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是怎样用吹制法制作玻璃的
萨珊玻璃器皿大多造型浑朴,用连续的圆形作为装饰。萨珊的工匠们,还发明了后世一直都在使用的玻璃制作方法“吹制法”,就是借助特制工具将玻璃熔液吹成空泡而成型,这样制作出的玻璃制品,形态更多样、更精巧。吹制法俗称“吹大泡”,它需要吹筒、剪刀两种必备工具。昀早的吹筒是用玻璃制作的。吹制法工艺技巧完全靠口和手,即依靠吹气量的大小、缓急和吹筒的转动速度、转动方式来掌握、控制。
吹大泡就是用吹筒蘸取玻璃熔液,然后由吹筒的另一端的中空部位向熔液吹气,由于这时刚出来的玻璃熔液呈液体状态,必须将吹筒不断地转动,或将吹筒在空中舞动,以防止玻璃熔液流失,再通过剪刀的引、裁、拗、突、抑等操作,即可完成器物成形。
这种吹制法是在北魏以后才有的,三国、两晋时期仍然采用传统的模铸法。我国早期的吹制玻璃作品,器壁较薄,透明度较好,但玻璃中含有较多的杂质、气泡,表面比较粗糙,光洁度不好,这些缺点至隋代有所改变。
萨珊玻璃碗发现于宁夏固原县北周李贤墓,通体呈碧绿色,内含小气泡,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泽和光亮度,腹部上下错位排列两周凸起的圆形装饰,系用烧吹技术制成,再用雕花技术进行整形。
这件玻璃碗体现了萨珊玻璃器形和纹饰上的独特风格和精湛的磨琢工艺,是我国萨珊玻璃的代表,说明当时西方玻璃技术经丝绸之路输入了我国,如在山西大同也发现有北魏淡绿色萨珊琉璃碗。
⑵ 玻璃在古时候怎样生产的
早的玻璃是一个旅行家无意中制成的,他在山上烧火做饭,火把石头中的二氧化硅炼成了玻璃。
还有就是比较权威的了:
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中玻璃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叙述。它是这样描述玻璃的形成的。商队在经过沙漠时,中途休息,遂取干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饭及夜晚御寒。事后以沙埋之。第二日,临行前人们在沙堆中意外发现前夜沙里所埋皆为晶莹剔透亮闪闪的宝贝,于是众人欢呼雀跃,这晶莹剔透的宝贝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玻璃。在西方,人们常把玻璃说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玻璃给世人带来了生活的喜悦和创作的灵感,它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质,艺术家们利用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使玻璃工艺达到变幻莫测、光怪陆离,令人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一般认为,第一块玻璃是距今五千年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制造的(今伊拉克与叙利亚北部),当时的技术可能是热融成形或模型铸造。而世界上第一个玻璃工厂则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当时先以陶土做内核,再于内核外浇上热玻璃溶液而制成容器,这种技术现在称为“沙芯法”。古代埃及人的发明创造,后经阿拉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希腊人曾这样形容玻璃“流动、融化的石头”和“透明、澄澈”。随着人们对玻璃的不断深入研究,在公元一世纪,玻璃的“充气法”技术出现,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吹制玻璃艺术。著名玻璃艺术家戴尔_奇胡利曾感慨地说:“我曾以为玻璃本身是很奇妙的,但后来我发现,吹入玻璃的空气,才是最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我常想,究竟是谁会想到将空气吹入融化的玻璃?这样的方法如果运用在其他材质上,是绝不可能成功的。”艺术家的话不仅是对前人发明的敬佩和感叹,还有艺术家对玻璃内在东西的思索。玻璃的传统技术不仅是今天玻璃工业的基础,同时亦是新玻璃艺术运动的基础。然而这些玻璃的重大突破,并非源于制作技术上的进步,而是玻璃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的进步。
⑶ 古代是怎么制造玻璃的
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
于是船员们纷纷登上沙滩.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
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晶体,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大约在4世纪,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我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决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制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产玻璃!”
