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赵登禹将军的资料
赵登禹,生于1899年5月16日,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人。菏泽古称曹州,号为“牡丹之乡”,但自古民风剽悍尚武。唐代农民起义首领黄巢即菏泽人。1865年捻军击杀清军领兵王爷僧格林沁的“柳林大战”,就发生在菏泽县的高楼寨。
赵登禹13岁时拜本县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后来精于拳术,善使大刀,能与十余人对阵,可举数百斤石磙。1914年16岁时,听曾在冯玉祥部当过兵的乡亲说,冯玉祥参加过辛亥革命,带兵纪律严明,不扰百姓,遂与同村少年结伴,千里步行去陕西投奔冯军。当时冯军兵额已满,赵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冯玉祥带兵注重武功训练和文化学习。有武术功底又读过两年私塾的赵登禹不久即脱颖而出。两年后,冯玉祥在阅视操练时,一眼看中卓而不凡的赵登禹。那时赵登禹已长成身高1.9米的大汉,脚蹬1尺2寸长的大鞋。冯玉祥将他叫出队列,问他会不会摔跤,敢不敢与自己比试。赵登禹连胜三跤,吓得同伴们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冯玉祥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了“马弁”,即警卫员。
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摆下了“鸿门宴”,要在酒席上擒拿当地匪首郭坚。不料尚未“摔杯为号”,伏兵竟挤倒了屏风,暴露了计谋。就在双方行将火并之际,赵登禹擒贼擒王,出手制服了郭坚。因下手迅猛,拧断了郭坚的脖子。所以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他“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
常德打猛虎张北惜火狐
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郊外的德山有猛虎伤人。一次,赵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像《水浒传》中的武松那样将猛虎打死。事后冯玉祥请城里的照相馆为赵登禹照了一张骑在虎背挥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抗战牺牲后,7月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照片,题写了“民国七年(1918年)的打虎将军”,以为纪念。
1934年赵登禹任132师师长驻防张北县时,在殿布青山猎获两只火狐(红色狐狸),他并未按塞北习俗取狐皮制皮帽,而是派副官送交北平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为此他还写了亲笔信(此信现存北京市档案馆):
径启者,敝师驻防塞北,有名殿布青山者,日前偶在该山得获火狐两只,因敝师不便饲养,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素谂(音“审”,知悉)贵园万牲罗列,以供游人观瞻,兹特派副官单永安,携往送上,即请查收为荷,此致万牲园。
师长赵登禹拜启七·六
打虎不伤狐,凌强不欺弱。若非睹此信,谁能料到,“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这样充满爱心的仁人之语,竟出自喜峰口大刀杀敌的猛将笔下。
银元挡子弹大刀屠敌营
日寇继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全境之后,又于1933年3月从长城喜峰口(河北省迁西县)向华北进犯。赵登禹率109旅,自3月9日至11日与敌激战3天。赵登禹腿部中弹,却未受重伤。原来,战前发饷时,一名士兵领到的银元中混有一枚假币,赵登禹即为他调换,并将假币随手放入裤袋。正是这枚假币挡住了子弹。事后,赵登禹还向那位士兵道谢。
『贰』 郭坚的个人简历
郭坚,男,汉族,江苏高邮市人,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9月获副教授任职资格。
1983年07月至1988年05月南京气象学院电教中心教师;
1988年05月至2000年10月任重庆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其间:1995年09月至1996年07月在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进修了硕士研究生所有课程;
2000年10至2004年04月任重庆市信息产业局综合规划处处长;
2004年04月至2009年3月任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2009年3月至今,任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叁』 这部电视剧到最后郭坚死了没有,怎么死的
