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功拿下苹果千亿订单,逼得富士康转战越南,立讯精密为何这么牛
说起富士康与苹果公司,那可真是一段利益极端严密的关系,二十多年前,富士康开创人郭台铭,在一次晚会上幸运认识了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双方交流了名片,也正是从此时开端开启了富士康与苹果的协作大门,特别是苹果手机iPhone4在全球范围内大火之后,销量急剧上升,但美国外乡的代工厂无法消费出如此多的订单,于是苹果公司就开端找协作的代加工商,郭台铭的富士康进入了候选名单,经过层层挑选 测试,富士康以其优越的条件,胜利拿下了苹果的消费线,郭台铭接到一个宏大的香饽饽
富士康希望汽车公司可以在MIH平台上,开发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和工具,并停止软件晋级,简而言之就是富士康想成为电动汽车的“安卓系统”,这样就算不造本人的品牌车,那么他人的车里有富士康的“元素”,那也算是一种占领市场的方式了,目前富士康还是与不少企业达成了协作,比方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公司、台湾裕隆汽车,富士康将与他们协作开发电动汽车,在手机代工行业“翻车”的富士康,进入汽车行业后,到底会不会成为一切汽车的“爸爸”,还得看将来,就目前来说,富士康企业过度追求利益,疏忽了树立社会义务感,这与郭台铭有着很大的关系,富士康拼命剥削工人,还“错误”选择了将它丢弃的苹果当作靠山,有今天的场面也算咎由自取。
⑵ 富士康又要造车了!母公司将与FCA组建合资车企,营收要过千亿
▲鸿海子公司富士康工厂楼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在2014年的股东大会上表示,富士康正在为特斯拉提供一些零部件。
总的来说,此次合作对于双方将会是各取所需。
结语:富士康母公司跨界造车能成功吗?
鸿海最知名的业务就是为苹果公司组装手机,此次与FCA合资组建电动汽车生产公司将会扩展这家公司的业务范围。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市并不明朗,新能源车的销量已经出现了六连跌,但同时,特斯拉、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国外大牌车企也纷纷在中国推出了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新能源车市的竞争。
虽然有过零部件生产经验,但鸿海此前并没有电动汽车的生产经验,FCA在电动汽车方面也没有太多的技术积累,且在中国市场少有建树,双方的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能否掀起波澜还很难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⑶ 富士康为什么会进入世界500强
郭台铭,祖籍晋城市泽州县葛万村。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台湾首富。2002年全球福布斯富豪榜,郭台铭以23亿美元身家排198位。
2002年,郭台铭的鸿海集团营业收入突破3450亿元(台币),高居台湾民营制造业第一,而2001年其登上这一宝座时全年营收为1442.61亿元,一年增长业绩达七成, 直令世人咋舌。其绝对额过1000亿元,这个数字足以跻身台湾资讯电子业前十大的排名,也就是说,鸿海以一年的努力,“长出”了一个台湾排名前十大的资讯电子业者。年获利成长,全球市场占有率亦与年营收成长率联袂猛进,成为台湾上市公司的业绩三冠王。与此同时,鸿海成功挤下全球EMS(专业制造服务商)竞争对手,成为全球第五大EMS厂;并且,如果论赢利的话,这个老五其实是老大。
而郭台铭自己,则在台湾《智富月刊》台湾百大富豪榜排名首位,并连续四年蝉联
“台湾科技首富”;美国《商业周刊》推出的2002午“亚洲之星”,郭台铭在“亚洲最佳创业家代表”中排名首位;2002年全球福布斯富豪榜,郭台铭以23亿美元身家排198位。
位于深圳的富士康集团是鸿海在大陆的公司,早在七八年前,就排外商投资的第六位,同样名不见经传。2001年富士康出口额达24亿美元,占深圳当年出口总值的6.2%,在“中国出口200强”排名中高居第二,而与他并肩的是东方国际、中国石化、普天信息、摩托罗拉(中国)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有趣的是,郭台铭虽然对自己及鸿海不事张扬,却总爱张扬“山西”二字,“总裁我是山西人,未来世界是3C(山西的谐音)(3C就是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消费性数码电子Consumer-electronics)。”类似宏论鸿海内外耳熟能详。郭台铭爱喝酒,或者说爱喝汾酒,自己和集团“喝酒必汾”。在深圳,每进一个酒店都先问有没有老白汾,一声没有扭头就走。“因为我,深圳各大酒店都摆上了老白汾。”这成为郭台铭十分开心的一件事。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位纵横三大洲、麾下五万兵的IT枭雄,居然对37岁才涉足的家乡一往情深。捐500万为桑梓葛万村修桥,捐200万设立“爱吾奖学金”,投资500万美元,设立富晋精密模具公司……