就这样,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
1688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⑷ 古老的烧结工艺,古代是怎么制造玻璃的
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常见的普通材料,所以大多数人认为玻璃和塑料一样,是现代发明和制造的廉价的普通东西。事实上,在公元前2500年就有了玻璃制品。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的古玻璃出现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即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0世纪以后,古希腊和罗马也成为玻璃技术的发展中心。后来,玻璃制造技术被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周边国家。
那么,中国古代玻璃制品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如果你想追溯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那确实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
而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玻璃器物中最多见的是一种镶嵌式的玻璃珠,如1976年在著名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的属春秋末期的一座墓葬中就出土有100多颗镶嵌玻璃珠,因在单色玻璃珠上嵌进另外多个不同于母题颜色的玻璃,这些被嵌入的玻璃形成多个同心圆图案,乍看类似动物的眼睛,所以又被称为“蜻蜓眼”。这种镶嵌玻璃珠极为复杂,整个工艺流程全靠手工制作,不仅精致华美,而且在当时也是很名贵、稀有的物品。
如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览冥训》就多次提到“随侯之珠”,并与和氏璧相提并论:
“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
及至汉代时,玻璃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玻璃制品。如广州西汉初年南越王墓出土了11对牌饰,均是鎏金铜框蓝色板块玻璃,玻璃厚薄一致,色泽晶莹,透明如镜,其中包含的气泡很少。经过科学检测和分析,这些蓝色玻璃就是国产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当然了这还算不上真正的平板玻璃,但是这种具有高超的玻璃制作工艺,为后世的玻璃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可见,我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并不是自“张骞通西域”后从国外输入,而是萌芽于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先民们采用在青铜制作技术和炼丹术中使用的氧化铅做助熔剂,制造出了独具本土特色的真正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
后来还采用了硝石做助熔剂而形成了钾硅酸盐玻璃,这两类玻璃发展到汉代时,制作工艺已经相当高超。并外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⑸ 古代玻璃的制作方法
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⑹ 古代怎样用沙子制作玻璃
制造工艺:
1. 配料:将各种原料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比例多摸索,因为古代对化学物品没法精确测量。另外,在着色方面,在原料中加入适量的有色物质可能生产有色玻璃。
2. 熔制:将配好的原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的无气泡的玻璃液。一般都在1200-1600度左右。一般需要八个小时左右方可熔化形成玻璃液
3. 成形:是将熔制好的玻璃液转变成具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制品。成形必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这是一个冷却过程,玻璃首先由粘性液态转变为可塑态,再转变成脆性固态。成形方式古来就有,因为玻璃艺术品制作早就有了!大块平整玻璃就是把液态玻璃放平整的钢铁上,擀饺子皮!镜面则需要设置个模具,浇筑后打磨。
4. 退火:玻璃在成形过成中经受了激烈的温度变化和形状变化,这种变化在玻璃中留下了热应力。这种热应力会降低玻璃制品的强度和热稳定性。如果直接冷却,很可能在冷却过程中或以后的存放、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自行破裂。保存一定温度,让它保温或缓慢降温。
现代工艺
材料:沙子、加热炉、铁板、火枪、纯碱、石灰石。
沙子做玻璃的方法:
1、首先把准备好的沙子、纯碱、石灰石倒入加热炉中,把加热炉的温度提升到1800℃以上烧至融化;
2、等沙子完全融化后,把加热炉打开,把融化后的液体倒在铁板上,等液体稍微固定后,用另外一块铁板碾压一下;
3、压实之后,用火枪对着固定好的玻璃液体不断煅烧;
4、烧到一定程度后,然后把它放进冷水中进行降温,这样玻璃就制作完成了。
常见的玻璃都是硅酸盐玻璃,主要是以石英砂、纯碱及石灰石等为原料,经高温熔融、匀化后加工成形,再经退火处理就可以把玻璃制作出来。同时沙子的种类比较多,白色沙子的化学成分是硅,用白色沙子制作出来的玻璃叫做石英玻璃,不仅比较耐热,而且透明度也是非常高的。并且,沙子中还含有一些杂质,最主要的成分是铁元素,这使得玻璃会带有一些青绿色,消除这种颜色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在烧制过程中,在融化后的玻璃液体里面,掺一些二氧化锰,这样就可以把青绿色消除掉。
⑺ 中国古代能制造玻璃吗
中国古代能制造玻璃。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战国早期的玻璃器数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饰为主。
战国中晚期玻璃器的数量及品种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装饰品外,增添了璧、剑饰、印章等典型中国式样的玻璃器,这个时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随葬。
(7)古代玻璃制作方法扩展阅读:
