

对改革开放未来前景展望的资料 ?

答:行业分析

唔同行业各有分析技巧,我地系咪了解每一个行业?

一、制造业嘅利润系原材料加工资,再加生财机器嘅折旧率;毛利率来自两者差价(产品售价减原材料及工资)。影响利润最大系工厂使用率,如60%开工率,工厂肯定蚀本、70%开工率可打和、80%开工率获利、90%开工率纯利急升。

二、零售业嘅利润主要系入货价同零售价之差。工资、铺租系固定成本,即利润来自产品流转速度,例如能否大量售出。存货愈少,利润愈好。

三、服务业(例如证券行、软件编写等)主要由行业盛衰决定。例如港交所(388)去年股价上升一倍,理由系去年证券业兴旺,而非港交所职员较2005年勤力咗一倍。

四、Franchising。主要睇企业对品牌嘅质量及服务控制系咪成功。例如麦当劳就系最成功经营嘅franchising公司之一。本港唔

Ⅷ 请问1988-1998年间中国的巨变,最好是图片(有注释)

2008年09月08日08:41 来源:《解放日报》

随着2008年奥运火炬的点燃,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北京,聚焦到了中国。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世界真正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成就与改革开放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从1978年始,到现在整整30年了。3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由积弱变成了强大、由贫穷变成了富裕、由落后变成了发展。30年中,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8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3%左右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246619亿元;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04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30年间增长了100多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700多倍。截至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政治文明、社会稳定和谐、民生显著改善的30年。这30年里,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让人民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面对过南方特大洪水、非典疫情、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不期而至的汶川大地震等大灾大难,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我们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得到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30年。在教育方面,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时,全国录取大学新生仅有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录取大学新生达到了567万名,全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成为世界高精尖人才;在科技方面,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再到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这些航天科技方面的成就,体现出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在体育事业方面,从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后,中国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更是将金牌总数猛增到了51枚,取得了骄人成绩。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30年。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启了与世界沟通、交往、合作的大门,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也为世界文明不断作出贡献;在世界影响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影响世界。至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已同我国建交,我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缺点和不足,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要冷静地思考,下一个30年我们要如何定位、如何发展!

子曰:“三十而立。”中华民族用改革开放30年的征程

Ⅸ 请找出家里的老照片在与现在的照片对比你能从不同时期的照片中感受到改革开放

照片中,人的穿着打扮和音容笑貌有很大区别,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思想意识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欠缺,
其次,照片的纸张和像素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