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资源经济
自然资源矿藏丰富,铬、汞、锑、硼、重晶石等储量均居世界前列。铬矿储量6000多万吨,仅次于苏联,居世界第二位。此外,还有煤、铁、铜、铅、锌、锰等。森林面积约2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6%。凡湖盛产鱼和盐。
土耳其中部区(安纳托利亚高原区)。面积占全国28%,人口占21.8%,是最重要的农牧区和新兴工业区,经济发展居全国中等水平。农业生产以粮食、甜菜为主,畜牧业属粗放型。工业以食品和机械较发达,小麦种植普遍,1982年产量170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60%,主要集中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中西部和爱琴海北部(包括欧洲部分)地区。
❷ 安纳托利亚高原为什么是冬雨型
因为安那托利亚高原和周围的地中海气候是受同样的大气系统影响的,所以降雨和地中海气候区在同一时候也就不奇怪了。
❸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地区简介
多湖泊、泥沼,广布荒漠草原。属亚热带半干旱草原气候,冬季1月均温0℃以下,夏季7月均温约25℃,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冬雨较多。较大河流有克泽尔河、耶席尔河、萨卡里亚河、杰汉河、塞汉河、大门德雷斯河等。农业以粗放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产安哥拉羊。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是高原重要城市。
小亚细亚又称安纳托利亚,安那托利亚是希腊语“上升;东方”之意,隐含着这片地方位于欧洲东部(日出之地)的意思。而在土耳其语中,希腊语的安那托利亚音似“被母亲充满”。
❹ 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是否比较热
安纳托利亚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周围山脉阻挡,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东部山地有时出现-30℃低温;夏季干旱炎热,7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有些地区超过30℃;(北京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24℃左右)
❺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历史简介
安纳托利亚高原有人类居住的遗迹可上溯至7500年前。伊斯坦布尔(Istanbul)曾是罗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两大文明对欧洲文化影响深远。
安纳托利亚高原不但是东西文明交通中点,四方人种在此的交流是它最宝贵的特点,西台人、腓尼基人、希腊人纷纷移民到此,两河流域的思想、美索不达米亚的观点和爱琴海的信仰于是在此迸成火花。
安纳托利亚高原最重要的一次大规模文化运动是由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带来的希腊化运动,英年早夭的传奇英雄最后死在伊朗境内的巴比伦城,他的万里长征最后由历史观点来看,并不在宣扬武功,打败波斯帝国而已,而是传播希腊文化,两河流域、安纳托利亚、埃及全在影响范围内。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帝国分裂,他的几名将领瓜分天下,但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希腊化运动并没有停止,反而更融合一地一地的文化特质,而带来了希腊化时代最代表性的贝加孟风格(主要指各种年龄阶层职业的人物都可成为雕塑的主题),因此贝加孟也是土耳其境内和以弗所(Ephesus)同等重要的文明观光胜地(贝加孟最重要及最大量的考古出土品则在德国柏林的贝加孟博物馆。)
罗马帝国时期,希腊化运动仍在安纳托利亚高原进行,马格尼西亚(Magnesia)及特拉雷斯(Tralles)就是罗马帝国时期,安纳托利亚高原西部的希腊化文化珍珠。希腊化文化将历史的重心连带当时的贸易活动由爱琴海转到小亚细亚、叙利亚及埃及,希腊化文化也同时和其它的东方文明在这些地区生根、融会。
西罗马帝国残破不堪后,定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成为欧洲文明之所系,直到土耳其人攻下几乎是不可破的君士坦丁堡为止,延续希腊文明的罗马文化遍及安纳托利亚高原。
与其说拜占庭帝国的覆亡是被来自东方的土耳其人的攻略,不如说它是被欧洲势力侵蚀宰割。拜占庭帝国末期的十三世纪初时,威尼斯总督领军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为了商业利益,攻进了君士坦丁堡,此后拜占庭帝国衰败不起,失去了国势,也失去了原本位于伊斯坦堡赛马场的四匹铜马,大获全胜回家的威尼斯总督则兴高采烈地将铜马高挂在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直至拿破仑的军队抢走铜马后再归还为止。