1974年鸿海以30万台币、十来个员工草创时,生产的产品是黑白电视机旋钮,由于旋钮与他后来生产的连接器一样,模具开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产品品质,所以从1977年开始,好不容易蓄积起第一笔资金的郭台铭,面临三个选择:一是到日本买进模具设备,盖自己的模具厂。二是买地建厂,不用再租借厂房;三是在原料面临涨价的情况下,买原料囤积居奇。面对金钱游戏的诱惑,几经挣扎,郭台铭决定选择前者。而就在模具厂盖好半年后,郭台铭原先想购买的那块土地已涨了3倍,原料也水涨船高。许多同仁不理解:“到外买(模具)反而比较便宜,为什么还要自己做呢?”如果求近利,他还可以把模具厂卖掉,回去买地。但是一心想打出江山的郭台铭,始终没有回头。1980年鸿海模具厂开始出现业绩,后来鸿海陆续建立电镀部门与冲压厂,迅速拉开与同业的距离。进入80年代,PC工业起飞,黑白电视衰退。拥有模具技术的鸿具驾轻就熟,很快切进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从此建立起连接器霸主地位。
鸿海以模具起家,郭台铭总爱对外强调他做的是“机械”而非“电子”。在富士康集团,鸿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英文名称为“FOX-cavity”,饶有趣味地以“狐穴”喻精密模具大家能够理解;而其内部代号或简称竟是一本正经的“核心”。
一位IT之腕说:“代工是生产别人不能做的产品,而不是生产别人不想做的产品”郭台铭凭借模具为龙头的技术基础,成功地做到了“在我的领域内,没有竞争对手。”这就是为什么会在EMS厂中排名第五而赢利居然第一的原因。但鸿海做大的最关键一步,是选客户。郭台铭甚至不惜以“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来突出鸿海的“一流客户”。郭台铭在30岁时即发誓只与世界一流大厂做生意,紧跟一流高手才能迅猛发展。现在IBM、康柏、英特尔、索尼、惠普、戴尔、思科、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著名的IT业公司均是鸿海的客户。鸿海早已具备电脑等整机生产能力,但郭台铭却没有自己的“品牌梦”。各大公司不用担心会突然冒出一个“鸿海牌”来和自己竞争,更加放心地拓展与鸿海的合作。鸿海没有自己的品牌,然而每一个品牌都有鸿海!换言之,任何一个名牌都可能因失误而重挫倒下,如果鸿海遭遇类似命运,只能有一个前提,每一个至少大多数名牌都已重挫倒下。
据笔者手里的资料,鸿海自1988年移师大陆创办富士康以来的十多年内,年均增长率均超过60%,其它年份也在60%左右,如2001年50%多,2002年70%多。2003年突破3000亿台币大关已经山头旌旗在望。让我们听听介绍鸿海的电视专题片《超越 》主题歌的开篇吧:
我是山野间悄然生活的地瓜
只因为我长的硕大
人们才如此关注
没有肥沃的土壤
我把根深入地底
没有特别的呵护
我唤风雨来作洗礼
没有足够的空间
我把藤伸向远处
……
郭台铭,台湾中国海专毕业。1974年退伍后,成立资本额只有30万元台币的鸿海精密企业,以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为主。
1977年挣到第一笔钱时,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建起自己的模具厂。
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起飞中,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其连接器王国自此开始建立起来。
1999年,一口气吞下华升、广宇等企业进行逆向整合,使鸿海精密发展成为鸿海集团,由地区性大厂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2002年,鸿海跃居台湾第一大民营制造企业,在《商业周刊》2002年“全球科技百强”中排名第三。
从创立鸿海的第一天起,郭台铭的目标就很明确,即把公司发展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企业。目前,他已在《福布斯》杂志上四次蝉联“台湾科技首富”。
入选理由:
鸿海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代工之王,跃居台湾营收最高的民营公司之位。早在2001年美国《商业周刊》的亚洲之星评选,务实严谨的郭台铭就已成为呼声极高的最佳创业家。
2003年,鸿海在手机代工毛利率急剧下降的情形下逆势而上,显露出其强大的野心。将其在PC代工上构造的完整价值链移植到手机上,进一步发挥这种结构的潜力,是鸿海显而易见的目标。作为台湾制造业的后起之秀,业界已经看到,未来的鸿海有望直逼手机代工业的龙头宝座。
郭台铭早已为鸿海勾勒出这样的蓝图:扎根中国、全球运筹。坚持在多元化发展方向基础上着力于一体化建设的鸿海及其领袖郭台铭,有着不容忽视的勃勃野心。
⑷ 富士康营收首降刮出什么风向
头戴中国制造业明星光环,以代工者身份崛起的富士康终于没能抵住人工等成本上升等压力。2017年1月11日,富士康宣布,自1991年上市以来年度营收首次下滑。富士康数据显示,富士康2016年收入为新台币4.356万亿元(合1363.8亿美元),同比下滑2.81%。
