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民党五虎上将都是怎么死的
国民党五虎上将是:杜聿明,孙立人,卫立煌,张灵甫,薛岳
1,杜聿明
1981年5月7日,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在遗嘱中,杜仍不忘统一大业,嘱其妻率其子女为祖国现代化继续作出贡献,“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2,孙立人
孙立人于1990年11月19日病逝于台中寓所,享寿89岁。时任“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受政府训令,派陆军总司令部办理治丧事宜。故蒋中正遗孀宋美龄致送花圈,“总统”李登辉颁发褒扬令给予褒扬。
3,卫立煌
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肥县(现属包河区)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
4,张灵甫
1947年5月16日于孟良崮战役中战死,时年44岁。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又名宗灵,字灵甫,又字钟麟,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生于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
5,薛岳
薛岳是1949年离开大陆的,在台湾待了近半个世纪,直至1998年病逝。
薛岳,字伯陵,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客家人。
薛岳绰号“老虎崽”,原名薛仰岳(因其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其父以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而起名“仰岳”)抗日战争中,薛仰岳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
在国民党将军中,薛岳素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抗战期间,更以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被日军称为“中国战神”、“长沙之虎”。
他更是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辉煌功绩,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自由勋章”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2. 黄埔各期中都有哪些国共两党的名将
黄埔各期中的名将:
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
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央军委副主席。
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央军委副主席。
徐向前,黄埔第1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林彪,黄埔第4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大将(3人)
陈赓,黄埔第1期,国防部副部长。
罗瑞卿,武汉分校,中央军委秘书长。
许光达,黄埔第5期,国防部副部长。
上将(8人)
陈奇涵,黄埔政治大队长,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陈明仁,黄埔第1期,四野第21兵团司令员。
周士第,黄埔第1期,防空军司令员。
宋时轮,黄埔第5期,军事科学院院长。
杨至成,黄埔第5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张宗逊,黄埔第5期,总参军训部长,总后勤部部长。
郭天民,黄埔第6期,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陈伯钧,武汉分校,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中将(9人)
阎揆要,黄埔第1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常乾坤,黄埔第3期,空军副司令员。
倪志亮,黄埔第4期,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唐天际,黄埔第4期,总后勤部副部长。
郭化若,黄埔第4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王诤,黄埔第6期,副总参谋长。
谭希林,黄埔第6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曾泽生,黄埔军校高级班,第50军军长。
彭明治,黄埔军士教导队,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少将(11人)
袁也烈,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海军副参谋长。
徐介藩,黄埔第3期,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
方之中,黄埔第4期,天津警备区司令员。
洪水,黄埔第4期,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
李逸民,黄埔第4期,总政治部文化部长。
曹广化,黄埔第4期,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白天(魏巍),黄埔第4期,炮兵技术学校校长。
廖运周,黄埔第5期,高级炮兵学校校长。
