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目前血荒现象严重,努力采取措施也没有
在我国,血库血液的来源基本上是靠公众的义务献血,靠整个社会的慈善热情和公益文明建设,而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支持。中国人民历来不缺乏扶危济困、帮助他人的意识,但血荒的困境告诉我们,在制度保障欠缺的情况下,社会大众的献血热情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国家虽一直采取措施但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加大重视,找出根本原因,制定科学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血荒的困境。
我认为产生血荒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血需求增大。随着医改的进一步铺开、医疗保障的覆盖扩大,很多的病都可以治疗了,血液量需求也在增大。而相对于激增的血液需求,供血渠道仍是以献血车为主,这势必会造成血液的供不应求。
(2)宣传力度不够,产生民众信任危机
由于相关部门对于献血科学知识和政策宣传不到位,以及一些地区因卖血而感染疾病的报道造成公众对献血的误解和恐惧,不愿意献血。
(3)血液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和监管不力
血液采集、运输、保管等管理环节存在漏洞和不规范。导致对宝贵的血液的浪费现象,献血者的血液流向不明,无法保障献血者的知情权,这样不仅严重挫伤了献血者献血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催化了“血荒”的产生。
(4)献血补偿机制存在漏洞,执行不到位
现行制度的过程繁琐,可操作性差,受血者必须先缴纳各种费用,然后再凭借有关手续办理费用减免,打击了献血者的积极性。当前的献血人群结构中,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和农民工。一到寒暑假,各地就开始闹血荒。先献血再免费用血的激励制度,对有公费医疗的人群没有实质性吸引力。
要在根本上缓解“血荒”的问题,需要通过社会组织的有效运作,政府的有效倡导参与以及各种规则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完善血液管理各项制度和献血补偿机制,赢回群众的信任感,唤醒、发动公众参与献血。
(1)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血液存储、相关科普教育宣传工作、献血用血制度、公众信息沟通等方面加大力度。
(2)对血液采集、运输、保管及使用有一整套的规范化管理。只有实现对整个血液生产与消费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方可打消无偿献血者不必要的误解与担忧,保护好其献血的积极性。
(3)对血液整个生产、消费流程透明化运作。公开促进运作的透明化,提升血液站及用血医院的公信力、通过透明化的运作及向社会公众普及血液常识有有利于激发社会各界献血的积极性。
(4)对于无偿献血者应当提供更多的补偿机制及人性化的用血服务,比如简化免费用血的流程与各种繁琐的手续让无偿献血者感到温暖与欣慰。唯有如此,方可保护社会公众无偿献血的积极性,激发大家踊跃无偿献血。
(5)建立对无偿献血的激励与保障制度。倡导领导干部积极带头无偿献血,有必要将无偿献血纳入公务员年终考核范围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无偿献血的保障制度。不然仅凭高校大学生单薄的力量很难有效缓解血荒与保障供血安全。
总之,通过政府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越来越多的人真正意识到献血的重要性、安全性、高尚性,积极地参与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使我们国家走出血荒困境,实践人人相互扶持、相互救助的美好理念。
Ⅱ 什么是血荒
我们无偿献血是给没钱用血的病人同胞用的,而医院做了什么?血卖完了,又来要了,又全国宣传了……我再也不献血了,以前真傻…
Ⅲ 2015年防城港市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题型
>>>>>2015年防城港市公务员考试面试模拟题型
2015年广西公务员考试高分备考:http://www.dwz.cn/DCndg
报考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职位的面试入围人选,还需提供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出具的《服务基层项目证明》。此外,参加“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期满的,需一并提供以下材料:①参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的,要提供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教育部监制的“特岗教师服务证书”;②参加“三支一扶”计划项目的,要提供自治区“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统一制作、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监制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③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要提供由共青团中央统一制作的服务证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鉴定表。