不仅营收首次下滑,而且富士康的利润早已出现下跌征兆。截至2016年9月30日三季度,富士康净利润为新台币346亿元(约合10.9亿美元),同比下滑8.7%。
富士康业务蓬勃发展是从大陆“起家”的。1988年,借着两岸结束隔绝状态、恢复民间交流合作的历史性契机,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名为“富士康海洋精密电脑插件厂”,随后20多年,富士康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陆,各地政府招商引资心切,特别是把港澳台上视为“金元宝”,在税收、土地、融资贷款等方面开出几乎是击穿底线的超级优惠条件。坐享优惠政策和低人工成本的红利,富士康承接着各路高科技公司一波又一波的订单,从笔记本电脑到苹果手机,从数码相机到LED照明。富士康被誉为全球第一代工企业。不仅赚到盆满钵满,而且风光无限。掌门人郭台铭走到哪里都是超级贵宾。
虽然这次有分析认为,富士康营收首次下滑原因是苹果手机销量下滑与收购夏普关系密切。但从本质上讲,这都是表面原因与表面现象。
从去年就传出代工企业已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根本性原因是中国大陆劳动力红利正在快速消失,代工企业成本大幅度上扬。同时,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人们包括劳动力的内在需求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职业规划上,不仅追求物质薪酬待遇,更主要的是追求职业前景、晋升空间以及社会地位等。而代工企业日复一日的重复、机械化劳动,使得劳动者看不到前途与职业前景。在这种情况下,代工企业必将在中国大陆陷入困境。一批外企搬走到东南亚也是这个原因。
未来情况或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国劳动力红利或将彻底消失殆尽,劳动力缺乏或成为常态。另一方面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以美国为中心的治国理念,正在督促海外美国企业回本土。苹果电子消费品加工虽然没有明确回美国去,但最终也将会妥协,否则必将遭受回流美国商品被征收高额关税的情况。
曾记得富士康也曾表示考虑到美国设立加工厂。但是,如果从中国大陆劳动力红利消失的角度分析,可能对富士康制约更大。日前,曹德旺表示,美国蓝领工人成本是中国的八倍,而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厂富士康根本无法承受。赴美建厂代加工是一条死路。
从更深远的角度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快速升级,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经济模式已经开始全面颠覆旧有经济业态。这种颠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迅雷不及掩耳的。已经开始带来各个方面的全面变革,其中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劳动力就业只能到企业等机构里按照8小时工作制就业。时间、空间等是强约束的。但在新经济模式下,劳动者或开个网店,或建个网站,或开个滴滴、优步网约车,各种灵活的就业机会与方式或慢慢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流。这对类似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带来的冲击最大。
怎么办?出路在于拥抱互联网新科技。对于富士康来说,大力快速推进工业机器人以及智能机器人是出路。因为富士康已经有了较厚的原始积累。机器人一次性投入较大,但却是一劳永逸的。不过对于中小型加工企业转型难度较大。
从富士康营收首次下滑看,在工业4.0与新经济扑面而来的当代,所有经济体都要快速适应,快速转换观念与快速转型。否则,命运只能是被淘汰出局。
⑸ 富士康 到底是不是世界五百强
富士康是世界500强企业。
2012年7月9日,美国《财富》(Fortune)公布了新一期的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鸿海-富士康继2011年排行第60位后再跃升17位,以营收额117514.4百万美元位居榜单第43位,这也创造了集团在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上新的记录。
其中,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2012年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的上榜公司连续第9年增加,共有73家公司上榜,比去年增加了12家,超越日本的68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首度晋身全球第二,创历史最高纪录。
台湾地区则有鸿海等6家企业进榜,比去年减少2家,“国泰”人寿与宏碁都跌出榜外。
《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被誉为“终极榜单”,由《财富》每年发布一次。今年本排行榜按照截止日不晚于2012年3月31日的财务年度的营业收入对公司进行排名。