周文在,黄埔第5期,福州军区副政委。
张开荆,黄埔第5期,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朱家璧,黄埔军校第8期,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3. 国民党五虎将
国民党军五虎上将以作战勇猛,能打胜仗著称。他们分别是:第一猛将薛岳;第二猛将——胡琏;第三猛将——陈明仁;第四猛将——孙立人;第五猛将——王耀武。
国民党军第一猛将——薛岳:
纵观国军战史,国民党军的第一大战将是薛岳。薛岳年幼崇拜岳飞,取名薛岳,年轻时曾和叶挺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护卫营长;红军长征时期,薛岳指挥湘江战役,至使共军从8万人减少到3万人,后任追击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期间薛岳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万家岭战役,消灭一万多名日军,几乎全歼日军一个整师团;后指挥四次长沙会战,消灭日军20多万人,取得抗日战争期间消灭日军的最大战果,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表彰。
国民党军第二猛将——胡琏:
胡琏谐称“狐狸”,是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十八军的骨干: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胡琏作风泼辣,性格骄悍,毛泽东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中,整编第十一师在罗店与日军展开拉锯战,战死几千日军,整个罗店血流成河,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一九四三年,整编第十一师镇守鄂西石牌,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要塞,石牌保卫战日军付出七千多人的重大伤亡之后撤退,保住当时国民党陪都重庆。
1944年,作为嫡系主力,在不久之后的湘西雪峰山会战中,和74军联手作战,整个战役历时55天,击毙日军12400多人,击伤23300人。 鉴于整11师(18军)胡琏在46年后国军戡乱战争开始后中原战场(近百战斗,战果自明),引起了我军极大重视,毛泽东特发通告给华野,中野。中野不但对整编十一师高度警惕,几乎是轻易不与之交战。能避则避。
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对金门发起进攻。苦战三天后,共军被全数剿灭。重建的敌18军随胡琏12兵团参加了金门之战。金门战役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国民党第三猛将——陈明仁:
陈明仁黄埔军校一期毕业,作风勇猛,性格倔强。黄埔学生军血战惠州,他第一个奋勇登城。战后,蒋中正亲令陈明仁立于城墙之上,接受全军的敬礼。
后陈明仁在军阀混战中屡立战功,1930年27岁任二十八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时期,陈明仁率部抗日。在九江会战中,参战的其它八个师均溃不成军,独陈部预二师完成了预定任务。次年春,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与日军奋战七天七夜,歼敌2000余,完成任务,1944年,陈明仁率七十一军进入滇西,滕冲一仗,歼敌4000余人,随后,他又指挥了围攻松山,出击龙陵,攻克回龙山等战役,每战皆捷,最后攻克日军的重要据点遮放,协助友军攻克了中缅边界重镇畹町。完成中印两军胜利会师任务。由此,陈明仁被誉为“能战之将”。”
国军戡乱战争期间在东北枢纽四平,陈明仁大战林彪。他以2万守军对抗第四野战军10余万人围攻,孤军坚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战十九个昼夜,后林彪放弃进攻,陈被蒋介石擢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官。
淮海战役前夕,刘恃、杜聿明三次面邀陈明仁到徐州担任兵团司令,胡宗南电请蒋介石派陈明仁去西北任职,白崇禧亦推荐陈明仁担任武汉警备司令。但是陈性格执拗,所以在国民党军界屡受排挤,和上司妒嫉。后陈明仁后在背叛党国,湖南起义,55年获解放军上将军衔。
国民党军第四猛将——孙立人:
孙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赴美留学于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军校,毕业,考察英、德、法、日等国军事后回国,任职于税警总团。 1937年,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
1941年底,蒋中正将税警总团改编为新三十八师,由孙立人为首任师长,立即奉派赶抵缅甸八莫,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军,经过苦战,孙部以不满1000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已的敌军,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曾轰动全球,使孙立人举世闻名。英皇特授予他帝国英雄勋章,美国政府也为他颁授了丰功勋章。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大举反攻,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攻势厉。历时两年的第二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因迭克强敌屡建战功,当时的国际舆论际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国民党军第五猛将——王耀武:
王耀武,蒋介石王牌部队第74军主将。黄埔三期毕业,在第四次“围剿”战中率部孤军死守宜黄24天,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升任旅长。1934年率部与红军北上先遣队激战,将其主力击散,红19师师长寻淮洲阵亡,红2师师长胡天陶被俘,后我军先驱方志敏被叛徒出卖被捕。
4. 国军中的五虎上将是哪五位
国名党五虎上将分别是:薛岳,胡琏,陈明仁,孙立人与王耀武。
5. 中国的五虎上将都有谁
五虎上将的标准: “五虎上将”的出处,主要发自于蜀汉时刘备所确认的关、张、赵、马、黄。联系这一史实,我们可以较为线条化地勾勒出关于五虎上将的有关标准。 首先应该是武功标准。在整个三国,关、张、赵、马、黄的武功都是一流的。现代战场不再讲究微观上的马步功夫,但仍然通过参与和指挥作战、打硬仗打恶仗、斩杀名将及名军、创建名军等方面来体现其卓越“武功”。 其次应该是战功标准。经常打败仗的将军肯定不能被列入五虎上将。相对于其他人更多的战功和战绩应该是跻身五虎上将的重要指标。 再次应该是作用标准。是不是经常受到重用、有没有独立担当一个方面作战的能力、可不可以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体现出自己在特定地区的主角地位,这是从作用的角度来品评五虎上将的标准。 第四应该是资历或履历标准。资历和履历是一种长时间、多阶段、不同场景下战功与战绩的体现。所谓身经百战、百炼成钢者,此之谓也。 第五应该是文才武略标准。五虎上将不应该只会逞匹夫之勇的粗豪将军,而应该是能文能武且颇具洞察力熟谙战争规律的智者。 从这样的标准出发,我认为毛泽东属下的五虎上将是: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徐向前。 一.彭德怀 v 张飞共同点:1、在历史上、文学作品里,两人都是同一种脸谱的人物。黑脸、耿直、忠诚、粗豪、勇猛善战。 2、彭是毛泽东井岗山嫡系,张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弟兄。 3、两人也都是受到领袖所重用的,这个不用多说了。张是蜀军中地位仅次于关羽的第二号将领,彭也是仅次于朱德的副总司令。 4、张飞和关羽是刘备早期军队中两大骨干,两人在作战中总是互相配合。 彭德怀和林彪的一三军团也是中央红军的两大支柱,彭总说在中央苏区打仗时最喜欢跟林彪配合,大概都是一流高手,配合起来行云流水、心领神会。 5、两人打仗风格也象,都是勇猛善战、刚中有细的名将。 彭在陕北获直罗镇大捷,阻断国民党追兵,结束长征,还照了一张相,照片上的彭大将军横刀立马。就好比张飞在长板桥横矛立马一声大喝,吓退几十万曹军。可惜张飞没有照相机,否则也应该在长板桥留影一张。 6、刘备从荆州撤退时关张一个突前开路一个殿后阻挡追兵,开始"长征",大军带了许多民众,扶老携幼,渡江南进,不断遭到追击,惨不忍睹。 中央红军离开江西开始长征时也是彭德怀开路、林彪断后,也带了许多机关闲杂人员,渡过湘江时队伍又长又乱,不断遭到阻击、同样惨不忍睹。 7、张飞进入四川直取成都,为蜀汉开辟了四川根据地。彭德怀则担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成为开辟陕北根据地的开路先锋。 8、张飞因其粗豪个性得罪部下被杀害。彭德怀也因个性耿直粗豪得罪领袖(其实也得罪了许多部下,如粟裕)而被迫害死。 二.林彪 v 关羽共同点有:1、林是毛泽东井岗山嫡系。毛林彭三人最早在井岗山相聚,创业之初就在一起,好比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2、林彪喜欢做军事功课,黄埔军校读书时就经常晚上不睡觉钻研教材,当了一方主将后又整天废寝忘食地对着地图"打座"。 3、林彪论军事才能无疑是第一流的。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中国现代战争历史上第一天才。 大多数三国游戏也把关羽定位为武力最高的第一名将。 4、林彪深受毛泽东信任,视为己出。关羽也深得刘备赏识。两人都被委以大任。林指挥中共最强大的四野大军,掌管战略要地东北。关羽也统帅蜀汉最精锐的部队坐镇荆州重地。 5、林彪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为人过于玩弄精巧、聪明过度,机关算尽反害自己身败名裂,关羽也有一个致命缺陷:狂妄自大、贪慕虚名,结果就败在这上面,跟关平一起走麦城被斩。虽然两人弱点不同,但结局差不多。 6、林和关两人都是极爱面子的人,只能当老大不愿当老二。为了方便指挥关羽,诸葛亮曾故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放跑曹操,让他内疚,此后就不敢不听军师的话了。林彪也一样,除了当副统帅,从来没有当过副职
6. 黄埔四杰是谁
黄埔一期四杰:关麟征、桂永清、贺衷寒、胡宗南。
五虎上将:陈设诚、顾祝同、卫立煌、蒋鼎文、刘峙。
八大金刚:何应钦、顾祝同、钱大均、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
十三太保:又称复兴社十三太保,他们是刘健群、贺中寒、酆悌、桂永清、邓文仪、郑介民、曾扩清、梁干乔、萧赞育、藤杰、康泽、戴笠、胡宗南。
东陵大盗:孙殿英
山西王:阎锡山
南天王:陈济堂
云南王:龙云
青海王:马步芳
西北王:胡宗南
中原王:汤恩伯
小诸葛:白崇禧
智多星:钱大钧
小委员长:陈诚
宪兵之父:谷正伦
红头将军:扬虎城
不抵抗将军:张学良
倒戈将军:石三友
福将:刘峙
望风而逃:李服膺
长腿将军:刘峙
逃跑将军:韩复榘
三鼎甲:陈成、胡宗南、戴笠
东方的隆美尔:孙立人
和平将军:张治中
投诚将军:郑洞国
7. 国民党五虎上将是哪5个
国民党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蒋介石麾下还有一个“五虎上将”之说,指北伐和中原大战中能征善战、战功显赫的五——名嫡系将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这五名上将,刘峙赫然居于首位。
(7)黄埔五虎扩展阅读
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刘峙:
刘峙是闻名遐迩的“猪”将军,长期传为不会打仗,但其实多为误传。抗日战争以前,他在蒋介石嫡系将领里可谓战功赫赫,是地位仅次于何应钦的黄埔教官。