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兴起的奥斯曼帝国最强盛时疆土达到欧亚非三洲,从维也纳到黑海、阿拉伯半岛、埃及,全在它的掌握之下,统治者苏丹(Sultan)统管这占了世界六分之一的领土。然而,20世纪初的土耳其却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咀上肉,被称为“西亚病夫”。其国土也被大量瓜分,仅剩下小亚细亚半岛和欧洲的伊斯坦布尔一带了。和然而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力拒强敌,让土耳其国土保持完持,也找到民族自尊心。
现代而西化的土耳其,努力追求民主及经济发展,且民风开放,是中东及小亚细亚的强国之一。
❻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地形地貌
安纳托利亚高原位于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中部,土耳其境内。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临地中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
主要由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组成。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52.5万平方公里。南缘是托罗斯山脉,北缘是克罗卢山和东卡德尼兹山(两山合称庞廷山脉),东侧是亚美尼亚高原。形成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地势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地形特征。
安纳托利亚高原,南、北、东3面被第三纪褶皱山脉环绕。高原中部起伏不平,海拔800~1200米,夹有陷落盆地和平原;南部多湖泊、沼泽和泥滩。高原北侧沿黑海岸自西向东横亘着克尔奥卢山脉和北阿纳多卢山脉,总称庞廷山脉,海拔2000~2500米,愈东愈高峻,北坡呈阶梯状下降,山间有深切谷地和陷落盆地,山海之间大部分为狭窄的平原,少数河口有略宽的三角洲。注入黑海的河流,除克孜勒河(全国最长河流,长1150公里)和耶希尔河外,大多短小,水流湍急,不利航行。高原南侧为托罗斯山脉,海拔多在2000~3000米,高峰在3000米以上,山壁完整,个别陡峭山段逼近海岸,成为沿海和内陆之间交通障碍。沿海低地以安塔利亚平原、塞伊汉河与杰伊汉河下游三角洲较重要。托罗斯山脉东南,是一片广阔而又起伏的高原,为阿拉伯台地延伸部分,海拔600~800米,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源地。
安纳托利亚高原南、北两侧山地向东汇合为亚美尼亚高原,高原大部为3000~4000米,地势高峻,多高山深谷,也有熔岩广布的高原和适于耕作的盆地。阿拉斯河谷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宽阔高平原。接近东部边境的大阿勒山是一古火山锥,海拔5165米,是全国最高峰,峰顶终年积雪。由火山熔岩堵塞河谷形成的凡湖,为咸水湖,面积376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湖泊,湖面海拔1600多米,为世界高湖之一。湖区附近曾是古代亚美尼亚文化中心。安纳托利亚高原以西,山脉向西延伸,与爱琴海海岸直交。近海一带低山与陷落谷地相间分布,河流沿地堑流入爱琴海,是内陆通往沿海的通道。马尔马拉海的东侧和西侧多为低地或平原,是土耳其重要农业区之一。
高原中部起伏不平,海拔800~1200米,夹有陷落盆地和平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南北两侧山地向东汇合为亚美尼亚高原,高原大部为3000~4000米,地势高耸多山,熔岩广布。安纳托利亚高原以西,山脉向西延伸,与爱琴海海岸直交,近海形成低山与陷落谷地相间分布的里亚斯式海岸。
半岛内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海拔800~1200米,由平坦台地和断陷盆地组成。多湖泊、泥沼,荒漠草原广布。高原西部是较为低矮的山地,山脉走向多与海岸线垂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半岛主体为安纳托利亚高原,北、东、南三面被第三纪褶皱山脉环绕:北侧有庞廷山脉,海拔2000~2500米,南侧为托罗斯山脉海拔2000~3000米。
❼ 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地理位置
安纳托利亚像一座桥连接着亚洲和欧洲大陆。安纳托利亚高原是一个位于中心地区的半干旱大高原,四周由连绵的山丘和山脉围绕。很多地方都受到地理上的限制,因此要接近富饶的地区很困难,也就造成了浓密的人口聚居在海岸地区。真正的低地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一小部分的狭窄海岸线。平坦和微微倾斜的土地很稀少,而且大部分位于在哈利河(Halys River)三角洲、西利西亚省(Cilicia)的滨海平原、以及机地斯河(Gediz Rive])谷底和比约克湾河(Büyükmenderes River)、还有部分安纳托利亚内陆的高处平原,但还是主要地围绕在塔斯哥路盐湖(Tuz Gölü)和科尼亚盆地(Konya Ovas)。
安纳托利亚的地形结构很复杂。上升了的地块和低洼地槽组成一座中央的山丘,覆盖在上的新堆积物形成了高原表面上粗糙的地形。山丘楔入在两段聚合在西边的褶皱山脉之间。
❽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
