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苓散配方
方剂名:五苓散,出自《伤寒论》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 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后多钦开水,汗出愈。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外感风寒,水湿内停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甚或水入即吐,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3、痰饮内停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本方证为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外有太阳表邪未解,故发热头痛,苔白脉浮;邪热内传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烦渴饮水;由于水蓄于内,不得输布,故水人即吐,即为“水逆证”。
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走肠间,而为泄泻;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水饮内停,亦可成为痰饮证,痰饮内停于下,故脐下动悸;痰饮上逆,则吐涎沫;气化不利,阻碍清阳,故头眩;痰饮凌肺,则短气而咳。以上所治虽临床表现不一,但病机都是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主证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渗湿,通阳化气,兼解表邪。
方中重用泽泻,利水渗湿,为君药。茯苓、猪苓甘淡利水,健脾渗湿,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祛湿;桂枝助阳化气,解表散寒,共为佐药。五药合用,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饮自除。
② 中药配方五苓散由哪几种药组成
五苓散是由茯苓,猪苓,泽泻,肉桂,炒白术,这五种中药组成的方剂,有利水的作用,用于水肿腹胀等症状。
③ 五苓散本来是用于脾肾气虚以至于水湿泛滥的,但多服却又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详见问题补充),怎么理解
本药性本偏渗利,因此在长期服用该药后,渗利的过多了,就会造成亏损。打个比方说,如果你喜欢体育运动,合适的体育运动对身体是有益的,如果你每次运动都出大量的汗液,每次运动过多,甚至导致疲劳,如果你长期这样运动的话,就会导致你的阴液大量流失,就会造成阴虑等症。因此,做什么都不能太过,适当就可以了。五苓散一样,更何况他是一种药,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都会带负面影响的。不知道能否帮助您?
④ 茵陈五苓散药方是什么,治什么
茵陈五苓散【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茵陈蒿末十分
4克
五苓散五分
2克
【用法用量】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药物组成】茵陈
4g
,白术
9g
,赤茯苓
9g
,猪苓
9g
,桂枝
6g
,泽泻
15g
。
【处方来源】《方剂学》七版教材304页。
【用法用量】上二味,先食,饮方寸匕(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⑤ 五苓散为什么叫五苓散
五苓散:由以茯苓为主的五味药组成。以组成药物的数目加上主药而成。
⑥ 四饮的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⑦ 五苓散是一什么中药有什么功效吗
五苓散组
成:猪苓12g、
泽泻20g、
白术
12g、茯苓12g、桂枝8g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6g,日三服,多饮暖水,有汗出即可
功能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注意事项:
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
茵陈五苓散
(《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药和匀,每次服6g,日三次。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附方二
四苓散(《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枣汤,空心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⑧ 五苓散怎么服用呢五苓散中药汤剂怎么煎呢有
五苓散 组 成:猪苓12g、 泽泻20g、 白术 12g、茯苓12g、桂枝8g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6g,日三服,多饮暖水,有汗出即可 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注意事项: 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药和匀,每次服6g,日三次。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附方二 四苓散(《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枣汤,空心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⑨ 茵陈五苓散配方
茵陈五苓散主要成份:赤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白术(炒)。
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能。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 ,渴不思饮。