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毕加索在临死前有没有说着莫迪里阿尼的名字
这个倒不知道
可是
莫迪里阿尼
不是觉得
毕加索
每天脏兮兮的像工人一样
不太喜欢他的么?
他们俩关系应该不是很好吧……
那毕加索如果临死前叫他名字
是把他当竞争对手还是什么的?
不好意思
我也不清楚
也想知道答案。
② 电影莫迪与毕加索结尾曲
原曲是普契尼的独幕歌剧《强尼·史基基》中一首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旋律极为优美,深情而动人。
③ 与毕加索同期的画家有哪些
毕加索是1881年10月25日出生,逝世于1973年4月8日。在那个年代的著名画家有马蒂斯,莱热,杜尚等。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
作品如下:
④ 电影《毕加索与莫迪利亚尼》开头珍说的那段话
“你了解爱情吗?真正的爱情。你有没有试过为了爱而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我有。”这是电影《毕加索与莫迪利亚尼》中的第一句台词,也是最后一段。
《毕加索与莫迪利亚尼》是一部描述意大利天才画家阿美迪奥·莫迪利亚尼的传记电影。莫迪利亚尼36岁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也弥漫着哀伤和悲剧色彩。他是个犹太人,有着犹太人特有的敏感。惊人的艺术天赋既造就了他性格上的狂放不羁,同时,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他比与他同时代的毕加索晚3年出生,俩人在绘画这条道路上既是好友也是劲敌。然而,身为当时“巴黎画派”代表性人物的莫迪,在画界却没有毕加索那么如鱼得水。由于他孤傲狂放的性格,他的画作在当时的巴黎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他穷困潦倒,却嗜酒如命。他是个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意大利艺术传统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画派的前卫精神;他既将埃及、黑非洲和东方古代雕刻视为自己的指路明灯,又象波希米亚人一样在内心中苦苦流浪;他既执著地追求艺术,生活在贫困之中,又沉迷于女人、酒精和毒品,过早摧毁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丰富的精神与感情生活,又处在绝望的孤独里。
1917年,莫迪利亚尼邂逅了当时正在巴黎学习绘画、比自己小14岁的珍妮·艾布特尼,温柔漂亮的19岁姑娘立即吸引了他,这是他一生中直到最后才获得的真正爱情。他对她说:“有机会,我要画出你的眼睛。”他认为,必须彻底地了解一个人的灵魂,才能画出一个人的眼睛。1920年2月24日晚,莫迪利亚尼因遭人袭击引发肺结核去世。第二天早晨,已有9个月身孕面色苍白身体纤弱的珍妮,带着凄恻的微笑,像天使坠落凡尘一样往窗外倒去,跳楼殉情而死。他们以及未出世的孩子被合葬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后人在他们的墓碑上镌刻着:阿美迪奥·莫迪利亚尼——不走运的画家,在荣耀即将降临之际被死神招去。珍妮·艾布特尼——忠贞不渝的妻子,为伴侣献出了生命。
影片中,最让人迷醉的是莫迪与珍妮在La Vie En Rose 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在午夜的街灯下起舞时的场景,他们的爱情在那一刻迸射出了最绚烂的火花。
⑤ 求电影《毕加索与莫迪利亚尼》下载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Y5OTA3ODA=.html
电影
⑥ 电影《毕加索与莫迪利亚尼》那里可以看
V6
⑦ 莫迪里阿尼和毕加索谁的画比较出名
他们两个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绘画成就,在专业人士看来差不多的。
但是毕加索的绯闻逸事很多,加上他共产党员的身份,在社会宣传方面就比较多,大众也更多的听闻到他。
⑧ 关于毕加索的传记电影 有谁知道吗 谢了*^_^*
链接:
《毕加索的奇异旅程》用无厘头喜剧的风格演绎了毕加索的故事。1881年,巴勃罗·路易斯·毕加索(G staEkman饰)生于西班牙马拉加,他的父亲何塞(HansAlfredson饰)热爱绘画,并早早发现了毕加索身上的美术才华。于是年轻的毕加索被送到马德里学习,他优异的画作令父亲兴奋过度上演了一出死而复生的喜剧。1899年,毕加索赴巴黎求学,陷入了长期拮据的生活,直到何塞来到巴黎,施计将立体派作品卖给美国名作家斯坦恩,毕加索以此为契机,进入了当时法国文艺界的视野,他参观了卢梭世外桃源般的花园,与街头的工人打成一片,也被美国的古根海姆夫人长期骚扰,连串光陆怪离的经历后,毕加索卷入了纳粹对欧洲的侵略,战争令他对于人生和艺术产生了新的体会……
⑨ 与毕加索同时期的画家莫蒂...叫莫蒂什么,后面三个子,求解
莫蒂里安尼》?
⑩ 莫迪里阿尼的人物介绍
莫迪里阿尼生于意大利南方,1902年十八岁的莫迪格利阿尼入世界著名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次年转入威尼斯美术学院。受同龄学艺青年的感染,他开始吸毒,开始尝试波西米亚式的放荡生活。1906年,莫迪格利阿尼来到当时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先搞雕塑,受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影响,他们是蒙巴纳斯的邻居和朋友。后来,因为喜欢印象派、后印象派、劳特雷克和毕加索,他转入绘画。由于酗酒和吸毒,加上卖不出画,莫迪格利阿尼生活无着,健康情形每况愈下。而且,他那过份不羁的波西米亚生活方式,也不招人喜欢,他的朋友们便凑钱送他回意大利。1912年,他回到意大利的故乡,重拾雕塑,却不得乡民喜爱,他忿而将作品抛入当地运河,发誓再不搞雕塑,并重返巴黎。很多年以后,莫迪格利阿尼名声大噪,人们便下河打捞这些雕塑,却一无所获。也许,这是他的家乡人为了吸引游客而编造的淘金故事。
在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中,他对两个女人用情最多,一是来自南非的英国女诗人碧萃丝·海丝汀丝(Beatrice Hastings),另一是他在巴黎学画时的法国同学杨妮·艾布登(Jeanne Hebuterne)。碧萃丝聪明而有主见,给了不会生活的莫迪格利阿尼很多帮助,但莫迪格利阿尼认为她太过智慧,而碧萃丝却认为他不争气,恨铁不成钢,二人最后吵架分手。1917年,杨妮进入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二人育有一子,他为她画的肖像,成为他最受称道的作品。杨妮比莫迪格利阿尼小十一岁,虽然二人之间没有碧萃丝那种精神交流,但杨妮对他十分崇拜,他们的感情生活非常和谐。1920年,莫迪格利阿尼的画刚有了市场,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不料却因健康恶化、旧病复发而死,时年三十六岁。画家去逝的当天,即将第二次临产的杨妮痛不欲生,跳楼殉情。
莫迪格利阿尼是个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意大利艺术传统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画派的前卫精神;他既将埃及、黑非洲和东方古代雕刻视为自己的指路明星,又像波西米亚人一样在内心中苦苦流浪;他既执著地追求艺术,生活在贫困之中,又沉迷于女人、酒精和毒品,过早摧毁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丰富的精神与感情生活,又处在绝望的孤独里。正是这些矛盾,造就了他这样一位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