(5)富士康营收猛增扩展阅读:
富士康集团历年财富榜排名
2018年跃居《财富》全球500强第24位;
2017年位居《财富》全球500强第27位;
2016年跃居《财富》全球500强第25位;
2015年位居《财富》全球500强第31位;
2014年位居《财富》全球500强第32位;
2013年跃居《财富》全球500强第30位;
2012年跃居《财富》全球500强第43位;
2011年跃居《财富》全球500强第60位;
2010年位居《财富》全球500强第112位;
2009年跃居《财富》全球500强第109位;
2008年跃居《财富》全球500强第132位;
2007年跃居《财富》全球500强第154位;
2006年跃居《财富》全球500强第206位;
2005年首度跻身《财富》全球500强(居第371位);
参考资料来源:
富士康集团官网-鸿海-富士康跃居《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第43位
富士康集团官网-成长历程
⑹ 富士康每年赚几百亿,员工工资却只有四五千,为何涨工资这么难
很多人对富士康的印象就是血汗工厂,基本工资低,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还有各种各样的加班,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睡觉,这就是富士康员工的生活。
对于绝大多数的富士康员工来说,很多人一个月左右只能拿到4000块左右的工资,但是我们也知道富士康依靠前几年苹果手机销量疯长的订单也是赚了不少,一年下来也是赚了几百个亿,对于全球最大的代工厂来说,为何富士康每年的营收在上涨,但是员工的工资却迟迟涨不上去呢?富士康真的是大家口中所说的血汗工厂,只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压榨员工吗?
虽然在富士康工作,想要自己的工资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是不可能的,但是富士康相比于其他企业优点就是,富士康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代工厂,手底下拥有几十万名的员工,是因为富士康内部有着严格和完善的员工薪资考核和奖励体系。
尤其是对于劳动型密集型的富士康企业来说,这样的制度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能让员工的劳动和加班得到应有的工资回馈,同时也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劳动力为主的工作来说,最好的回馈就是自己干多少得多少,这样心里也不会失衡,觉得自己的公司亏待了自己钱没给到位,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员工主动离职。
虽然每年富士康的员工流动数量也比少,但是对于这样的工作来说,辞职根本不会对自身产生任何的影响,不干了就是不干了,可以继续找另外的,但是对富士康来说可能就影响订单的交付期,所以有的时候,向富士康这样的企业有人辞职不干了也很正常,也不一定全是企业的错,也有可能是自己吃不了这个苦
⑺ 富士康第一季度营收470亿美元,为何能表现的如此强劲
主要是跟现在的富士康订单有关系,因为现在很多人在抢着买远程设备,所以富士康的订单也很多。
富士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话题,虽然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到富士康工作了,但是富士康依然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并且在代加工这一块处于领先的地位。
富士康的第1季度营收达到了470亿美元。
这个数据非常夸张,因为富士康非但没有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自己的营收还突破了47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究其原因,主要是跟富士康的订单有关系,因为现在我富士康根本就不缺订单,包括我们经常提到的5G版的苹果手机。
⑻ 富士康将与FCA组建合资车企营收要过千亿;沃尔沃XC90纯电版曝光
1月15日,沃尔沃汽车宣布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上海成立5G联合实验室,共同研究5G-V2X技术在中国市场的推进和落地。据悉,未来沃尔沃亚太研发中心还将推出一整套面向中国未来路况和自动驾驶需求的V2X信息安全生态系统和解决方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⑼ 营收超华为+BAT总和的富士康,为什么投资赔
富士康也面临了转型困境了,需要不断的投资新项目来找到其他的赢利点
⑽ 请问富士康每年到底能盈利多少
2012年营收是6000多E台币 折合人民币大概为1300亿
按富士康利润3%算 也就是有 39亿RMB的纯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