被活做了,云岫要杀他,被春风和西安拦下了。没有交代郭坚死没死。
『肆』 乌鲁木齐哪里做双眼皮修复好我咨询了梁青松和整形医院的郭坚,不知道哪位更好些,或者还有别的医生推荐
双眼皮修复难度较大,还是要选择专业的医生进行相关手术
双眼皮修复就是通过手术或非手术改善因为天生或是后天双眼皮手术导致的双眼皮重睑线不明显、部分及完全消失,双眼皮过宽或过窄、弧度中断、双侧不对称、双眼皮过厚,瘢痕增生、眼睑上抬困难、眼睑闭合不良等种种双眼皮所存在的问题。改善修复这些问题,使得双眼皮外观自然。
『伍』 郭坚的关中怪才
从1917年—1921年郭坚驻军凤翔与岐山间,曾在凤翔创办“右辅中学”。出版过《捷音日报》,除报道军事外,还宣传革命思想,矫正社会观念。在凤翔首次成立县农会、天足会,宣传妇女缠足之害,提倡放足,效果颇佳。1919年5月,凤翔县中小学学生受郭坚支持,上街游行,提出“打倒军阀”“抵制日货”的口号。郭于军事外,尤善书法文辞,所撰写对联,内容对仗工整,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书法更放逸如其人。
这幅郭书对联系凤翔名人收藏,文革中查交转凤翔县博物馆,书作装裱采用晚清至民国年间普通书画通常采用的纸镶绫边式,装裱形式于郭所处年代相吻合,从纸质上看为手工制纸,纸厚且质量上乘,纸呈旧黄色,有自然风吹、日蚀、烟熏的痕迹,用手触摸有柔软之感,从纸质颜色和旧的程度来看, 多年之物,靠天杆地杆处略残,正是多年悬挂的结果及见证,故第一感觉是真迹无疑,另从舟、声、客、枕等字行笔飞白来看,笔迹墨痕清晰可辩,为一笔写成无做作之痕迹。
这幅对子除有郭的落款和两方印章外,其它无从考辩,即无上款写于何人,也没有写于何时及何地。郭为职业革命家,一代枭雄,戎马之暇,以书法作为静心自娱或与社会上层名流权贵交流应酬的一种形式与载体,落款简洁而惜墨如金,这种落款形式多为非职业书法家所为。
此幅书作和所见到郭其它作品,经分析对比且与书作内容联系在一起,这幅对联可能作于民国六年前后,郭任讨伐军总司令渡河北伐,败于晋南,只身遁回凤翔后所书,鱼舟、灯影、潮声、客枕正是黄河行舟,讨逆护法,风起云涌,革命大潮的真实写照。此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给人以气壮山河,汹涌澎湃之感。
郭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常在征战之余依然游笔恢恢地借前贤诗句及典故以明志,或言理,抒发个人情怀,行重整山河,担当道义的宏图大志。书法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艺,而是体现道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以字传情,以书达意,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人生观的表露,内心世界的交流,从而达到鼓动宣传革命,教育感化人们,投身到现实的革命斗争中去。
郭坚不仅武略惊人,而且书艺横生。学习书法的脉络清晰可辩,能领略到郭曾经受过严格而正统的文化教育,如作联、书法等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他所处的时代即鸦片战争后,山河破碎,一批国人梦想以洋务强国,从而达到经济,军事,文化的复兴。在书法上表现为尊碑抑帖的书学观点,以魏碑方正雄强代表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并迎合代表了那一时代的审美情趣。郭生活在哪个时代,尊碑思想使他对魏体用功尤勤,此联字形结体、笔法神韵全似魏碑龙门一路,因行笔快捷,故楷以行化,魏楷实以魏行。但落款署名郭坚二字别有情趣:郭字右偏,耳字一竖笔画很长,行笔快捷,亦用笔快慢相间,似断非断,呈飞白状。长竖落笔时用力略按。此处虽笔断而意连,凝笔转向坚字左一小竖后掉转笔头,写完坚字,且坚字特小,更显郭字苍劲有力。这种看似简单的翻转、点提用笔之法,结体富有情趣变化非书法高手莫能为。
这幅对联字形呈扁方,笔画粗细相间,但舒展外纵,当系软毫笔所书,从笔法、神韵、结体应属于厚重而有神一类的书作。用墨浓、枯相间,如影、声字,行笔快、慢有序,如鱼、枕字,尤如“声”字,属左右、上下结构,用笔用墨匠心独具,错落有致,笔画虽细而不纤,浓墨涨连而不臃,故字形稳健而飘逸,一字之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幅作品增加了动感并有苍劲、圆润之美。
就这幅对联来看,应属目前我所见到郭坚以魏碑笔法书写较好的一幅。论功力行气,字势间架,笔墨情趣,不失为一件上乘之作。书此联全宗魏碑而不板,尊碑行意而不流,行笔方圆并用,用笔刚劲,笔实墨沉,有力完气足,大气磅礴之势,呈剽悍、雄强、豪迈奔放的风格,使人视之,有震撼之感。真可谓森严庙堂气,高古奇绝,飘逸君子风,随意轻松,两者完美之结合。且字势厚重,中宫紧收,点画纵横舒展奔放。魏之间架,行之用笔,浑然一体。用墨浓漆中见飞白,行笔疾涩中见情趣。不失为一件上好的书法珍品。此等书作非一般常人能理喻可仿效的。
从郭坚短暂一生的经历和遗留墨迹内容来看,他是一个胸怀天下,爱国忧民,有雄才大略,识大局,明事理的人中之杰。极坚之才,可以纵横一世,而不免为人所算,论者犹或惜也!
