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李玉奇
扩展阅读
股票基金债券的安全 2025-07-12 19:40:18
北京移动官网首页 2025-07-12 19:28:48
今天平安很行股票价格 2025-07-12 19:22:59

李玉奇

发布时间: 2022-01-29 22:33:08

A. 周学文的介绍

周学文,男,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名老中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脾胃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临床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副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副主编等职,是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B. 李玉奇的人物生平

医林天骄、神誉遐迩的李玉奇先生,生于1917年,祖籍辽北银州城(现辽宁省铁岭市)。幼时家道中落,少年有志,发愤读书,乡试名列榜首。当时许多穷苦百姓身染沉疴痼疾,倍受折磨,他甚
为同情,为解苍黎之苦,不择仕途,发恨学医济世,遂拜著名老中医明星垣先生门下,从师七载,同时加入铁岭医士讲习会。他勤奋好学,彻夜握卷长读,窗外寒星冷月,窗内孤灯如豆。先师慧眼识才,很快举为铁岭医学研究会助教兼学术秘书。他求知若渴,又拜前清秀才赵炳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熟读经史子集。
复拜银州著名书法大家陈秉初老先生舞毫习墨,打下深厚书法功底。后又从师丁乙青、姜弼臣两位先贤,攻读医学经典,采拮临床秘验。学成后于二十四岁开始悬壶济世。行医期间,恪守师传医风,以济世救人为宗旨,深得病家信赖与敬仰。他深知学海无涯,医术无边,虽已有成,仍孜孜不倦,独得医经真谛,博采古今之长,每临证投药,时奏奇效,顿时声名大噪,誉满银州。在四十年代初期就被推任为辽源市中西医师研究会会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玉奇先生正是大展宏图的而立之年,怀着报效祖国人民的炽热情怀,积极献身于为之奋斗的中医事业。他先后担任了辽源市立医院医务部主任、副院长,辽东省中医进修学校讲师、主任等职。五十年代初被辽东省卫生厅举送进京学习深造,品学兼优,毕业后即调任辽东省卫生厅负责全省中医工作、辽东辽西两省合并后,长期主管辽宁中医工作。六十年代任辽宁省卫生厅第一任中医处处长。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曾任省政协委员,省肿瘤医院第一任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现任省中医学会会长,省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省中医学院顾问,省中医药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药组组长,省干部保健会诊专家委员会委员,沈阳药学院中药系兼职教授,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等职位。
医学泰斗、国医大师、原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兼原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辽宁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终身顾问、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厅级离休干部李玉奇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8日15时13分在沈阳逝世,享年95岁。

C. 辽宁中医学院教授李玉奇在医学研究方面有哪些观点

辽宁中医学院教授李玉奇由于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高深造诣,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医科交流大学授予“中医医学博士”。这是国际上授予的第一个“中医博士”。

李玉奇从医50多年,对胃癌、癌前病变阻击研究很有成效。他的观舌识病法被称为国内一绝。他根据中医人体各个脏腑器官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作用。在病理中相互影响、彼此转化的道理,创立了局部病变、整体治疗、本脏罹患、调理他脏、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寒温并用、阴阳共调等一系列有效的医疗方法。国际上医学专家认为他的观点开展了医学的思路。

D. 李玉奇桃花运藏头诗

李斯抱怨拘秦桎,
玉洞花明不知夕。
奇花怪木非因植,
桃李无言鸟自啼。
花间踏出舞人场,
运落风波梦亦惊。

李白乘舟将欲行,
玉人含笑下机迎。
奇疮钉骨状如箭,
桃李初生更有仙。
花城柳暗愁几人,
运落风波梦亦惊。

李斯税驾苦不早,
玉子纹楸一路饶。
奇文已刻金书券,
桃径李蹊绝芳园。
花带残阳落远波,
运落风波梦亦惊。

李白桃红满城郭,
玉箸阑干妾最多。
奇文已刻金书券,
桃花落尽柳花残。
花带残阳落远波,
运用须凭龙与虎。

李侯重有此节度,
玉女三浆捧帝壶。
奇状却疑人画出,
桃花乱落如红雨。
花落黄昏空掩门,
运思潜通造化工。

李白乘舟将欲行,
玉壶银箭稍难倾。
奇芳绝艳别者谁,
桃花灼灼有光辉。
花庭忽作青芜国,
运去不逢青海马。

E. 请问沈阳的国医大师李玉奇老先生的坐诊地址和时间。多谢

具体问题咨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
024-86909114
024-86901411
李老年事已高,
可能得提前预约,
手续相当繁杂
你看什么病,
我可以帮你推荐大夫
有事联系