刘峙1892 年6 月生于江西吉安,穷苦农家出身,父亲早亡,母亲几度改嫁,他少年时代颠沛流离,遍尝人间疾苦、世态炎凉。
1920年,刘峙担任援赣军第四军四支队一名营长,与广西军阀陆荣廷部队作战时,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受到第二军前敌总指挥蒋介石的赏识。
淡水战役中,当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临阵脱逃,战线岌岌可危之际,刘峙奉何应钦之命连夜率领二营官兵赶来增援,毅然下令全营上刺刀,进行猛烈反冲锋,将正为胜利欣喜的敌军杀得狼狈逃窜,一举扭转危局。
1930年3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之间的中原大战爆发后,刘峙担任第二军团总指挥,率部转战东西,斩关夺隘,屡败对手。后来还打败了阎锡山麾下有名将之称的傅作义,重占济南,再次扭转了战局。
1932年6月,刘峙担任中路军副司令官(司令官为蒋介石),“围剿”中共的鄂豫皖根据地,与他的黄埔一期学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对敌。他指挥所部步步为营,最终拿下了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新集和金家寨,迫使徐向前与张国焘匆匆千里长征。
8.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是哪几位
关于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一只有多种说法,我还是取这五位,“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一虎刘峙,字经扶,想看到此虎的字,我就想起经不起的扶的刘阿斗,巧了,他俩一 个姓,很可能也是刘汉皇室的后裔。刘经扶上过蒋委员长的母校保定军校,进入黄埔充当战 术教官,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说来也怪,天佑吉人吧,刘峙从北伐到中原混战一直顺利, 有“福将”和“常胜将军”的美称。当然刘峙的官职、军阶一直领跑着其他四虎,确实在蒋 先生面前大红大紫,一直圧着下面的顾祝同。西安事变暴发,刘经扶受不怀好意的何应钦指挥,积极准备炮轰西安,但结局是蒋介石活着回来,刘经扶大呼受骗上当。一直以忠孝自居的蒋先生岂容得你犯此错误,从此刘峙在蒋面前人气大落。抗战中,刘峙因惯于逃跑,博得了“长腿将军”的雅号。然刘将军一生的光芒毁在了与共军交战的徐州战场,战败后曾流落到东南亚做小学的中文教授来混饭吃,后来去了台湾,蒋介石封了个养老头衔“总统府战略顾问”。纵观此虎,虎头蛇尾。
二虎顾祝同,字墨三。此虎小刘峙一岁,升迁与一虎哥大致相同。关于顾墨三,有一事传 闻,说其任黄埔教官时,因衣衫不整出早操被蒋校长罚跪,粗心的蒋校长竟忘记了叫他起来了, 结果顾墨三下直跪到第二天的早操,蒋校长知道了很是感动,觉得此人忠诚可用,于是顾祝同成了蒋的心腹。真正让蒋校长刮眼相看的还是西安事变,同样被何应钦委任讨张杨司令的顾祝同,听信了宋家兄妹的话,没有向一虎哥刘峙学习,结果蒋从此更加重用顾祝同了,被委任为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去台后又进衔一级上将,这是去台后不多见的。顾祝同铁杆反共,皖南事变的主要操作者就是他,平日和保定同学叶挺称兄道弟,背后却下黑手,这一点尤似其主蒋委员长,是新四军将士的死敌;顾祝同重用乡党,韩德勤、王敬久、顾希平,均在其手下升迁,连上海滩苏北大亨顾竹轩也和他拉上关系,甚至与黄金荣、杜月笙叫板,在这方面顾祝同也学 习了蒋校长的风范;顾祝同私生活更是不检,身边女人也换了不少,但在台湾晚年到读起孔孟的圣贤书来了,为很多人嘲笑,这与蒋介石晚年装作慈祥老者如出一撤。顾祝同活了94岁升天,也 应了中国老百姓的俗语,“好人不长寿”。此虎一生,顽固一生,反共到底。
三虎蒋鼎文,字铭三,此虎小墨三三岁。与上面两虎相比,蒋铭三虽不是保定出生,但有着
浙江身份的优势,入黄埔做教官。中原混战时为蒋介石立下汗马功劳,人称“飞将军”。西安事
变陪蒋共患了一次难,按理说蒋铭三有着更美好的前途,但此虎不争气,私生活与顾二哥比起有
过之无不及,狂赌滥嫖,曾染性病,他手下有一专门医生为他治病,可能是日夜挥霍的原因,力
不从心,与日本人交起手来一溃千里,成了真正的飞将军了。在全国人民的叫骂声中,蒋鼎文辞职
脱离军界,改为经商,也红红火火,真是人才。曾办医院、学校等公益事业,看起来蒋鼎文要走向
名主了,但最终还是去了台湾,与刘峙一样
四虎陈诚,字辞修,是五虎中年、龄最小的,1898年生,与我中共元帅彭德怀同龄。陈辞修沾
了保定军校和浙江身份的两块牌子,是五虎中与蒋介石最亲的,离最高权力最接近的一虎。陈辞修
也从黄埔教官开始了军事生涯。相比其他四虎,陈诚的升迁一直是慢一个节拍,不过,陈诚的老婆
可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凯的女儿、宋美龄的干妹妹,陈矮子(身高160CM)最终取代何应钦成
为国民政府党政军的二把手。说实在的,陈诚在军事水平确实不怎么样,尤其是与共军的交手一直
比较失败,最后倒在与林彪较量的东北战场上,后被蒋介石派去经营台湾根据地,做得较出色。到
台湾后的陈诚一直做到了行政院长、副总统的职务,不过到此为止,蒋介石真正想培养的人还是太
子蒋经国。陈辞修可谓英年早逝,67岁就走了,这也为蒋经国的横空出世减少了一只拦路虎。
五虎卫立煌,因卫不是蒋的所谓的嫡系,我只好让他屈居第五了。卫立煌非保定军校、非浙江、
非黄埔教官,是标准的行伍出生,早年投奔粤军,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警卫。22岁做了营长,因
太年轻,蓄了小胡子以示老成。在北伐中屡建战功,但怎耐蒋委员长欺他外人,得胜仗往往不得志。
卫立煌与陈诚老弟算是有缘,两次接替陈诚的职务,不过最终在东北还是替蒋介石背了一回失败的
罪,加上他在抗战时曾与八路军司令朱德眉来眼去,新愁旧恨,老蒋将他撤职查办。最后在李宗仁
的帮助下,逃到了香港。建国后几经斩转,回到了大陆,算是与上面四虎不一样的结局吧!
9. 黄埔军校出过多少位将军分别是什么名字