『陆』 一副郭坚书法对联赏析
一副郭坚书法对联赏析
作者:巩宝生,王周应
摘要
郭坚书言对联纵174厘米、横44厘米,字心纵147厘米、横38.5厘米,纸本,上联“灯影鱼舟外”,下联“潮声客枕边”,下联左侧有郭坚落款,钤朱文篆书“方刚”印及白文篆书“郭坚”印各一枚,纸镶绫边式装裱,上下天地杆处略残,但字心完好,背面后来又用牛皮纸衬裱,以为保护。
『柒』 平阳县副县长是谁
郭坚刚任平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捌』 他是孙中山的革命巨柱,早年曾遭奸人谋害,后被两次追赠军衔吗
(一)井勿幕其人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井勿幕(1888—1918),是同盟会早期成员,陕西同盟会支部长。他曾三次留学日本,与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秋瑾等联络紧密,南北呼应,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立下不朽功勋。
1918年,他被陕西靖国军各路推为总指挥,与总司令于右任一起率领靖国军,为廓清复辟势力,巩固革命成果,开展护法运动,打击北洋反动军阀而厉兵秣马。是年底,他应靖国军第一路军司令郭坚函约到兴平南仁堡召开军事会议。1918年11月21日,在此地,井勿幕遭到郭部营长李栋材突袭身亡。
(井勿幕)
(二)遇害之谜井遇害后,经过多方查证,背后主谋终未浮出水面。关于此一事件,随后有三种主要说法存世。
(1)第一种说法,认为是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所为陈树藩依附北洋军阀,叛变革命,祸害陕西,与井勿幕等革命党人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于是有人怀疑是陈树藩收买李栋材害了井勿幕。也因为李栋材将井勿幕的人头献给陈树藩。于右任挽井勿幕联就云:“我哭井勿幕,汲汲救国忠诚,不亚宋渔父(指宋教仁);谁言李栋材?明明杀人犯,就是陈树藩。”
『玖』 西安两大军阀将领分别是
著名将领
· 冯玉祥,胡景翼,
孙岳
· 郭坚 ,卢占魁, 杨虎城,井岳秀 麻振武 孙蔚如 候保杰
·
冯玉祥部下:
宋哲元、韩多峰、刘郁芬、赵席聘、韩复榘、石友三、刘汝明、孙良诚、孙连仲、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冯治安、石敬亭、梁冠英、吉鸿昌
·
胡景翼部下:邓宝珊、岳维峻、董振堂,高桂滋 冯毓东 田玉洁 李纪才 蒋世杰 曹世英 李虎臣 卫定一 党玉琨
·
孙岳部下:徐永昌,庞炳勋
“冯玉祥五虎将”是指出身于西北军的五位将领,五位均与冯玉祥有所关系,依序为宋哲元、刘郁芬、鹿钟麟、张之江、李鸣钟五人。
『拾』 郭坚的靖国风云
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陈树藩劝郭组成陕西讨逆军,请缨出征,率部渡黄河,假道山西北伐,中陈树藩诡计,受陈、晋两军夹击败于晋南,郭只身逃回凤翔,是年8月,陕人为响应护法,展开“反段倒陈”运动,12月13日郭响应孙中山护法靖国的号召,在周至成立了陕西靖国军,任总司令,通电全国。据守凤翔宣布独立。