玻璃一类的制品在本质上和瓷器的釉是同类的,是某些砂石矿物在高温烧结后形成的硅酸盐类材料,此类物质最早可能是在烧制陶器时偶然发现的。迄今最早发现的玻璃器皿大约是在3600年前出现在两河流域。
中国最早的玻璃大约出现在春秋末年。中国古代玻璃不同于西方玻璃钠钙玻璃的品质和体系,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当属于铅钡玻璃。
由于玻璃温润半透明的材质,与玉器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所以早期中国玻璃制品的主要作用就是替代玉,制作仿玉的礼器,这种情况在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地区尤其常见,可能与当地的玉矿资源不足有关。
在后来的历史过程中,琉璃制品才逐渐脱离玉,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品,但更多依赖西方进口。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人们对来自西方的琉璃制品也是相当珍爱的,这一定程度上和佛教有关,因为佛教把琉璃视为七宝之一。
中国古代玻璃的名称很多,琉璃是其中最常用的,其他名称还有璆琳、流离、琅轩、药玉、陆离、瓘玉、料器等等。玻璃这个名称最早使用在南宋,是称西方进口的玻璃器。
中国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践剑”,其剑格两面其实有镶嵌着含有较多小气泡的浅蓝色玻璃。只剩下两块了。这上面的玻璃块不含铅,只算是钾玻璃。 战国有名的玻璃器就是蜻蜓眼了,真正意义上的铅钡玻璃就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还有玻璃璧,玻璃剑饰,玻璃印章等。这个时期的玻璃器大多以镶嵌形式作为器物装饰,独立器物较少。
⑻ 有谁知道在古代玻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啊
好象是用纯沙子和烧碱混合后煅烧后搞出来的吧,那时候玻璃不透明,有点象琉璃珠,越王勾践同志的宝剑好象上面就镶了几颗玻璃珠,根本不象玻璃呵^^^^^
⑼ 玻璃是怎么制作的最早是何时何人发明的
你好! 关于玻璃——这一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建筑材料的发明过程,有一段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有一艘腓尼基人的大商船来到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河口,船上装了许多天然苏打的晶体。对于这里海水涨落的规律,船员们并不掌握。当大船走到离河口不远的一片美丽的沙洲时便搁浅了。 被困在船上的腓尼基人,索性跳下1大船,奔向这片美丽的沙洲,一边尽情嘻戏,一边等候涨潮后继续行船。中午到了,他们决定在沙洲上埋锅造饭。可是沙洲上到处是软软的细沙,竟找不到可以支锅的石块。有人突然想起船上装的天然结晶苏打,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搬来几十块垒起锅灶,然后架起木柴燃了起来。饭很快做好了。当他们吃完饭收拾餐具准备回船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只见锅下沙子上有种东西晶莹发光,十分可爱。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以为发现了宝贝,就把他收藏了起来。其实,这是在烧火做饭时,支着锅的苏打块在高温下和地上的石英砂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玻璃。 聪明的腓尼基人意外地发现这个秘密后,很快就学会了制作方法,他们先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搅拌在一起,然后用特制的炉子把它们熔化,再把玻璃液制成大大小小的玻璃珠。这些好看的珠子很快就受到外国人的欢迎,一些有钱人甚至用黄金和珠宝来兑换,腓尼基人由此发了大财。 当然,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可信,已难以考查,但实际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已开始生产简单的玻璃制品了,而真正的玻璃器皿则是于公元前1500年在埃及出现的。从公元前9世纪起,玻璃制造业日渐繁荣。到公元6世纪前,在罗得岛和塞浦路斯岛上已有玻璃制造厂。而建于公元前332年的亚历山大城,在当时就是一个生产玻璃的重要城市。 从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一些国家如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和叙利亚,其玻璃制造业也很繁荣。它们当时已能够用透明玻璃或彩色玻璃制造清真寺用的灯。 在欧洲,玻璃制造业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在大约18世纪之前,欧洲人都是从威尼斯购买高级玻璃器皿。一个伦敦商人于 1669年 9月 17日寄给威尼斯玻璃制造商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特别需要平的玻璃板,请不要把包好的镜片玻璃放在装酒杯的箱子底下运输!最好用一两个牢固的箱子仔细包装……”这种情况随着18世纪欧洲人雷文斯克罗特发明一种透明性更好的铝玻璃逐步改变,玻璃生产业由此在欧洲兴盛起来! 玻璃是由沙子,石灰石和碳酸钠和混合物制作出来的的,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玻璃是一种清澈明净的物质,但古代的玻璃却不是透明的。它带有点颜色,因为混合物原料中有杂质,不过这些颜色通常是非常美丽的。 古代埃及人是十分出色的制造玻璃小瓶和装饰品的艺术家,而且他们经常制造出一层一层不同的颜色,出自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320年)的埃及玻璃瓶仍然得以保存下来。 吹制玻璃器皿,或者说拿一团呈半流质状的热熔化玻璃,把气吹进去来制成一个中空的容器,这是后来的发明。第一批玻璃吹制工人大概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叙利亚。 玻璃窗甚至是一项更晚一些的发明。它们最初也是用吹气来制造的。大容器被吹制出来,经弄平后就成为一片玻璃。公元100年左右开始出现这种明亮的玻璃,但在1000多年里这种玻璃一直被当作一种昂贵的奢侈品。 在窗格玻璃中间有一环形记号的旧式圆天窗,最初是趁吹成圆形的玻璃器皿底部仍然热时将它弄平而制成的。
⑽ 古代玻璃制作的材料
早期玻璃的原料是沙子/鹅卵石,加草木灰/泡碱,金属离子是主要着色剂,铜用的最广泛,造成蓝色/绿色,最普遍的颜色.当然沙子中含一些铁离子,也会造成淡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