土耳其是研究与板块碰撞有关的花岗岩的一个极好的地区,那里有18 ~22 Ma的埃达克岩,大多为高钾钙碱性的(Tankut et al., 1998; Varol et al., 2007; Altunkaynak and Genc, 2007)。 埃达克岩(图5.5)位于安纳托利亚(Anatolia)的中部和北部,被认为是下地壳加厚形成的(Varol et al., 2007)。 板块在早中新世沿着以兹密尔—安卡拉缝合带(Izmir-Ankara suture zone)发生碰撞,在安纳托利亚北西的Biga半岛上(Altunkaynak and Genc,2007),与碰撞(原作者认为是碰撞后)有关的岩浆岩开始于中新世中期(45 Ma),一直持续到晚中新世(8 Ma),分为5个阶段:①37 Ma;②34~24 Ma;③19.6~22 Ma;④15Ma;⑤8~11 Ma。第①~②阶段为中基性火山岩,第②~③阶段为中酸性岩,第④阶段为中基性,第⑤阶段为碱性玄武质火山岩。其中第③个阶段的火山岩为埃达克岩,与Varol et al.(2007)的资料吻合,暗示大约在18~22 Ma时该区存在高原。此后高原即开始垮塌,其标志是18 Ma以后就没有埃达克岩的报道,有的只是喜马拉雅型、浙闽型和南岭型花岗岩。例如,在安纳托利亚北西的Baklan花岗岩(17~19 Ma,Aydogan et al.,2007),在图5.5中落在Ⅰ、Ⅱ、Ⅲ和Ⅳ的交界区,主要处于喜马拉雅型和浙闽型范围,可能指示地壳厚度开始减薄,高原开始垮塌了。 十分有趣的是Temel et al.(1998)报道的阿纳托利亚中部地区发育的Cappadocia火山岩,该火山岩覆盖了约40,000 km2范围,由流纹质和英安质的熔结流纹岩组成,时代从晚中新世-第四纪(11.2~2.7 Ma),其形成与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Temelet al., 1998)。据该文作者发表的数据,其中11~8 Ma的火山岩具有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特征,8~3 Ma(Temel et al., 1998)和3~0.7 Ma(Kurkcuoglu et al.,1998)的火山岩具有浙闽型花岗岩的特征(图5.5),说明高原在8 Ma以后彻底垮塌了,达到正常地壳厚度。 而据Ozdemir et al.(2006)报道,在安纳托利亚东部与伊朗交界处的第四纪火山岩(0.31~0.01 Ma)属于南岭型的(图5.5),代表减薄的地壳,表明该区现今处于强烈伸展的环境。
土耳其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原作者认为都是碰撞后的。本书综合上述资料后认为,中新世的阿纳托利亚高原在45~18 Ma属于碰撞阶段(只有埃达克岩产出),18 Ma以后高原开始垮塌(出现喜马拉雅型和浙闽型花岗岩),直至8 Ma以后,才真正进入碰撞后阶段(只有浙闽型和南岭型花岗岩产出)。
图5.5 土耳其Anatolia地区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的Sr-Yb图
❾ “安卡托利亚高原”是否就是“安纳托利亚高原”
是的,是别称。安纳托利亚(Anatolia),地区名。又名小亚细亚或西亚美尼亚,是亚洲西南部的一个半岛,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地处亚洲最西端之半岛,北临黑海,南滨地中海,西边还濒临爱琴海。东界是前托罗斯山脉。西部山地有河谷通爱琴海沿岸平原。东部与亚美尼亚高原、伊朗高原相接。东南隅与两河平原相接。大体上相当于土耳其的亚洲部分。绝大部分为山地环绕的高原,故又称安纳托利亚高原。现时安纳托利亚的全境属于土耳其。但亚美尼亚及争取独立的库尔德斯坦都宣称拥有该半岛的部份主权。
❿ 古代安纳托利亚地图
安纳托利亚(Anatolia),地区名。又名小亚细亚或西亚美尼亚,是亚洲西南部的一个半岛。
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主要由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组成。东西长10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面积52.5万平方千米。南缘是托罗斯山脉,北缘是克罗卢山和东卡德尼兹山(两山合称庞廷山脉),东侧是亚美尼亚高原。 形成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地势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地形特征。
半岛内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海拔800~1200米,由平坦台地和断陷盆地组成。多湖泊、泥沼,荒漠草原广布。高原西部是较为低矮的山地,山脉走向多与海岸线垂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主体为安纳托利亚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以西,山脉向西延伸,与爱琴海海岸直交,近海形成低山与陷落谷地相间分布的里亚斯式海岸。
半岛沿海地带为地中海式气候,内陆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半岛大部分属土耳其领土。
公元前1200年,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在土耳其的爱琴海沿岸发生,其后,强大的波斯大流士大帝、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古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先后统治这块神奇的大地。历经无数帝国的打造、历经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剧烈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