【题目】
近年我国大城市每到年底都会发生血荒,政府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第二年血荒现象仍然存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题型】
时政题型-社会现象
【参考要点】
1、无偿献血是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表现。血荒直接反映的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缺失,核心反映的是信任危机。
2、年底血荒主要原因在于献血主体过于单一,采血站的建设和管理不完善储存技术问题以及临床的浪费,群众认识不到位且鼓励不足。
3、扩大宣传、增加鼓励、增设采血点以丰富献血人群,提高技术和避免浪费来缓解血荒。
【参考答案】
无偿献血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献血者虽不知道最终受益者是谁,但他这一行为所奉献的对象是全社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关怀。而当今屡屡发生的血荒现象,反映了人们缺乏对社会整体的奉献精神,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信任危机。
Ⅳ “血荒”是人民道德素质低下的结果
“血荒”指血液偏型或告急现象,荒往往会出现在冬季和春节,特别是学生寒暑假期间,2010年,青岛、威海、昆明等地出现不同程度血库告急,有的城市甚至启动二级预警,造成全国范围血荒。
血荒原因
献血点挪窝,爱心没“捂热” 无偿献血是一项公益事业,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为何献血人数今年却出现严重下滑趋 无偿献血证
势?这与今年的怪天气以及今年献血车位置的变动有关。 献血点变了,人气降了
天公不作美给献血添堵
“解冻”血荒需共同努力
各地都有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血液制品例如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等等,而血源从哪里来呢?国家规定不允许买卖血液,只能是无偿献血。那么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唯一合法来源只能是血站,血站不可能无偿提供血液给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所以,造成现在无偿献血的人都不愿意去用自己的鲜血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 献血补偿机制让人心凉 虽然献血制度规定个人献血数量达到一定数额时自己或者亲属本身将享有优惠甚至免费的输血回报,但实际操作中,各个相关部门推脱这些责任,让义务献血的人心凉。一些义务献血的人会遇到自己献出的血有时候会被作废,这就造成许多人不会再去献血。
Ⅳ 据了解现在我国出现了血荒,为什么无偿献血在我国难上加难,到底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首先告诉你,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每年都献血,关于到底献血好不好,下面我粘贴一篇我去年发表的文章,该文章本人原创,享有著作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同时告诉你,你一次献血800cc是不合理的,献血要根据身体状况来,我身体还算不错,每次也只献400cc,献血过度自然会影响身体,还是要注意的好
)
很多朋友问过我关于无偿献血利弊的问题,今天我作为一个医生,系统的解答一下这个问题,以下内容都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针对网上很多帖子疯传献血的坏处,主要论点有两个,第一是说献血极大伤害身体,医生从来不献血。第二就是说血液暴利,钱都让血站赚取了。
第一,献血极大伤害身体根本就是没有根据的。成人血液总量为体重的7-8%也就是说,以一个健康成年人60公斤的人计算,其血量约为4200毫升—4800毫升,然而按照中国现行的献血规则,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献血量不能超过400毫升,一般在200毫升。也就是说将身体二十分之一不到的血液献出。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一般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影响。体弱,经期女性,脾功能障碍,贫血等特殊人群可能会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一般也会在24小时内消除。同时,上述人群按照我国现行献血规则,也是不适应献血人群,血站工作人员应当劝道其放弃献血。