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是解放前牺牲的还是未牺牲的。所以我只有简单的列举一下共产党方面的黄埔军校学员名单。教官:叶剑英:教授部副主任 张申府:政治部副主任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3) 周佛海:政治部主任(后) 聂荣臻、鲁易:政治部秘书 恽代英:本部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夏曦: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陈毅、熊雄、张秋人、肖楚女、包惠僧、毛泽覃、于树德、胡公冕、韩麟符、安体诚、高语罕:政治教官 苏联方面 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顾问团团长 契列班诺夫:军校总顾问 白礼别列夫:步兵顾问 嘉列里:炮兵顾问 互林:工兵顾问 喀扶觉夫:政治顾问学 员:一期:蒋先云(黄埔三杰之一)、茅延桢(学员2队队长)、金佛庄(学员3队队长)、王逸常(政治部见习干事)、杨其纲(政治部见习干事)、洪剑雄(政治部见习干事)、李之龙、王一飞(青年军人联合会领导)、左权、徐向前、陈庚(黄埔三杰之一)、周士弟、王尔涿、刘畴西、彭干臣、许继慎、曾中生、侯镜如、曹渊、阎揆要、杨博泉、卢德铭、蔡申熙、宣侠父、杨博泉 三期:常乾坤、唐天际、余洒度 四期:林彪、倪志亮、郭化若、段德昌、赵尚志、白鑫、李运昌、洪水(越南) 五期:陈奇涵、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许光达、赵范生、吴玉瑶 六期:罗瑞卿、郭天民、谭希林、赵一曼、周逸群、方志敏、刘志丹、伍中豪 另外还有:萧克、杨至诚、廖运周、张际春、程子华
虎上将 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十三太保 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潘佑强、郑介民、葛武綮、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杜心如、胡宗南 陈诚\何应钦\卫立煌\顾祝同和刘峙 五虎上将 蒋介石的军事集团里战将如云,内有五人能征善战,屡被重用,人称“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五人后来都担任过战区司令以上高职:刘峙曾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司令;顾祝同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蒋鼎文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陈诚曾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参谋总长;卫立煌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司令。 八大金刚 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里,有八位黄埔军校教官出身的重要将领,深得蒋的信任与重用,号称“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顾祝同、张治中、钱大钧、陈诚、蒋鼎文、陈继承。此八人均毕业于正规军事学校:何应钦、钱大钧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生;蒋鼎文就读于浙江陆军讲武堂;其余五人则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高材生。“八大金刚”在黄埔军校时为蒋介石所倚重,组建国民革命军后成为蒋介石军事班底的核心,是中央军中最早的一批军、师长。 十三太保 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黄埔毕业生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13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具体哪13人,说法不一,有说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潘佑强、郑介民、葛武綮、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杜心如、胡宗南等13人;也有说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护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等13人。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军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将领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黄埔师生就超过了四十人;而建国后担任中央政府部长、副部长以及地方党政要职的则达数百人以上。在我国开国将帅中更是有许多黄埔军校师生的身影,但是我军究竟有多少开国将帅是出自黄埔军校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33人:即元帅5人(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上将8人(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中将9人(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王诤),少将8人(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然而经过最新考证认为应该有53人。
看看是不是你所要的内容...