1918年4月,靖国军住羌白围攻大荔,双方相持数月。陈树藩率重兵围攻羌白城,援军皆为陈兵所阻,以图久困。郭坚写帛书求救于曹世英,书中只写了四句话曰:“陈贼打我,你贼不管,我贼若亡,你贼不远”。寥廖十六字,郭之整个性情,及陕西群雄姿态跃然纸上矣。8月8日,孙中山派于右任回陕主持西北革命,在三原就任靖国军总司令。并对靖国军进行整顿,任命郭坚为第一路司令,广东军政府曾授予郭坚陆军少将衔。
其后,郭坚乃转而经略省西,遂克复乾县。成立了第一路军司令部,西路各县,多被郭部占领。靖国军军威大振,所向披靡。郭坚只身带领百余骑,一昼夜行军170余里,连克千阳、陇县,宝鸡,这种疾风迅雷的形势,凤翔守军摄于靖国军之威力而献城投降。11月6日,郭坚入凤翔县城,设司令部于县署,在凤翔设民政厅,处理西路一切行政事务,并向各县任派知事,宝鸡局势大定。
从此郭坚据关西重镇凤翔达五年之久,史家盛赞郭坚,“远慕孙中山之革命,近愤陈树藩之祸陕,树立靖国军之旗帜,据凤翔形势富庶之地,纵横渭河南北及关中全部地区,电掣雷轰,骁勇绝伦。正义之处,颇为进步人士所推重。”
由于郭坚名声大,有雄才大略,其幕中多杰士及豪侠,以义气相合投到他的旗帜下,这样他队伍的成份由原来的陕西警备军为主,加之地方武装,由军纪素质及战斗力较好的一支武装部队,逐渐变的庞杂起来,不自检束甚至纵兵殃民。坚名遂为所累。
1921年7月,直系军阀阎相文率冯玉祥等部督陕,阎、冯对陕西靖国军采取既压又拉的手段,欲强行收编。同时,冯还积极向阎建议,并力主除掉郭坚,以达震慑陕西各路军阀。8月13日,冯玉祥以“土匪”之罪名诱杀郭坚于西安。原来吴佩孚本想收编郭坚,郭已被杀,故而引起他的盛怒,使阎大为难堪。在无法解脱的情况下,于8月24日拂晓吞服鸦片,自杀身亡。
冯在十几天内由少将旅长升为上将师长,继而升为陕督,也是少见的升迁。这连冯本人也出乎意料之外。孙中山致函邓宝珊反对陕西靖国军接受直系军阀的改编:“陕西靖国军起义以来,血战历年,苦心孤诣,中外共仰。·····郭司令坚附伪督被害,即其前车之鉴,······陕靖国诸君万不可稍自暴弃,功亏一篑······。”孙中山先生对陕西护法靖国正义之师,革命之举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及殷切期望。
陕西靖国军义旗为郭坚首举,因郭坚率部能征善战,百折不挠,是靖国军中一支劲旅,因而是靖国军旗帜不倒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因郭被杀,靖国军从此而一蹶不振,并逐步走向衰亡。
郭坚被杀,9月1日,胡景翼宣告取消靖国军名义,所部隶属直系接受改编。郭坚所部凤翔驻军党玉昆、李夺、岐山驻军麻振武等又恢复到了原先游击四方的老路,于右任在三原无法立足,就把靖国军总司令部的旗子插到武功杨虎城部,后又退到凤翔。
1922年6月,于右任从凤翔微服出走,绕甘肃间道入川赴沪,杨虎城部随后退到了陕北,党玉昆、麻振武等被刘振华改编,陕西靖国军及护法靖国运动就此结束。陕西护法靖国之役从1917年—1922年,经历6年之久,在北洋军方面,参战部队除陈树藩陕军外,尚有奉军、直军、甘军、川军,还有刘镇华的镇嵩军和闫锡山所派的晋军。靖国军方面,除陕军外还有叶荃的滇军和卢占魁的绥军,计有九省军队参战多达20万之众,在这个规模大,时间长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战争中,陕西尤为关中地区人民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