同时,成年人红细胞的寿命只有不到4个月,也就是说,即使你不献血,你身体内的血液也在不停的老死,同时骨髓等造血器官内的造血干细胞在不停的制造血液,形成我们所谓的血液新陈代谢。对于肥胖,缺乏运动,嗜酒,年迈等人群来说,血液新陈代谢速度相对较慢,血液粘稠度较高,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适当献血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可提高造血功能,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对于医生不献血一说,根本就无稽之谈,献血又不是要登报纸打广告的,哪些人献血了你怎么知道?甚至献血都可以不填职业。到底有有没有人统计过中国到底是哪些人在献血?我仅向大家讲述我所亲眼看到的事实,医学院的医学生,医院的医生,献血是非常积极的,献血车到了医学院,往往要排很久的队才能轮到你献血,一来就是两三天,三四辆车前全都是人,而且,我自己就每年都献血。
然后我们来谈血液暴利的问题,众所周知医院里一包血都是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而献血是无偿的。是不是感觉很不合理?外面传血站工作人员人人都是年薪几十万,根本是扯淡。医院和血站是要盈利我承认,但是我告诉大家,无偿献血有偿用血是有原因的,且不谈血站人员的各种开支人工费等等,单储存血液一样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大家就算没见过人血总见过鸡鸭血吧?你能告诉我怎么样让一碗鸡血放上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都不凝固不变质么?就算放到冰箱里也要凝固变质吧?有人说真空包装就不变质,那请问凝固呢?而且常人所谓的变质和血液变质不是一个概念,血液变质不仅仅是指理化性质的改变,包括内部成分的改变,比如血糖会降低,血钾会升高,红细胞的死亡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血液再次使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有非常专业且昂贵的设备和药物。血站在献血时是没有办法一一做检测的,每个人都等着全面体检一天能抽几袋血?但是血液在入库前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检测和筛选,对于各种病原体,微生物都要进行排查,对于不合格的血液采取保密性弃血。请问各位,你到医院把做一次系统的全面血液检测要多少钱呢?至于有传闻说献血不做检测,根本就不实际,请问一下,你可曾见过任何报道正规医院正规血站的血传染了疾病的?即使真的有,我也只能说,那是中国人的悲哀,不是献血的悲哀。
前面说了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的原因,在额外说一句,目前人造血技术很不成熟,无法携带营养,没有凝血功能,没有免疫力,根本无法达到血液的基本功能。所以医院输血只能靠我们无偿献血,这是一个循环的系统,血液来自于社会,再用于社会,如果献血的人越来越少,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失血无治而死。不知道那些宣传献血危害论的人到底是什么居心,难道非要国家出钱让无偿变有偿才能消除这种言论么?到底是无知犯下的错,还是那几个臭钱蒙了你们的心?
附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可以享受用血费用减免的优惠待遇。用血费用的报销按下列规定执行:(一)自献血之日起5年内的累计报销用血量按献血量血费的5倍计算,5年后的累计报销用血费用按献血量等量计算(二)无偿献血累计满1000毫升以上的,终生享受无限量用血费用报销待遇; 流程如下:先到医院把用血的钱交了,然后到院办公室开证明,然后找到医生签字,拿上你的身份证、病历、手术通知、无偿献血证,然后到卫生局盖个章,再到血站办理退款,并且有的地方还规定,必须要病人亲自来办理。(三)献血后复检不合格的,其累计报销用血费用按献血量血费等量计算。(四)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用血时,其累计报销用血费用按献血者献血量血费等量计算
Ⅵ 血荒的主要现象
据介绍,今年7月份血液库存一直在警戒线上下浮动。市中心血站根据采供血实际情况,启动了血源保障三级预警。可谁知,这次预警发出后,在8月份,血源又开始紧张,预警只好再次发出。工作人员本来以为十月份血源没啥大问题,但从十一开始血源仍然紧张,市中心血站只好再次发出预警。不足4个月,市中心血站已经连续发出了三次血源保障三级预警,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血液的库存量一直上不去,8月27日,市中心血站发布了十年来的首次血液保障二级预警。