10. 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大元帅、十三太保分别指的是谁
2005年9月中旬,台湾前“参谋总长”罗本立提出了退伍申请,主动放弃“一级上将”职衔,同时辞去陈水扁总统府战略顾问一职,创下了台湾军方的先例。罗本立自称辞职的原因是“从军60年未返家乡,希望能返乡祭祖,完成为人子孙应尽的本分”。
据了解,国军《陆海空军军官士官服役条例》规定,“一级上将”是终身役,除非本人主动提出辞呈同时获得批准,否则没有届龄退伍的问题。罗本立辞官回乡祭祖一事之所以被各界所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一级上将的职位在国军中实在是凤毛麟角,能做到这一位置的多为国军极为重要的将领。因为这个军衔在早年就是「元帅」的位子。元帅投奔敌营成和体统?
根据有关数据记载,国民政府以及现在的台湾当局授予部队的将军,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国军的特级上将只有蒋介石一人,相当于大元帅。授予一级上将始于1935年,早年共9人授衔,其中包括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一位海军一级上将,其一级上将在地位上,大致相当于解放军的元帅。 这些将领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风云人物,陆军一级上将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海军一级上将是陈绍宽。
蒋介石的五星是早在北伐后就取得的。中国在北伐统一铨叙后,军衔就有特级上将,当时蒋介石已经担任特级上将一职。
据《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民国24年3月27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任蒋中正为特级上将,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一级上将,陈调元、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徐永昌、于学忠、商震、傅作义、龙云、何成浚、朱绍良、白崇禧、顾祝同、万福麟、何键、杨虎城、刘镇华、蒋鼎文、徐源泉为二级上将。
就军事能力而言,李宗仁要算其中的佼佼者,李在北伐和抗战中都屡立战功,特别是台儿庄战役的辉煌胜利。李宗仁算得上是名将,而且在政治上也较突出,一直是桂系首领,曾任民国代总统。
何应钦、冯玉祥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才能,何在北伐中,担任东路军总指挥,于福建松口战役大胜,一直北攻到上海,无往而不利,在抗战中,何也是我国战略的重要策划者。
冯玉祥从北洋军阀时期就小有名气,后来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都表现了军事才能。
阎锡山、唐生智、陈济棠都是地方势力的代表,閰早年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功不可没。唐在北伐战争担任主攻吴佩孚,湖北诸多战役如贺胜桥、汀泗桥及武昌攻城战,表现极为出色,将吴的主力完全歼灭,经此一役,军阀们才闻风丧胆,一败涂地。
陈济棠早年也追随中山先生革命,两广统一也作出贡献,北伐后在军事上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在政治上却都有自己的一套。
张学良出生于旧军阀系统,但其作为少壮军人,有爱国热情,东北易帜归顺中央,避免了东北沦亡于日本,“西安事变”成就了他的爱国心,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朱培德作为国民党滇军将领,在北伐中也有不错的表现,而且始终忠于孙中山,但其后很少担任要职,多任参谋长职务。
陈绍宽早在清朝就在海军中任职,其资历足以担任海军首脑,但他谦冲为怀,提携后进不遗余力,然民国国穷财弱,海军长期不受重视,其作为有限。
分析一级与二级上将名单,其中大多曾为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蒋的嫡系仅何应钦一人。黄埔学生一个都没有,升的最快的薛岳及陈诚等将领也只是中少将罢了!可见在七十五年前国民政府以元帅的崇高地为酬庸蒋介石等十位将领,主要还是感谢他们统一中国的功劳,政治因素明显要高过战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