F. 李玉奇的人生坎坷

人生总会有坎坷和磨难。“文革”初期,他深受其害,曾被迫下乡劳动。1972年回沈后被派到辽宁中医学院工作,但在“四人邦”横行的岁月里,他精神压抑,满腹才智不得发挥,后来到省委机关卫生所默默地当保健医生。他甘苦无愁,宠辱不惊,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尊严面对一切冷遇。直到粉碎“四人邦”后,他又一次获得新生,1978年奉命新建省肿瘤医院,首任第一任副院长。他虽是花甲之年,但雄风不减,领导全院基建工程日夜奋战。正当门诊和病房大楼拔地而起时,中国医大原领导突然提出“收复二院”,因为肿瘤医院是在原医大二院搬迁后旧址上新建,所谓收复二院,就是要收回下厂建的肿瘤医院,当时医在派学生强行进驻,扩音喇叭整天叫喊,并张贴收复失地的布告和有计划地泊出权威人士到处游说,一时闹得基建工程不得不暂停下来。对此省好生厅一筹莫展,已经作了让徐州的后尘准备。在决定肿瘤医院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进京面见卫生部江一真部长,据理力争,又在省委召开的一次专门会议上慷慨陈词,舌战群懦,打赢了这场官司,幸存下来的省肿瘤医院才有今天。八十年代初,他调任为省中医院院长,收拾十年洗劫后留下的破烂摊子。他卧薪尝胆,带领全院职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经过四年奋起,使中医院得以中兴。1984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1985年在全国省级中医院检查评比中一举夺魁,受到卫生部嘉奖。在这期间,他带领全院职工主要做了十件大事:一是端正了中医院的办院方向,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二是培养出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三是大兴学术研究之风,建立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大大推进了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国是从抓医疗质量提高入手,招来患者信赖,藉以扩大收入积累,用此底数引进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五是继承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安排高徒拜名师;六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医院科学管理;七是大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医疗作风;八是兴建了九千五百平米的优质职工宿舍,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职工住宅问题;九是新建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病房大楼,扩大出口了办院规模,改善了办院条件;十是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他为中医院的发展建设熬尽了心血,问心无愧。这时他功名两全,年事已高,有人劝他激流勇退,隐居庐中,享受天伦之乐。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1988年,卫生厅为了加强中医研究院领导力量,请他担任名誉院长,他虽然感到这付担子不轻,还是一口应承,慨然出山。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犹如两个新兄弟,那个上不去,他都会心里不安。到中医研究院后,他鼎力扶持新的领导班子,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改变了研究院的面貌,使其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他为中医事业又立了新功。

G. 沈阳有中医能治癌症吗

当然能治。
我一个亲戚就得过癌症,后来就用中医治好的。
目前国内中医治疗癌症最好的方法是“中药热疗”“中药热敷”
这种方法最成熟的是
北京
圣唐思邈
中医院。

H. 谁知道辽宁省内有什么著名的老中医是真的医术高超的那种,不是医院里所谓的著名专家挂号好几百那种。

大连的孔祥铁医生,医术高超,为人低调!

I. 辽宁中医院的李玉奇什么时候坐诊

李老现在基本不出诊 但是他的弟子 姜树民院长出诊 在辽宁中医六楼 周一下午 周四上午
袁家林 是看妇科病的 具体出诊时间 请咨询 86291600

J. 李玉奇的相关信息

李玉奇先生一生创业,多树丰碑。他除亲手创建省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学院、肿瘤医院和大量职工住宅外,在退居二线之后,又毅然承担起新建中医院病房大楼的艰巨任务。中医学院成立之后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临床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仅有40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病房已是超负荷运转,远远不能满足医教研的需要。新建病房大楼,改善办院条件是他晚年的心愿,如果这个夙愿不能实现,他会遗憾终生的。怎奈国家财政困难,多年没能使他称心如愿。机会终于来了,1986年国家拨专款支持各地发展中医事业,他抓住这个时机多次找卫生部过去的领导,披肝明志,深切感人,终于得到大力支持。在他的各级争取下,省里资金也很快落实了,而且被列为省重点基建项目。但建楼谈何容易,在寸土如金的沈阳找一块地皮也并非容易事,不知要花多少心血,跑多少路,后来在省市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号称沈阳龙眼珍珠地的理想楼址。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流水平的设计,当年破土动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解决三大材,他四处奔走,八方求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百折不挠的艰苦努力,他带领基建全班人马闯过一道道难关,使工程得以顺利进展。为确保工程质量,他重托两位老伙伴昼夜坚持在工地上督战和他亲自查验,使得工程保质保量,不得有半点马虎,他的整个心思都在这个大楼上,难怪老伴说他把家都忘了。经过三年多的奋斗,他如愿以偿,气势磅礴的大楼迎面而立,楼体正面刻着他亲手书写的“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学院”苍劲辉煌的烫金大字,他脸上第一次绽开了笑容。这是他的心血呀!
李玉奇先生高风亮节,德高望重。早年行医时,他的高尚医德就为世人所称颂。行医看病不分贫富,不计官民,遇有穷苦病人不但分文不收,有时还解囊相助。退居二线后,先后有16家医院以高薪相聘,有的恳请他带徒,每月500元酬金;有的请他每天出诊一小时,月资350元;还有的只要求答应挂他的名牌,给高额报酬,但这些都被他一一谢绝。他说:“我若想挣钱,每月可得五千元,但我是共产党员,不是拜金主义者”。有人做过这们的不完全的统计,仅近年来他拒收患者钱物百余次,折人民币三万余元。1987年,他研制的胃福冲济获专利转让费三万元,除了按章纳税外,绝大部分分给胃炎级的人员了,而他自己仅留下二千元,还不够他研制过程中的消耗。就连每次出诊所得的专家挂号费,仅留一半,余数都分给为他抄方分诊的医生护士们。在前一个时期市井拜金成风、物欲横流的风气下,他清贫守志,视金钱为粪土,看功名如云烟。他实在奉献太多,所得太少。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富翁,十几年来,多次被省授予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6年国家卫生部授予文明工作者,1988年被市卫生局命名为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获省卫生厅医德高尚奖。省市报刊、电台多次报导过他的事迹。
李玉奇先生志远豁达,通古博今,他酷爱文学,又精通书法。谈吐随风生珠玉,词赋掷地作金声。他清正不阿,一身硬骨。他识才爱才,鄙弃平庸。他虽年过古稀,又丧偶伤神,但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宝刀不老。他还在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吁,为全省中医工作出谋划策。他功高德重,深受中医界的敬仰和爱戴。
以上所述仅仅是对李老这些年来在中医工作中所作贡献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在中医院工作期间所付出的代价非支言片语所能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