什么是二级预警?“当血液库存不能保障3日救治用量时,就得拉响二级预警了 。”市中心血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临床治疗用血从8月27日到9月10日,暂停择期手术及一般性输血治疗,血液优先供给急危症患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急症用血。
除了发布预警之外,血站还经常发布血液告急的信息。记者搜了一下媒体发布的稿件发现,在三月份、五月份、七月份、八月份、九月份以及十月份都发布过类似的信息,甚至有的月份发出过两次“征血令”。
“ 今年确实是比较奇怪。”一提起岛城的血荒 ,青医附院输血科孙波主任用了“奇怪”来形容。孙波在输血科已经工作十多年了,以前也就是春节和暑假的时候会出现缺血的情况,但是最近一年却特别突出,尤其是刚刚过完年的时候就出现备血量不足。
“夏天学生放假出现血荒可以理解,但是像10月份学生都在上学,而且天气也不热,竟然也出现了血源告急,所以今年出现这种情况很奇怪。”孙波介绍说。“按照国家的要求应该是备足三天的用血,但是现在只能备两天的 ,可以说这是十年来用血最紧张的一年。”
市立医院以及海慈医院输血科的负责人也都认为今年的血源供应情况确实有些奇怪。
Ⅶ 最近血荒的事非常多,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血荒的事情非常多,不可否认的是媒体的一些无端的炒作,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导致医院里面发生血荒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时期都存在的,由于献血的过程当中是不透明的,包括他的产品是如何销售,很打击部分人的献血的积极性。
Ⅷ 针对目前出现"血荒"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求解答
越来越没品德了
Ⅸ 血荒怎么办
12月11日上午,陈竺部长走进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在登记完相关信息后,他献出了400毫升成分血浆。这已是他任职期间第五次捐献血液。当记者问及此次捐献的原因时,陈竺部长担忧地说道:“我前两天得知了一个消息,乙型血友病所必需的一种药品——凝血酶原复合物,在23个省出现了紧缺的状况。我学医读研究生最早的课题就是《血友病的治疗和诊断》,所以一听到这个事情,心里就很紧,很难受。” 据报道,近两个月来,各地凝血酶原复合物突然出现断货的情况。凝血酶原复合物作为我国乙型血友病人的唯一用药,在其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血友病人一旦出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轻则致残,重则丧命。全国31家血友病治疗中心已有20多家明确表示断货。 血浆和血液在治疗疾病、拯救生命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郭杨表示,一般在临床上,遇到大出血或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时,都要用到血浆。尤其对于血友病来说,以血浆为原料的血液制品,更是“救命药”。
Ⅹ 互助献血的存在弊端
在现实生活中,每逢献血淡季,互助献血就会出现变味的现象。血液中心对医院的互助献血量进行考核,医生和护士以安排手术等事项动员患者家属献血,互助献血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强制色彩。互助献血制度的另一个弊端,是催生了“血托”和卖血牟利现象。互助献血的半强制化,让“血托”有了可乘之机。“血托”组织卖血者假扮患者家属,低价采血再高价卖出,从中获取不义之财。虽然有关方面试图从制度细节上加大“血托”的贩血成本,但在供求关系失衡的情况下,这一成本有可能被转嫁到患者身上,卖血现象却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杜绝。
因“血荒”而推崇的“互助献血”,不可避免地带有强制或要挟的意味,无偿献血的“道德纯粹”迟早也会被这种情绪蚕食,最后,“血荒”恐怕只会积重难返。
一方面,我们承认家庭互助献血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清楚,这只是个应急的办法、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我们总不能拿临时措施当工作常态。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血荒”在不少城市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血液库存量下降,医院临床用血紧张;及至今年春节期间,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时有“微博求血”的故事出现。频频出现的“血荒”,据说已引起不少人大代表的关注。
关于“血荒”的纾解之道,学者专家都有见仁见智的说法。但公众也许只认一个理儿:献血无偿,为什么用血有偿又困难?这显然是个道德与市场互博的问题,而“心结”解不开,“血荒”还是无解――不管你如何鼓噪,最终还是要说服民众捋起袖子去献血。“血荒”了,摆出一副“你不得不献血”的冷面孔;“血荒”之前,干什么去了?“互助”完了,你还怎么让人家继续“满腔热血”地支持义务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